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
作者:羅中峰
作者(外文):Chung-feng L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啟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審美生活方式審美行動身心狀態修養審美社會形式審美境界審美超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0
本論文題為「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其目的是希望以一種詮釋性的理解態度來重構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生活實踐,期能藉由對該種生活方式的理解,拓展研究者的自我存在境域以獲得某種關於生命意義的啟發。其研究對象係鎖定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文人階層」,視該階層為具備特定「身心狀態」的一類「活在審美文化中的人」。該「審美文化」作為一種身心狀態,足以影響傳統文人的生活實踐、也範定其人生軌跡,故對於其應對世俗社會生活的態度,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性。由於追求此種審美文化的身心狀態,使得傳統文人嚮往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方式,故而傾向於在社會中尋找自由適意的生存縫隙、在世俗社會生活之外開闢其孤獨的存在領域。基本上,傳統文人在面對「社會」時,常以貶抑的態度批評其世俗功利色彩,並亟思足以擺脫其束縛的生活策略,同時希冀建構出絲毫不沾染俗氣的「社會形式」。鑒於審美生活方式係基於擺脫世俗社會影響力的實踐動機,強調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以達成自我人格的審美完成、並創造出屬己的自由空間。因此,研究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生活方式,將有助於筆者理解行動者如何藉由「非世俗」取向的生活方式以開顯生命意義、以及個人身處社會之中如何自謀超脫的生活策略。
欲理解傳統文人作為感性存有的審美人所開展的審美生活、與其企求寄託生命意義於所建構的審美抒情世界、乃至於其心靈世界與外在社會世界的互動關係,勢須從傳統哲學典籍中,歸納出陶冶審美主體與審美生活態度之指導原則;亦必須從各類藝文評論中(包括詩論、樂論、及畫論等作品),分析出審美世界之建構過程,故將涉及將美學論述轉換成社會行動論述的工作;繼而參考詩、文、書、畫等藝術創作,尋找審美生活方式之具體活動記載。藉此,我們希能陳述傳統文人階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攜者,究係在何種理想生命境界的導引下,展現出一種特殊的生活風格;並闡明此種「審美生活方式」所須具備的主體條件;進而分析此種生活方式的類型建構;最後探討傳統文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置其審美生活方式與外在社會的關係。
本文第二章中,我們將提出「審美生活方式的詮釋架構」。其中第一節試論「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範疇的分與合;第二節介紹傳統文人/行動者的「形--氣--心」三重主體結構、及其與審美行動的關係;第三節提出行動場域與生活方式的區分;第四節則討論「生命境界」對於規範傳統文人之人生追求的重要性。第三章與第四章將集中討論「審美生活方式之建構」,其中第三章偏重於主體身心狀態(包括:身心閒適、心靈虛靜、情感合度、身心優遊、與物我合一)及審美行動之後設結構(包括:審美心理氛圍之建立、審美場域的時間與空間結構、以及物我關係之審美結構)。第四章第一節則擇取若干審美行動以探討其功能轉化,第二節係討論審美行動的意義結構(包括:「寄寓情志與遣懷自娛」、「心性修養與養生實踐」、「審美體驗的追尋企圖」、以及「生命境界的審美呈顯」)。本文第五章將檢討「審美生活方式之社會安置」,其中包括:第一節以雅俗之辨為基礎,討論「孤寂感與社會連帶的辯證關係」;第二節談「審美社會形式」,說明傳統文人與志同道合者如何透過審美行動之中介而構成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第三節論述「個人內在超越與社會秩序的和諧並存」,探討審美生活方式與社會生活之間如何維持相安並存的關係。最後在本文「餘論」中,筆者將介紹幾種對於審美生活方式的批評意見,以供參考。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于 民
1990 《氣化諧和--中國古典審美意識的獨特發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于迎春
1996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
王 立
1994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
王 瑤
1986 《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
王次炤
1997 《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
王國瓔
1992 《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
王葆玹
1996 《玄學通論》(台北:五南)
王德保
1997 《仕與隱》(北京:華文)
方東美
1993 《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
布 丁
1993 《文人情趣的智慧》(台北:國際村文庫)
加達默爾
1993 (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
史良昭
1992 《博弈遊戲人生》(台北:台灣商務)
石守謙
1995 〝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錄於《美感與造形--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台北:聯經)
皮朝綱
1995 《禪宗的美學》(台北:麗文文化)
朱自振、沈漢
1995 《中國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
牟宗三
1974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
1985 《圓善論》(台北:學生)
1992 〝譯者關于審美判斷之超越原則之商榷〞,收錄於牟氏譯: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台北:學生)
1993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
成復旺
1992 《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
辛 旗
1996 《阮籍》(台北:東大)
佘 城
1990 《中國的花鳥畫》(台北:文建會)
吳 怡
1996 《老子解義》(台北:三民)
呂正惠
1989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
1993 〝形式與意義〞,收錄於《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呂興昌
1993 〝人與自然〞,收錄於《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李澤厚
1987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
1989 《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
李澤厚、劉綱紀
1987 (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二卷(台北:谷風)
李霖燦
1992 《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
余英時
1982 《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
1984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
1990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
1992 〝《魏晉清談》序〞,收錄於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
余秋雨
1992 《文化苦旅》(台北:爾雅)
杜正勝
1993 〝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錄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阪出祥伸
1993 〝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金開誠、王岳川
1995 《書法藝術美學》(北京:中國文聯)
金耀基
1992 《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宗白華
1989 《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
周武忠
1993 《中國園林藝術》(台北:中華)
邱振中
1996 《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
林安梧
1996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考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台北:幼獅)
林谷芳
1997 《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台北:望月文化)
林素玟
1995 〝晚明「賞鑑」的審美意識〞,收錄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
林語堂
1980 《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
林聰舜
1993 〝智與美的融合〞,收錄於《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尚永亮
1993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
祝平次
1993 〝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姜義華
1997 〝導讀〞,收錄於《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
范宜如,朱書萱
1998 《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洪修平,吳永和
1994 《禪學與玄學》(台北:揚智)
柯慶明
1986 《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
1993 《境界的再生》(台北:幼獅)
胡奐湘
1993 〝《淮南子》的人體觀和養生思想〞,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柳田聖山
1992 《禪與中國》(台北:桂冠)
侯迺慧
1991 《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
高友工
1978 〝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收錄於《中外文學》,七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高木森
1992 《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
高居翰(James Cahill)
1991 (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
韋 伯
1993 (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韋鳳娟
1993 《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與中國閒情》(台北:中華)
徐復觀
1984a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
1984b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學生)
1993 〝心的文化〞,收錄於《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
徐麗真
1995 《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唐君毅
1989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
1994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
唐翼明
1992 《魏晉清談》(台北:東大)
孫明君
1995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台北:文津)
孫隆基
1993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
袁濟喜
1989 《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郭英德、過常保
1996 《明人奇情》(台北:雲龍)
莊伯和
1992 〝中國文人藝術的遊戲精神與休閒文化〞,收錄於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許志剛
1993 《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台北:文津)
許倬雲
1984 《求古編》(台北:聯經)
許賢瑤
1991 (編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
梁銘越
1991 《歷史長河的民族音樂》(台北:文建會)
笠原仲二
1988 《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三聯)
曹淑娟
1988 《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
1994 〝體道與審美的綜合經驗--醉古堂劍掃〞,收錄於《國文天地》,第九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三年二月
陳昌明
1994 〝「形--氣--神」--中國人獨特的美學思維〞,收錄於《國文天地》,第九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三年二月
陳萬益
1992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
陳傳席
1997 《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
黃俊傑
1991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
1993 〝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張 亨
1997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
張 法
1994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
張立文
1990 (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95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安治
1995 《墨海精神--中國畫論縱橫談》(台北:東大)
張海鷗
1996 《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台北:雲龍)
張淑香
1992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
張端穗
1996 〝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收錄於《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
張蓓蓓
1991 《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
張德勝
1989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
費孝通
1985 《鄉土中國‧鄉土重建》(台北:翻印本)
湯淺泰雄
1993 〝「氣的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童慶炳
1994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
鄒川雄
1995 《拿捏分寸與陽奉陰違--一個中國傳統社會行事邏輯的初步探討》(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 〝身心狀態:一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可能方向〞(台北:南華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葉 朗
1986 《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
1993 (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
葉太平
1998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
葉明媚
1992 《古琴音樂藝術》(台北:台灣商務)
葉啟政
1995 〝人人都是社會學家--一個所謂專業社會學的自白〞(台北:自由時報,八月一日副刊)
1999 〝孤獨與修養之外--對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典範的反省〞(未發表手稿)
葛兆光
1988 《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
1989 《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
楊國榮
1996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台北:五南)
楊儒賓
1989 〝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收錄於東海大學文學院編,《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
1990 〝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向〞,收錄於《清華學報》,PP.83~123,新二十卷第一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1993a 〝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1993b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1996 《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廖炳惠
1993 〝兩種「體」現〞,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趙 輝
1996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
熊秉明
1987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谷風)
1996 〝關於中國書法的體系分類〞,收錄於《當代》,第三十八期,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樊和平
1995 《中國倫理的精神》(台北:五南)
蔣 勳
1991 《美的沉思》(台北:雄獅)
蔣文光
1993 《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
蔡仁厚
1990 《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
蔡仲德
1993 《中國音樂美學史》(台北:藍燈文化)
蔡英文
1993 〝自由與和諧--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收錄於《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台北:聯經)
蔡英俊
1986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蔡玫芬
1995 〝文房清玩--文人生活中的工藝品〞,收錄於《美感與造型-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台北:聯經)
蔡錦昌
1995 《活在知識中的人--知識分子新論》(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金生
1998 《中國古代養生》(台北:商務)
鄭毓瑜
1997 《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
顏崑陽
1991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錄於《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
劉再復
1992 《人論二十五種》(香港:牛津大學)
劉長林
1993 〝說「氣」〞,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劉若愚
1993 《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
劉紀曜
1993 〝仕與隱--傳統政治文化的兩極〞,收錄於《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台北:聯經)
劉炳森
1994 (主編)《中國書法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劉笑敢
1997 《老子》(台北:東大)
劉揚忠
1994 《詩與酒》(台北:文津)
錢鍾書
1988 《談藝錄(增訂本)》(台北:書林)
蕭振邦
1991 〝當代新儒家美學研究試探〞,收錄於《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
1995 〝由孔子的美學觀探究中國「唯美」的初始模式〞,收錄於《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
韓林德
1995 《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
羅宗強
1992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
龔鵬程
1986 《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
1990 《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
1992 《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
1993 〝幻想與神話的世界〞,收錄於《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1994 《晚明思潮》(台北:里仁)
1998 《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立緒)
二、外文部分
Adler,P. & Adler,P.
1987"Everyday Life Sociology"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3:217~35.
Amirou,R.
1989"Sociability/Sociality" . Current Sociology 37(1):115~120.
Bourdieu, P.
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 Wacquant, L.J.D.
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ct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vone,L.
1989"Theories of Everyday Life" . Current Sociology 37(1):41~59.
De Certeau, M.
1988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 Queiroz,J.M.
1989"The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as a Perspective" . Current Sociology 37(1):31~39.
Douglas, J.
1980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Boston:Allen & Bacon.
Durkheim, E.
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3Emile Durkheim On Morality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Featherstone, M.
1992"The Heroic Life and Everyday Lif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9: 159-82.
Gambacorta,C.
1989"Experiences of Daily Life" .Current Sociology 37(1):121~40.
Heller, A.
1984Everyday Life (tr. by G.L.Campbell).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Lalli,P.
1989"The Imaginative Dimension of Everyday Life" .Current Sociology 37(1):103~14.
Maffesoli,M.
1989"The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 .Current Sociology 37(1):1~16.
Schutz, A.
1980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tr. by G.Walsh & F.Lehnert).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Schutz, A. & Luckmann, T.
1973a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tr. by R.M.Zaner & H.T.Engelhardt,J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bCollected Papers Vol. I. Hague:Martinus Nijhoff.
Simmel, G.(ed. By Kurt H. Wolff)
1950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Glencoe:The Free Press.
1959Essays on Sociology, Philosophy & Aesthetics by Georg Simmel. 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acussel,P.
1989"Criticism and Understanding of Everyday Life" .Current Sociology 37(1):61~70.
Tonnies, F.
1955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 London:Rouledge & Kegan Paul Ltd.
Vetter, H.-R. ( ed.)
1991Muster moderner Lebensfuhrung. Munchen:Deutsches Jugendinstitut.
Vos, G.-G.
1991Lebensfuhrung als Arbeit-Uber die Autonomie der Person im Alltag der Gesellschaft. Stuttgart:Ferdinand Enke.
Watier,P.
1989"Understanding and Everyday life" .Current Sociology 37(1):71~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