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的煉丹術--余光中的散文實驗及其文學史意義
作者:鍾怡雯 引用關係
書刊名: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
頁次:121-145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聯經
主題關鍵詞:余光中散文文學史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方忠(2006)。余光中與台灣當代散文的創新。文學評論,2006(6),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培(2005)。試析余光中「以文為論」的獨特評論風格。哈爾濱學院學報,26(4),6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培松(2001)。台灣散文變革的智者和勇者。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5),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光萍、卞新國(1997)。「散文的辮子在哪裡」余光中散文的誤區。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7(4),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寧(2007)。論余光中散文文體意識的對抗性。哈爾濱學院學報,28(8),8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川鄂(2001)。讀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批評。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3),5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梁實秋(1981)。梁實秋論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憲章(1996)。西方形式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曉虹、王風(2006)。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鍾陵(2000)。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散文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培松(2000)。中國散文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光中(1975)。望鄉的牧神。臺北:純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光中(1988)。憑一張地圖。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適(1996)。白話文學史。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光中(1990)。隔水呼渡。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光中(1972)。焚鶴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光中(1984)。逍遙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立元、李鈞(2003)。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珊(1999)。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程光煒、吳曉東、孔慶東、劉勇、郜元寶(2003)。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光中(2004)。余光中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光中(1987)。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余光中(2002)。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光中(1981)。分水嶺上。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光中(1994)。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余光中(1984)。左手的繆思。台北:大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余光中(1999)。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聯芬(2003)。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光中(1988)。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維樑(1994)。璀璨的五彩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1979-1993)。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余光中(1974)。聽聽那冷雨。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余光中(1998)。日不落家。臺北市: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倪文尖。〈背影〉何以成為經典?--「超保護的合作原則」及其他,http:newyouth.beida-online.com/data/data3?bd=wenxue&ud=07028hb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khlovshy, Viktor(1989)。Art as Technique。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New York:Longman。  new window
2.Eliot, T. S.(1989)。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New York:Longman。  new window
3.余光中(1999)。金燦燦的秋收。秋之頌--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平原(2000)。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