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2冊
作者:沈信甫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二編;第3-4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6451
主題關鍵詞:方以智學術思想易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徐聖心(20071200)。火.爐.土.均--覺浪道盛與無可弘智的統攝之學。臺大佛學研究,14,119-121+12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煜(19840600)。方以智倡三教歸「易」論。中國文化月刊,56,30-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仁真(20010600)。秩序變化同時--方以智易學中的時間概念。中文學報,7,173-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田海艦(2003)。方以智《東西均》矛盾思想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4),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數鳴(1985)。從程朱到老佛--論方以智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特徵。江淮論壇,1985(1),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冒懷辛(1985)。論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科學基礎。哲學研究,1985(10),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岱年、陳來(1984)。關於方以智的本體論與方法論。江淮論壇,1984(2),77-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國保(1983)。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新論。哲學研究,1983(10),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蔣國保(1985)。對《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的質疑。哲學研究,1985(2),6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顏澤賢(1984)。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哲學研究,1984(8),6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邱敏捷(20050400)。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9(1),37-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肇亨(20020700)。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57+259-2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蓋瑞忠(19971100)。試析方以智的科學觀。嘉義師院學報,11,579-6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明陽(20010700)。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東華人文學報,3,433-4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勤勤(2003)。方以智均、易哲學關係探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6),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丘為君(19941200)。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24(4),451-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呂妙芬(20031200)。施閏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漢學研究,21(2)=43,305-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振豐(20100600)。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1)=13,155-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冒懷辛(1980)。關於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的發現。中國哲學史研究,198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侯外廬(1957)。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上篇):論啟蒙學者方以智的悲劇生平及其唯物主義思想。歷史研究,1957(6),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侯外廬(1957)。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歷史研究,1957(7),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方錫球(2005)。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的文化美學特色。文學評論,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倓(19300000)。明季桐城中江社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251-2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蔣國保(1983)。方以智哲學範疇體系芻議。江淮論壇,19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蔣國保(2000)。方以智〈一貫問答〉芻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方任安(1997)。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特點。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松郭(1998)。方以智坎坷人生對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遠富(2005)。通雅與古韻分部。古漢語研究,2005(2),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建忠(2004)。方以智通雅因聲求義的實踐。黃山學院學報,6(1),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方豪(19740100)。〈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艇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東方雜誌,7(7),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廖肇亨(20080900)。藥地愚者禪學思想蠡探--從「眾藝五明」到「俱鎔一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73-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方竑(1934)。方密之先生之科學精神及其《物理小識》。文藝叢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方鴻壽(1983)。方以智年譜。藝文志,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牛雲龍(2004)。試論方以智的治學精神與方法。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田恒金(2000)。談方以智對同源詞的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石雲孫(1997)。《通雅》:雅學的輝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冠明(2003)。方以智《通雅》謰語考。辭書研究,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海生(1997)。方以智的實證認識觀。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迪(1979)。揭暄在物理學上的貢獻。自然雜誌,19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慎儀(1965)。《東西均》中「合二而一」的原意和實質。哲學研究,1965(3),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勤勤(2005)。方以智「∴說」解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周遠富(2002)。方以智《通雅》與歷史語言學。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金隆德(1981)。關於方以智的宇宙觀的辨證。中國哲學,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冒懷辛。關於方以智的晚年社會活動。清史論叢,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永堂(19961000)。方學漸思想初探。大陸雜誌,93(4),15-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彭迎喜(1998)。《周易時論合編》的作者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馮錦榮(19970000)。明末清初士大夫對「崇禎曆書」之研究。明清史集刊,3,145-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馮錦榮。方以智的格致觀。明清史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馮錦榮(1995)。方中通及其《數度衍》--兼論明清之際納白爾、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之曆算作品在華流播的情形。論衡,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楊儒賓(20031200)。讀「東西均注釋」札記。古今論衡,10,49-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蔣國保(1998)。方以智《性故》芻議。中國哲學,19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蔣國保(20040400)。方以智與桐城方氏學派。中國文化月刊,280,56-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鄭萬耕(2001)。論「質測」與「通幾」之學的本義。哲學研究,200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金演宰(2003)。略論方以智的太極觀--從「一兩之辨」看方以智「一在二中」、「合二則無一」的思想方式。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羅熾(1992)。方以智的道家觀。中國哲學史,19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關童(1994)。《通雅》詁訓述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小川晴久(1974)。方孔炤、方以智の「通幾」哲學の二重性--十七世紀の實學研究と易學連關の一ケース。日本中國學會報,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久富木成大(1998)。若き方以智の學問と思想--「通幾」と「質測」について。金澤大學文學部論集--行動科學.哲學篇,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重澤俊郎(1968)。方以智哲學試論。中國の文化と社會,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馮錦榮(1987)。方以智の思想--方氏象數學への思索。中國思想史研究,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汪祚民(1997)。方以智詩論初探。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向奎、冒懷辛(1985)。關於方以智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討論。歷史研究,1985(1),33-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容肇祖(19480000)。方以智和他的思想。嶺南學報,9(1),96_1+97-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永堂(19721200)。方以智與王夫之。中國書目季刊,7(2),65-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張德鈞(1962)。方以智《物理小識》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6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蔣國保(19920300)。方以智的易學與醫學。中國文化月刊,149,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蔣國保(19930500)。評王夫之論方以智。中國文化月刊,163,15-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龐樸(1996)。黑格爾的先行者--方以智《東西均.三徵》解疏。中國文化,14,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關增建(1995)。方以智「通幾」與「質測」管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釋聖嚴(19840900)。明末中國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華岡佛學學報,7,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顧毓民(19910700)。方以智的知識學。哲學論集,25,181-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荒木見悟、廖肇亨(19991200)。覺浪道盛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4)=36,77-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張永堂(19851200)。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主要思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2,179-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仁真(2001)。方以智思想中「不落有無」與境界超越的問題。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179-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仁真(1997)。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檢視。「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主辦 。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東陽(1983)。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及其對明末士人社會的影響。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311-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肇亨(2005)。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精神圖像的衝突與融合。「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5/09/08)。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仁真(2005)。方以智的人性論:至善統善惡--初探遺民心靈的超越途徑。「臺灣與遺民儒學:1644與1895」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5/09/08)。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勤勤(2003)。方以智集大成思想與21世紀中西文化會通。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健榮(1996)。明末清初熊明遇、熊人霖對西方地圓說的反應。第四屆科學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中偉(2001)。「太極」思維的轉化與發展。第十六屆國際易學大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中偉(2002)。《易傳》的神秘數字--「數」之宇宙論探析。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中偉(2005)。「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論語》為例。王靜芝教授九十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君燦(1994)。方以智的自然觀。第三屆科學史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昭民(2002)。明末清初方以智的地學知識。第六屆科學史研討會:「科技的公共認知與新世紀科技研究的角色」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仁真(2005)。淺談中國哲學的會通現象與問題:由方以智的會通論談起。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研究成果發表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朝陽(2000)。胡煦易學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eterson, Willard J.(1970)。Fang I-Chih's Response to Western Knowledge(博士論文)。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Mass.。  new window
3.傅咨銘(2011)。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永堂(1977)。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宛玲(1998)。方以智「藥地炮莊」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咨銘(2004)。對方以智《東西均》中「太極」與「均」的思想意涵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謹銘(2004)。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仁真(1995)。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仁展(2004)。覺浪道盛禪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永堂(1973)。方以智研究初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中偉(1994)。周易「變」的思想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志鴻(2003)。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凝(2000)。方以智「統泯隨」思想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言勝(2002)。《通雅》語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小英(2002)。切韻聲原研究(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娟(2005)。方以智語言學研究(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邢益海(2010)。方以智的莊學研究--《藥地炮莊》初探(博士論文)。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鋒利(2008)。方以智三教會通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彭戰果(2009)。方以智儒、佛、道三教會通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山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廖肇亨(2001)。明末清初の文藝思潮と佛教(博士論文)。東京大學大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方書論(2007)。論方以智思想中的科學精神(碩士論文)。蘇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江淑蓁(2010)。方以智「中和」詩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忠達(2011)。以學問為茶飯--方以智的讀書與學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貽群(2006)。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博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元青(2005)。三教歸儒--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終極價值追求(碩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鍾月岑(1991)。中國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以方以智研究為焦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京圭(1989)。明代文人結社運動的研究--以復社為主(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德興(2005)。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浩洋(2004)。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煌文(2004)。方以智的家學與際遇對其西學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素娓(1978)。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學堂(1989)。方以智《切韻聲原》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廖逸婷(2008)。方以智通雅同族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浩洋(1997)。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聖怡(2004)。《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廖肇亨(1994)。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房玄齡、楊家駱(1976)。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其昶(1969)。桐城耆舊傳。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編譯館(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市: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羲、全祖望、楊家駱(1991)。宋元學案。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任道斌(1985)。方以智、茅元儀著述知見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永堂(1987)。明末方氏學派研究初編:明末理學與科學關係試論。臺北:文鏡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浦起龍(1976)。讀杜心解。臺北:古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覺浪道盛(1968)。天界覺浪盛襌師全錄。臺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祖孟(1991)。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葵菊(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夫之(1996)。船山全集。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貞生(1997)。庸書。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大聞、金鼎壽(1975)。(道光)桐城續修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亮工(1985)。讀畫錄。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Peterson, Willard J.(1979)。Bitter Gourd: Fang I-chih and the Impetus for Intellectual Change。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錢秉鐙(1971)。所知錄。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蔣國保(2009)。方以智與明清哲學。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山田慶兒(1982)。混沌の海へ:中國的思考の構造。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明陽(2001)。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1992)。清代哲學。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方孔炤、方以智(1983)。周易時論合編。臺北:文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鼒、徐承禮(1985)。小腆紀傳。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衛平(1992)。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海松(2000)。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子龍(1977)。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煜(1990)。新儒學的演變:宋代以後儒學的純與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立文(1994)。理。臺北:漢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煜(1992)。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江曉原、鈕衛星(2001)。天文西學東漸集。上海市: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敦頤、董榕(1975)。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立文(1996)。天。臺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趙爾巽、柯劭忞、楊家駱(1981)。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蔣國保(1987)。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韋政通(2001)。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樊洪業(1992)。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芳。懸榻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1974)。明儒學案。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姜伯勤(1999)。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瑤(1968)。南疆繹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俞宣孟(1999)。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嗣奭(1970)。杜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壽祺、張善文(2001)。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吳澄(1985)。吳文正公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牟復禮、崔瑞德(1992)。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成中英(2000)。本體與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蕭萐父、許蘇民(1995)。明清啟蒙學術流變。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廷玉、楊家駱(1975)。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宗羲、沈善洪(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魏徵(1974)。隋書。史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屈萬里(1995)。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陶清(1997)。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沈清松(1987)。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成中英(2002)。本體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杜甫、仇兆鰲(1974)。杜詩詳注。台北市: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張岱年、方立天(1991)。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貫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鼎祚(1996)。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肖巍(1996)。宇宙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方以智、王雲五(1978)。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方以智(1975)。藥地炮莊。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侯外廬(1993)。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羅熾(1998)。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侯外廬(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王弼、樓宇烈(1981)。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項安世(1976)。周易玩辭。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彭迎喜(2007)。方以智與《周易時論合編》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傅武光、王壽南(1999)。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周桂鈿(1999)。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劉牧(1976)。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胡渭(1976)。易圖明辨。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尚智叢(2003)。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窮理之學:中國科學發展的前近代形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91)。史記三家注。台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顏昌嶢(1996)。管子校釋。湖南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立文、向世陵(2000)。變。臺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程頤(1990)。易程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程顥、程頤、王孝魚(2004)。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方以智、方中通、興斧(1968)。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台北:修訂中華大藏經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劉安、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方學漸(1974)。心學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荒木見悟(2000)。憂國烈火禪--禪僧覺浪道盛のたたかい。研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謝明陽(20040000)。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方以智、李學勤(1962)。東西均(附《象環寤記》)。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方以智(2000)。浮山文集:前編十卷,後編二卷,別集二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許慎、段玉裁(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方以智、侯外廬(1988)。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聘珍(1986)。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蒙培元(1998)。理學範疇系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鄔昆如(1999)。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徐聖心(20100000)。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祝平一(20030000)。說地:中國人認識大地形狀的故事。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方以智、龐樸(2001)。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謝國楨(1982)。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錢澄之、彭君華(1998)。田間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藍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馮友蘭(1988)。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趙中偉(1999)。易經圖書大觀。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曾春海(20030000)。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葉舒憲、田大憲(1998)。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余英時(1986)。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鄭文光(2000)。中國天文學源流。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張立文(1996)。心。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方以智、笑峰大然、施閏章(1985)。青原志略。丹青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方中德、徐學林(1998)。古事比。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楊時喬(1997)。周易古今文全書。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阮元、廬宣旬(1955)。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趙爽、李淳風(1998)。周髀算經。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朱熹、蔣伯潛(1960)。四書讀本.中庸集注。啟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朱震亨(1983)。格致餘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利瑪竇(1986)。乾坤體義。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游藝(1979)。天經或問前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冒襄(1989)。影梅庵憶語。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全祖望(1977)。鮚埼亭集。華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余懷。板橋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方旭東(2005)。尊德行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Needham, Joseph、曹謨(1975)。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陳久金、楊小怡(1993)。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馮友蘭(19471000)。中國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戴璉璋(1987)。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左丘明、韋昭(1978)。國語。九思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傅抱石(1985)。明末民族藝人傳。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梁啟超(193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任道斌(1983)。方以智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劉君燦(1988)。方以智。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施閏章、何慶善、楊應芹(1992)。施愚山集。合肥:黃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趙中偉(20040000)。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立文(1990)。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汪學群(2004)。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張其成(2003)。象數易學。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鄭吉雄(20040000)。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侯外盧(1987)。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蔚華、趙宗正(1996)。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揚雄、鄭萬耕(1989)。太玄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張立文、岑賢安、徐蓀銘、蔡方鹿、張懷承(1989)。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永瑢、紀昀(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謝正光(2001)。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張純一、墨翟(1971)。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朱熹、朱傑人(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邵雍、黃畿、衛紹生(1993)。皇極經世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胡煦(1979)。周易函書約存。臺北:臺灣茼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郭彧。易圖講座第四十二講--明代的易圖:方以智的《圖象幾表》,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42fyzdtxjb.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郭永芳(1986)。西方地圓說在中國。中國天文學史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偉勳(1994)。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從當代德法詮釋學爭論談起。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肇亨(2004)。藥地生死觀論析--以《東西均》與《藥地炮莊》為討論中心。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儒賓(2004)。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山田慶兒、劉相安、沈揚(1987)。空間.分類.範疇--科學思考的原初的基礎的形態。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國保(1990)。方以智「易」學思想散論。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儒賓(19960000)。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eterson, Willard J.(1979)。Fang I-Chih: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大濱皓(1969)。方以智。中國的思惟の傳統--對立と統一の論理。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坂出祥伸(1970)。方以智の思想--質測と通幾をめぐって。明清時代の科學技術史。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坂出祥伸(1987)。清代の思想:〈方以智--徹底した懷疑主義的思想家〉。中国思想史。ぺりか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馮錦榮(1989)。明末清初方氏學派之成立及其主張。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