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外交政策中「臺灣因素」之探討
書刊名:東吳政治學報
作者:楊開煌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5
卷期:4
頁次:頁217-239
主題關鍵詞:中共外交臺灣因素原則問題Taiwan fact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5
「臺灣因素」在中共外交政策中不是長期的重要因素,然而時常在關鍵時刻扮演「消極阻擋者」的角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五○年代到七○年代,中共與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臺灣因素」問題,但在美國的主導下,「臺灣因素」是中共與自由民主國家之間主要的障礙,成功地扮演了圍堵政策中重要的環節;七○年代到八○年代美國的國家戰略改變了,「臺灣因素」在美國的戰略中被重新評估,這一時期「臺灣因素」在中共的外交政策中只是偶爾成為與其他國家的摩擦劑;換言之,也是中共對自由民主國家外交政策中比較不在意「臺灣因素」的時期;八○年代末九○年代初,國際形勢巨變,冷戰的兩極體系解體,新的多極中心逐漸形成,而中共在多極中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中國人的國家。對西方世界而言,似乎不是他們所樂見的,「臺灣因素」的潛在性戰略價值被重新加以評估,於是「臺灣因素」再度成為美國制衡中共的「外交牌」之一,而且伴隨著臺灣內政的變化,「臺灣因素」的自主性也不斷增加。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臺灣因素」將一直是中共外交政策中週期性的衝突劑。 對中共而言,「臺灣因素」是原則問題,一般沒有彈性可言,但是從中共處理「臺灣因素」的方式來看,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對大國如美國,中型國家和一般小國的態度和作法都不相同,同時這些國家也逐步覺悟可以以逆向操作的方式使中共作某些讓步,加之臺灣自主性的提高,這就促使中共有意儘早將臺灣因素「國內化」。 在此種情況下臺灣如何自處,才能不危及自身而能充分發揮自主性週遊大國之間,便是臺灣必須深思的生存之道。
Although the Taiwan factor does not always determine Chinese external relations, it is none the less a constraint that all foreign policy leaders in China must face constantly. Provid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a's Taiwan polic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inese way of managing the Taiwan factor and accordingly, infers the Chinese style of handling foreign policy issues involving principles in general.
期刊論文
1.高朗(19940400)。從邦交變化看兩岸外交競賽(一九七二至一九九二)。政治科學論叢,5,183-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曹英(1993)。神祕之門--共和國外交實錄。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特君(1993)。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rnett, A. Doak(1974)。Uncertain Passage: China's Transition to the Post-Mao Ear。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new window
4.Copper, John Franklin(1992)。China Diplomacy: The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5.尹慶耀(1994)。東歐集團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立民(1992)。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臺北:永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an Ness, Peter(1970)。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8.周恩來(1990)。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Rice, Edward E.(1974)。Mao's Way。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0.竇暉(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概述。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澤東(1970)。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振(1990)。和平演變的夢幻。青島:青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繼增、張葆華(1990)。中國共產黨國情認識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91)。中國外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91)。新中國外交風雲,中國外交官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92)。中共外交秘聞錄。香港:文匯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opper, John Franklin(1980)。China's Globol Rolo。Standfor:Standford University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new window
18.Kissinger, Kerry(1989)。Years of Upheaval。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ew window
19.Chang, David Men-Wei(1991)。China under Deng Xiaoping。N.Y.: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20.Macchiarola, Frank J.、Oxnam, Robert B.(1991)。The China Challenge: American Policies in East Asia。New York, NY: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window
其他
1.楊開煌(19940901)。中共新戰略下台灣的新作為,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伍修權(1992)。在聯合國第三屆安全理事會演講。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台北:永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