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以人類學博物館為例
書刊名:博物館學季刊
作者:呂理政
出版日期:1991
卷期:5:2
頁次:頁61-66
主題關鍵詞:人類學博物館博物館藏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107
傳統博物館源起於收藏,因此基本上博物館是以收藏「物」(object) 為中心,所建造起來的。而不幸的是當博物館進行收藏時,本質上是將「物」由其原存脈絡(context)中割離出來的。基於這個收藏的本質,博物館原先以收藏為保存文物的意義,可能因為將其割離原存脈絡而導致喪失保存的意義,甚或形成另一種破壞。近年來,臺灣的公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都有顯著的增加,使得收藏風也趨於興盛。在這個時候,重新反省博物館的收藏觀念及收藏政策,或有助於瞭解博物館之收藏本質,而無愧於其保存文物的責任。本文僅以臺灣的人類學博物館為例來進行陳述,文中的「文物」一辭,大體上以臺灣山地文物、臺灣漢人民俗文物、考古遺跡與史前遺物為範圍。多年來,臺灣的人類學博物館在長期的經營中,一直沒有深切反省收藏觀念與政策,其結果是文物雖經收藏而得以保存,但卻因零散與缺乏相關研究資料而無法在展示與推廣教育中,充分發揮其功能,因而也無形中滅損了文物的價值,更可能因強制割裂文物及其共存的文化脈絡(cultural context)而喪失文物所含的文化歷史意義。期望藉著本文的陳述,可為博物館人與收藏家之參考。
期刊論文
1.王維梅(1987)。博物館是未來教育的新工具。博物館學季刊,1(1),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ubenstein, Harry R.、程延年(19870100)。為明日收藏:瑞典之當代文物收藏計畫。博物館學季刊,1(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漢寶德(1987)。收藏是人性。博物館學季刊,1(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內田昭人(1990)。遺構の保護手法としての建築物:覆屋。月刊文化財,318,2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加藤允彥(1990)。史跡の整備と活用:史跡等活用特別事業について.遺跡整備としての手法覆屋建設。月刊文化財,318,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政行(1987)。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1),5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elarde,Giles、鄭惠英(19880100)。展式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1),2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文化廳內民俗文化財研究會(1979)。民俗文化財の手びき。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東京都教育委員會(1985)。東京の遺跡。東京:東京都教育廳社會教育部文化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民族學博物館(1983)。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要覽1983。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ight, Richard B.、Roberts, D. Andrew、Steward, Jennifer D.。Museum Document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London:Butterworth & Co. Ltd.。  new window
5.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dvisory Board(1973)。Preserving British Columbia's Prehistory。British Columbia:K. M. McDonald。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新井重三(1980)。博物館の性格と型。博物館の設置と運營。東京: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