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崑曲在台灣傳播之研究
作者:施秀芬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崑曲崑曲史傳播Kunqu OperaMass Media DisseminationMass Communi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崑曲是精緻典雅的藝術,不論文學、音樂、表演、舞台藝術都達到很高的境界,為清代以後興起的劇種所師法,被稱為百戲之母。然而這項古老的傳統藝術在上個世紀幾乎瀕臨消失的命運,卻因為台灣學者及崑曲愛好者的一趟崑曲之旅,使這項藝術振衰起蔽,這其中的學術意義值得探討。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項華人的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的瑰寶,台灣在其中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呢?未來,台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呢?本研究擬從傳播的角度探討崑曲在台灣傳播的情形。
曾永義教授的新編崑劇大受歡迎,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所引發的文化風潮,洪惟助教授崑曲大辭典的份量,都說明了台灣對於崑曲推廣的貢獻與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崑曲這項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由於兩岸三地的戲曲專家和藝術人才,同心參與復興的工作,使這項曾經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的表演藝術,能在二十一世紀薪火相傳,這期間台灣方面不論政府與民間都曾有過值得記述的事蹟,本研究擬在前人的基礎上,做更完整清晰的呈現。洪惟助教授曾說「台灣崑曲史的研究才開始」,這句話非常重要,它標舉了這個領域需要有更多人的投入,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本人有一點信心研究這個領域的著眼點,希望在崑曲的研究上能承先啟後。
本研究將盡量蒐集目前能找到的相關資料,加以研究分析,並以田野調查方式訪問相關學者、藝術家,得到確實資訊,以勾勒出崑曲在台灣傳播的真實面貌,以期本研究能為台灣崑曲之發展,做出歷史性整體之紀錄,為後學者作基礎之奠定。
在有限的資料、資訊中,筆者並綜合了自己從事三十多年廣播工作,不斷報導崑曲活動;並邀訪專家、學者,在廣播節目中推廣崑曲的經驗,希望能有一點愚見提供學界,雖然明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能為未來「台灣崑曲史」的編著拋磚引玉,也是美事一樁。
Kunqu Opera is China's oldest and one of its most influential theatrical traditions. It is a refined and elegant art, whether literature, music, performing, performing arts have reached a high level.
The Kunqu Opera, known as “the mother of the 100 plays,” rose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prospe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ancient traditional art was originally on the verge of disappearance toward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was fortunately revived after the Kung Qu Recovery Journey of the Taiwanese scholars and therefore worth an in-depth academic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On May 18, 2001, UNESCO listed Kung Qu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r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peras. The Kunqu Opera has thu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treasures. What role does Taiwan play and will play in this outstanding Kunqu Opera recovery process?
This dissertation is using Taiwan as a case study to survey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unqu Opera in Taiwan during 1949-2011. My main focus is on the impact of the Taiwanese mass media on the spread of the local Kunqu activities.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序)
元.高明 撰;楊振良 導讀《琵琶記》
台北 金楓出版社1998年7月
明.祝允明 《猥談》
收錄於明.陶宗儀編《說郛》續卷四十六,據清順治丁亥(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現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梁辰魚 撰;張忱、石鍾文、劉尚榮、樓志偉 校注《浣紗記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年2月
明.湯顯祖 撰;邵海清 校注《牡丹亭》
台北 三民書局 2000年2月初版 2006年3月四版
明.湯顯祖 撰;徐朔方 箋校《湯顯祖全集》
北京 北京古籍 1998年
明.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
據清光緒間常熟翁氏抄本,現藏於台灣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錄於《中國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7月
清.洪昇 撰;徐朔方 校注《長生殿》
台北 里仁書局1996年5月
明.孔尚任 撰;陳美林、皋于厚 校注《桃花扇》
台北 三民書局 2000年2月初版2006年6月三版
清.張潮 輯《虞初新志》
據清乾隆二十五年詒清堂重刊袖珍本,現藏於台灣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
清.曹雪芹《紅樓夢》
據《鄧遂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庚辰校本》2006年5月1日
清.張湄《柳漁詩鈔》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 莊嚴文化 1997年
清.朱景英《畬經堂集》
內含《畬經堂詩集》六卷、《畬經堂詩續集》四卷、《畬經堂文集》一卷
乾隆刻本,收於《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2000年
二、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序)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36年2月初版 1996年12月六版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
台北 銀華出版部 1961年9月初版 1991年9月再版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
台北 爾雅出版社 1976年
方蘭生《傳播原理》
台北 三民書局 1984年10月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new window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86年6月
李茂政《大眾傳播新論》
台北 三民書局 1984年初版 1986年9月再版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
台北 華正書局 1986年10月
韓幼徳《戲曲表演美學探索》
台北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2月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著《中國京劇史》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魏子雲《中國戲劇史》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2年3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年4月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
台北 自立晚報社出版 1992年6月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3月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台北 里仁書局 1993年9月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
板橋 駱駝出版社 1993年11月
S.W.Littlejohn著;程之行譯《傳播理論》
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1993年11月1日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9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6月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9月
許丙丁《許丙丁全集》
台南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1996年5月
Denis McQuail、Sven Windahl合著;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
台北 中正書局 1996年12月
曾永義《論說戲曲》new window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7年3月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台北 臺原出版社 1997年10月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台北 華正書局 1998年5月
呂錘寬《傳統音樂輯錄.北管樂.細曲集成》
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年1月
黃葳威《文化傳播》
台北 正中書局 1999年3月
陳彬《我愛唱戲》
台北 陳彬自版 1999年11月17日
孫歌、陳燕谷、李逸津《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
江蘇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new window
台北 南天書局 2000年3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new window
台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4月
白先勇《台北人》
台北 長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
孫崇濤《南戲論叢》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年6月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
台北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年9月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new window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2年12月
洪惟助《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2年12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2年12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台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6月
羅麗容《曲學概要》
台北 里仁書局 2003年9月
賈亦棣《藝文漫談》
新竹 明新科技大學 2003年12月
王衛民《戲曲史話》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4年2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new window
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3月
白先勇《奼紫嫣紅牡丹亭》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04年4月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
陳偉《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戲劇藝術》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廖奔《中國戲曲史》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
陳芳主編《台灣傳統戲曲》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2004年9月
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
宜蘭 傳統藝術中心 2004月9日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new window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5年6月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new window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5年10月
孫崇濤《戲曲十論》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5年10月
白先勇《曲高和眾》
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 2005年11月
王永健《崑腔傳奇與南雜劇》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1月
胡雪岡《溫州南戲論稿》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1月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new window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趙山林《戲曲散論》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王麗梅《古韵悠揚水磨腔》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于丹《遊園驚夢》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2008年2月
岳美緹《岳美緹崑曲五十年》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年4月
周兵、蔣文博《崑曲六百年》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年1月
沈不沉《永嘉崑劇史話》
台北 國家出版社 2010年3月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排序)
〈花落春猶在──當代延續崑劇薪火的六大崑劇團〉洪惟助new window
《國文天地》第8卷第4期 1992年9月
〈四十年來台灣的崑曲活動〉賴橋本new window
《國文天地》第9卷第8期 1994年1月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專刊
台北 新象文教基金會 2000年12月
〈崑劇在台灣的現代意義〉王安祈new window
《台大中文學報》 第14期 2001年5月
《傳統藝術在台灣》專刊
台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 2002年5月
〈關於這部崑曲辭典〉顧篤璜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2002年12月
〈崑曲:一種文化遺產--《崑曲辭典》出版的意義〉劉致中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2002年12月
〈《崑曲辭典》緒言〉洪惟助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2002年12月
〈大雅之曲,大雅之典--讀《崑曲辭典》有感〉路應昆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2002年12月
〈崑曲十年--《崑曲辭典》新書發表會講詞〉洪惟助
《戲曲研究通訊》創刊號 2002年12月
〈雙峰並峙:2002年出版的兩部崑曲辭典〉傅謹
《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 2004年8月
〈百年實錄的啟示--《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讀後〉丁修詢
《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 2004年8月
〈《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評介〉胡忌
《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 2004年8月
〈評介《崑曲研究資料索引》〉楊淑娟
《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 2004年8月
〈推陳出新有深意--我看新古典歌仔戲「秋雨紅樓」〉應平書
《國語日報》第5版 少年文藝 2004年12月31日
〈情的堅持──談青春版《牡丹亭》的整編〉華瑋
《台灣戲專學刊》第11期 2005年7月
〈訪白先勇談再造《牡丹亭》的當代意義〉盧健英
《表演藝術》第155期 2005年11月
〈明清俗曲在臺灣北管細曲之發展暨傳播過程試探〉張繼光new window
《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 2006年6月
〈二十一世紀前崑曲在台灣的發展史貌〉蔡欣欣new window
《戲曲學報》第2期 2007年12月
《崑曲三夢清唱音樂會》專刊
台北 幽蘭樂坊 2007年12月
〈「成功」的演出與「失敗」的改編--評崑劇演出《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王馗
《戲曲研究通訊》第5期 2008年6月
〈從省崑石小梅、王繼南演出的《浣紗記.寄子》談崑劇表演藝術〉陳春苗
《戲曲研究通訊》第5期 2008年6月
〈永崑的《孟姜女》〉沈沉
《戲曲研究通訊》第5期 2008年6月
〈崑曲面臨危機〉王敬之
《戲曲研究通訊》第5期 2008年6月
王志萍 《曲韵蘭亭》專刊
四、研討會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洪惟助〈從崑劇的興盛史,台灣的戲曲發展可以獲得什麼啟示〉new window
《傳承、交流、成長──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主辦 1998年6月
洪惟助〈論台灣傳統戲曲的保存與發展〉
《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主辦 1999年1月
洪惟助〈千禧之交--台灣的崑劇活動與海峽兩岸的崑曲交流〉new window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哈爾濱 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籌備主辦 1999年8月
林鶴宜〈台灣戲劇歷史十二題〉
宜蘭《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年1月
曾永義〈再說「抝折天下人嗓子」〉
台北《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4月
沈惠如〈複調/拼貼?解構/建構?──論臺灣實驗戲曲的策略與前瞻〉
香港《「華文戲劇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年1月17日
蔡欣欣〈策略聯盟──新世紀臺灣傳統戲曲小劇場的崛興〉
北京《紀念中國話劇百年誕辰研討會》2007年4月8日
五、學位論文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new window
台南 國立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4年8月
賴錫中〈台灣《十三音》之研究〉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6月
林維儀〈臺灣北管崑腔(細曲)之研究〉
台北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研所碩士論文 1992年1月
張雅婷〈崑曲歌唱的口傳與書寫形式〉
台北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12月
林佩穎〈崑曲音樂傳承與社會關聯性探討〉
台北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2001年1月
鍾廷采〈台灣業餘崑劇團觀眾發展之研究──以水磨曲集崑劇團為例〉
台北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7月
高克忠〈中國大陸地區文藝政策之研究──以崑曲為個案分析〉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5月
丁雯慧〈青春版《牡丹亭》研究〉
嘉義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12月
六、工具書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台南 莊嚴文化 1997年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余漢東編
台北 國家出版社2001年10月
《崑曲辭典》洪惟助主編
台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年5月1日
七、英文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排序):
Chen, Fu-yen. 1977. "Principles of K'un-Ch'ü Singing," Asian Music viii/2:1-23.
Hsu, Tao-Ching. 1985. “The Decline of K'un Drama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Theater.”from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the Theatre. Pp.283-95. Seattle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u, Ji. 1985. “ Three Decades of Kunqu in Modern China:1956-1985.” CHINOPERL
Papers 13:129-138. trans. by Mark, Lindy Li.
Lee, Yu-chin. 2001. The Kunqu Society of New York:Strategies of Musical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Master Thesis of Arts,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iu, Majory Bong-ray. 1974. “ The Influence of Tonal Speech on K'unchü Opera Style”
Selected Reports in Ethnomusicology. U.C.L.A. Vol.2, NO.1. Pp.62-86.
……﹐1976.Tradition and Change in Kunqu Opera. Ph.D. diss. UCLA
Luo, Qin. 1998. ‘Kunju’,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and Its Revival 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PhD.diss. Kent State University.
Mark, Lindy Li. 1990. “The Role of Avocational Performer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Kunqu.” CHINOPERL Papers 15:95-114.
Riddle, Ronald. 1983. Flying Dragons, Flowing Streams, Music in the Life of San Frsncisco's Chinese. Westport,CT:GreenwoodPress.
……, 1978. "Music Clubs and Ensembles in San Francisco's Chinese Community."
Eight Urban Musical Cultures. Ed. Bruno Nettl. Pp.223-259.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ong, Isabel K. F. 1978. “The Printed Collections of K'un-ch'ü Arias and Their Sources.” CHINOPERL Papers 8: 100-129
Zhang, Wei Hua. 1995. The Musical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A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y.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Zheng, Sude San. 1993 Immigrant Music and Transnational Discourse:Chinese American Music Culture in New York. Ph.D.diss., Wesleyan University.

八、網路資源
文建會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網站 http://km.cca.gov.tw/introduction.pdf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203.207.5.81/ccahome/index.js
中正文化中心賞心樂事學崑曲 http://www.ntch.edu.tw/study/tq_opera/open.html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網站 http://www.tcpa.edu.tw
蓬瀛曲集官方網站 http://www.pengyingquji.com
蓬瀛曲集臉書 http://zh-tw.facebook.com/pengying168
國光劇團網站 http://www.kk.gov.tw
水磨曲集崑劇團網站 http://shuimokun.pixnet.net/blog
臺灣崑劇團網站 http://groups.msn.com/Taikuns
海外崑曲社網站 www.kunqusociety.org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 http://news.rti.org.tw
新華網網站 http://big5.xinhuanet.com
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8/1/5/n1966370.htm
石頭出版社網站 http://rocks.pixnet.net/blog/post/23607920
非常美學網站 www.sinologic,com/aesthetic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