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儒家道德基礎之研究──兼論「惡」的問題
作者:黃秋韻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振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道德天道論天人關係天命人性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9
本文之首章,第一節針對「道德」與「倫理」進行釋義,除了探討兩者之起源以外,並對二者作同異之分辨,以更釐清二者在應用上有何不同,以及在何種情況下,二者可混同使用。第二節探討倫理學所研究之主題,其分類與派別、以及各層次之道德判斷的標準。第三節則針對倫理規範的特質,來探討儒家倫理思想的特點。此章主要是關於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以及儒家倫理所涉及的基本問題所作的概說,其目的在於在往後各章中,更深入探討與儒家倫理相關的重要課題。
第二章論先秦儒家道德的形上基礎,第一節說明對於道德之起源的幾種重要學說。第二節說明儒家倫理為特重「天人關係」之倫理,並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天」對人的基本意義,以及由此而開展的、以天為形上基礎的儒家倫理。第三節則針對儒家哲學中,與儒家道德相關的幾組重要觀念,如「帝」、「天」、「天命」、「天地」、「天道」,以及「德」、「道德」、「善惡」等觀念間的演變與結構,作一歷史性的回顧,以期呈現古典之儒家倫理的完整面貌。
第三章就道德觀念正式確立的孔孟荀哲學而論,一、二節分別以「天道觀」與「人性論」來析論其道德形上基礎的觀點,並於第三節中專論三者對於「惡」之問題的處理。此為先秦儒家倫理的主要重點,在孔孟荀哲學中,可看出「惡」之問題在「天道論」與「人性論」中皆缺乏存在性的基礎。
第四章則申論孔孟荀之道德實踐,並輔以《易傳》與《中庸》在先秦儒學中,形上學理論發展的地位,從道德實踐的人道立場看儒家倫理的終極關懷,最後總述「惡」之存在的根本意義。
一、書籍︰
1.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下),台北,洪葉,1995。
2.王臣瑞《倫理學》,商務書局。民69。
3.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民76。new window
4.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民76。
5.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民77。
6.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書局,1993。
7.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燊譯,台北,黎明書局,1993。new window
8.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台北,問學,民69。
9.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主編《中國道德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70。
10.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編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1989。
11.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學生書局,民77。
12.台大哲學系 主編《中國人性論》,東大圖書公司,民79。
13.弗里德里希‧包爾生 著,何懷宏、廖申白 譯《倫理學體系》,淑馨出版社,1999。
14.田永正 編《天主教教義問題解答(上)》,光啟出版社。
15.史作檉《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台北,書鄉,2000。
16.史作檉《存在的絕對與真實》(一),新竹,仰哲,民70。
17.西田幾多郎 著,何倩 譯《善的研究》,北京,商務,1989。
18.宇同《中國哲學問題史》,台北,彙文堂,民76。
19.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民79。
20.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民77。
21.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民79。new window
22.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民78。
23.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民74。
24.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民79。
25.宇野精一 主編,洪順隆 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幼獅,民66。
26.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李幼蒸《倫理學危機》,台北,唐山出版社,民86。
28.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民81。new window
29.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1991。
30.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new window
31.吳康《孔孟荀哲學》(上)(下),台北,商務,1987。
32.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1992。
33.沈清松 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84。
34.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民80。
35.李建華《論罪惡──道德價值的逆向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36.李貴良 譯《聖多瑪斯形上學》,三民書局,民55。
37.李雄揮 編譯《倫理學》,台北,五南,民79。
38.李維武 編《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39.李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上)(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1。
40.李震《基本哲學探討》,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0。
41.李震《人與上帝》,卷四,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3。
42.李震《人與上帝》,卷六,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6。
43.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44.林火旺《倫理學》,台北,空大,民86。
45.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1987。
46.周克勤《道德觀要義》(上)(中)(下),台北,商務,民59。
47.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民76。
48.姜允明《當代心性之學面面觀》,台北,明文書局,民83。
49.胡適 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台北,牧童,民66。
50.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台北,商務,1980。
51.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卷一〈文明的發生〉,台北幼獅,民61。
52.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民60。
53.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3。
54.韋政通《孔子》,台北,東大,民85。
55.哲學雜誌《價值之重估:倫理學的反思》12期,1995.04.。
5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民78。
57.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民78。
58.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學生出版社,民77。
59.袁廷棟《普通倫理學》,台北,黎明,民78。
60.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民80。new window
61.高思謙《中外倫理哲學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2。
62.高懷民《中國先秦與希臘哲學之比較》,自印,民77。
63.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灣書店,民88。new window
64.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1987。
65.張立文 主編《道》,台北,漢興,1994。
66.張立文 主編《天》,台北,七略,1996。
67.張立文 主編《心》,台北,七略,1996。
68.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5。
69.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1991。
70.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民80。
71.陳百希 編著《倫理學》,台中,光啟出版社。
72.陳谷嘉《儒家倫理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3.陳秉璋《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
74.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民87。
75.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83。new window
76.陳福濱《倫理與中國文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7。
77.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民78。
78.符浩《先秦儒家的道德觀》,廣西師範大學,1998。
79.梁啟超 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民65。
8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台北,藍燈,1981。
81.曾仰如《宗教哲學》,台北,商務,民75。
82.曾仰如《形上學》,商務,民76。
83.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1997。
84.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1993初版。new window
85.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8。
86.黃公偉《中國倫理學通詮》,台北,現代文藝,1968。
87.黃奇逸《歷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學結構》,四川,巴蜀書社,1995。
88.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民82。
89.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1987。
90.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民80。
91.湯恩比《文明是如何創造的》,于平凡譯,台北,水牛,民81。
92.湯恩比 著,陳曉林 譯《歷史研究》(上)(下),台北,遠流,1996。
93.葛慕藺《西洋中世紀哲學史綱》,輔大出版社。
94.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民82。
95.黃慧英《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民77。
96.鄔昆如 編著《西洋哲學史》,國立編譯館,民60。
97.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2。
98.鄔昆如 高淩霞 合著︰《士林哲學》,台北,五南,1996。
99.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民76。new window
100.楊國榮《面向存在之思》,台北,文史哲,民87。
101.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民83。
102.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民79。new window
103.輔仁大學第三屆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哲學與倫理》(上)(下),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4。
104.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民83。new window
105.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民77。
106.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民79。new window
107.蔡仁厚《儒家哲學與文化真理》,台北,人生,民60。
108.黎建球《先秦天道思想》,台北,箴言,民63。
109.趙雅博《中外哲學概論之比較研究》(上)(下),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2。
110.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民88。
111.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民87。new window
112.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民84。
113.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民83。
114.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民80。new window
115.韓強《儒家心性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116.鄺芷人《康德倫理學原理》,台北,文津,民81。new window
117.羅光《儒家形上學》,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69。new window
118.羅光《羅光全書》,冊十七,《儒家哲學的體系》,台北,學生,民87。
119.羅光《先秦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120.龐樸 著《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121.Jacques Maritain, Moral Philosophy, Chari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1964.
《西洋道德哲學》(上)(中)(下)李增譯,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文明書局印行,民81。
122.Frederick Copleston 原著,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西洋哲學史 (二) 》(莊雅棠翻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再版。
123.Marilyn Mccord Acoams & Robert Merrihew Adams, The Problem Of Evil,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4
124.Luigi Bogliolo, Metaphysics, Urban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二、期刊論文︰
1.王臣瑞〈士林哲學看行為善惡問題〉,《哲學與文化》12:11民74.11頁741-761。new window
2.巨克毅〈當代天人之學研究的新方向──反省與重建〉,《宗教哲學》2:1=5民85.01頁1-18。new window
3.方俊吉〈淺釋幾個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問題〉,《孔孟月刊》30:8=356民81.04頁16-19。new window
4.田文棠〈儒家文化與天人哲學〉,《哲學與文化》22:6=253民84.06頁532-540。new window
5.成中英〈中國倫理體系及其現代化〉,《哲學與文化》17:7=195民79.07頁579-589。new window
6.成中英〈中國哲學中的方法詮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台大哲學論評》14期,1991.1.。new window
7.江雪蓮〈道德義務的它律性和自律性〉,《哲學與文化》21:11=246民83.11頁1023-1034。new window
8.李杜〈「大學」的天道〉,《哲學與文化》19:6=217民81.06頁562-564。new window
9.李杜〈由先秦儒者說道當代新儒者對天道形而上問題的了解〉,《哲學與文化》18:6=205民80.06頁490-505。new window
10.呂宗麟〈試論先秦儒家的宗教哲學觀――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宗教哲學》2:1=5,民85.01. 頁31-40。new window
11.呂宗麟〈論周易中的三極之道及現代省思〉,《宗教哲學》2:4=8民85.10. 頁71-82。new window
12.李彥榮〈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本位與社會本位之辨〉,《孔孟月刊》34:10=406民85.06頁8-12。new window
13.沈清松〈對應快速科技發展的道德教育之人類學基礎〉,《哲學與文化》12:6民74.06頁391-397。new window
14.李景林〈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觀念之演進初論〉,《孔孟學報》70期,民84.09頁29-43。new window
15.林家鴻〈柏拉圖及孔子的天人觀〉,《孔孟月刊》30:4=352民80.12頁3-14。new window
16.周景勳〈易傳繫辭中「生生之謂易」的研究〉,《哲學論集》第22期,輔仁大學研究所,民77.07,頁147-168。new window
17.柯志明〈惡之終始──呂格爾早期主體存有學對惡的反思〉,《哲學雜誌》15期,民85.01,頁178-201。
18.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22:11=258民84.11頁1009-1022。new window
19.孫周興〈老子對海德格的特殊影響〉,《哲學與文化》20:12=235民82.12,頁317-331。new window
20.孫效智〈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理學上的發展──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哲學與文化》22:4=251民84.04頁317-331。new window
21.張永雋〈儒家「禮樂教化」之宗教精神與人文理想――歷史之回顧與展望〉,《哲學與文化》21:2=237民83.02頁112-123。
22.張立文〈中國傳統善惡範疇的發展歷程〉(上),《中國文化月刊》156期,民81.10頁6-31。
23.張立文〈中國傳統善惡範疇的發展歷程〉(下),《中國文化月刊》157期,民81.11頁24-42。
24.張振東〈天道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回顧與展望〉,《哲學與文化》21:9=244民83.09頁799-804。new window
25.張家焌〈論語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13:9,1976.09。new window
26.陳朝祥〈儒家對於「天」的看法〉,《孔孟月刊》30:7=355民81.03頁3-7。new window
27.陳德和〈荀子性惡論之意義及其價值〉,《鵝湖月刊》20:3=231頁19-27。new window
28.傅佩榮〈儒家論人的自律性──從自律性到人性論〉,《哲學與文化》15:6民77.06頁380-390。new window
29.項退結著及修訂,李永適譯〈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對若干涉及人性論的中國古代典籍之詮釋〉,《哲學與文化》17:8=196民79.08頁674-680。new window
30.黃維潤〈物理惡與倫理惡〉,《哲學論集》第19期,頁45-81,輔仁大學出版社發行。new window
31.葉蓬〈道德價值的哲學詮釋〉,《哲學與文化》21:12=247民83.12頁1111-1120。new window
32.曾慶豹〈「天人合一」與「神人差異」的對比性批判詮釋〉(上),《哲學與文化》22:1=248民84.01頁42-54。new window
33.曾慶豹〈「天人合一」與「神人差異」的對比性批判詮釋〉(下),《哲學與文化》22:2=249民84.02頁139-151。new window
34.鄔昆如〈奧斯定的罪惡觀〉,《哲學與文化》17:5民79.05。
35.鄔昆如〈中西文化相輔相成的檢討與開展──道德與宗教〉,《哲學與文化》10:9民72.09頁588-596。new window
36.鄔昆如〈知性形上學的承傳與創新〉,《哲學與文化》25:3民87.03頁204-211。new window
37.鄔昆如〈從人際關係看天、人、物、與位格──比較中西哲學對人的定位〉,《哲學與文化》18:11=210民80.11頁986-994。new window
38.趙雅博〈左傳國語中的天道思想〉,《哲學與文化》23:10=269民85.10頁3056-3072。new window
39.潘小慧〈德行與原則──孔、孟、荀、儒家道德哲學基型之研究〉,《哲學與文化》19:12=223民81.12頁1087-1097。new window
40.潘小慧〈從儒、道、墨、法四家對「為何道德?」之可能解答略論四家之「道德」觀〉,《哲學與文化》21:3=238民83.03頁228-238。new window
41.諶中和〈從殷周天道觀的變遷談周人尚德與殷人尚刑〉,《哲學與文化》27:11=318民89.11頁1052-1067。new window
42.蕭宏恩〈孟子的「天」――一個超驗的研究〉,《宗教哲學》2:1=5,1996.01. 頁19-30。new window
三、原典︰
1.《十三經》標點本(上)(下)吳樹平等點校,曉園出版社,1994.07.初版。
2.《十三經注疏》,阮元 校,台北,大化,1977。
3.《四書讀本》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啟明書局。
4.《四書讀本》王天恨編註,台南,文國書局,民83。
5.《尚書》錢宗武、江灝譯注,周秉鈞審校,台灣古籍,1996.11.初版。
6.《尚書集釋》屈萬里著,聯經出版社,民83.11.初版。new window
7.《周易》徐子宏著,台北,台灣古籍,1996。
8.《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1990.02.三版。
9.《周易今註今譯》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台灣商務,民76.09.修訂三版。
10.《詩經》(上)(下)袁愈嫈譯詩,唐莫堯譯注,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10.初版。
11.《詩經釋義》,屈萬里著,台北,華岡出版社,1967。new window
12.《論語注疏》,何晏注,邢昺疏,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0。
13.《論語集註》,程樹德,藝文印書館,1990。
14.《論語》,傅佩榮解讀,台北,立緒,民88。
15.《春秋左傳》(上)(中)(下),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 譯注,台灣古籍,1996。
16.《國語》(上)(下),黃永堂 譯注,台灣古籍,1997。
17.《孟子注疏》,趙岐注,孫奭疏,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0。
18.《荀子集解》,楊倞注,王先謙集解,台北,世界,1962。
19.《荀子集解》,李滌生著,台北,學生,1979。
20.《荀子今註今譯》熊公哲註譯,台灣商務,民77.01.修訂三版。
21.《史記》司馬遷著,郝志達 楊鍾賢譯,台北,建宏,1991。
22.《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09.初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