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胡煦易學研究
作者:許朝陽
作者(外文):Shiu Jau-Ya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王金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先天/後天河圖/洛書乾/坤陰/陽生/成用九/用六transcendental/empiricalHe-tu/Luo-shuChian/KuenYin/Yangemerging/becomingthe function of nine/the function of six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本論文論述胡煦易學,主要由「存有論」與「詮釋學」兩個主題進行。《繫上.六》曰:「易道廣大,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但自學科分類而言,欲「無所不包」的學問,唯存有論能當之,是以由存有論的角度理解《周易》,便是十分相應的進路。但《周易》於歷史上本卜筮之書,以存有論理解之,顯然又涉及一詮釋學上內容轉化的問題。
清代胡煦自成一套生成哲學,並綜合漢易象數、宋代圖書,名之曰「先天易學」。其目的在於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等四聖易學貫串為一,使經傳成一致性之整體,其間貫串的標準便在其生成之理。復以此理詮釋《周易》文本,一方面卦爻辭與傳文要合於此生成之理,一方面卦爻辭又要於卦爻符號有依據,此證成圖書、先天圖、卦畫卦爻辭、傳文皆是符號的轉譯,「《易》歷四聖」其理則為一。
但胡煦欲解決的問題實為傳統注疏以來,一直延宕未有善解的問題。我們若以歷史角度理解《周易》,則經自經、傳自傳,則傳統注疏「以傳解經」所得之「本義」、「正義」其實便是誤解;我們若以胡煦的方式,由義理詮釋來理解《周易》,固然可將《周易》貫串為一整體,但這對本為筮辭的卦爻辭是否又是種過度詮釋?
胡煦在易學史上一直是個被遺忘的易學家,賴牟先生《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始挖掘之,因而談論胡煦,便不能不提牟先生的理解。而牟先生作此書時,受羅素與懷德海哲學影響頗深,連帶亦影響其對胡煦之理解,因而討論牟先生的理解,又需與懷氏哲學對觀,乃能作一評比。
章節編排主要如下:緒論不列篇章,包括問題的形成,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提出,並說明論題開展的進路。第一章論易注傳統、《周易》及河圖洛書的存有論學意向。第二章論圖書的生成哲學,第三章論易卦源流及交變關係,第四章論經傳注解;對胡煦易學、易註的討論主要集中於此三章。第五章論懷德海哲學及牟宗三先生對胡煦之理解及懷氏哲學之援用。結論則總論胡煦易學在存有論及詮釋學上的完成度。
易學注疏(依年代先後排列)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文選樓藏本,台北:學生書局,民七三年。
宋.歐陽修:《易童子問》,《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一四一。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一四三。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七九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蘇 勇校注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初版。
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成都:巴蜀書社,一九八八年初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嶽麓書社出版,一九八八。
───:《周易外傳》,嶽麓書社出版,一九八八。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七九至八二。
清.陳夢雷:《周易淺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四三。
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文淵閣四庫全書》冊四八。
清.惠棟:《周易述》,袁庭棟點校本,四川:巴蜀書社,一九九三年。
清.焦循:《易學三書》(此版名曰《焦循之易學》),台北:鼎文書局,民六四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篡疏》,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
清.宋書昇:《周易要義》,山東:齊魯書社,一九八八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