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Border Crossings:Translating Theory
書刊名:歐美研究
作者:米樂何文敬
作者(外文):Miller, J. Hillis
出版日期:1991
卷期:21:4
頁次:頁27-51
主題關鍵詞:文學理論翻譯理論美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美國文學理論正在世界各地被翻譯與挪用。如果文學理論探討文學作品使用文字 來改變歷史、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式,那麼理論如何跨越國家、語言和文化的邊界呢﹖文學 理論的某些特徵似乎不容許如此之翻譯,因為理論有賴於原文的語法特徵。好的文學理論經 常源於閱讀文學作品。理論如何能夠脫離本土的根源呢﹖希伯來 (Hebrew) 和基督教聖經中 的 << 路得記 >>(Ruth) 可以當作理論轉譯過程的託寓。 起初路得長於摩押 (Moabite) 文 化,她卻跨越邊界進入以色列,也就是將自己「轉化」或「被轉化」成新文化的語法,進而 被同化了。不過,她也帶來某些自己的特色,這些是無法全盤翻譯與同化的。同理,文學理 論也有其頑強固執的特性。雖然如此,它在其他文化和語言中卻能夠被同化。幾個世紀以來 , << 路得記 >> 在西方文化中屢被翻譯或誤譯或挪用,不一而足。雖然理論的洞見經常源 於本地的閱讀行為,而且除非與閱讀行為有關,否則毫無用處,但是它卻能夠從原地轉移到 任何語言的閱讀時刻。 理論之得以翻譯乃是因為理論, 不管表相如何, 是語言的踐行式 (performative) 運用,而不是認知的運用。 正如婚禮的文字可以使對對佳偶締結姻緣,理 論的成形在轇轕的關係脈絡中也是有效的。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