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
書刊名:臺大歷史學報
作者:王德毅
作者(外文):Wang, Teh-yi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2
頁次:頁17-32
主題關鍵詞:宋代士大夫辭官風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宋代士大夫之辭官之事例,有未就任前之懸辭,其原因或以自己性向和專長,或以倫理行輩,或因親老疾病,或以避家諱、親嫌,或以與同官志不同、道不合難以共事,或自愧未盡職責,或覺理念不合難以承命,或欲行其志而時機未至,時殊人異,情況不一,難以一一遍舉。有的是就任以後而請辭的,其情況最多的為引年乞休,古人以七十而致君,意味該退休的年齡到了,就應上章告老歸田。比較動人憐恤的說法為「乞骸骨」,意味不想在異鄉病故。或者因體衰染疾,不堪任責,亦不願防後生之進路,而乞求祠祿。或者子弟親戚偶犯過失,而必須承擔家教不嚴之罪。或者所薦舉之人才有了不當言行,而要負謬舉之責。或因災異、天變,或有行政疏失,或受臺諫論列,或遭家庭變故,如親亡子喪,都應上章自請解職或乞閒。事例甚多,亦難以遍舉。如果丁憂而不辭官守喪,而美其名曰「起復」,是為不孝之大者,必受到士大夫之嚴厲批判。就義理而言,仕宦是為了能行其志,而不是為享受祿賜。如果做官為享富貴,而貪得無厭,那讀書人學的又是什麼?所以宋人將行道與祿仕區別的甚嚴,能行道則出仕,不能行道則辭官,這是最高尚的志操,只有純正的讀書人,心志堅定者,乃能一以貫之。由宋代士大夫辭官風氣來看,恬退不僅受士大夫崇敬,即帝王也覺得應特加獎賞,以打壓奔競之風、匡正澆薄之俗,這又說明宋朝政治頗為開明,皇帝並不以屢次辭官為抗旨不忠,也能容納不同的言論,這種政治發展,是比較健康的。
期刊論文
1.劉子健(1964)。在美國研究宋史的一些途徑。大陸雜誌,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蘇轍。欒城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軻。孟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修(1970)。歐陽文忠公集。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寅。斐然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柏泉、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江西出土墓誌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稱(1983)。東都事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時(1974)。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曾(2012)。能改齋漫錄。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宓(2004)。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樓鑰(200411)。范文正公年譜。范仲煙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北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徐自明(1986)。宋宰輔編年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朱熹。朱子語類,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王闢之(1997)。澠水燕談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言行龜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象山先生年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9)。包拯集編年校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藻。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南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宋)周必大。周文忠公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卲伯溫。卲氏聞見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元)托克托。宋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宋)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宋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