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早期中國佛教的小乘觀--兼論道安長安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意義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周伯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u, Po-kan
出版日期:1991
卷期:16
頁次:頁63-79
主題關鍵詞:中國佛教小乘道安譯經格義第四世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第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以前,佛典的翻譯並不精確,但是它至少詳實的譯出「小乘」梵文貶抑的原意(梵文的H?na-為「小、卑賤、低下」,-y?na為「乘、教義」)。「小乘」這字眼既然如此的惡劣,沒有一個佛教教派會自稱它自己的教義是「小乘」。這是大乘佛教在自己教派形成之後,用來攻擊所有傳統佛教教派的字眼。 然而,令我們驚訝的是,直到384年,道安在他所撰的〈毗婆沙序〉和〈十法句義經序〉兩篇經序中提到「小乘」以前,我們從未在中國佛教徒的作品中找到有關「小乘」的記載。似乎是,中國佛教徒根本不知道「小乘」的存在。進一步的觀察,我們發現更令人震驚的事實。第一,早期的中國佛教徒常把後代經錄歸在「小乘」類的作品視為「大乘」。第二,道安在那兩篇序文中只提到《阿含》是「小乘」,但其含義絕非「下劣乘」或「下法」。第三,道安在〈四阿含暮抄序〉中又提到「四阿含暮與阿毗曇及律,並為三藏焉。」三藏指的是經、律、論。論即是阿毗曇,四阿含暮(《阿含》的另一個稱謂)則是經。《阿含》既是經,而被道安說是「小乘」,那麼「小乘」必定不是梵文原義的「卑劣」、「低下」,而另有所指。 道安是第四世紀中國佛教的領袖,他的佛學造詣被他當時代的長安人推崇備至,因次,他對「小乘」的看法當然代表著中國佛教徒對印度佛教了解最高程度。此文的目的即透過他對「小乘」的看法,來探討早期中國佛教徒在克服「格義」上所作的努力。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