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
書刊名:臺灣宗教研究
作者:李豐楙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Fong-mao
出版日期:2005
卷期:4:2
頁次:頁11-55
主題關鍵詞:道教經脈人脈DaoismDaoist classics lineageDaoThe wayDaoist classicsDaoist mas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62
  • 點閱點閱:516
期刊論文
1.歐大年、馬祥來(20030600)。神明、聖徒、靈媒和遶境:從中國文化觀點比較地方民間信仰傳統。臺灣宗教研究,2(2),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840600)。唐人創業小說與道教圖讖傳說。中華學苑,29,175-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舟人、Soynie, Michol(1967)。五嶽真形圖の信仰。道教研究,2,144-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御手洗勝(1962)。崑崙傳承と永劫回歸:中國古代思想の民族學的考察。日本中国学会報,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景進(19861200)。挽歌及其影響:先秦至南北朝。中華學苑,34,3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吉川忠夫(1980)。師受考--《抱朴子》內篇によせて。東方學報,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19940900)。金門閭山派奠安儀式及其功能--以金湖鎮復國墩關氏家廟為例。民俗曲藝,91,395-4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枝萬(19660900)。臺灣之瘟神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5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伯戡(19910800)。早期中國佛教的小乘觀--兼論道安長安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6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榮曾(1981)。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文物,1981(3),5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豐楙(19930300)。《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呪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17-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豐楙(19961000)。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5=7,13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豐楙(19960900)。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9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豐楙(199503)。敦煌道經寫卷與道教寫經功德觀。全國敦煌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主辦 。嘉義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03)。五營信仰與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高雄市: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549-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2001)。禮生、道士、法師與宗族長老、族人:一個金門宗祠奠安的拼圖。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國立臺北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漢聲雜誌社 (會議日期: 2001年9月9-1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豐楙(2001)。供養與祈福:北魏道教造像碑的圖象與銘文初探。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93-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1)。唐代《洞淵神咒經》寫卷與李弘。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481-5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豐楙(1994)。崑崙、登天與巫俗傳統。臺北:萬卷樓圖書。54-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19940000)。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和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373-4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20010000)。禮生與道士:臺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漢學研究中心。331-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艾茉莉(1996)。Rituel, Territoire et Pouvoir Local. La procession du "pays" de Sai-kang (Taiwan)(博士論文)。Universite de Paris X,Paris。  new window
2.王見川(2003)。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豐楙(2006)。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 James Jo-yü(1962)。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斯波六郎(1958)。中國文學における孤獨感。東京市: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秋桂。施合鄭民俗曲藝叢書。台北:施合鄭民俗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岡義豐(1988)。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三卷: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都:五月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1998)。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臺北市: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謝宗榮、李秀娥、李麗涼、謝聰輝(1998)。蘆洲湧蓮寺。臺北縣:湧蓮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謝宗榮、謝聰輝、李秀娥(1998)。東港東隆宮醮志。臺北市: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魯迅(1979)。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廣德(1990)。政治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丁林(2000)。王之醮:蘇厝長興宮庚辰科瘟王祭。臺南:蘇厝長興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布川寬(1981)。崑崙山への昇仙--古代中國人が描いた死後の世界。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小林正美(1990)。六朝道教史研究。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信立祥(2000)。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富士(19990000)。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Abrams, Meyer Howard、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王寧(1989)。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莊宏誼(19860000)。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蒲慕州(199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三石善吉、李遇玫(1997)。中國的千年王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Eliade, Mircea、楊儒賓(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葛兆光(2003)。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Lagerwey, John(1987)。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27.李豐楙(1981)。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Yang, Ching Kun(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1999)。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川忠夫(1984)。師受考--《抱朴子》內篇によせて。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2002)。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神話的考察。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豐楙(1999)。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饒宗頤(2000)。道教與楚俗關係新證。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御手洗勝(1984)。崑崙傳說と永劫回歸。古代中國の神々。東京: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舟人(2002)。滑稽戲。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1999)。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耀基(1988)。「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