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
作者:謝月香
作者(外文):Yueh-Hsiang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范熾文
周水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學校組織績效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現況和差異情形;並探討三變項之間的關係,進而檢定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對學校組織績效影響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情形,並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方法。調查研究以公立學校636位教師與72位校長為樣本。所蒐集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逐步多元迴歸與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為:
一、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現況良好,屬於高度表現;
二、國民小學校長所知覺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現況,高於教師所知覺程度;
三、女性、年資10年以下、研究所畢業、兼任行政職務、小型與偏遠地區學校之教師,所知覺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較佳;
四、教師所知覺校長創新領導程度越高,學校組織績效表現也較高;
五、教師所知覺教師知識管理程度越高,學校組織績效表現也較高;
六、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之間,有密切相關;
七、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
八、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知識管理對學校組織績效有顯著預測力;
九、本研究所提之假設模式具有良好適配度與參數估計。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rincipals’ background,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school background in elementary schools.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Finally, it assesses the proper fit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this research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amples were 636 teachers and 72 principals selected from 72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degree of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at medium-high level.
2. Principals show higher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3. Teachers who are female, service experience under 10 years, 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small-scale and remote areas show higher score.
4.Higher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will result in bett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5.Higher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will result in bett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6. There wer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8.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9. The assessment of proper fit is supported i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innov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recommendations about education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中文文獻
丁秀如(2006)。公立大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公立大學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無日期)InnoSchool 2005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5年2月3日 取自http://www.ccda.org.tw/
尤曉鈺(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和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毛連塭 (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主編: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世英(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評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如哲 (2000a)。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5。
王如哲 (2000b)。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 (2001)。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
王如哲 (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 (2009)。英國教師評鑑及其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78,130-144。
王美音譯 (1998)。D. Leonard-Barton 著。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臺北市:遠流。
王保進 (1999)。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家通、曾燦燈 (1988)。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王建智 (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瑞壎(2002)。校園知識管理之探討:兼論知識管理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 (3),500-700。
王瑞壎(2004)。學校知識管理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史美奐 (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文化。
田福連 (2010)。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及其評量指標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石雯侃 (2005)。影響文化創意產業從業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兼論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立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石遠誠 (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伍孝春 (2006)。學校組織創新作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伍忠賢、王建彬 (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聯經。
朱道凱譯 (1999)。Kaplan, R.S. &; Norton, D.P. 著,平衡計分卡。臺北市:臉譜文化。
江岷欽、林鍾沂 (1999)。公共組織理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江明曄 (2006)。中等以下學校校長創造性領導、學校創造性組織氣氛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江照男 (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霖 (2007)。企業達爾文:如何能永遠創新?思科等百家企業印證的14種成功創新類型(譯)。臺北市:臉譜。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吳永猛 (2000)。從政府再造析論公務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之理論及實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安妮(1997)。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為行動(下)。會計研究月刊,136,108-117。
吳安妮(2002)。剖析智慧資本。會計研究月刊,204,57-66。
吳佩君 (2006)。活力北縣,創意無限:從學校創新經營談起—專訪臺北縣政府教育局洪啟昌副局長。教育研究月刊,145,5-13。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清(1990)。正視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載於黃政傑主編,一週教育論壇:教育廣播叢書之十一。388-395。臺北市:教育廣播電台。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雄(2003)。知識管理在學校教育上的運用。南投文教,18,78-82。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松齡(2005)。創新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吳錦惠 (2007)。「學校—大學」課程夥伴關係的建立--以臺南大學專業發展合作學校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45~264。
吳春助 (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素菁 (2003)。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淑容 (200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 (1991)。學校行政(初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 (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 (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山 (1998a)。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 (1998b)。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 (2001a)。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2,1-16。
吳清山 (2001b)。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中正大學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99-118。嘉義縣:中正大學。
吳清山 (2003a)。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論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 (2003b)。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 (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 (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 (3),4-26。
吳清山 (2007)。後現代思潮與教育改革。載於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29-56頁)。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 (2000)。教育名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101。
吳清山、林天祐 (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黃旭鈞 (2000)。學校推動教師知識管理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 28-31。
吳清山、賴協志 (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基 (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基 (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基 (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嘯 (2000)。平衡計分卡實施應考慮之問題。會計研究月刋,179,35-40。
吳錦松 (2008)。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國民小學訓導處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呂生源 (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家榆 (2010)。國民中學語文領域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淑屏 (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永聖 (2005)。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運作輿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怡倩 (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明來 (200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治果 (2009)。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識管理、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建道 (2002)。創造力人格、工作環境認知與研發績效關聯性研究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皓光 (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瑞娥 (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歧旺 (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汪宗明 (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桃園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卓水林 (2006)。國民中學績效管理系統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官振良 (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天祐 (199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林文勝 (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瑜 (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作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秀玲 (2009)。校長策略領導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明地 (1999)。學校革新成功的關鍵: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動力。教育研究月刊,67,2-17。
林明地 (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 (2002)。教育改革浪潮下的學校生態:對學校經營的啟示。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新世紀的學校經營策略(頁19-2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 (2000)。R. G. Owens,原著。教育組織行為。臺北市:揚智。
林明地等(譯)(2003)。Wayne K. Hoy and Cecil G. Miskel 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市:麗文。
林明泉 (2005)。國小校長角色的轉化與實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東清 (2007)。知識管理。臺北市:智勝。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市:東華。
林金福 (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輿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杰 (2005)。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虹妙 (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海清 (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元照。
林啟鵬 (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梅鸞 (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達 (1996)。國民小學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狀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5,1-46。
林勝聰 (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知識管理與工作績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朝枝(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發 (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發 (1995)。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謝文全等著,教育行政學(第六章)。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新發 (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92WFAOB00048。
林靖倫 (200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創新經營能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麗婷 (2005)。國民中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知覺與學校效能知覺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邱浩政(2004)。「結構方程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初版三刷)。臺北市:雙葉書廊。
俞國華 (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姚欣宜 (2003)。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東陽(2004)。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柯景煌 (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嚴賀 (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妮均(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東宏 (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輿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榮威 (2003)。平衡計分卡在國中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應用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洪榮昭、王元珊(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推手─ Innoschool 學校創新經營獎。教師天地,134,73-82。
洪賢瓊 (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院校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范熾文 (2001)。學校領導的倫理議題—以關懷倫理為例。中等教育,52(5),162-175。
范熾文 (2002a)。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熾文 (2002b)。學校行政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范熾文 (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韋秀英 (2009)。臺東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科技化與教師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倪靜貴 (2007)。高級中學校長創新領導表現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凌重堅 (2004)。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覺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本初 (2000)。知識管理-組織發展新利器。人事月刊,32(4),8-22。
徐君伊(2006)。學校組織文化、領導風格與知識管理之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徐昌男(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瑞霞 (2006)。台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 (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 (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 (1999)。校長職前教育之分析與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29,11-16。
秦夢群 (2006)。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翁福榮 (2006)。全面品質管理與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經營策略應用之整合模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高希均 (1975)。一個知識份子的感受與期望‎。臺北市:學生。
高強華 (1997)。學校教育革新專輯。臺北市:台灣師大。
高淑真(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義展(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仁家、林虹妙 (2005)。高職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與策略比較。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5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張君強 (1999)。專業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 (1991)。巴納德組織理論與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張明輝 (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教育研究集刊,38,1-21。
張明輝 (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 (2002a)。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學富。
張明輝 (2003)。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 (2004)。平衡計分卡制度在學校組織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19-25。
張明輝 (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明輝 (2009)。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內涵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40,1-21。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經營理念。發表於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主辦,學校行政論壇第七次研討會。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
張明輝(2002b)。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明輝、顏秀如 (2005)。英、紐、澳及瑞典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研究月刊,135,48-65。
張芳全 (2007)。教育知識管理。臺北市:心理。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美誼 (2005)。用平衡計分卡與品質機能展開建構績效衡量指標之個案研究-以印刷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美齡(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宮熊 (2005)。休閒管理。臺北市:揚智。
張淑美 (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學生輔導通訊,54,32-43。
張清濱 (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台灣書店。
張順發 (2003)。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瑞村 (199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銳 (1990)。組織文化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19(1),185-209。
張德銳 (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 (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1 (2),133-153。
張德銳 (2003)。教育行政領導與培育。教育研究月刊,111,5-10。
張慶勳 (1995)。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慶勳 (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梁文禮 (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晏菱 (2006)。從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國民中學教師績效之研究-以臺北縣新莊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翠珠 (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耀豪 (2005)。知識管理-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永續發展的闕鰱報告。臺北縣:博碩文化。
連俊智 (2004)。學校知識管理與衝突管理模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文仁 (2004)。中小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立鶯歌高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進隆譯 (1994)。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衡與實務。Peter. M. Senge原箸。臺北市:天下遠見。
郭進隆譯 (2007)。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Peter. M. Senge著(1990)。臺北市:天下遠見。
陳永發 (2000)。運用知識管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20-134。
陳妍孜(201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組織科技素養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明璋 (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17-149。
陳俊男(2007)。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之關係調查-以新竹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憙 (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 (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姵蓉 (2004)。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團隊成員運成模式互動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威龍 (2004)。國民小學推展教師在職進修績效指標之研究—應用平衡計分卡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美玉 (2002a)。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93, 41-50。
陳美玉 (2002b)。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
陳淑華 (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瑞成 (2008)。國小校長創新領導實踐與反思之自傳研究─以兩個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榮貴 (2007)。員工參與決策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以中鋼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傅清富(2001)。知識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彭文賢 (1996)。組織原理。臺北市:三民。
曾菁天 (2002)。我國小學教師工作績效評量指標研究--平衡計分卡觀念之應用。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曾榮祥 (2005)。學校經營效能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管理策略為依據。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瓊慧 (2010)。臺中縣生活課程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湯志民 (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60-72。
辜輝趂 (2001)。企業e化知識管理策略。臺北市:知行。
馮清皇 (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黃文瑞 (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光雄 (2000)。黃序。載於王如哲,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頁1-2),臺北市:五南。
黃宏傑 (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宗顯 (1995)。從制御權到促進權-學校行政對話權力運用的革新取向。初等教育學報,8,125-153。
黃宗顯 (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宗顯 (2007)。校長權力運用的美學轉化,教育研究月刊。162,5-12。
黃宗顯、鄭明宗 (2008)。「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中小學得獎校長之創新性領導作為及其啟示。當代教育研究,16(4),109-153。
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整體適配度評鑑議題之探究。發表於2004年1月10輔仁大學舉辦的2004年統計方法學論壇壇:結構方程模式方法學的開展。(未出版)
黃金木 (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一以雲林縣、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昆輝 (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昆輝 (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信保(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建銘 (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事行政月刊,127,70-79。
黃致凱 (2004)。組織創新氣候知覺、個人創新行為、自我效能知覺與問題解決型態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郁芬 (2003)。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學校績效評量指標。私立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哲彬、洪湘婷 (2005)。創新經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21。
黃振球 (1990)。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振球 (1992)。大學如何實施行政人員評鑑。現代教育,7(3),3-18。
黃振球 (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培慈 (2006)。以平衡計分卡應用國小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以中市某國小為例。私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淑蓉 (2004)。國民中學建立平衡計分卡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華起 (2010)。國民小學校長競值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榮豐 (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知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憲鐘 (2006)。台灣國際獅子會之貢獻暨發展策略-以平衡計分卡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瓊香 (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市:商周。
楊文達 (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幼蘭 (譯) ( 2004)。逆領導思考-傾聽追隨族工作哲學。Robert Kelley著。臺北市:時報出版。
楊政學 (2006)。生命教育-只是成為別人的需要。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葉明豪 (2003)。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採購與供應商管理系統再造之方法-以筆記型電腦代工公司作為案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連棋 (2004)。鳥瞰教育領導理念之叢林-教育領導理念之初步綜觀。教育研究月刊,124,96-108。
葉錫釗 (2008)。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教學績效指標之探討-以D 國小為例。私立立德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詹碧珠 (2007)。國民小學經營績效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廖春文 (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春文 (2001)。組織變革思潮對教育行政理論建構與實踐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報,15, 5-60。
廖春文 (2002)。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615-664。嘉義縣:中正大學。
廖述賢 (2007)。知識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廖釧如 (2008)。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勝能 (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廖進安 (2002)。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運用知識經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宜政 (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春榮 (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家宏 (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桂綿 (2009)。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國民小學經營績效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私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順忠 (2008)。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慧明 (2007)。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知識管理關係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蘊芳 (譯)(2000)。創新K管理(Knowledge)。Thomas D. Kuczmarski著(1998)。臺北市:經典傳訊。
潘文章 (1992)。管理導論、功能、革新。臺北市:三民。
潘品昇 (2000)。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聯性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慧玲 (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蔡采芳 (2000)。顧問業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純姿 (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培村 (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培村、武文瑛 (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揚智。
蔡淑敏 (2006)。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導入歷程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章弘 (2010)。花東地區國中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義德 (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維庭(2005)。學校知識管理態度、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以嘉義縣市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南市。
蔡鳳旻 (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對教學策略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芳枝 (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崇趁 (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0-58。
鄭彩鳳 (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福妹 (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燕祥 (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盧延根 (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2),76-87。
盧偉斯 (1996)。組織學習的原理與實際-組織溝通的觀點。人事月刊,23(4),24-43。
蕭文 (1993)。蕭氏督導模式。上課講義(未發表)。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市:臉譜。
賴士葆 (1996)。商學總論。臺北市:麥田。
錢幼蘭 (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濮世緯 (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 (1985)。教育行政。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 (1992)。教育行政論文集。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 (1997)。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之評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5(2),140-148。
謝文全 (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 (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培育制度。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2000年5月17日。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謝文全 (2000)。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 (2001)。比較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 (200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 (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 (2005)。教育行政學(第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 (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佳男(2011)。臺北市優質學校校長第五級領導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家宏(2005)。知識管理活動、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契合觀點的驗證。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傳崇 (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傳崇 (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光賜 (2004)。應用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出學校行政績效衡量指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欣男 (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紅珠 (1994)。師範生學科及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1-15)。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嘉誠 (2001)。領導風格型態、創造力人格特質搭配對組織承諾與創新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藍光炤 (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秀如 (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 (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5-52。
羅世宗 (2010)。校長創新經營理念對創造力教育之影響-以苗栗縣福星國小為例。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虞村 (1985)。領導理論之評析及其對我國教育行政領導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虞村 (1986)。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羅虞村 (199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關永實 (1992)。目標管理與績效評估。載於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六)(頁409-434)。臺北市:作者。
蘇芳儀 (2007)。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經營策略應用之模式建構研究—以高雄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嘉儒 (2008)。創新領導與學校行政績效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私立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鐘鎮郎 (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饒見維 (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外文文獻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y Bulletin, 103, 411-423.
Amabile,T. M. (1996a).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ele,T. M. (1996b).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9-1162.
Amabe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53.
Badaracco, J. (1991). The knowledge links: How fun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arnett, R. (1997). Towards a higher education for a new century. Barnett: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arnett, W.,&Hansen, M. T. (1996). 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7), 139-157.
Bass, B. M. (1990). 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31.
Beckman, T. J. (1999).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J.Liebowitz (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 (pp.1-22). New York :CRC Press.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 Silver, E. A. (1983).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pp. 91-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y Bulletin, 88, 588-606.
Bentler, P. M. (1995). EQS structural equations program manual. Encino, CA: Multivariate Softwar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Burns, T., &Stalker, G. M. (1961/1994).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meron, D. R. (1978).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 econom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2 (December), 1243–61.
Cameron, K. S., Sutton, R. I., Whetten, D. A. (1988). Read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line: Frameworks, research, prescriptions. Cambridge, MA: Ballinger.
Carter, D. J. (1991). Foreword. In Kenneth, A. Tye (1991). Global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1991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S.: ASCD.
Daft, R. L. (1989). Organization and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West.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Elsevier.
Dalin, P. (1998). Schoo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 Cassell.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avis, G. A.,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London: Allyn&Bacon.
Duncan, R. B. (1972).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3), 313-327.
Duncan, R. B. (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 In R. H. Kilman, L. R. Pondy &; D. P. Selevin (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pp.167-188). New York: North-Holland.
Duke, D. L. (1988).Why principals consider quitting. Phi Delta Kappan, 70(4), 308- 313.
Drucker, P. F. (198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ondon: Heinemann.
Earl, M. (1997). Knowledge as strategy. In L. Prusak (Ed.),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 (pp.1-15).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French, W., &; Bell, C. (1995).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Galbreath, J.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 overview. Education Technology, 40(5), 28-33.
Gallegos, A. (1994). Meta-evaluation of school evaluation model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 41-54.
Gallivan, M. J. ( 2003). The influence of software developers’ creative style on their attitudes to assimilation of a software process innovati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443-465.
Garvin, D. A.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4), 78-91.
Genck, F. H. (1983). Improve school performanc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Gilbert, S. W. (1996). Marking the most of a slow revolution. Change, 28(2), 10-23.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Hage, J. (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Wiley.
Hall, G. E. (1982). Induction: The missing link.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3(3),53-55.
Hall, S. (1996). The meaning of New Times. In D. Morely &; K. H.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pp.223-237). London: Routledge.
Hammer, M. (1990).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4), 104-12.
Hammer, M. (1990).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04 - 112
Hanson, E. M.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Hargreaves, D. H. (1999). 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47(2), 122-144.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73-90.
Hoelter, J. W. (1983).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Goodness-of-fit indice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1, 325-344.
Hoy, W. K., &; Ferguson, J. (1985).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3),121-124.
Hoy, W. K., &; Miskel, C. E.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Hoy, W. K., &; Miskel, C. G.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Huber, G. 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Science, 2, 88-115.
Hull, F.,& Hage, J. (1982).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 Sociology, 16, 564-577.
Joreskog, K. G., &; Sorbom, D. (1993). LISREL 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 US: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Inc.
Kaplan, R. S., &; Norton, D. (1993). 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34-147.
Kaplan, R. S., &; Norton, D. (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imbley, J. R. (198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s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 D. Davvis (Ed.),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p.23-43).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Kirton, M. J. (1976). Adaptors and innovators: A description and measur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 622-629.
Kirton, J. J., &; Furstenberg, G. M. V. (2001). The challenges ahead. In J. J. Kirton, &; G. M. V. Furstenberg (Ed.), New directions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anaging globalis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dershot: Ashgate.
Knapp, E. M. (1998). Coopers &; Lybr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 &; Economic Review, 44(4),3-6.
Kotter, J. P. (1990). A force for change: How leadership differs from management. New York: Free Press.
Lakshman, C. (2005). Top execu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Managing knowledge to lead change at general electric.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4), 429-446.
Maglitt, J. (1996). Know-How, Inc. Computer world, Jan, 74-76.
Marquard, M. J. (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 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tine, J., Bennett, N.,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 430-445.
Niven, P. R. (2004) .Balanced scorecard diagnostics: Maintaining maximum performance. MA: John Wiley &; Sons, Inc.
Northouse, P. G. (2001).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California: Sage.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Jackson, C. (1998). If only we kno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New York: Free Press.
Parsons, T. (1960). Structure and profess in modern societies. Glencoe, IL: Free Press.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 42(7), 305-310.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
Schumpeter, J.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W. R. (1992).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ubleday /Currency.
Shipman, M. (1990). In search of learning. Oxford: Blackwell.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ilver, P. F. (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 Harper &; Row.
Simon, H. (1967).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controls of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4, 29-39.
Snowden, D. J. (2000). Liberating knowledge. London, UK: IBM/CBI.
Sternberg, R. L., &; Horvath, J. A. (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6), 9-17.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orey, A. (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2(3), 321-38.
Storey, D. J. (2002). Educ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medium-sized companies in the UK: Do they really influence firm performance?” Omega, 30(4), 249-264.
Sveiby, K. (2000).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Retrieved Dec. 10, 2010, from: http://www.sveiby.com.au/ knowledgemanagement.html)
Tanaka, J. S., &; Huba, G. J. (1989). A general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 under arbitrary GLS esti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 42, 233-239.
Wood, E.,&Bennett, N. (2000). Changing theories, changing practice: Explor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5-6), 635-647.
Woodman, R. W., &; Schoenfeldt, L. F. (1990). An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cre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 279-290.
Yukl, G. (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Yukl, G. (2006).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Elsevi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