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海崑曲史初探
作者:劉心慧
作者(外文):Liu-HsinHui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惟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崑曲崑劇上海崑曲史KunquKunqu operaKunqu historyEmergence of ShanghaiShangh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研究上海開埠至今(2013年)的崑曲活動及發展。
  西元1843年11月17日在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章程協定下,上海正式開埠,從此展開了不同於中國其他城市的炫麗面貌。此際的中國,除了鴉片戰爭的失敗,尚遭遇太平天國及小刀會的侵襲。內亂與外患使得百姓大規模地自蘇浙遷徙到滬;通商重心的轉移造成崑曲演出及發展重心的轉移,崑班或因逃難、或隨錢潮一同來到上海。
  然而清末以降,近代的中國王朝更迭,戰爭不斷。上海占有地利之優勢,使得局勢相對穩定,在文化上則是中西交會、百家爭鳴。這塊土地孕育了「海派」戲曲的誕生,而當古老的崑曲,在海派潮流的衝擊下,會有甚麼樣的遭遇,能撞擊出甚麼樣的火花。放眼上海崑曲跨越兩個世紀,超過一百五十年,起起落落磕磕絆絆,苦難大於順遂、寂寥裕於榮錦;透過這段歷史,本文將雕塑完整的近、現代崑曲在上海起伏流變的樣貌。
Kunqu history of Shanghai
Abstract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Kunqu history of Shanghai,From AD 1843 to today(2013).
Treaty of Nanking(signed in August 29, 1842. Became effective in June 26, 1843) signing ends the First opium war (September 4, 1839 -1842 in August 29), After this, Shanghai began to fix concession,open and trade with foreigners.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Dagger Group Prelude and the First opium war occurr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Many of the people in Soochow,Zhejiang went over to Shanghai during these wars, Kunqu’s base from Soochow to Shanghai.
Mergence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in Shanghai. The modern cultur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fostered Shanghai style opera.When ancient Kunqu met Shanghai style, What would spark.
This treatise expound Kunqu change and developing in Shanghai.
參考書目
(一)劇本曲譜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全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北京第4次印刷。
[清]錢德蒼編,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共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上海崑劇團編:《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8月。
上海崑劇團編:《中國崑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第一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中國崑劇研究會編:《蘭苑集萃--五十年中國崑劇演出劇本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3月。
中國戲曲學校專業教學研究室編印:《激秦三擋》,北京:中國戲曲學校專業教學研究室,1961年4月。
方家驥:《小羅成》,上海崑劇團,1984年10月。
方家驥:《兩岸情》,上海崑劇團,1997年7月。
王仁杰:《邯鄲夢》,上海崑劇團,2007年。
王仁杰:《琵琶行》,福建藝術,1999年第2期。
王祖鴻:《濟公三戲花太歲》,上海崑劇團,1980年4月。
怡庵主人編:《六也曲譜》,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8月初版。
全國政協京崑室編:《中國崑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共七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
曲潤海:《富貴圖》,上海崑劇團,1991年10月。
朱關榮:《上靈山》第十稿,上海崑劇團,1993年6月。
朱關榮:《孫悟空上靈山》第八稿,上海崑劇團,1993年3月。
朱關榮:《孫悟空上靈山》第五稿,上海崑劇團,1989年7月。
朱關榮:《孫悟空上靈山》第四稿,上海崑劇團,1989年4月。
朱關榮:《龍鳳衫》,上海崑劇團,2004年7月。
朱關榮改編:《白蛇後傳》,上海崑劇團,1998年五月。
吳雙:《贈赤兔》,上海崑劇團,2004年3月。
辛清華、姜少奇:《假婿乘龍》曲譜,上海崑劇團,1979年。
辛清華、胡鵬飛:《紅娘子》曲譜,上海崑劇團,1980年。
周長賦:《景陽鐘變》(排練演出本),上海崑劇團,2012年10月26日。
尚崑改編:《上靈山》,上海崑劇團,1994年3月。
唐斯復整理改編:《長生殿》四本,上海崑劇團,2007年3月27日。
唐葆祥、劉明今、劉廣發:《雷州盜》,上海崑劇團,1980年7月。
唐葆祥:《無鹽傳奇》,上海崑劇團,1991年8月。
唐葆祥:《紫釵記》,上海崑劇團,2009年3──4月。
張靜:《傷逝》,上海崑劇團。
陳西汀:《妙玉與寶玉》,上海崑劇團,2002年10月。
陸珊姍:《嗟來之食》九稿,上海崑劇團,2007年月。
陸兼之、朱關榮:《紅娘子》,上海崑劇團,1979年8月。
陸兼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海崑劇團,1978年11月。
陸兼之:《貴人魔影》,上海崑劇團,1980年8月。
劉明今:《白蛇後傳》,上海崑劇團,1984年1月。
羅懷臻:《一片桃花紅》,上海崑劇團,2004年6月。
顧文芍:《假婿乘龍》,上海崑劇團,1979年。
顧兆琳、張鴻翔、顧炳泉:《濟公三戲花太歲》曲譜,上海崑劇團,1980年12月。

(二)專著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據涵芬樓1918年影印明刻本縮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法]白吉爾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美]卜舫濟(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著 岑德彰編譯:《上海租界略史》,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6月。
[美]菲利浦‧科特勒、喬安妮‧雪芙(Philip Kotler、Joanne Scheff)著,陳慶春等譯:《票房營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清]王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清]張春華、秦榮光、楊光輔:《滬城歲事衢歌、上海縣竹枝詞、淞南樂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清]葛元煦、黃式權、池志澂等著:《滬遊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清]潘之恒著、汪效倚輯注:《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9月初版12刷。
〈重修老郎廟捐資碑記〉,收入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3月。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12月。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輯:《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4月。
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名鎮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8月。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研究論叢(第二輯)》,上海: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2月。
上海市戲曲學校編:《墻頭馬上──五十年傳承典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上海崑曲研習社研究組編著:《崑劇曲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7月初版。
上海戲劇誌編輯部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教育指導委員會:《崑劇表演專業中、高一體化教學計畫大綱》(試行稿),油印本,2006年12月。
于丹:《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京劇打擊樂滙編》,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年3月初版。
中國戲劇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戲劇年鑑》,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12月。
方家驥、朱建明、張劍平編輯:《計鎮華的表演藝術》,上海:上海富圖攝影圖片製作有限公司,1996年元月。
月旦生:〈崑曲雜談(續)〉,《戲劇月刊》,1930年第六期,上海:大東書局,1930年。今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俗文學叢刊01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文豐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頁85--89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王守泰______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七月。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四月。
王安祈:〈崑劇表演傳承中京劇因子的的滲入〉,戲劇研究,第10期,台北:《戲劇研究》編輯委員會,2012年7月。頁109—138
王安葵、余叢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王朔:〈我看大眾文化港臺文化及其他〉,收入王朔:《無知者無畏》,出版社,2007年1月4日初版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著:《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司馬雲杰:《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平襟亞:〈上海崑曲集社源流簡史〉,收入《上海地方史資料(五)》,
白先勇:〈我的崑曲之旅〉,聯合報,1999年11月21日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2003年9月三版。
仲侃:《康生評傳》,北京:紅旗出版社,1982年8月。
朱琳:〈江浙移民與近代上海崑曲活動中心的形成〉,蘇州教育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6月
江沛毅:《俞振飛年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初版。
江蘇社會科學院《江蘇史綱》課題組:《江蘇史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吳梅:《南北詞簡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吳新雷:〈民初崑曲論壇的回顧與反思〉,蘇東學刊,2004年第2期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周行等著:《劇本選第五輯—海上漁歌》,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2月。
周恩來:《周恩來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2月。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台北:僶勉出版社,1975年9月。
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周靖波主編《西方劇論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5月。
岳美緹:《巾生今世──岳美緹崑曲五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4月。
岳美緹:《我 ── 一個孤單的女小生》,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年1月。
金民卿:《大眾文化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9月。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第二集),安徽:黃山出版社,2006年1月。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施旭升編《中國現代戲劇重大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5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2002年12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洪惟助主編:《名家論崑曲》,國家出版社,2010年1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台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2002年12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2002年5月。
胡 斌:《近代崑曲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唐振常:〈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廿一世記》雙月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11期,頁11--23
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5月取得重印權,第二次印刷)。
唐葆祥:《清風雅韻播千秋──俞振飛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徐凌雲演述:《崑劇表演一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
徐朔方:《徐朔方說戲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十二月。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二月。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郝壽臣藝術委員會編:《郝壽臣表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11月。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高國平編《中國現代作家選集-郭沫若》,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1月。
高義龍、李曉:《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九月。
張允和著:《崑曲日記》,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7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4月。
張泓:《大武旦──王芝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張根生:〈華國鋒談粉碎「四人幫」〉,炎黃春秋雜誌,北京:炎黃春秋雜誌編輯部,2004年第7期,頁2-6
張培德、王仰清、廖大偉:《上海通史‧第七卷:民國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張啟豐:《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8年7月。
張錫昌:《弄堂懷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1月。
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馬克白》,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12月2版6刷。
莊柔玉:《中國當代朦朧詩研究──從困境到求索》,台北:大安書局,1993年5月。
許敏:《上海通史‧第十卷:民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陳均:《京都崑曲往事》,台北:秀威資訊,2010年9月1日出版。
陳貞竹:〈當代日本能劇的傳承方式〉(下),《中國戲劇》,2004年第6期,頁59--61
陳貞竹:〈當代日本能劇的傳承方式〉(上),《中國戲劇》,2004年第5期,頁59--61
陳彬:《萬里尋行──周志剛、朱曉瑜伉儷的戲曲藝術》,台北:陳彬出版,2006年9月。
陳潔編:《民國戲曲史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5月初版。
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0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2002年12月。
(三)期刊、論文
湯志君主編:《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東方出版社,1995年12月。
程炳達:《中國歷代曲論評析》,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十一月。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十月。
華崗:《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第一版。
費三金:《言慧珠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馮筱才:〈江浙戰爭與民初國內政局之轉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8年1月
黃裳:《黃裳文集──劇論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年4月第一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3年3月。
楊紅、路云亭:〈港台流行文化對大陸學生的心理影響〉
楊軍編:《京劇鑼鼓知多少?》,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印行,2008年11月初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大鴻圖書有限公司,民國1997年7月1日。
楊曉輝:《京劇司鼓藝術與技巧》,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葉永烈:《「四人幫」興亡》,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1月。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台北學林出版社,1999年11月。
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板橋駱駝出版社,民國1991年1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熊 蕾:〈1976年,華國鋒和葉劍英怎樣聯手的〉,炎黃春秋雜誌,北京:炎黃春秋雜誌編輯部,2008年第10期,頁3-10
赫瑪:《上海舊話》,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1月。
趙山林、田根勝、朱崇志編:《近代上海戲曲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齊英才、王詩昌:〈「文革」中秘密拍攝傳統戲始末〉,炎黃春秋雜誌,北京:炎黃春秋雜誌編輯部,1992年第3期,頁37-40
劉彥君:《東西方戲劇進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7年12月。
劉彥君:《梅蘭芳傳》,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慶、朱錦華主編:《海上蘭苑》,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11月。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蔡瑤銑口述、陳彬記錄整理:《瑤台仙音──我的崑劇藝術生涯》,台北:陳彬出版,2005年10月。
鄭逸梅、徐卓呆編著:《上海舊話》,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穆家修、柳和城、穆偉杰編著:《穆藕初先生年譜》,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06年5月。
戴嘉枋:《走向毀滅──「文革」文化部長于會泳沉浮錄》,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1月。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謝 楨:〈崑劇上靈山未成正果〉,影劇電影報第四十六期,1993年11月14日
謝柏梁、紐君怡:《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初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謝軼群:《流光如夢:大眾文化熱潮三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曠晨、潘良:《我們的1960年代1960--1969》,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金光耀等譯、王建朗等校:《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羅蘇文:《上海傳期──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藺海波:《九○年代中國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10月。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龔和德、毛時安主編:《守望者說--崑劇班昭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

報刊報導、評論
〈七嘴八舌說崑劇《上靈山》〉,解放日報,1993年9月22日。
〈上海崑劇團將排演新編神話劇《上靈山》;在危機中打出海派崑劇的革新旗幟〉。
〈上海崑劇團蔡正仁團長說:海派崑劇上靈山是逼出來的〉,上海文化藝術報,1993年9月10日。
〈上崑投資百萬排演新編神話劇,《上靈山》在觀眾中褒貶不一〉,文匯報,1993年9月4日。
〈上靈山有創新可看性強,蔡正仁表示此舉在嘗試走通俗化路子〉,文匯報,1993年9月11日。
〈文化部召開保護和振興崑曲藝術座談會〉,《中國文化報》,2001年6月12日。
〈古老劇種煥發著青春,海派崑劇刻意創新,上崑推出大型神話劇上靈山〉,文匯報,1993年7月21日。
〈有人歡喜有人憂,海派崑劇《上靈山》引起爭議〉,文學報,1993年9月2日。
〈海派崑劇《上靈山》引起爭議,投資百萬的崑曲應該唱什麼調〉,勞動報,1993年8月28日。
〈海派崑劇上靈山吸引大批新觀眾,陳至立昨觀看演出並予以稱讚〉,新民晚報,1993年9月11日。
〈海派崑劇不再原汁原味-上靈山通俗化引發爭議〉,中國時報亞洲版,1993年11月28日。
〈新編神話劇《上靈山》今起公演,有關崑劇改革的大討論正在展開〉,解放日報,1993年9月1日。
〈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華東戲曲學院開辦崑曲演員訓練班〉,解放日報,1954年3月26日,第3版。
〈上海市戲曲學校向正規化藝術學校邁進〉,新民晚報,1955年9月15日,第2版。
〈崑壇老枝綻新芽──上海戲校昨招生目擊〉,新民晚報,2004年5月3日,第4版。
陸左華、何其烈:〈登台之前〉,人民日報,1961年11月1日,第4版。
傅駿:〈一要改革二要改好-我看崑劇上靈山〉,解放日報,1993年9月29日。
華文漪:〈演人不演行〉,《銀幕與舞台》,1982年第8期。
蔡正仁:〈我們為什麼排演上靈山〉,新民晚報,1993年9月6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