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小插曲﹣﹣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1921-1991)
書刊名:復興崗學報
作者:張念鎮
出版日期:1991
卷期:45
頁次:頁161-188
主題關鍵詞:中國中國共產黨歷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期刊論文
1.周軍(1991)。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臺灣戰役計劃原因初探。中共黨史研究,1991(1),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棲梧老人(19570701)。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的見聞。新觀察,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甡、姜華宣(1982)。第一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形成。歷史研究,1982(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Easman, M.、Powell, J. B.(1945)。世界之命運繫諸中國。讀者文摘,1945(6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彪(1965)。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紅旗雜誌,196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執一(1981)。在敵人心臟裡--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革命史資料,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念鎮(19890600)。中共意識形態改革之分析。復興崗學報,41,14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Rice, Edward E.(1972)。Mao's Wa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White, Theodore H.、Jacoby, Annalee(1946)。Thunder Out of China。William Sloan Associates。  new window
3.張國燾(1971)。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獨秀(19200501)。新青年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湖北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1958)。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北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Quigley, Harold Scott(1962)。China's Politics in Perspective。Minneapolis:Univ.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7.蔣中正。蘇俄在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公超。共產主義在中國。台北:中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三。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北平: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文光(1974)。現代史考信錄。香港:東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uillermaz, Jacques(1960)。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New York:Random House。  new window
12.Snow, Edger(1944)。Red Star Over China。New York:Grove Press。  new window
13.Yu, Wang Pas(1936)。An Account of the Long March。First Corps.。  new window
14.張念鎮(1985)。中共的過去與現在。臺北:蘇俄問題研究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鍾貽謀(1957)。海陸豐農民運動。廣東:中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毓英(1937)。黨的策略路線。延安:「抗大」講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九思(1946)。中國共黨與抗戰軍事。重慶:勝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30)。如此團結。重慶:統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76)。中國現代歷史事件選編。香港: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安多尼.顧貝克(1970)。美亞報告--中國災難之線索序文。臺北:中國時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arnett, A. Doak(1968)。China on the Eve of Communist Takeover。NY:Frederick A. Praeger。  new window
22.Chesneaux, Jean(1977)。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1949-1976。New York: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23.龔楚(1954)。我與紅軍。南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陳公博(1924)。共產運動在中國,哥倫比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451009)。新華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新華社(19850813)。中國的抗日戰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10331)。台灣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70122)。人民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鵬(19900321)。為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進一步穩定發展奮鬥,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90703)。今年軍訓高校增加一四三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91201)。思想工作首先是要加強,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60217)。人民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江澤民(19900323)。第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座談時的談話,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史達林(1956)。不要忘記東方。史達林全集。北平: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列寧(1956)。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詞。列寧全集。北平: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澤東(1952)。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北平: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克斯(1956)。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恩全集。北平: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史達林(1956)。國際形勢和保衛蘇聯。史達林全集。北平: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佛海。逃出了赤都武漢。中共禍國史料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大釗。對共產黨分子加入國民黨之聲明。中共禍國史料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38)。帝國主義為準備新的世界大戰與共產國際底任務--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根據愛爾科里同志報告的決議,一九三五年八月廿日通過。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的決議案。延安:解放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毛澤東。關於哲學問題的講話。毛澤東思想萬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應欽(1970)。中共破壞抗戰史實。八年抗戰與臺灣光復。臺北:何應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毛澤東。接見日本社會黨人士佐佐木更三、黑田壽男、細迫兼光等的談話。毛澤東思想萬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毛澤東。抗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毛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關於重慶談判。毛澤東選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毛澤東。對阿爾巴尼亞軍事代表團的講話。毛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彭德懷(1976)。意見書。中共內部反毛言論彙編。臺北:國防部總政戰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觸摸歷史」與對話現實--讀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
2. 共識與爭鳴--當代中國城市設計思潮流變
3. 新時代、新中國
4. 新中國「依法治國」理念的弔詭和嬗變
5. 從遺忘到再現:謝雪紅的歷史在臺灣與中國的影響與遺緒
6. 評Huaiyin Li (李懷印), «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重現現代中國:中國歷史書寫的想像與真實)(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7. 「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
8. 歷史書寫中的批判性與歷史性:讀錢理群先生著《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
9. 自我的歷史構成:讀《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
10. 歷史中的「個人」可以多「大」?以《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為中心
11. 永遠的「笳吹弦誦」--關於西南聯大的歷史、追憶及闡釋
12. 中國紅色革命中的認同和「政治行動主義」
13. 研究反右運動的材料寶庫[評宋永毅主編,《中國反右運動數據庫,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10)]
14. 評:陶德民,藤田高夫編《近代日中關係人物史研究の新しい地平》[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ocusing on Key Persons] (東京:雄松堂出版, 2008)
15. 評:布洛奇(Liam Matthew Brockey),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東遊記:一五七九至一七二四年的耶穌會中國傳教史》]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