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出土文獻所見「僕臣臺」之「臺」考
書刊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作者:周忠兵
作者(外文):Zhou, Zhongb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90:3
頁次:頁367-398
主題關鍵詞:出土文獻奴隸Unearthed documentsSlaveT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曾昭岷、李瑾(1980)。曾國和曾國銅器綜考。江漢考古,1980(1),6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劍(2006)。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1,5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裘錫圭(1990)。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礻聿)"。中原文物,1990(3),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孝遂(1979)。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1,337-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夢家(1955)。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10,69-142+155-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寧生(1979)。釋臣。考古,1979(3),206+269-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聯合考古隊(2011)。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2011(7),9-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衛康叔(2011)。大河口西周墓地:小國的"霸"氣。中華遺產,2011(3),10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于省吾(1956)。殷代的奚奴。吉林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1),132-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家浩(2018)。關於鄂君啟節銘文的幾個問題。文史,125,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翼城縣文物旅遊局聯合考古隊、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2018)。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號墓發掘。考古學報,20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宇信(1981)。安陽市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中原文物,1981(3),4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進鋒(2013)。甲骨金文釋證三則。中華文化論壇,2013(3),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歧祥(2006)。句意重於行款--論通讀花園莊東地甲骨的技巧。古文字研究,26,3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安陽市博物館(1981)。安陽博物館館藏卜辭選。中原文物,19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忠兵(2014)。釋甲骨文中的「焦」。文史,2014(3),255-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金平(2010)。新蔡葛陵楚簡「大川有[氵介]」一語試解--兼論上古漢語中「有」的特殊用法。語言學論叢,42,36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夏淥(1983)。古文字奴隸名稱補遺。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76-8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董珊(2013)。從出土文獻談曾分為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5,154-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鄔可晶(20160300)。甲骨文〝弔〞字補釋。中國文字,新42,151-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蔣玉斌(2016)。甲骨文「臺」字異體及「鼜」字釋說。古文字研究,31,4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曾小鵬(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詞類研究(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偉(2007)。《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校勘(碩士論文)。鄭州大學,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谷(2016)。《鄂君啟節》集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碩士論文)。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琦(2016)。西周銅器斷代(碩士論文)。吉林大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斌(2012)。西周金文所見家臣研究(碩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宋鎮豪、趙鵬、馬季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1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作賓(1994)。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鴻縉(1981)。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歧祥(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臺中:朱歧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于省吾(1957)。商周金文錄遺。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裘燮君(2008)。商周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1995)。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法高(1974)。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姚萱(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宏明(2011)。醉古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哲茂(2013)。甲骨綴合彙編--釋文與考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德熙(1995)。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孝定、周法高、張日昇(1977)。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歧祥(1989)。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釗(2014)。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鵬(2007)。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姚孝遂(1989)。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卷):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注釋。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1998)。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圃(2004)。古文字詁林。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德寬(2007)。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邦懷(1993)。嗣樸齋金文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鎮烽(2016)。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9)。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季旭昇(2010)。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鍇(1987)。說文解字繫傳。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2018)。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吳鎮烽(2012)。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畢沅(2002)。經典文字辨證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于省吾(1943)。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平:大業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古育安(2013)。殷墟花東H3甲骨刻辭所見人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民政總署、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4)。正經補史--西周霸國文物特展。澳門: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田忠周(2005)。古籀篇。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深圳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016)。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霸國文物珍品。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然偉(2005)。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曾毅公(1940)。山東金文集存先秦編。濟南: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雒有倉(2017)。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綜合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白川靜(1965)。金文通釋。神戶:白鶴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白川靜(1965)。金文通釋。神戶:白鶴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何景成(2009)。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7)。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容庚、張振林、馬國權(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宗焜(2012)。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澐(20180000)。商史三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董蓮池(2011)。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于省吾、姚孝遂、肖丁(1996)。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唐蘭、唐復年(1986)。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夢家(2004)。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偉(1992)。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許慎、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厚宣(1999)。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徐珂(1984)。清稗類鈔。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胡厚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郭沫若(1978)。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蔡哲茂(2017)。讀契札記三則,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8725.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澐(1998)。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琨(1991)。殷商時期的羌和羌方。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劍(2007)。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澐(1998)。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學勤(20051104)。[路東之夢齋藏甲骨文]序。路東之夢齋藏甲骨文。中國嘉德二○○五年秋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學勤(2006)。《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序。金文人名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