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13年至1980年
作者:鄭健源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程瑞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台灣橄欖球運動史Taiwanrugbysports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摘要
台灣有自己的主體性,但是有關台灣的體育運動史之論述相當不
足,有必要儘速加以充實。本研究主要是以蒐羅的各禑史料,輔以訪
談,逐一加以整理、歸納、分析與討論,陳述從日據時付開始到1980
年為止,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的景貌。研究結果如下:
1913 年,台灣的橄欖球運動由日人松岡正男於台北一中開其端。
由於日本的殖民政策,台灣人受教育是處在極端不公帄的處境,因此
台灣人在日據時付接觸橄欖球運動的人數並不多。
所幸由於尚有部分台籍人士於日據時付在橄欖球運動上有極為
傑出的表現,例如陳清忠、柯子彰等,尤其是陳清忠學成返台後在淡
水中學趁執教之便而傳授橄欖球運動予學生,因此光復後得以以這些
人為骨幹,結合其他日據時付也曾有所接觸並熱愛此項運動的人士,
台灣的橄欖球運動才得以在1945 年光復後繼續延續。
1945 年後台灣人從事橄欖球運動者,普遍純粹是基於熱愛與嗜
好,以球會友的性賥較為濃厚。而台南市以黃茂卿為首的一群太帄境
長老教會的青年團契,則是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的異數,由於他們的
鍥而不捨,逐漸將台南打造成台灣橄欖球運動的重鎮,南北得以時常
精彩互相抗衡。
1966 年實施的驞育績優保送制度與1968 年開始的九年國教,應
該是台灣各項運動發展的分水嶺,橄欖球運動自然也不例外。至1980
期間台灣政經社會文化的發展丕變,其賥量互變是為了爭強奪勝,技
術水準逐漸提升,甚至在亞洲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高中組的表現。
各級學校的個別成績因互相爭榮而迭有變化,甚至興衰貣落極為明顯,
許多學校逐漸淡出,許多學校付之而貣,當然這禑現象不能一概而論,
還是有許多人士是基於興趣或嗜好而對橄欖球運動樂在其中。
關鍵字:台灣,橄欖球,運動史
Abstract
Taiwan has its own subjectivty, but the history about taiwan sport is not enough.
It needs to be improved immediately. The study uses kinds of materials from istorical
informaton to interviews, then use these materials to intergrate,summerize,analyze
and discuss step by step. Declare rugby progress in taiwan from Japanese colony to
1980.The reserch consequence is following:
In 1913, Taiwan's Rugby sport was first started by the Japanese Matsuoka Masao
in Taipei Municipal Chien Kuo High School. Due to Japanese colonial policy,
education conditions for Taiwanese are extremely unfair. As a result, there were very
few Taiwanese participating in Rugby spor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ied Period.
Fortunately, there were still some Taiwanese people who did well in Rugby sport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Period, such as Chen Ching Chung and Ke Tzu Chang,
especially Chen Ching Chung, who taught students Rugby while teaching in Tamsui
Middle School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After Taiwan's liberation, the Rugby sport
was able to be continued by such core people, together with others who had known
and loved the Rugby sport after 1945.
After 1945, those Taiwanese people who played Rugby mainly did it out of love
for the sport or as a hobby, mostly as a way of making friends. The Youth Fellowship
group led by Huang Mou Ching of Thai-peng-keng Maxwell Memorial Church in the
city of Tainan was an exception in Taiwan's Rugby history. Due to their perseverance,
Tainan gradually became Taiwan's Rugby center, and there were often wonderful
matches ther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sport performance merit system implemented in 1966 and the 9 years free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1968 should be milestone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various sports, and Rugby is no exception. The period up to 1980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Taiwan'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chnical aspect is gradually enhanced in pursuit of quality performance; Taiwan even
has a place in Asia now, particularly in high school group performance. Each school's
performance changes with time due to competition, and the ups and downs are evident,
with some schools slowly fading out while others come into the central stage. Of
course, this phenomenon cannot be generalized, as there are still many who play
Rugby just for fun or as a hobby.
Key Words:Taiwan,rugby,sports history
一、中文書籍
鄭健源,《日據時代台灣橄欖球運動之淵源與發展》,台中縣〆翠柏林有限公司,
2007〃
郭豫斌主編,《圖解世界史 近代卷上》,台中〆好讀,2007。
張翰書,《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〆台灣商務,1994。
武光誠監修,陳念雍譯,《圖解日本史》,台北〆易博士,2004。
吳文忠,《體育史》,台北〆正中書局,1985。
鄭恆隆,《飛馳達陣的身影──台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DVD》,台北〆淡江高級
中學。
李鎰蔡主編,《回憶》,台北〆台北市橄欖球委員會,1997。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7,台北〆丹青圖書,1987。
周恃夫,《西洋體育史》,台北〆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1。
林恩朋,《淡江中學橄欖球史(戰前史)》,未出版,2003。
《一生志業 一世豪情----廖忠雄先生紀念文集》,未出版,1998。
李筱峰,《台灣史100 件大事(下) 戰後篇》,台北市︰玉山社,1999。
卓子雄,《再現台灣---國府接收台灣》,台中市〆莎士比亞,2009。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篇》,1985。
柴雪梅,《花中六十年》,花蓮〆花中,1996。
藍信忠編著,《黑衫軍》,台北〆建國中學校友橄欖球俱樂部,1997。
George Kerr 原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
姚聰榮主編,《淡江中學校史》,台北〆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2000。
葉孟主編,《台大橄欖球隊五十週年紀念特刊》,未出版,無出版日期。
《台南市橄欖球隊52 週年紀念特刊》,未正式出版,1999。
邱漢生編篡,《台南市橄欖球隊》,台南〆邱漢生,2012。
張炎憲、李福鐘主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〆台灣歷史學會,2011。new window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2003。
洪清熙,《六信橄欖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未出版,1997。
戚嘉林,《台灣史》下冊,台北〆自立晚報社,1986。
吳文星,《台灣四百年的變遷》,桃園〆中央大學,2005。
黃國彥譯、王育德著,《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〆前衛,1999。
林正芳譯,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 著,《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〆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〆國立編譯館,2005。
林詠梅譯,林茂生著,《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〆新自然主義,1999。
王詵瑯,《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第一篇,台北〆眾文圖書公司,1980。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5,台北〆丹青圖書,1989。
台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創校七十週年紀念特刊》,基隆〆台灣省立基隆高級中
學,1997。
二、論文
陳良乾,《橄欖球運動》,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2001,2-3。
劉進枰,《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會籍演變之考察1949~1981》,台北〆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995。
三、期刊
淡中OB 橄欖球俱樂部,《台灣橄欖球傳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〆淡江中學
校友橄欖球俱樂部,1973。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
刊》,台北〆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1975。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創會四十週年紀念特
刊》,台北〆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1985。
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橄欖球協會成立60 週年紀念專
輯》,2005。
淡中OB 橄欖球俱樂部,《陳清忠傳球七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〆私立淡江江中
學橄欖球俱樂部,1993。
淡江中學OB俱樂部,《淡水橄欖球74》,台北〆淡江中學校友橄欖球俱樂部,1974。
鄭健源、魏啟弘,〈紀台灣橄欖球運動的兩位先驅〉,《大專體育》65,1978。new window
淡中OB 橄欖球俱樂部,《淡水橄欖球》1979,台北〆私立淡江中學校友橄欖球
俱樂部,1979。
淡中OB 橄欖球俱樂部,《淡水橄欖球》1983,台北〆私立淡江中學校友橄欖球
俱樂部,1983。
淡中OB 橄欖球俱樂部,《淡水橄欖球1974》,台北〆私立私立淡江江中學橄
欖球俱樂部,1974。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中青年》80,台北〆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86。
《聯誼橄訊》101,2001。
劉峻狼,〈橄欖球運動史之研究〉,《光武工業專科學校學報》7,1982。
四、報紙
《中華日報》、《民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民生報》、
《台灣新生報》、《台灣時報》。
五、訪談
2004 年2 月14 日,於劉煥彰府上,對劉煥彰所做之訪談記錄。
2004 年4 月18 日,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對莊仲仁之訪談記錄。
2004 年4 月20 日,於南京東路台灣電通公司,對胡榮之訪談記錄。
2004 年4 月20 日,於康佐榮府上所做之訪談記錄。
2012 年7 月20 日,對當時就讀新竹市中(初中),後就讀淡江中學(高中)之陳昭惠之電話訪談記錄。
2012 年9 月19 日,於台北百齡球場對淡江OB 林恩朋之訪談記錄。
2012 年10 月8 日,於高雄市立中山網球場,對林正倫之訪談記錄。
2012 年10 月10 日,對淡水專校早期OB 蔡鴻鈞之電話訪談記錄。
2012 年10 月17 日,電話訪談當時新埔工專教練張宗培記錄。
2012 年10 月20 日,於范武人住家對其之訪談記錄。
2012 年10 月21 日,電話訪談陳博釧之記錄。
2012 年11 月3 日,電話訪談前陸軍官校橄欖球隊教練黃少文之記錄。
2013 年1 月22 日,在羅東何武俊家中對其之訪談記錄 。
2013 年1 月24 日,在基隆尤新吉家中對其之訪談記錄。
2013 年2 月4 日,在台南市對許水野之訪談記錄。
1013 年2 月18 日,對吳永春之電話訪談記錄。
1013 年2 月18 日,對安南初中、崑山工專早期校友蘇經洲之電話訪談記錄。
六、網路資源
第十屆台灣省橄欖球賽http://ckrc.ck.tp.edu.tw/docs/20-10.HTM
維基百科,殖民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zh-tw
葉來發譯,〈場邊軼譚〉,《1976美國橄欖球短訊》,1976,35。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gby_sevens
F.I.R.A.(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Rugby Amateur 國際業餘橄欖球聯盟
http://www.fira-rugby.com/rubriq ue-6.htm
I.R.B. http://www.irb.com/en/World+Rankings/world+rankings+full.htm
張克振,〈台灣橄欖球巨星----柯子彰〉,《數位博物館》,2001,引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http://www.ncpfs.gov.tw/museum/museum。
莊清寶,〈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制度之執行 現況與未來之展望〉,《政策法令》,
第十七卷第二號, 教育部體育司,2007,http://140.122.72.62/jfile/99_02_laws.pdf
GDP,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ebasl.ebas..gov.tw/pxweb/Dialog/saveshow.asp
七、其他
鄭恆隆,《飛馳達陣的身影──台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DVD》,台北〆淡江高級
中學。
八、外文書籍
128
池口康雄,《近代ラグビー一百年》,東京〆株式會社ヘ゛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
社,1981 。
《日本ラグビー史》,東京〆財團法人 日本ラグビーフツトボール協會,1964。
片岡春樹,《同志社ラグビー七十年史》,京都〆同志社ラグビークラブ,1983。
竹村豐俊,《台灣體育史》,台北〆台灣總督府構內 財團法人台灣體育協會,1933。
阪口直樹,《戰前同志社 台灣留學生》,京都〆白帝社,1933。
野村正吉、大賀宥,《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 ラグビー部史》,八尾市〆台北
一中ラグビー部OB會,1982。
《日本ラグビー物語》,東京〆株式会社 ベースボーレル・マガジン社,1977。
日比野 弘,《日本ラグビー全史》,東京〆株式会社 ベースボーレル・マガジ
ン社,2011。
九、外文期刊
《台灣鐵道》215,1930、《台灣鐵道》201,1929、《台灣鐵道》86,1919、
《台灣鐵道》168,1926、《台灣鐵道》212,1930、《台灣鐵道》211,1930、
《台灣鐵道》217,1930、《台灣鐵道》196,1928、《台灣鐵道》233,1931、
《台灣鐵道》240,1932、《台灣鐵道》247,1933、《台灣鐵道》249,1933、
《台灣鐵道》252,1933、《台灣鐵道》258,1933、台灣鐵道》260,1934、
《台灣鐵道》261,1934、《台灣鐵道》,270,1935、《台灣鐵道》271,1935、
《台灣鐵道》272,1935、《台灣鐵道》269,1934、《台灣鐵道》335,1940、
《台灣鐵道》331,1940、《台灣鐵道》340,1940、《台灣鐵道》295,1937。
十、外文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大阪每日新聞》。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