:::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析論新加坡「新麒麟閩劇團」《醉打金枝》戲曲電影
書刊名:戲劇研究
作者:蔡欣欣
作者(外文):Tsai, Hsin-hsi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3
頁次:頁145-178
主題關鍵詞:新加坡新麒麟閩劇團醉打金枝戲曲電影歌仔戲SingaporeNeo-Qilin Min Opera TroupeBreaking the Red LanternDrama cinemasGezaix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余淑娟(2005)。十九世紀末新加坡的華族戲曲--兼論戲曲、族群性和品味。南洋學報,59,5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海玲(201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語戲曲的宗教背景。戲劇藝術,2013(1),6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耀霆(2005)。從新加坡電影的發展談當地電影的困境。當代電影,2005(4),102-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鶴宜(20160300)。從演出劇目看新加坡在地職業劇團對臺灣歌仔戲的接受和創發--以「新賽鳳」為例。民俗曲藝,191,5-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安祈(20151200)。藝術.商業.政治.紀錄--論「戲曲電影」及其對黃梅調電影的影響。民俗曲藝,190,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鶴宜(20171200)。混雜與交融的「傳統」想像:馬來西亞在地職業戲班「麒麟」閩劇團歌仔戲劇目及演出觀察。民俗曲藝,198,6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凌燕(2013)。關於戲曲《打金枝》的源流演變。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8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艷琴、李崗(2013)。花雅之爭視域下的《打金枝》與《滿床笏》。戲劇文學,2013(4),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國惠(2016)。1950-1960年代香港左派對新中國戲曲電影的推廣。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7-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少舟(2005)。中國戲曲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藝術,2005(6),6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黛明(2012)。晉劇《打金枝》的劇本流變。中國戲劇,2012(6),5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燕俊(2002)。從舞臺到銀幕:「十七年」戲曲藝術片對三大矛盾的處理。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4),11-25+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藍凡(2011)。氍毹影像:戲曲片論。文化藝術,4(1),169-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維賢(20130600)。《新客》:從「華語語系」論新馬生產的首部電影。清華中文學報,9,5-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玉如(2007)。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天嘉(2007)。1960年代黃梅調音樂研究--以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易水(1959)。馬來亞化華語電影問題。南洋印刷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永順(2007)。新加坡福建戲1963-2005。韮菜芭城隍廟聯誼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永順(2009)。新加坡華族戲曲彙編。許永順工作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煒智(2005)。我愛黃梅調--港臺黃梅調電影初探。臺北:牧村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景勃、冉常建(2007)。舞臺與銀幕之間--戲曲電影的回顧與講述。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興器、朱穎輝、余叢(1994)。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辛文房、傅璿琮(1989)。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忠林(1972)。四大傳奇及東南亞華人地方戲。南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小健(2005)。中國戲曲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漁(1970)。李漁全集。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一拂(1982)。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君玉(2012)。香港廈語電影訪蹤。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菊彬(1995)。新中國電影意識形態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1949)。一九四八年以來的政策彙編。中共中央華中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戲劇家協會山西分會(1960)。山西地方戲曲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戲劇家協會(1953)。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戲曲劇本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司馬光(1956)。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易琰(2015)。梨園世紀--新加坡華族地方戲曲之路。新加坡戲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范希哲(1986)。十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希哲(2003)。十醋記。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振義(2018)。布衣南渡 中國民間文藝在新加坡的傳播與變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敦樂(2005)。墾光拓影:南方影業半世紀的道路。香港:嘉賓印刷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敦樂(2005)。墾光拓影:南方影業半世紀的道路。香港:簡亦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幼馨(2000)。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010)。慶豐年。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褚人獲(2002)。隋唐演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聰(1967)。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蔡欣欣(2008)。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新北:新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蔡欣欣(2011)。璀璨明霞--歌仔戲影視三棲紅星小明明劇藝人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魯虎(2014)。新馬華人的中國觀之研究1949-1965。新躍大學新躍中華學術中心: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趙璘(1965)。因話錄。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廖金鳳、傅葆石、卓伯棠、容世誠(2003)。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想像。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蔡欣欣(20050000)。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漢彬,王毓淑(2015)。從本地福建戲曲電影《醉打金枝》說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邵治明(19570215)。看「打金枝」試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一明(19761012)。新加坡拍攝華語片今昔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一明(19761015)。新加坡拍攝華語片今昔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振春(2001)。越劇《梁祝》。尋根集。新加坡文藝寫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奇聲(1961)。本邦華語電影戲劇散記。新加坡戲劇研究社成立紀念特刊。新加坡戲劇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容世誠、王洪珍(2011)。圈地拓展:邵氏在東南亞的娛樂產業。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路冰(1995)。歌仔戲在東南亞一帶演變發展的概況。歌仔戲資料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素春(2007)。新加坡華語戲劇。東南亞華語戲劇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梓和(1995)。臺灣仔戲班「霓生社」的採訪記錄。歌仔戲資料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