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藝的對話與影響:元和詩人交往詩研究
作者:鍾曉峰
作者(外文):Shiao-Feng Chu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漢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元和詩人交往對話影響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本論文以元和詩人的交往詩為研究對象,探討詩歌交往行為中的對話特質與相互影響,以及在人我互動中所衍生、開拓的詩學新面貌。在唐代詩歌研究史中,不乏從詩風新變、語言創新、主題開拓等角度研究元和詩人的專著。而且元和詩人的交往互動行為,學界也早已有所注意,然多聚焦於唱和、贈答等形式中,沒有正視「交往」乃是獨特的「詩式社會文化行為」。故本論文適度參考西方社會學關於「交往」、「對話」、「關係」等界說的基礎上,以元和詩人作品為分析、詮釋的對象,在歷史情境與文學語境相互參照下展開論述。此一論題的探討不僅僅是對於唐詩史特定時段的研究,更著意於以特定角度及新視域說明元和時期的詩學語境。對此語境的詮釋分析,既有助於深刻理解當時詩歌創作的現象;同時也把詩文本回歸到它們之所以產生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因為,「交往詩」是以人事交游為前提,重複進行詩篇的往還交換行為,整個過程既是詩學的,也是社會的。其中所發生的藝術觀念交流、精神意識對話,性情主體的相互影響等等,都與「詩到元和體變新」的出現密切相關。再者,元和詩人的交往詩,不只涉及詩歌的交換,創作主體的對話,也是文學社會化的標誌,更是詩人意識得以獨立、詩人自覺愈形明確的表徵。本文經由詩歌文本的分析、意義的詮釋,將元和詩人交往詩簡略分為顯性、隱性兩種主要模式。顯性交往指具體可考的唱和集編纂、交往詩數量的繁多等表現;而隱性交往則指詩人之間主要透過精神意識的相互影響、生命情境的對話等,是一般文學史較易忽略者。至於元和詩人的詩歌交往行為,亦可進一步歸納成三種詮釋範型,分別為「互為主體詮釋型」、「目的規範型」、「自我實現型」。「互為主體詮釋型」以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與白居易為主要代表,他們以同理心看待對方,參與對方的生命歷程,開拓出政治對話、追憶主題等特質。「目的規範型」則以韓愈和孟郊、韓愈和張籍為主要代表,他們之間的詩歌交往,具有理想的追求、典範的形塑等特質。「自我實現型」則以姚合的交往詩為主要代表,在詩人自我的覺識上,他深受元和詩人影響;在詩人意識與詩人形象的自我表述上,則透過與同時代詩人的對話。
經過上述詩人交往詩的分析,詮釋與歸納,本論文的學術價值,約可概括為以下三點:一、不僅可從新的角度認識元和詩變的特質,也在既有流派、唱和詩研究的基礎上,掌握元和交往詩的社會性特質與詩性特徵。二、初步擬構元和交往詩的兩種模式與三種範型,為後續群體研究、文學創作互動研究提供參考。三、揭顯「對話」與「影響」在詩人交往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及其中所具有的社會性質、詩學價值。
none
參考書目
說明:
一、所引參考書目以論文中曾徵引為主。
二、古籍部分以經、史、子、集為序。
三、近人專書著作以姓氏筆畫為序,外籍學者譯著則另成一類。
四、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均以出版年先後為排序。


一、古籍

(一)經
孟子著,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孟子》臺北:啟明書局
(二)史
司馬遷著:《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
范曄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魏徵等著:《隋書》(臺北:文史出版社,1974)
李林甫等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
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
辛文房著,傅璇琮等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徐松著,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三)子
荀子著,李滌生集釋:《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臺北:商務印書館,1964)
王符著,王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
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丁如明等人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劉肅:《大唐新語》(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
張鷟:《朝野僉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
李肇:《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8)
趙璘;《因話錄》收入《唐國史補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8)
范攄:《雲谿友議》收入《唐國史補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8)
王定保著,姜漢樁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四)、集
1 總集別集類
逯欽立編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嚴可鈞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董誥等人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陳鴻墀纂:《全唐文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延之編,鄒志方點校:《會稽掇英總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杜 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
錢 起著,阮廷瑜校注:《錢起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1996)
權德輿著,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韋應物著,阮廷瑜校注:《韋蘇州詩校注》(臺北市:華泰,2001)
劉長卿著,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韓 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韓 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韓 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孟 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孟 郊著,郝世峰箋注:《孟郊詩集箋注》(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孟 郊著,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7)
張 籍著,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張 祜著,尹占華校注:《張祜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
王 建著,尹占華校注:《王建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李 賀著,王琦等注:《李賀歌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韋應物著,孫望校箋:《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元 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元 稹著,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禹錫著,卞孝萱校定:《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劉禹錫著,蔣維崧等人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
姚 合著,劉衍校考:《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岳麓書社,1997)
賈 島著,齊文榜校注:《賈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賈 島著,黃鵬箋注:《賈島詩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2)
賈 島著,李嘉言校:《長江集新校》(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賈 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
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沈亞之著,蕭占鵬、李勃洋校注:《沈下賢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 牧著,吳在慶校著:《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梅堯臣著,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歐陽脩著,洪本健校注:《歐陽脩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袁 枚著:《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詩文評類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
阮 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丁福保編:《續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趙 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胡 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魏 泰著,陳應鶯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馮 贄編,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
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張為:《詩人主客圖》收入《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孟棨;《本事詩》收入《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二、近人專著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
王夢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臺北:中外文學編輯部出版,1976)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汝濤:《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
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 南:《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王武召:《社會交往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尹楚兵:《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毛 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方 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3)
卞孝萱:《劉禹錫叢考》(成都:巴蜀書社,1988)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卞孝萱:《唐代文史論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田耕宇:《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田耕宇:《中唐至北宋的文學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江雅君:《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何寄澎:《典範的繼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書局,1990)
汪懷君:《人倫傳統與交往倫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吳偉斌:《元稹考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吳偉斌:《元稹評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詩歌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吳汝煜等編著:《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吳在慶:《唐五代文史叢考》(九江: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李卓藩:《韓愈詩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李卓藩,《韓孟詩派闡微》(臺北:天工書局,2001)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new window
李建崑:《韓孟詩論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建崑:《敏求論詩叢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new window
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