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救助性”到“發展性”: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時代轉向
書刊名:中國教育學刊
作者:張更立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6)
頁次:35-39
主題關鍵詞:學前特殊兒童救助性教育發展性教育學前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救助性教育以特殊兒童的"缺陷"為基點,存在重生存保障、輕發展支持,重初級教化、輕再社會化,多游擊式干預、少系統化指導的根本不足。視特殊兒童處于個體發展"新常態"的發展性教育則認為,這種"新常態"構成了特殊兒童新的發展基礎和條件,形成特殊兒童新的發展潛能和可能。因此,其根本旨趣在于促進特殊兒童教育實現由"劣質化"對待轉向主體性發展,由病理性矯治轉向文化性適應,由游擊式救助轉向歷時系統性指導。發展性教育體現了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具體可經由特殊兒童早期教育需求的專業發掘、早期生命成長的主體彰顯、生物文化發展的實踐關懷等實現其時代轉向。
期刊論文
1.龔浩然(1981)。試論Л·C·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心理學探新,1981(3),46-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MAGORINSK, PETER(2012)。Vygotsky, ''Defectology'', and the inclus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ce in the broader cultural stream。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Education,2012(1),1-25。  new window
3.楊運強(2016)。特殊教育學校的隔離管理值得商榷。中國教育學刊,2016(7),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明生(2013)。維果茨基情感理論的結構與教育臨床的方法。全球教育展望,2013(11),79-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鶴琴(1985)。陳鶴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伯特·斯萊文、姚梅林(2004)。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