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際合作在中國: 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作者:黃文德
作者(外文):Huang, Wen De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綱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國際合作慈善賑災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組織中外關係華洋義賑會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harity famine reliefngonpo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China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中國自一八七O年代末期起,興起一股國際合作賑災運動,一般稱之為華洋義賑。在經歷將近半世紀的萌芽後,這股國際合作的力量逐漸形成新的慈善傳統,促成一九二一年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IFRC,以下中文簡稱華洋義賑會) 的創建。這個中國近代最大的國際慈善團體,融合世界經驗,立足於本土,幫助中國人民,甚至其他國家與社會從事自助、自救。無論是從國際關係,或者是中國社會研究的角度,華洋義賑會創造的國際防災、救災合作,都展現中國與世界交流中特殊的一頁。
過去研究談論華洋義賑會都將注意力放在它推動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運動,但那只不過是組織長期推動中國社會防災、賑災體系中的一部份,就經費而言,甚至佔不到全部的百分之五。實際上,要討論華洋義賑會的組織發展內涵,必須追溯華洋傳統如何形成,將它放在國際關係的架構下討論,才能正確理解這個組織的機能與主導發展變遷的核心價值。這個觀念經歷一九O六至辛亥前後三次的救災,國際性的義賑發展成為全國性力量。若與過去單純由外國教會或中國官、仕紳推動的賑濟相較,國際合作賑災的特色在於它擁有來自海外的組織經營概念,科學化、專業化的急難救助,以及中外共同參與。從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八年間,華洋義賑會有效利用海內外基金從事各類防災工程、農業研究、急賑救災,以及農村合作運動,並且隨組織力量與政局隨時調整政策,展現非政府組織靈活性與積極性。它的存在,一方面體現了國際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觀,具有超越政治對立的可能性,另外則呼應了一九一九年國際聯盟( League of Nations)創立後,倡導透過經濟、社會、醫療的跨國合作關係,降低外交衝突與軍事危機的崇高理想。在一九三O年代中期,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半官方的中國紅十字會逐漸取代華洋義賑會功能以前,後者可以說是在慈善團體中唯一超越官方力量,同時具備執行國際活動能力的非政府組織。
本文除了釐清國際合作與華洋義賑會發展的脈絡,並且進一步探討華洋義賑會龐大的體制是如何在仰賴海外經驗後,依據本土政治與社會環境條件,進行改造與調整,使它產生功能性與靈活的組織架構。最重要的是,它怎樣以總會為中心,將海內外的資源、技術與知識,透過直屬、依附、競爭關係轉移給分會。在對外活動方面,華洋義賑會交際的對象包括國際上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本土,它與歷屆政府維持微妙的互動,並且嘗試聯繫其他非政府組織,譬如中國紅十字會以及各大學研究機構,讓組織理念擴大。透過國際合作的氣氛,華洋義賑會的組織調整與發展路線的變遷,其終極目的都是在建構一張防災的大網,成就它立足於本土,作為國際救災機關的價值。
徵引及參考資料
壹、中文與日文部分
一、檔案
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檔案,
《上海市民政局檔案》,Q114-1-1、2、8、28、50
《聖約翰大學檔案》,Q243-01-00756 J1102。
《敵偽政治檔案案卷》,U038-02-36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檔案,
《外交檔案》03-19
《經濟檔》09/21/4/1
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
《中國華洋化賑救災津會》,J84-3-457-1、J2-6-37、J84-3-452-1、J-84-3-457、J2-6-37、J84-3-452-1、J84-3-453-81、J84-3-452、J84-3-457、J84-3-452-1。
《中國農工銀行、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J54-1-36。
《北平市社會局、北平市政府》,J2-6-18。
《北平市社會局、北平市政府檔案》,J2-6-37。
《北平市警察局內一區警察分局》,J181-20-10623、J181-24-5088。
國史館檔案館館藏檔案
《國民政府檔案》,161-1024-1134、161-1024-1224、161-862-1050、161-862-915、161-862-925。
《抗戰史料》,0160.52/3480.55-01。
二、史料彙編、年鑑、年報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編,《美國花旗銀行在華史料》(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0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八十一至八十二、九十六至九十八輯(台北:黨史委員會,民國72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京政府外交部統計科編,《外交年鑑》民國九年分(北京: 外交部統計科,1920)。
北京政府印鑄局,《職員錄》民國十年(北京:印鑄局,1921)。
北京清華學校編,《民國六年遊美同學錄 (Who’s who of American Returned Students ) 》(北京:清華學校,民國6年)。
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民國83年)。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第九十四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54年)。
華洋義振會,《華洋義振會災賑文件彙錄》(江蘇:華洋義振會,1912)。
三、會議記錄、年度報告書與年度統計書
上海國際救濟會,《上海國際救濟會年報》民國二十六年八月至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上海:上海國際救濟會出版,1938年)。
上海華洋義賑會,《華洋義賑會常年會務報告書》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上海:SCFFRC,民國21-26年),五冊。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記錄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民國43年)。
中國通商海關造冊處編,《中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民國六年至二十三年(上海:中國海關總務司,1917-1935)。
全國經濟委員會編,《全國經濟委員會報告》民國25年(南京:全國經濟委員會,民國25年)。
建設委員會,《全國水利建設報告》水政(南京:民國24年)。
四、個人年譜、自傳、文集、回憶錄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王寵惠先生文集》(台北:黨黨史會現更名為黨史館,民國70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朱執信先生文集》(台北:黨黨史會,民國74年)。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陳布雷先生文集》(台北:黨黨史會,民國73年)。
朱漁友,《朱漁友自傳》(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2)。
宋希尚,《值得回憶的事》(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6年)。
岑學呂編 ,《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下(台北:文星書店,民國51年)。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篡委員會,《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民國64年)。
熊希齡,《熊希齡先生遺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顏惠慶著,姚松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顧維鈞口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國社科院近史所,1983年)。
五、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華洋義賑會)中文出版品
華洋義賑會,《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十五週年紀念冊》(北平:華洋義賑會,民國26年)。
華洋義賑會,《年度賑務報告書》民國十一年至民國二十四年(北京、上海:華洋義賑會,民國12年至25年)。
華洋義賑會,《救災會刊》民國十二年至民國二十七年份,中英文版(北京、上海:華洋義賑會,民國12年至27年)。。
華洋義賑會,《組織合作社的步驟:河北省適用》(北平:華洋義賑會,民國24年)。
華洋義賑會,《慈善花簽說明書》(北平:華洋義賑會,民國13年)。
華洋義賑會,《會務一覽表》(北平:華洋義賑會,民23年)。
華洋義賑會,《農村合作是什麼》(北平:CIFRC,民國21年)。
直隸華洋義賑會,《直隸華洋義賑會報告書》第二冊(天津:直隸華洋義賑會,民國16年)
湖北分會編,《中國華洋義賑救災會湖北分會》民國十一年至民國十六年份(Annual Report of 1922-1927)(漢口:CIFRC湖北分會,1928)。香港大學圖書館藏。
六、專書
Curry, Roy Watson著,張瑋英等譯,《伍德羅.威爾遜與遠東政策(Woodrow Wilson an Far Eastern Policy, 1913-192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Duara, Prasenjit(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Fairbank, John K.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冊,晚清篇》上冊(台北:南天書局,1990)。
川井悟,《華洋義賑會と中國農村》(京都:同朋舍,1983年)。.
中國工程師學會,《三十年來之中國工程》,(南京:中國工程師學會,民國35年)。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0年)。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new window
佚 名,《中國合作事業》 (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民國36年)。
吳文暉,《中國土地問題及其對策》(重慶:商務印書館,民國33年)。
吳翎君,《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8年)。
金陵大學南京校友會編,《金陵大學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金陵大學校友會,《金陵大學建校一百週年紀念特刊》(台北:金陵大學校友會,1988年)。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孫中山,《三民主義》 (台北:三民主義百萬冊印發委員會,民78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74年)。
袁道豐,《外交叢談》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二版)。
馬君武,《失業人及貧民救濟政策》(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8年)。
張 力,《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1988年)。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公約風潮》(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張鏡予編,《中國農村信用合作運動》(上海:上海印書館,1928年)。
郭飛平,《中國民國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緒先,《社會救濟行政》(上海:正中書局,民國35年)。
陳耀煌,《共產黨.地方精英.農民-俄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民國91年)。
章元善,《合作事業與經濟建設》(長沙:藝文研究會,民27年)。
章元善,《實用公團業務概要》(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勞 潼,《救荒備覽》卷四,收錄《救荒輯要初編》(上海:尚古山房,民國11年)。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編,《非政府組織法的立法原則》(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民國89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中華書店,1989)。
黃詔年,《中國國民黨商民運動經過》(台北:文海出版社, 民79)。
楊懋春,《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演變》(台北:巨流出版社,民國75年)。
鄭亦芳,《上海錢莊(一八四三至一九三七)》(台北:中研院三研所,1981年)。
盧瀛洲,《國際聯盟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
賴建誠,《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1)。
錢 穆,《國史大綱》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1年)。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薛毅、章鼎,《章元善與華洋義賑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鍾聖 ,《情勢變遷條款論》(上海:正中書局,民國29年)。
羅志平,《清末民初美國在華的企業投資(1818-1937)》(台北:國史館,1996年)。
七、報紙
《中央日報》,民國20-26年。
《天津大公報》,民國21-25年。
《申報》民國9年-10年。
八、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綱領,〈辛亥革命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特殊」與「不特殊」〉,發表於「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台北:圓山大飯店,民國90年10月6日。
王綱領,〈美國發起新國際銀行團〉,收入氏著《歐戰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
朱浤源,〈一九三O年代廣西的動員與重建>,收入《史政學術講演專輯》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new window
朱浤源,〈評Eugene William Levich著《國民黨統治下的廣西模式,一九三一--一九三九》〉,收入國史館編,《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第二十一輯(新店:國史館,1998年)。
江文漢,〈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收入中國文史出版社編,《文史資料精選》第十三冊(北京:中國文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
宋光宇,〈民國初年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收入在宋光宇著,《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上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new window
巫寶三,〈察綏晉旅行觀感〉,《獨立評論》第177冊(民國24年11月)。
李朝津,〈抗戰時期中國對聯合國成立的態度〉,中國近代史學會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new window
周秋光,〈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慈善與賑濟活動〉,《近代史研究》第6期(北京:2000年)。
周秋光,〈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論述〉《近代史研究》第3期(北京:2000年),頁191。
唐啟華,〈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期下冊(臺北,1995年)。new window
唐啟華,〈英國與北伐時期的南北議和〉,《興大歷史學報》第三期(臺中,1993年)。new window
孫同勛,〈中國市場與門戶開放政策的宣佈〉,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new window
高純淑,〈華洋義賑會與民初合作運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張 力,〈國際紅十字會的中國代表權之爭〉,「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圓山大飯店,民國90年十月六日。
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民國87年)。new window
張欽士,〈華北賑務與基督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六期(上海:中華續行委辦會,1921)。
陳立廷,〈華工善後事業〉,《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六期(上海:中華續行委辦會,1921)。
黃文德,〈北京外交團與近代中國關係之研究-以關餘交涉案為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黃文德,〈辛亥前後美國與華洋義賑組織關係之研究〉,收入胡春惠、周惠民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1)。
黃文德,〈南京事件:北伐期間中英關係之個案研究〉,《中興史學》第四期(台中:民國87年)。
董時進,〈論災〉,《獨立評論》第168冊(民國24年9月)。
劉如松,〈天津築城記〉,《傳紀文學》第二十四卷第二期(台北:)。
劉招成,〈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論述〉,《社會科學》第五期(上海:2003年)。
劉招成,〈華洋義賑會的農村合作運動論述〉,《貴州文史叢刊》第一期(貴州:2003年)。
劉師舜,〈與好友何庸談周詒春校長〉,《傳紀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台北:)。
蘇 筠,〈中國農村復興運動聲中之天災問題〉,《東方雜誌》第三十卷第二十四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12月)。
貳、英文部分
一、政府檔案與官方出版品
British Foreign Office Documents, FO228, 1917-1929.
Congress of United States., Hearing before Sub-Committee of House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1).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920.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Vol. 1.
Link, Arthur S. ed. 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 New Jersey: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Press, 1992. vol. 66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ed. Public Paper of the Presidents, Herbert Hoover, 1931. Washington: GPO, 1976.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National Archives No.329. esp.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1910-1929.
二、期刊、年鑑、會議記錄與年度報告書
China Tomorrow, 1929.
ANRS, Washington D. C, Report of the China Famine Relief American Red Cross, October 1920-9, 1921.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Ltd. 1922. 藏於上海市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
China Association,. China Association 1938-39, Annual Report. Shanghai: China Association, 1939.
China Association. China Association 1930-1931 Annual Report. Shanghai: China Association, 1932.
China Association. China Association 1937-38, Annual Report. Shanghai: China Association, 1938.
Committee of the China Famine Relief Fund. The Famine in China. London: C. Kegan Paul & Co, 1878.
The Leader, October 23, 1929. Vol. 1020, 1929.
三、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英文出版品與職員著述
CIFRC, Annual Report 1922-1935, Report on Relief Work. Peking(Peiping) or Shanghai: 1923-1936.
CIFRC, CIFRC News Bulletin (Famine Commission Bulletin) 1923-1938.
CIFRC, Scientific Disaster Relief (Peiping: CIFRC, 1929)
CIFRC. Engineering Accomplishments, Famine prevention and Relief Projects. Peking: CIFRC, 1924.
CIFRC. What the CIFRC has done. Shanghai: CIFRC, 1935. 上海市檔案館,U38-2-360。
Mallory, Walter H. China: Land of Famine . New York: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928.
Peking United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 The North China Famine of 1920-1921. Peking: Peking United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 1922.
Tayler, J. B. Farm and Factory in China; Aspect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1928.
Todd, O. J. Two Decades in China. Peking: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ineers, 1938.
四、專書
Bedeski, Robert E. State-Building in Modern China: The Koumintang in the Prewar Period.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1.
Cohen, Warren I. The Chinese Connection: Roger S. Greene, Thomas W. Lamont, George E. Sokolsky and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Davis, David C. L. Model for a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 Columbus, Ohio: Merrill, 1971.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Feuerwerker, Albert. The Foreign Establishment in China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New York: Atheneum, 197.
Lary, Diana.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cNair, Harley Farnsworth. With the White Cross in China.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39.
Nathan, Andrew James.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Nathan, Andrew,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Zhang, Yongjin.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1918-1920. London: Macmillan, 1991.
五、期刊與學位論文
Baird, George Burleigh. Famine Relief and Prevention in China. Chicago: M. A. thesis paper of Chicago University, 1915.
Clark, Peter Gaffney. Britai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 Ann Arbor. 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University, 1986.
Ekbladh, David.“ "Mr. TVA": Grass-Roots Development, David Lilienth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as a Symbol for U.S. Overseas Development, 1933-1973,”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6 Issue 3 , Summer, 2002, pp. 335-374.
Tang, Chi-hu. Britain and the Peking Government, 1926-1928. London: Ph.D. dissertation, LSE, 1991.
6.數位資料
Jowitt, S. D. ‘Hardy Jowett, Missionary-From The Yorkshire Observer Budget, Saturday 21 November 1936’, http://www.jowitt1.org.uk/hardy.htm (Accessed date: 2003/9/7).
Nnzchinasociety.‘Rewi Alley,” http:// www.nzchinasociety.org.nz /rewi.html (Accessed date: 2003/12/14)
Smalley, Martha Lund et al.,“Guide to the China Records Project Miscellaneous Personal Papers Collection, (Record Group No. 8)”, http://webtext.library.yale.edu/diviflat/divinity.008.htm (Accessed date: 2003/9/7).
Yale University,“Guide to the Dwight W. Edwards Papers”, http://webtext.library.yale.edu/xml2html/divinity.012.con.html (Accessed date: 2003/9/7)
黃文德,〈台、港兩地圖書館館藏英國外交部檔案相關微卷之狀況及運用方法〉,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http://archms1.sinica.edu.tw/foreign/paper/mh1110-1.pdf ( Accessed date: 2003/12/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