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吳派經學研究
作者:孫劍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N, JIAN-QIU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2
主題關鍵詞:清代吳派經學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第一章 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釋名
(一)考證學(考據學,徵實學)
(二)乾嘉之學
(三)漢學
(四)樸學
第三節 漢學形成原因綜論
(一)前輩大儒的示範
(二)崇古復古的傾向
(三)通經致用的轉化
(四)儒學發展之必然
(五)明末王學之反動
(六)文字獄拑制思想
(七)統治者昌明學術
(八)政治上穩定統一
(九)經濟上繁榮發展
(十)藏刻書風氣大盛
(十一)大型類書的編纂
(十二)西方科學的導入
第四節 結論
第二章 清代學派流衍及其地理分布
第一節 漢學的定義
第二節 漢代學術分期
第三節 人文地理與清代學風的關係
第三章 吳派經學家及其經學著作
第一節 吳派經學家
第二節 清代吳派的時間起訖
第三節 吳派學者及其經學著作
(一)惠周愓
(二)惠士奇
(三)惠 棟
(四)江 聲
(五)余蕭客
(六)朱敬輿
(七)江 鏐
(八)徐 頲
(九)鈕樹玉
(十)江 藩
(十一)鍾 懷
(十二)顧廣圻
(十三)江 沅
(十四)徐 復
(十五)李鍾泗
(十六)江懋鈞
(十七)黃 奭
(十八)阮 福
(十九)雷 浚
第四章 吳派的經學家的輯佚與校勘工作
第一節 吳派的輯佚工作
(一)輯佚的方式與內容
(二)清代以前的輯佚工作
(三)吳派的輯佚工作
1. 惠棟的輯佚書
(1) 易漢學
甲 援引不全
乙 引後出之說
丙 考證不確
丁 字句衍羨
戊 誤字
(2) 易例
甲 應合併之例
乙 應分別之例
丙 應補充之例
丁 應增加之例
(3) 九經古義
(4) 鄭氏周易
2. 余蕭客的輯佚書:古經解鉤沈
(1) 所集不拘於漢人傳注
(2) 以注疏為底本庶免改經之嫌
3. 黃奭的輯佚書
(1) 爾雅古義
甲 爾雅非周公作
乙 爾雅訓詁與毛傳不合卻與鄭箋多同
丙 爾雅的取材非全從經書而來
(2) 漢學堂輯佚書
甲 子夏易傳
乙 盧植禮記解詁
丙 劉炫春秋左氏傳述義
第二節 吳派的校勘工作
(一)校勘的意義與方法
(二)清代以前的校勘工作
(三)吳派的校勘工作
1.惠棟的校勘
(1) 禮記注疏
(2) 春秋公羊傳注疏
(3) 春秋穀梁傳注疏
(4) 漢書
(5) 呂氏春秋
(6) 淮南鴻烈解
(7) 論衡
(8) 典洧舊聞
2. 顧廣圻的校勘
第二節 吳派在輯佚與校勘上的得失
第五章 吳派之易學成就
第一節 清代以前易學流變概說
第二節 吳派易學著作
(一)惠士奇:易說
甲 附會
乙 誤釋
丙 牽混
(二)惠棟:周易述.周易本義辯證
1. 周易述
體式上:
甲 述而不作
乙 雜煣家法
丙 改易經文
內容上:
甲 釋易以取象、卦氣為主
乙 以易為通天人之學
丙 援道術以入易
2. 周易本義辯正
甲 改易篇章次第
乙 補音訓之未備
丙 釐正篇章字句
(三)江藩:周易述補
第六章 吳派之尚書學成就
第一節 清代以前尚書學流變概說
第二節 吳派的尚書學著作
(一)惠棟:古文尚書考.尚書古義
1. 古文尚書考
甲 辨鄭注書序所述二十四篇為真
乙 以漢太誓為真晉泰誓為偽
丙 辨偽孔傳多出二十五篇不合漢志所載
丁 辨偽古文偽作字句由來
戊 辨偽古文分篇之謬
己 辨偽古文尚書之作者為王肅
2. 尚書古義
(二)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尚書經師系表
第七章 吳派其他經學著作
第一節 惠周愓:詩說
(一)風雅頌以音別不以政別
(二)正雅變雅美刺錯陳
第二節 惠士奇
(一)禮說
(二)春秋說
(三)大學說
第三節 惠棟
(一)明堂大道錄
1. 論明堂之法本於易
2. 論五帝為天神名非人君名
3. 論禘祖宗郊皆可名禘
(二)禘說
(三)春秋左傳補注
第四節 江聲:論語俟質
第五節 江藩
(一)經師經義目錄
(二)經解入門
(三)正續隸經文
第六節 阮福:孝經義疏補
第八章 吳派經學在經學史上之評價
第一節 吳派之優點
(一)推尊漢儒.學有本源
(二)長於輯佚.精於校勘
第二節 吳派之缺點
(一)拘泥古說.不論是非
(二)流於瑣碎.忽視大體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