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中國韻文學格律的發展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許子漢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Tzy-han
出版日期:1999
卷期:1
頁次:頁165-182
主題關鍵詞:格律節奏句長語長音步音節音節形式對偶聲調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26
     本文從語言旋律的三項本質--字音、聲調、節奏,探討中國歷代韻文學格律所規範的各項形式因素,對語言旋律的影響何在,並由此歸納出詩律、詞律、曲律的發展過程。先秦至兩漢是詩律的第一階段(古體詩時代),利用韻腳與句長等因素,完成句長節奏整齊化的規範;六朝至盛唐為第二階段(近體詩時代),利用平仄(即聲調)與對偶來規範音步層次的節奏感。以上兩階段的格律發展是由參差走向整齊。 中唐至兩宋為第三階段(詞律時代),發展出新的節奏層次-語長,及控制節奏的新因素-音節形式,格律的發展也由整齊又走向參差,但為人工之參差。 宋末至清則為第四階段(曲律時代),完成了節奏四層次:語長、句長、音步、音節的參差演變,並由於增減句、增襯字的運用,使格律的「變」趨於極致;且除節奏外,在字音與聲調上也有進一步的講求。
圖書
1.鄭騫(1973)。北曲新譜。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顯祖、洪北江(19750301)。湯顯祖集(五十卷)。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永義(1980)。北曲格式變化的因素。說俗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因百(1992)。論北曲之襯字與增字。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永義(1993)。論說「拗折天下人嗓子」。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