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爵與人爵--論德福一致何以可能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高小強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015(7)
頁次:68-75
主題關鍵詞:天爵人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本文比較系統地清理西方以至康得的善惡觀念,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德行與福報的關係難題,亦即是否真如人們通常所說的"有德必有福,無德必無福",抑或這不過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康得亦是從神人之際或天人之別出發,從而得出: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尚且連極善都不可能達成,又怎麼可能在人間實現至善或圓善呢?除非全知、全能、全善、全在、永恆的神之此在,而又同時人之靈魂不朽,因為前者將保障人之所有善惡皆無以隱遁,終將毫釐不爽地獲得報償;而後者會讓人相信,人可以在無盡的未來中,只要不斷地堅持向善,就終究會接近直至達成人之極善。而且,即使今生今世善惡未獲應得的報償,但人死靈不朽,善有善報而惡有惡報,所有人無一能有例外。不過,儒家卻認為,人之達成極善的能力為天所完全賦予,所謂"天命之謂性"是也。聖人就是達成極善的楷模,而人人皆可為聖賢,則人人皆為聖賢之時,即是至善或圓善的實現之日。
圖書
1.康得、韓水法(1999)。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嘉映(2008)。西方大觀念。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康得、李明輝(2003)。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政通(1989)。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ant, Immanuel、苗力田(1986)。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unnin, Nicholas、余紀元(2001)。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ant, Immanuel、鄧曉芒、楊祖陶(2003)。實踐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Kant, Immanuel、李秋零(2004)。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rugger, Walter、項退結(1976)。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ant, Immanuel、鄧曉芒、楊祖陶(2004)。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康得、李秋零(2007)。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得、李秋零(2007)。實踐理性批判。康得著作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得、李秋零(2005)。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康得著作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