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水墨畫創作美學觀初探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黃光男
作者(外文):Huang, Kuang-nan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
頁次:頁1-12
主題關鍵詞:水墨畫創作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臺灣光復後的美感教育,來自日據時代的延續與中華文化的復甦,儘管他有深厚 的中華文化的傳統根深,然就美術與繪畫發展而言,其社會意識之歸屬,是造成藝術形質表 現的原因。 本主題探討之主旨,乃是水墨畫創作美學觀之論述,亦即水墨畫創作時,作者所凝集社會意 識之濃淡,成為其創作表現與否的指標,或者說成為作者創作時的力量。以臺灣光復後,及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至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為討論的時間範圍,並以臺灣 地區的水墨畫發展為研究空間,研究對象之依據為,與臺灣地區有地緣關係,並在水墨畫創 作上有具體之事實者。換言之,以本世紀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之水墨繪畫發展所呈現之現象 ,探討其創作的美學觀做為論述之範圍,其所涉及之相關名詞或意涵,均作為美學研討的資 源。並藉之檢討水墨畫教學或創作上的參考。 創作美學觀點不同於審美觀點及純粹美學理論。所探討之內涵,偏重於哲學性之思考,或精 神性之實踐。創作美學觀,泛指某一藝術品,在表現時的趨動力,就是作者創作的推動力量 。至於水墨繪畫則是以創作材質分類,不過其性質則包含了中國繪畫中的院禮、文人畫、寫 實畫等,以及臺灣近五十年來所出現的東洋畫、日本畫、膠彩畫等名詞。就實質意義上而論 ,以材質分類是朝向單純化的解釋,也可通稱中國繪畫;上述的名詞內涵,都是東方藝術中 的燦爛光彩,來自歷史上中國繪畫的各個繪畫面相。因此,水墨畫創作美學觀,兼有討論表 現內涵、技巧情思上的功用。 創作觀照與創作美學的歸納是來自於創作實踐的過程,創作實踐則植基於生活的提煉和視覺 經驗的轉換與累積。創作素材的選擇是伴隨著創作觀照而來,工具性考量應當無法超越思想 性的原理原則。循此脈絡,或可做為水墨繪畫在創作表現上所能夠思考的新方向。
圖書
1.于樸(1972)。中國畫論彙編。臺北:京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渡邊護、葉長海、翁敏華、孫紅(1991)。藝術學。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光潛(1983)。論美與美感。台北:世華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滕守堯(1987)。審美心理描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元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