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蒙古字韻」「支二類(菑) 」韻母的音讀--與鄭張尚芳先生商榷元代舌尖元音問題
書刊名:雲漢學刊
作者:楊徵祥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9
卷期:6
頁次:頁323-334
主題關鍵詞:蒙古字韻支二類菑韻母音讀元代舌尖元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37
     關於漢語舌尖元音[-i]出現的時間,雖仍無法確切論定,但是元代韻書《古今韻會 舉要》與《蒙古字韻》確已有舌尖元音出現。然而鄭張尚芳先生〈漢語史上展脣後央高元音w、 □的分布〉(1998)一文中指出,由於《中原音韻》的「斯詞死四塞」五聲相配,並注「塞」 音「死」,因此推論《中原音韻》、《蒙古字韻》等元代韻書的舌尖元音[-i]當推擬作舌面央展 脣高元音[□],否定了學者們對於舌尖元音[-i]在元代韻書已然出現的推論。本文以為,雖 然《中原音韻》將「斯詞死四塞」五聲相配,並注明「塞」音「死」,但是由於《中原音韻》 是為北曲押韻而作的一部韻書,因此作者在此是否有其特殊的考量,所以才如此注明其音讀, 實在有待商榷。其次,《中原音韻》所載記的音系與《蒙古字韻》並不相同,《中原音韻》所 載記的音系為元代北方官話的語音系統,而《蒙古字韻》則是元代的標準語語音系統,因此 不可用《中原音韻》的音讀來規範《蒙古字韻》的語音。再者,鄭張先生推擬成[□],對於 「塞」字的中古來源以及現代漢語的音讀而言,亦不見得比推擬成舌尖元音[-i]有較合理的 說解,因此是否可以憑《中原音韻》是單一證據就推翻前人的論證,值得吾人再作討論。再 就韻書的音韻系統而言,《蒙古字韻》精組聲母已為舌尖前音,因此容易在與[-i]結合時,將 [-i]同化為舌尖元音[-i];且若依將《蒙古字韻》支二類(菑)□的音讀推擬成[-□],則無法 呈顯其與支一類(羈)□八思巴字確實有別的音韻現象,因此本文在檢討《古今韻會舉要》、《蒙 古字韻》全書的音韻系統後,不能完全同意鄭張先生的看法,而以為《蒙古字韻》支二類(菑) □的音讀仍以遵從舊說擬為舌尖元音[-i]較合音理。
期刊論文
1.陸志韋(1946)。釋中原音韻。燕京學報,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金文(199507)。現代漢語"所謂舌尖元音"的語音、結構及來源(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添富(199006)。古今韻會舉要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徵祥(199605)。《蒙古字韻》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德清、李殿魁(1978)。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宗文。蒙古字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宗文、楊耐思、照那斯圖(1987)。蒙古字韻校本。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89)。漢語方音字匯。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德清(1983)。中原音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新雄(199003)。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麥耘(1995)。音韻與方言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寧繼福(1985)。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竺家寧(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德清(1982)。中原音韻。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德清(1979)。中原音韻。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中州書畫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耐思(1981)。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