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末清初的畫派與黨爭
作者:程君顒
作者(外文):Cheng, Jun-y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莊申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畫派黨爭明末清初painting schoolcliques strugglelate Mingearly 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篇名:〈明末清初的畫派與黨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摘要:
從政治史與藝術史的角度,分析繪畫上的派別與政治上黨派間的互動過程。
明代自萬曆中葉以後,士大夫在政策執行與立場上發生歧異,文人相關的各項活動也在此時出現對立的派系。當時的情況是,在朝的政治活動與退朝後的雅興休閒皆分黨派;政治上,受到東林、復社攻擊者為浙黨;文學和繪畫領域上,受到評論者非難的為浙派。浙黨與浙派皆是以籍貫加以歸類的派系名稱,這股以地望籍貫劃分黨派的風潮,一直盛行至萬曆末年,因董其昌等人不由省籍地域的觀點,而從禪學的角度著眼,獲得了不一樣的發展。他們提出「南北分宗」,將文人畫加以系統分類,將較重視筆法技巧的繪畫稱作北宗,聲言此脈將如禪學北宗後繼無人;將重視意境墨法的繪畫稱作南宗,並以之作為士人作畫的正脈。「南北宗說」雖然統合了繪畫的發展,卻因理論與事實有所出入,日後的繪畫史家一方面希望服膺於南北分宗說,一方面有感於董其昌等人在宗派內容上有許多遺漏或矛盾,於是不斷地加以補充,並演繹分宗說的理論,因而衍生出其他畫派。晚明出現畫派之名,皆為士大夫針對不滿的畫風進行批判時所採行的名詞,並非該風格創作者自行訂定的名目。
從繪畫派別到分宗說,兩者之間可用對浙派的打壓作為聯繫。當南北宗說尚未出現之前,江南畫壇已經出現以吳門畫派為正脈嫡系,以浙派末流為邪學惡派的說法。吳門派到了萬曆末年,同樣被董其昌等人指其畫家流於甜俗,但並未被貶抑成為邪學惡派。指責吳門派的董其昌諸人又因多隸籍松江,於是成為新的派別。清初為士大夫檢討亡國原因的時代,畫壇上同樣在繼承前明的各項繪畫理論之後,畫家們反省的理論文字大量出現,他們不採取以往從禪宗或是籍貫上進行風格分類的方式,而是從實際上,以行動統合了南北兩宗之相異點,甚至提昇被列入北宗系統畫家的地位。
由於順治和康熙朝的政治局勢尚未穩定,降清或清廷考選出來的漢官,往往牽涉到黨爭的風暴之中;最初是南明貳臣陳名夏的南黨案,接下來為索額圖與明珠的黨爭。當時捲入黨爭的漢官中,不少人和文人畫家有密切的往來,甚至其中亦有身為畫家一員者。文人(包括遺民在內)這樣的情況深感明哲保身的重要,加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惟有一方面進行繪畫理論的修正,一方面繼續循科舉入仕之途改變身分與社會地位。
清初的文人畫家多半游走四方,除了尋求贊助者,藉作品尋求溫飽外,也在廣泛接觸士大夫階層的同時,將自己的風格加以傳布。清朝皇帝致力於調和與壓抑朝中的黨派。康熙以後,由於他個人的喜好,士大夫的引薦,以及文人畫家積極的態度,使得江蘇太倉一帶的四王受到皇室的矚目,成為貴族喜好的繪畫風格。當四王還在世時,就有了婁東派和虞山派之稱。兩派風格雷同,追隨者也不出其範疇,而且沿用派別名稱直至道光年間。除此之外,承襲自明末松江地區以南宗自命的畫派,以及金陵、安徽、江西等地新興的繪畫風格,也都各立門戶,開宗立說。顯示當時的畫家並不反對被賦予派系的名目,反而有以名目追隨派系風格的意味。又因四王自始即聲明為晚明南宗正脈的嫡傳,四王中的王翬與王原祁在康熙時代,受到朝野士大夫,甚至皇帝的重視,故又被稱為正統畫派。相對於明末文人極力排斥被賦予派別標籤的現象,清初的文人畫家接受了畫派的稱呼,甚至以此自稱,顯然對於繪畫派別的分類方式,易代之際,有了相當大的轉變。轉變的背景與因素,和當時的政治情勢又有密切的關係
晚明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帝王及其周圍的親信形成對立,但是無法遏止其勢力的膨脹,於是結黨之餘,從藝文界反對宮廷貴族喜好的風格與畫家,由精神與物質上獲得了政壇上無法享受到的勝利。清初帝王利用士大夫文化上的特色,反過來獲得了漢人的信賴與支持。清代不僅在畫壇上並未出現正、邪之分,反而對於引入清廷的正統畫派多有推崇,使這兩個畫派得以自康熙至乾隆年間稱霸畫壇。不過他們依舊是在南宗系統之下發展出來的繪畫風格,對於其他畫派,同樣也有所批判,但是此時已不再稱不同的派別為邪、惡,而改稱「偽」派,以強調自己的正脈嫡傳。
順康年間,以書畫技藝得官者頗有人,不少文人士大夫希望藉繪畫技藝入仕、升官,或找到藝術贊助者。這些官員中,雖然僅有少數完全沒有科舉功名,也只有在康熙時代,這類出身的官員才會成為權臣,依附黨羽。然在排斥黨人的心態下,日後凡援引、推介,或是以書畫作品進獻等不以正式管道而欲為官者,並不容易。乾隆於早年即明白表示拔擢官員的因素,不在於書畫文學這些文藝之末。而且即使有既精於繪畫,又具有功名的中央級漢官,皇帝經常要求其作畫練字,卻未要求臣下勵精圖治。文人作畫的目的又回歸到以興趣為取向,而且對政治前途的幫助已經十分微小。加以社會上的經濟立恢復,文人可以職業畫家的身分獲得世人的肯定,繪畫的發展至此方完全脫離政治社交圈,走向為藝術而藝術的獨立型態,畫派也成為風格延續與發揚的藝術社團,而不是文人士大夫把持藝文輿論,或是對抗非我族類的說法了。
The rise of painting schools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since late Ming. Before sixteenth century , although there were lots of different opinions on politics, social parties, Confucianism, literature, or the ways of art expression, the literati or scholar painters still didn’t want to make themselves be one of the separated party(派). But in early Ch’ing dynasty, painters wish themselves were the member of one painting school, which would make them get famous, their painting with nice price, even get the position in the bureaucracy and near by the emperor. According to these facts, this dissertation tried to find out th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rom politics, especially the political cliques during this period.
徵引資料
官書檔案
《大清十朝聖訓‧順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五年。
《元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五年。
《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二年。
《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一年。
《南齊書》, 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六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王原祁等纂,《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一九八四年,據一九一九年掃葉山房本影印,第一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第一版。
吳忠匡總校訂,《清代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一版。
吳相湘主編,《康熙帝御製詩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五年,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秘殿珠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年。
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初版。
清高宗,《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第一版。
工 具 書
《古代藝術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L. Carrington Goodrich(杜聯哲)、Chaoyin Fang(房兆楹)ed.,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明代名人傳》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台北:南天書局,民國六七年,景印。
卞孝萱主編,《揚州八怪年譜》,江蘇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六三年。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四年,再版。
徐邦達編,《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版。
清‧紀昀等撰,《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二版。
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謝巍編著,《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繪畫圖冊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北京:一九八七。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三),北京:一九九○。
Osvald Sirén, 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New York ,Ronald Press, 1956),Vol. III、IV、V.
王之海等編,《石濤書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市:雄獅圖書,民國七八年,再版。
林秀薇編譯,楊美莉圖版解說,《清初正統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七四年,初版。
故宮博物院編,《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III》,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IV》,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V》,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VI》,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VII》,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張樹柏主編,《故宮藏畫精選》,香港:讀者文摘亞洲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
楊 新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楊 新編著,《文徵明精品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鈴木敬,《李唐‧馬遠‧夏珪》,《水墨美術大系》,第二冊,東京,一九七四年。
橋本末吉,《橋本目錄》,東京,一九七二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八年,初版。
專 書
(清)顧文彬、(民國)顧麟士撰,《過雲樓書畫記》,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
(傳)王紱撰,《書畫傳習錄論畫》,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宣和畫譜》,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二年,再版。
太倉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王時敏與婁東畫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孔尚任,《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年。
文 秉,《定陵註略》,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六五年,影印中央圖書館所藏手抄本。
文徵明,《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甫田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嘉靖二十二年本影印,民國五七年,初版。
方 薰,《山靜居畫論》,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下編。
方濬師撰,盛冬鈴點校,《清代史料筆記叢刊‧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第二版。
王 翬,《清暉畫跋》,收入秦祖永輯,《畫學心印》,上冊。
王 鑑,《染香庵跋畫》,收入秦祖永輯,《畫學心印》,上冊。
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五年,初版。
王方宇,〈八大山人和石濤的共同友人〉,收入《八大山人論集》,上冊。
王方宇編,《八大山人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七三年。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五年,初版。
王石城等著,《中國歷代畫家大觀――清(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六年,初版。new window
王原祁,《雨窗漫筆》,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王原祁,《雨窗漫筆》,收入秦祖永輯,《畫學心印》,上冊。
王時敏,《西廬家書》,收入趙詒琛、王大隆輯,《丙子叢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一年,據民國二五年趙學南等輯本影印。
王時敏,《西廬畫跋》,收入秦祖永輯,《畫學心印》,上冊。
王祖畬編,《太倉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176》,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五〜五九年,台一版。
王祖畬編,《鎮洋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177》,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五〜五九年,台一版。
王穉登,〈百穀論畫山水〉,引自《書畫鑑影》,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下卷。
古物陳列所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收入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書》(13)、(1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石 濤,《大滌子題畫詩跋》,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民國八五年,初版。new window
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論黃山諸畫派文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朱彞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六年,初版。new window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五年,初版。new window
米 芾,《畫史》,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下卷。
何良俊,《四友齋畫論》,收入《美術叢書》,二集第三輯。
何修齡、張捷夫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香港:中美圖書公司,一九三二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初版,一九六八年再版影印。
吳 升,《大觀錄》,收入《藝術賞鑑選珍》,台北:漢華,民國五九年,據乾隆間怡黍齋鈔本影印。
吳 光整理,《南雷雜著真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年。
吳 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刊本。
吳聿明編著,《四王畫論輯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宋 犖,《漫堂書畫跋》,收入《美術叢書》,初集第五輯。
宋 犖,《論畫絕句》,收入《美術叢書》,初集第五輯。
宋 濂,《畫原》,收入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一○五三冊,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二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初版。
李 放,《八旗畫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19)》,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四年,初版。
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八》,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初版。
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李佐賢,《書畫鑑影》,收入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6》,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李延是口述,蔣烈編,《南吳舊話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年。
李開先,《中麓畫品》,收入《美術叢書》,二集第十輯。
李濬之,《海王邨古籍叢刊‧清畫家詩史》,北京:中國書店,一九九○年,第一版。
杜 瓊,《明代藝術家集彙刊‧杜東原集》,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清‧康熙十六年虞山王乃昭氏手寫本影印,民國五七年。
沈 周,〈石田論畫山水〉,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下卷。
沈 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石田先生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萬曆四十三年長洲陳仁錫編,吳郡錢允治序之刻本,及崇禎十七年常熟錢謙益、程嘉燧合編,瞿式耜耕石齋刻本影印,民國五七年。
沈 顥,《畫麈》,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沈 顥,《畫麈》,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汪 鋆,《清湘老人題記》,收入吳辟疆,《畫苑秘笈》,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年,初版。
汪砢玉,《珊瑚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一版。
汪景琪,《西征隨筆》,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四年。
汪景琪,《讀書堂西征隨筆》,香港:龍門書店,據一九二八年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掌故部印行初版,一九六七年影印。
邢 侗,《來禽館集》,明萬曆戊午,史高先襄陽刊本。
阮 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周亮工,《讀畫錄》,《畫史叢書》,第四冊。
周家安,〈南明史地位與研究意義〉,《明史研究專刊》,第二期,台北:大立出版社,民國六八年,初版。
孟昭信,《康熙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岡布里奇(E.H. Gombrich)著,周彥譯,《藝術與幻覺――繪畫再現的心理研究》,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
明‧朱存理撰,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一版。
林 俊,《見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二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初版。
俞劍華,《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六三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年,臺十版。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三年,初版。
南宋‧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排印標點本。
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
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昭 漣,《嘯亭雜錄》,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五年,初版。
胡 敬,《國朝院畫錄》,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
胡 蠻,《中國美術史》,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一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三年,初版。
胡佩衡,《王石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范允臨,《輸寮館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六○年,初版,影印明末吳趨范氏刊本,清‧乾隆十九年期雲堂藏版修補本。
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民國六五年,十二編。
郎 瑛,《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據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圈點本及乾隆四十年耕煙草堂本校點,一九九八年,初版。
郎 瑛,《七修續稿》,筆記小說大觀本,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七二年。
唐志契,《繪事微言》,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夏 燮,《明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夏文彥,《圖繪寶鑑》,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
孫靜庵編著,趙一生標點,《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徐 沁,《明畫錄》,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
徐 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徐永宣編,王翬撰,《清暉贈言》,總集類雜錄之屬,上海:神州國光社,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順德鄧氏風雨樓排印本。
徐建融,《中國美術史‧清代卷上》,《清代書畫鑑定與藝術市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五五年。new window
祝允明,《祝氏詩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六十年。
秦祖永,《桐陰論畫》,收入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第一集‧清人畫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一年,初版。
秦祖永,《續桐陰論畫》,同治三年刊,烏石山房文庫。
秦祖永輯,《畫學心印》,《國學基本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七年,臺一版。
荊 浩,《筆法記》,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高 準,《中國繪畫史導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六年,再版。
高 濂,《燕閒清賞箋論畫》,《遵生八牋》,收入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高居翰,中文版夏春梅、蕭寶森、李容慧、曾文中、王靜霏、王嘉驥譯,石守謙審閱,《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一三六八∼一五八○)》,台北:石頭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初版。
高居翰,王嘉驥中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一六四四)》,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初版。
屠 隆,《畫箋》,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屠 隆,《畫箋》,收入《美術叢書》,初集第六輯。
張 丑,《清河書畫舫》,台北:學海,民國六四年,據光緒戊子春月孫溪朱氏家塾重雕池北草堂源本校正影印。
張 庚,《浦山論畫》,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張 庚,《國朝畫徵錄》,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
張 庚,《圖畫精意識》,收入《美術叢書》,三集第二輯。
張 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
清‧青浮山人編,《董華亭書畫錄》,收入《藝術叢編第一集‧明清人題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七年,四版),上冊。
盛大士,《谿山臥遊錄》,收入《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莫是龍,《畫說》,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第一版。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
郭繼生,《籠天地於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時報文化,民國七五年,初版。new window
陳 凡輯,《黃賓虹‧畫語錄》,收入《畫論叢刊續編》,下編。
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五三年。
陳其元等修,熊其英等纂,《青浦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16》,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九年,台一版。
陳芳妹,《戴進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年,初版。
陳洪綬,《老蓮論畫》,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六年,初版
陳繼儒,《眉公雜著》,台北市: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六年,中央圖書館藏書影印,清代禁燬書叢刊。
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四年,據光緒十七年八月吳興陸氏家塾刊本影印。
陸世儀,《復社紀略》,收入《東林始末》,神州國光社,民國三十七年。
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收入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3》,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陶元藻,《越畫見聞》,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
魚 翼,《海虞畫苑略》,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
笪重光撰,王翬、惲壽平評,《畫筌》,收入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下卷。
湯漱玉,《玉臺畫史》,收入《畫史叢書》,第四冊。
湯顯祖,洪北江主編,《湯顯祖集》,台北:洪氏,民國六四年。
程正揆,《青溪遺稿》,見薛所蘊編,《澹友軒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七年,初版,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天咫閣刻本影印。
程廷祚,《青溪集》,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道光丁酉年鐫東山草堂藏版本,一九三六年。
程庭鷺,《小松圓閣書畫跋》,收入《美術叢書》,初集第四輯。
馮金伯,《國朝畫識》,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六年。
馮從吾,《馮恭定公全書》,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六輯,西北文學文獻》,蘭州:蘭州古籍,一九九○年,第一版。
黃公望,〈寫山水訣〉,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台一版。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四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印長沙葉氏藏明徐氏仿宋本影印。
黃鳴奮,《需要理論與藝術批評》,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黃鳴奮,《藝術交往論》,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初版。
惲 格,《題畫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六年。
惲 格,蔣光喣輯,《甌香館集》,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一年,初版。
楊 慎,《升庵論畫》,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楊 新,《楊新美術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楊 儀,《明良記》,明萬曆丙(一六○六)刊本,藏說小萃叢書。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台北市:鼎文書局,民國六一年,初版。
萬青力,《畫家與畫史‧近代美術叢稿》,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葉 盛,《水東日記》,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三年。
葉 葉,〈論「胡亦堂事變」及其對八大山人的影響〉,收入《八大山人論集》,上冊。
董其昌,《畫旨》,收入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編。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四庫全書》,子部‧八六七。
福 格,《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第二版。
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年,臺一版。
趙 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九年,第一版。
趙 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劉學箕,《方是閒居士小稿論畫》,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台北:新興書局,民國六七年。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版。
鄭 威,《董其昌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鄭 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六年,臺五版。
鄭 燮,《鄭板橋集》,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台北:漢光,民國七一年,初版。
鄭元勳(一五九八∼一六四五年),《媚幽閣文娛》(一六二七年)
鄧 椿,《畫繼》,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
鄧 實、黃賓虹編,《美術叢書》,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二年,初版。
鄧之誠編,《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四年,修訂本台六版。
錢 選,〈霅川翁論畫〉,收入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一版。
韓 昂,《圖繪寶鑑續編》,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
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藍 瑛、謝彬纂輯,《圖繪寶鑑續纂》,第二冊。
豐 坊,《書訣》,四庫文瀾閣本。
魏象樞撰,陳金陵點校,《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竇 鎮,《國朝書畫家筆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年,影印文學山房宣統三年聚珍版,初版。
蘇 軾,《蘇東坡集》,前集。
饒宗頤,《畫寧頁――國畫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初版。
顧 璘,《憑几集續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六年。
顧起元,《嬾真草堂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九年,初版。
顧凝遠,《畫引》,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
期刊論文
《朵雲》編輯部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方 聞著,宋曉霞譯,〈董其昌和藝術的復興〉,《美術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王戎笙,〈清初科場案研究〉,《清史論叢:一九九五年》,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王成勉,〈明末士人的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第十五卷第九、十期合刊,民國七五年四月。
王佩瓌,〈試論康雍時期朋黨之爭及其危害〉,《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王家儉,〈崑山三徐與清初政治〉,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一年,初版。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臺大歷史學報》,二二期,民國八七年一二月。new window
古原宏伸,〈晚明的畫評〉,收入《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五卷第四期。new window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五期,一九八七年。new window
石守謙,〈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收入氏著,《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民國八五年,初版)。new window
石守謙,〈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入郭繼生主編,《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修訂再版。
任道斌,〈作為一個批評家與鑑賞家的陳繼儒〉,《朵雲》,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朱 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七年。
江 春,〈王時敏與王翬的關係〉,《藝林叢錄》,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二輯。
何傳馨,〈明清之際的南京畫壇〉,《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五期。
吳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論〉,《明清史》,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吳因明,〈晚明江南佛學風氣與文人畫〉,《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二期。
吳訥孫,〈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 〉,收入賴特(Wright, Arthur F.編,Confucian Personalities,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譯,《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出版,民國六二年,正中書局印行。
吳訥孫,〈董其昌與明末清初之山水畫〉,《朵雲》,一九九○年,第一期。
李焯然,〈論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史散論》,台北:一九八七年,初版。
汪世清,〈新安畫派的淵源〉,《朵雲》,一九八五年第九期。
汪世清,〈董其昌的交游〉,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 1555-1636, Volume I.
阮 璞,〈“四王”名目之遞演及其畫派興衰之歷程〉,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林樹中,〈董其昌的繪畫與南北宗論〉,《朵雲》,第八集。
林樹中,〈談浙派〉,《美術縱橫》,一九八七年第三輯。
武佩聖,〈王翬客京師期間之交往與繪畫活動〉,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金澤中,〈明清之際在野知識份子的歷史意識──以談遷《國榷》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八年。new window
俞劍華,〈利家、戾家、隸家、隸體〉,《藝林叢錄》,第五編。
胡賽蘭,〈明末畫家變形觀念之興起〉,《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六年,初版。
范金民,〈明代江南進士甲天下及其原因〉,《明史研究》,第五輯。
郎紹君,〈“四王”在二十世紀〉,《朵雲》,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徐建融、潘耀昌,〈“四王”藝術綜論〉,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張 連,〈文人畫與南宗山水畫異同論〉,《朵雲》,一九九○年,第一期。
張 連,〈南北宗論當議〉,收入《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
張 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張子寧,〈董其昌與《唐宋元畫冊》〉,《朵雲》,第二四期。
張子寧,〈董其昌論「吳門畫派」〉,《藝術學》,第八期,民國八一年九月。
張思珂,〈論畫家之南北二宗〉,收入《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
啟 功,〈山水畫南北宗說考〉,《輔仁大學學志》,第七卷,第一∼二合期,一九三九年。
啟 功,〈山水畫南北宗說辨〉,收入《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
啟 功,〈戾家考〉,收入《藝林叢錄》,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啟 功,〈戾家考――談繪畫史上的一個問題〉,《文物》,一九六三年,第四期。
啟 功,〈董其昌《論畫》與《畫說》之作者關係〉,《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
莊 申,〈明代中期南京地區的詩社與畫社〉,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臺靜農先生遺贈書畫展覽》,台北市:故宮,民八六年,初版。
郭繼生,〈紙上雲煙──明清的繪畫〉,收入《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二年,修訂再版。
郭繼生著,陳履生譯,〈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作為藝術資助人的徽州商人〉,《美術縱橫》,一九八七年,第三輯。
陳金陵,〈八大山人與清朝官吏之關係〉,《美術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陳捷先,〈康熙帝與書法〉,《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八年秋季,。new window
傅 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八卷二期。
傅 申,陳瑩芳譯,〈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家〉,《朵雲》,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單國強,〈“四王”畫派與“院體”山水〉,《美術史論》,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單國強,〈“吳門畫派 ”名實辨〉,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
程君顒,〈明末清初的揚州畫壇與遺民畫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年。
程君顒,〈清代前期的皇族畫家〉,《史耘》,第二期,一九九六年九月。
童書業,〈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新考〉,《齊魯學刊》,第二期。
童書業,〈文沈與浙派的關係〉,《藝林叢錄》(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第六編。
楊小彥、黃 專,〈王時敏與復社〉,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楊麗麗,〈杜瓊生平及其藝術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葉季英,〈中國山水畫之南北宗〉,《民族》,第二卷第九期,一九三四年。
趙儷生,〈論清中葉揚州畫派中的“異端”特質――為《紅樓夢》討論助一瀾〉,收入鄭奇、黃俶成編,《揚州八怪評論集》(江蘇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劉梅琴、王祥齡,〈沈周「夜坐圖」與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民國八五年冬季)。
劉道廣,〈明代畫院之制及戴進事蹟考略〉,《美術研究》,一九八九年第四期。
劉綱紀,〈“四王”論〉,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劉龍庭,〈關於趙孟頫的藝術和評價問題〉,《美術論集》,第一輯。
劍 之,〈試談文人的畫〉,《藝林叢錄》(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第二編。
滕 固,〈關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史的考察〉,《輔仁學誌》,二卷二期,民國二○年九月。
蔡星儀,〈“四王”論辯〉,收入《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
質 厂,〈談浙派繪畫〉,《藝林叢錄》,第十編。
鄭 威,〈婁東王氏世系與畫系匯傳〉,《朵雲》,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鄭秉珊,〈山水畫“南北宗”的創說極其影響〉,《美術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三期。
鄧以蟄,〈南北宗論綱〉,《美術史論》,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穆益勤,〈戴進與浙派〉,《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蕭燕翼,〈有關文徵明辭官的兩通書札〉,《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薛永年,〈論“四王”〉,收入《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
謝正光,〈從明遺民史家對崇禎帝的評價看清初對君權的態度〉,《新亞學術集刊》,第二期,一九七九年。
謝國楨遺稿,〈明末社會經濟的繁榮與文化藝術的發展〉,《明史研究》,第二輯,。
謝稚柳,〈董其昌所謂的「文人畫」與「南北宗」〉, 《中國畫研究》,第三期。
韓恆煜,〈陳名夏“南黨”案述略〉,《清史論叢》,第七輯。
羅 倉、夏維中,〈明清時代江南運河沿岸市鎮初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一九九○年,第四期。
蘇東天,〈董其昌的“文人之畫”〉, 《朵雲》,第八集。
外文論著
Ann de Coursey Clapp, Wen Cheng-ming: 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 Artibus Asiae Supplementun, XXXIV, 1974.
Arnold Hauser, The Sociology of Art , translated by Kenneth J. Northcott(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London, Henley and Melbourne, 1982).
Arthur W. Hummel 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ng Period(1644-1912), 《清代名人傳略》(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1943, reprinted by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成文出版社,民國五九年).
Celia Carrington Riely(李慧聞),Tung Ch’i-ch’ang’s Life(1555--1636):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art,Thesis (Ph.D.) , Harvard University,1995.
Chu-tsing Li(李鑄晉), “ The Wu School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 Host of Little Masters,” in A Thousand Peaks and Myriad Ravines, Ascona: Artibus Asiae, 1974.
Ellen Johnston Laing(梁莊愛倫),“ The State of Ming Painting Studies,” in Ming Studies, vol.4, no.9(Spring 1977).
Ernst H. Gombrich, Art and Illusion :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2nd rev. ed., Bollingen Series XXXV, 5,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Fu,Shen,“ A Study of the Authorship of the‘Hua-Shuo’: A Summary”,國立故宮博物院編,《中國畫國際討論會記錄匯編》,民國六一年,後由錢欣明譯,〈畫說作者問題研究〉。
Heinrich Wölfflin,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Translated by M.D. Hottinger,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0.
Hou-Mei Sung Ishida, “Early Ming Painters in Nank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Wu School, ”ARS ORIENTALIS, Volume 17, 1987.
Hou-mei Sung, “From the Min-Che Tradition to the Che School(Part1)the Late Yüan Min-Che Tradition : Chang Shun-Tze and Ch‘en Shu-Ch’i , ”(〈元末閩浙畫風與明初浙派之形成〉,一)《故宮學術季刊》,第六卷第四期,民國七八年夏季;“From the Min-Che Tradition to the Che School(Part2)Precursors of the Che School : Hsieh Huan and Tai Chin, ”(〈元末閩浙畫風與明初浙派之形成〉,二)《故宮學術季刊》,第七卷第一期,民國七八年秋季。
Howard Rogers and Sherman E. Lee, Master works of Ming and Qing Painting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International Art Council, 1988.
J. P. Dubosc & Laurence Sickman, Great Chinese Painters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XV to XVIII Centruies , New York ,1949.James Cahill, “ Confucian Elements in the Theroy of Painting,” in Arthur F. Wright 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New York , 1964.
James Cahill, Parting at the Shore: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 New York and Tokyo: Weatherhill, 1978).
James Cahill, The Distant Mountains: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70-1644 ( New York and Tokyo : Weatherhill,1982).
Jonathan D. Spence, “Tao-chi,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in The Painting of Tao-Chi, 1641-ca. 1720.
Kathlyn Liscomb ,“Before Orthodoxy Du Qiong’s (1397-1474) Art-Historical Poem,” Oriental Art, XXXVII, No.2.
Kathlyn Liscomb, “The Role of Leading Court Officials as Patrons of Painting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in Ming Studies, no.27 (Spring 1989).
Lee, Sherman,“Early Ming Painting at the Imperial Court,”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October,1975.
Louise Yuhas, “Lu Chih and The Literati Tradition : Paintings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ARS ORIENTALIS, Volume 13, 1982.
Maxwell K. Hearn, “Document and Portrait: The Southern Tour Painting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in Ju-his Chou(周汝式)and Claudia Brown,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The Symposium Papers in Two Volumes, Phoebus, vol.6, no.1(1988).
Norman Bryson, Michael Ann Holly and Keith Moxey, eds., Visual Theory: Painting and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1.
Pei-kai Cheng(鄭培凱),“T’ang Hsien-tsu, Tung Ch’i-ch’ang and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Aesthetics in the Late Ming,”Wai-ching Ho ed., Wai-kam Ho,Hin-cheung Lovell coed., Proceedings of the Tung Ch’i-ch’a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issouri,1991.
Richard Barnhart,“‘The Wild and Heterodox School’of Ming Painting”, in Bush & Murck eds., 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Richard Edwards ed., The Art of Wen Cheng-ming(1470∼1559), with an essay by Ann de Coursey Clapp.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1976.
Richard Edwards(艾瑞慈), The Field of Stones: A Study of Art of Shen Chou (1427-1509), Washington: Freer Gallery of Art, 1962.
Richard M. Barnhart, 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Zhe School, with contributions by Mary Anne Rogers and Richard Stanley-Baker, Texas: The Dallas Museum of Art, 1993.
Robert Layton,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Steven Little, “Literati Views of the Zhe School,” in Oriental Art, vol.XXXVII, no.4(winter 1991/92).
Susan Bush, “Lung mo, K’ai ho, and Ch’i fu : Some Implications of Wang Yüan-ch’i’s Three Compositional Terms.” Oriental Art , viii/3,(Autumn,1962).
Tom Fisher, “Loyalist Alternatives in the Early Ch’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No.44,1984.
Tu,Wei-ming, “ ‘Inner Experience’ ― The Basis of Creativity in Chinese Philosophy , ” in Christian Murk ed.,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1976.
Wai-kam Ho(何惠鑑)and Dawn Ho Delbanco(何曉嘉),“Tung Ch’i-ch’ang’s Transcendence of History and Art,” 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1555-1636,Volume I.
Wen C. Fong, “Tung Ch’i-ch’ang and Artistic Renewal”, in Wai-kam Ho ed., Judith G. Smith, Coordinating ed., 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 1555-1636, Volume I, published by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and London, 1992.
Wu T’ung, “Tao-chi, a Chronology, ” in The Painting of Tao-Chi, 1641-ca. 1720, 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August 13-September 17, 1967, Held at the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山川武編,《琳派:光悅/宗達/光琳》,東京:學習研究所,昭和五五年(一九八○)。
山根有三編,《琳派》,東京:經濟論壇社。
中村茂夫,《沈周――人與藝術》,大手前女子大學研究報告,日本:文華堂書店,昭和五七年。
鈴木敬,《明代繪畫史研究‧浙派》,東京:木耳社,一九六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