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消費語境下的“新學院派”導演研究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劉曉希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0)
頁次:187-192
主題關鍵詞:學院派新學院派接受美學敘事美學電影人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5
與"學院派"產生的語境相似但又有著本質不同,"新學院派"的出現,同樣與當前電影環境中不加節制地娛樂化、商業化傾向有關,只是,和"學院派"曾經高舉"文藝"的旗幟與"商業"抗衡的初衷不盡相同,"新學院派"並非只是後人的追評,它是基於當前中國電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大背景,也是基於一種消費主義社會的文化空間而主動提出的一項電影改良策略。在新機制和新理念的影響下,"新學院派"導演及其作品必然呈現出諸多新的美學風格,同時,由於"新學院派"導演同時兼有"教師"這一多重身份,因而,在這些"新學院派"導演已然成為備受矚目的中國電影新人才的同時,也必將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期刊論文
1.楊遠嬰(2015)。導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Z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侯光明(20161100)。新學院派電影創作的立場、精神與價值訴求。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6),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衛(2003)。中國產業電影叙事思考--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映作品叙事探究。電影藝術,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平(1986)。一個試圖改造觀眾的導演--與田壯壯一席談。大眾電影,198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侯光明(2014)。試論"新學院派"電影的產生、創作特徵及其現實期待。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保平、吳冠平(20160900)。過與不過的邊界--曹保平訪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5),19-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曉希(2016)。曹保平:藝術與商業之間如何生存?。文學報,2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保平、吳冠平(2008)。商業電影:資本與智慧的博弈--曹保平訪談。電影藝術,20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梅峰、何亮、加路、高伽綺(20170100)。文學傳統、現實關照與電影的表達--《不成問題的問題》編劇、導演梅峰訪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1),36-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曹保平、譚政、張雨蒙(2015)。謀求主流商業片的風格化表達--《烈日灼心》導演曹保平訪談。電影藝術,20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程耳、郝建(2017)。《羅曼蒂克消亡史》:複雜叙事、時代畫卷與類型對話--程耳訪談。電影藝術,20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一川(2015)。平面化浪潮下的深度重構--中國電影界的"學院派"與"新學院派"。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Z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饒曙光(2009)。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