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走靈山的女人:臺灣當代薩滿「靈乩」的民族誌與精神分析
作者:李峰銘
作者(外文):Lee, Fong Mi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學系
指導教授:張慧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會靈山靈乩薩滿民族誌精神分析Will-lingshanLingjiShamanEthnographyPsycho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企圖對臺灣當代新興宗教現象會靈山,做一個全面性的田野與歷史探查。以民族誌書寫的方式,結合臺灣歷史的脈絡,勾勒出會靈山在臺灣當代民間宗教信仰中的重要位置,及其全面性之輪廓。以說明,會靈山是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第一次以通靈的方式,來呈現個人對愛的心理區位與精神動力之宗教現象,且打破傳統漢人男性為主的民間宗教信仰結構,所逐漸醞釀崛起的一個新興宗教之靈性運動。文中輔以三位女靈乩為研究個案對象,並以精神分析的取向進行分析—通靈者在靈性的追求上之內在心理機制。並從中發現精神分析的侷限性,與西方理論對於東方宗教的文化內涵,有其認知上的匱乏。因此筆者在此情況之下,援引東方開悟者大師--奧修(Osho)對諸多宗教核心的內在闡述,來作為田野現象與個案分析之依據,補足西方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對東方宗教研究中的未盡之處。
In this paper,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manner, attempting to contemporary new religious phenomenon in Taiwan Will-Lingshan(會靈山), do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fields and exploration. Writing Ethnography way to combining Taiwan'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ketched out an important position Will-Lingshan in Contemporary Folk religion in Taiwan,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outline. In explanation, it Will- Lingshan Taiwan folk religion, the first time psychic way to present personal religious phenomenon of lov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power of the location, and break the traditional male-dominated H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structure, which gradually brewing rise of a new religious spirituality movement. Text supplemented by three female spirit mediums case study of object orientation and psychoanalysis were analyzed - psychic in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inne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discover the limitations of psychoanalysis,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astern religions, there is lack of awareness on their. Oriental religious studies Osho internal elaboration of many religious core, as a basis of case studies and field phenomenon, complement Western psychology or psychoanalysis - so I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citing the East enlightened Master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epartment.
A. 會靈手冊及民間流傳典籍

《靈修導引手冊:會靈聖地》。彰化埔心:宏亮日曆有限公司承印,年代未詳。
《靈修手冊:無元鴻鈞太祖指點靈山脈元》。高雄仁武:宇宙九龍皇天宮恭印,年代未詳。
《地母真經》。高雄大社:天心印經處,年代未詳。
《地母經》。臺中:財團法人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印製,年代未詳。

B. 中文資料

丁山
1983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古代文藝出版社。

丁仁傑
2010 〈由「由奧法堂」到「天仙金龍堂」:漢人民間社區中的扶鸞與宗教實踐,重訪《飛鸞》〉《台灣人類學刊》8/3,頁1-65。
2004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
北:聯經出版。

丁孝明
2006 〈道教「一氣化三清」思想淵源考辯〉,發表於「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小南一郎
1993 《中國神話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王見川
1996 《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1997 〈轉變中的神祇—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頁121-139。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王見川、李世偉
2000 《臺灣民間宗教與信仰》。新北市蘆洲:博楊文化。
2004 《臺灣的寺廟與齋堂》。新北市蘆洲:博揚文化。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
1999 《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初編(第十一冊)》。臺北:新文豐。

王世慶
1972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頁1-33。
1986 〈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臺灣文獻》37/4,頁111-115。

王志宇
1997 《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

王德槐
2006 《中國仙道之究竟第三集:女金丹法》。臺北:作者自印。
2011 《中國仙道之究竟第一集:內金丹法》。臺北:作者自印。
2011 《中國仙道之究竟第二集:性命篇》。臺北:作者自印。

宇色,
2011 《我在人間與靈界對話》。臺北:柿子文化。


江燦騰
2000 〈從齋姑到比丘尼—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收入氏著,《臺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局,頁113-120。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
1994 《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

朱元鴻
1997 〈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廿六期,頁29-65。

朱永嘉、蕭木(注譯)、黃志民(校閱)
2009 《新譯呂氏春秋(下)》。臺北:三民書局。

7
貝遠辰(注譯)、陳滿銘(校閱)
2011 《新譯商君書(二版)》。臺北:三民書局。

呂一中
2000 〈「會靈山」現象初探—以臺南縣西港鄉(口立)(口魚)宮為例〉,《臺灣
宗教研究通訊》,創刊號,頁87-91。

李永平
2012 〈神授天書與代聖立言:寶卷來源的人類學解讀:以《香山寶卷》為中心的 考察〉,《民俗研究》第6期,頁65-76。



李世偉
1999 《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的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2005 〈解嚴前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2008 〈花蓮勝安宮的王母信仰與社會活動〉,收入李進益、簡東源(主編),《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花蓮勝安宮管理委員會,頁53-63。

李峰銘
2006 〈東方木公〉,收入吳冠衡(主編),《臺北市寺廟神佛源流》。臺北:臺北市民政局,頁46-48。
2012 〈靈光乍現:台灣民間會靈山之「上天老師」一脈的靈學論述〉,發表於「『臺灣民間宗教及其與傳統之間的融合』第二次討論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2 〈靈學:臺灣民間會靈山的一次轉向〉,發表於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舉辦),「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3 《靈山仙境:論淡水無極天元宮的空間神學》。新北市中和:花木蘭出版社。
2013 〈彰化「民間宗教信仰」的新走向:從會靈山的脈絡談起〉,《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第五期,頁92-104。
2013 〈這點靈,何住所?對臺灣民間「會靈山」一語及其宗教傳統的闡釋〉,《臺灣文獻季刊》64卷3期,頁35-76。
2014 〈糾結的心、幻影的靈:台灣民間會靈人的奧秘心理學〉,《台灣新宗教
的開展:回顧與前瞻‧2014年會論文集下》。臺北:台灣宗教學會。頁
1-14。

李麗涼
2012 《弌代天師──張恩溥與台灣道教》。臺北:國史館。

宋光宇
1981 〈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頁529-59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 《天道鉤沉》。臺北:元佑。
1994 〈清代臺灣的善書與善堂〉,漢學研究中心(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75-93。new window
1994 〈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163-191。
1996 《天道傳燈》。臺北:王啟明發行。
1998 《一貫真傳(一):張培成傳》。臺北:三陽印刷。

林文龍
1987 〈清代臺灣鸞務史略〉,《臺灣史蹟叢論》上冊。臺中:國彰出版社。
1987 〈臺灣最早的鸞堂小考〉,《臺灣史蹟叢論》上冊。臺中:國彰出版社。

林美容
2008 《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市:台灣書房。

林美容、李峰銘
2012 〈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信仰者角度的考察〉,發表於東海大學歷史系主辦,「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林富士
2000 《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

林萬傳
1986 《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靝巨書局。
1994 〈台灣齋教 :先天道源流考〉,收入江燦騰˙王見川(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48 。臺北:新文豐。

周曉薇
2004 〈宋元明時期真武廟的地域分佈中心及其歷史因素〉,《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卷3期,頁48-56。陜西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施添福
1987 《清代臺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姜憲燈
1969 《瑤池金母發祥廿週年紀念冊—慈惠堂史》。花蓮:慈惠堂總堂。
1979 《瑤池金母發祥卅週年紀念冊—慈惠堂史》。花蓮:慈惠堂總堂。

許地山
1994 《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許佩賢
2005 《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許麗玲
2003 《巫路之歌:從學殿堂走入靈性工作的自我部析》。臺北:自然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臺北:時報文化。

許衡山
1988 《靈學真理:天眼》。嘉義:協同出版社。
1993 《流年命典精解》。臺北:武陵。
1993 《詳批六十年行運流年》。彰化:逸群。
1993 《圖解一生行運流年》。彰化:逸群。
1993 《簡易先天命理論說》。新北市:西北國際。
1998 《開天眼神通祕法》。臺北:武陵。
2004 《先天十二宮命理》。新北市:久鼎。
2005 《開天眼神通研究》。臺北:武陵。

康豹
2000 〈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頁 83-100。
2001 〈寺廟與大溪地方社會之建構>,收入中央大學歷史所編彙及出版,《史匯》5,頁206-208。

康詩瑀
2013 〈高雄三塊厝一個傳道者的宗教理念與生活:道德院開山宗長郭騰芳〉,收入王成勉,《雙中薈:歷史學青年學者論壇》。臺北市:新銳文創。

孫中興
2010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臺北:群學。

徐梵澄
1954 《阿羅頻多事略》。香港:阿羅頻多哲學會。

徐嘉宏、洪裕宏、梁庚辰、張復、張震東、嚴震東(合著),
1998 《心與腦》。臺北:心理出版社。

財團法人臺北市覺修宮
2002 《臺北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覺修宮。

陳其南
1991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夢家
1988 《殷虛卜辭縱述》。北京:中華書局。

陳榮得
2008 《大顯威靈》。高雄市:作者自印。

陳慧劍(譯註)
1990 《維摩詰經今譯》。臺北:三民書局。

陶成章
1928 《教會源流考》。廣州: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硏究所。

莊吉發
2002 《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莊明政
2006 〈論貨幣巴別塔〉。臺北縣新莊: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珣、江燦騰(合編)
2001 《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張崑振
2003 《台灣的老齋堂》。新北市新店區:遠足文化。


張超然
2007 〈系譜、教法及其整合:東晉南朝道教上清經派的基礎研究〉。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錦鋐(注譯)
2008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希枚
1995 《先秦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宗福
2002 〈甘肅省涇川王母宮廟會及王母娘娘信仰調查報告〉,《民俗曲藝:「宗教與地方」專輯(Ⅰ)》第137期,頁141-163。

甯應斌
2009 《賣淫的倫理學探究》。臺北:臺灣社會學研究雜誌出版;唐山發行。

潘添盛
1991 《靈學初探》。西北出版社。

潘菽
1998 《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方鹿、張懷承、岑賢安、徐蓀銘、張立文
1990 《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蔡錦堂
1992 〈日據時代台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42/4,頁107-135。

蔡懋棠
1974 〈臺灣現行的善書〉《臺灣風物》24/4,頁86-117。
1976 〈臺灣現行的善書(續)〉《臺灣風物》26/4,頁84-123。

鄭志明
1986 《無生老母的信仰溯源》。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0 《臺灣的鸞書》。臺北縣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
2006 《台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1 《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第一卷》。臺北:文津。

蕭萐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
1994 《古尊宿語録》,﹝宋﹞賾藏主(編集)。北京:中華書局。

蕭進銘
2006 〈瑤池金母〉,收入吳冠衡(主編),《臺北市寺廟神佛源流》。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頁51。

賴文德
2011 〈心律不整之診斷及治療〉,《高醫醫訊月刊》第十九卷第十期。

衡山靈學機構(編著)
2011 《靈學寶典》。臺中:雙英文化。

謝明杰
2010 《老神再在:奇蹟對話錄》。臺北:商周。
2011 《老神再在II:愛的覺醒》。臺北:商周。

魏光霞
1995 〈西王母信仰研究〉。新北縣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東源
2008 〈台灣西王母信仰之研究:以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考察中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穎智
2005 《看哪!完全的主基督--再思基督論》。香港:真理書房有限公司。

羅臥雲
1990 《瑤命皈盤》。臺東:慈惠堂寶華山翻印。

饒宗頤
2000 《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 中譯外文資料

Armstrong, Karen
1966 《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蔡昌雄(譯)。臺北市:立緒文化。

Barrett, Sondra
2014 《細胞的靈性療癒》(Secrets of Cells),黃漢聲(譯)。臺北:人本自然文化。

Bataille, Georges
2012 《情色論》(L’érotisme),賴守正(譯)。臺北:聯經。

Benedict, Ruth
1976 《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 ,黃道琳(譯) 。臺北:巨流。


Breuer, Joesef &; Sigmund Freud
2000 《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金星明(譯)。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

Brokaw, Cynthia J.
1999 《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張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Castaneda, Carol
2000 《戰士旅行者:巫士唐望的最終指引》(The Active Side of Infinity),魯宓(譯)。臺北:張老師。

Coelho, Paulo
2004《愛的十一分鐘》(Onze Minutos),宋瑛堂(譯)。臺北:時報文化。

Covey, Stephen Richards
2014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顧淑馨(譯)。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2014 《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殷文(譯)。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Deleuze, G. &; F. Guattari
2010 《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Mille Plateaux) ,姜宇輝(譯)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Dosick, Rabbi Wayne
2006 《猶太信仰之旅:走進猶太人的信仰、傳統與生活》(Living Judaism:The Complete Guide to Jewish Belief, Tradition, and Practice),劉幸枝(譯)。臺北縣新店:橄欖。

Ellenberger, Henri F.
2002 《發現無意識:新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The Discovery of the Unconscious: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Dynamic Psychiatray),劉絮愷、吳佳璿、鄧惠文、廖定列(譯)。臺北:遠流。

Engels, Friedrich
1972 《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Erikson, Erik H.
1989 《青年路德》(Young Man Luther: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康綠島(譯)。臺北:遠流。
2010 《甘地的真理:好戰的非暴力起源》(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s of
Militant Nonviolence),呂文江、田嵩燕(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Frankl, Viktor E.
2009 《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李雪媛、呂以榮、柯乃瑜(譯)。臺北:啟示。

Freud, Sigmund
2004 《圖騰與禁忌:野蠻人和神經症患者心智生活的一致特性》(Toten and Taboo: Some Points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Mental Lives of Savages and Neurotics),楊庸一(譯)。臺北:志文。
2003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高秋陽(譯) 。臺北:華城圖書。
2008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夢、神話、藝術探原》(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yday Life),林克明(譯)。臺北:志文。
2011 《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林克明(譯)。臺北:志文。


Fromm, Eric
1985 《在幻想鎖鏈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馬克斯與佛洛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張燕(譯)、趙鑫珊(校閱)。臺北:唐山。
1992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林錦(譯)。臺北:慧炬。

Hatch, Elvin
1981 《人與文化的理論》,黃應貴,鄭美能(編譯) 。臺北:桂冠。

Horney, Karen
2008 《神經症與人性的成長》(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陳超然、盧光莉(譯)。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

Ja-I, Qin (秦家懿)
2010 《朱熹的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is),曹劍波(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Jordan, David K. (焦大衛) &; Daniel L. Overmyer (歐大年)(合著)
2005 《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周育民(譯),宋光宇(校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Jung, C. G.
1987 《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
2007 《心理類型(上/下)》(Psychological types: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 , 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高雄:基礎文化創意出版;麗文文化發行。
2011 《心理類型︰個體心理學》(Psychological types: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儲昭華 沈學君 王世鵬(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Klein, Melanie
2009 《愛、罪疚與修復》(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 呂煦宗、李淑珺、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譯) 。臺北:心靈工坊。

Lévi-Strauss, Claude (李維史陀)
2010 《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楊德睿(譯)。臺北市:麥田出版。

Levine, Peter A.
2013 《喚醒老虎:啟動自我療癒本能》(Waking the Tiger: Healing Trauma : The Innate Capacity to Transform Overwhelming Experiences),古雅塔(譯)。臺北:奧修生命之道學苑。
2013 《解鎖:創傷療癒地圖》(In An Unspoken Voice: How the Body Releases Trauma and Restores Goodness),周和君(譯)。臺北:張老師。
2015 《創傷療癒:十二階段解除創傷制約(書盒+CD)》(Healing Trauma:A Pioneering Program for Restor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黃翎展(譯)。臺北:生命潛能。

Levine, Peter A. &; Maggie Phillips
2014 《免於疼痛的自由:發掘身體力量,穿越肉體疼痛(書+中英文雙CD)》(Freedom from Pain:Discover Your Body’s Power to Overcome Physical Pain),莎薇塔(譯)。臺北:生命潛能。

Lipton, Bruce
2014 《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The Biology of Belief: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Consciousness, Matter &; Miracles),傅馨芳(譯)。臺北:張老師。


Maharshi, Ramana
1993 《回到你心中》(The Spiritual Teaching of Ramana Maharshi),陳建志(譯)。新北市:方智。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1995 《尼采文集‧權力意志卷》(Der Wille zur Macht),王嶽川(編)、周國平等
(譯)。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Osho (奧修)
1989 《靜心冥想:狂喜的藝術》(Meditation:The Art of Ecstasy),謙達那(譯)。臺北:奧修出版社。
1991 《沙的智慧【第一卷】》(The wisdom of the sands),謙達那(譯)。臺北:奧修出版社。
1992 《當鞋子合腳時》(When The Shoe Fits),謙達那(譯),德瓦嘉塔(校對)。臺北:奧修出版。
1994 《佛陀法句經(第一卷)》(The Dhammapada, vol. 1),謙達那(譯)。臺北:奧修出版社。new window
2002 《愛、自由與單獨》(Love, Freedom, Aloneness),黃瓊瑩Sushma(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0 《般若心經》(The Heart Sutra),謙達那(譯)。臺北:奧修出版社。
2011 《神:如何免於迷信,找到喜樂之境!》(The God Conspiracy: the path from superstition to superconsciousness),Sevita(譯)。臺北:麥田出版。
2011 《奧修自傳:叛逆的靈魂》(Autobiography of a Spiritually Incorrect Mystic),黃瓊瑩(Sushma)(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1 《奧修談禪》(The Way of Zen),陳明堯(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2 《與先哲奇人相遇》(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People),陳明堯(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2 《自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Destiny, Freedom, and the Soul.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Bhakti(譯)。臺北:麥田出版。
2013 《奧修談覺察: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Awareness: The Key to Living in Balance),黃瓊瑩(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3 《奧修談自我:從幻象邁向自由》(The Book of Ego: Freedom from Illusion), 莎薇塔(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4 《奧修談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Intuition:Knowing beyond logic),沈玉文(譯)。臺北:生命潛能。
2014 《最後的晨星》(The Last Morning Star),李弈廷(Vivek)(譯)。臺北:旗開出版社。
2015 《奧修談蘇菲大師卡比爾》(The Fish in Sea is not Thirsty: On Kabir),Veet Gagan(譯)。臺北:麥田出版。

Ouspensky, Peter D.
1978 《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楊斐華(譯)。臺北:斐華出版社。

Pavlov, I. P.
1998 《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es),閻坤(譯)。臺北:桂冠。

Plato
2003 《柏拉圖全集‧卷二》,王曉朝(譯)。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Roach, Geshe Michael &; Lama Christie McNally
2009 《當和尚遇到賺石(增訂版):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中實踐佛法》(The Diamond Cutter),項慧齡、吳茵茵(譯)。臺北:橡樹林。

Rogers, Carl
2014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hy),宋文裡(譯)。臺北:左岸文化。

Mariela Sartorius
2014 《好個性上天堂,情緒化無往不利》(Der weibliche EQ: Wei Frauen ihre
emotionale Lntelligenz nutezn können),杜子倩(譯)。臺北:大是文化。

Schultes, Richard Evans、Hofmann, Albert &; Rätsch, Christian
2010 《眾神的植物:神聖、具療效和致幻力量的植物》(Plants of the Gods: Their Sacred, Healing, And Hallucinogenic Powers ),金恆鑣(譯)。臺北:商周。

Sharp, Dary
2012 《榮格人格類型》(Personality Types: Jung’s Model of Typology),易之新(譯)。臺北市:心靈工坊。

Walsch, Neale Donald
2012 《與神對話全集.隨身典藏版》(The Complete Conversations with God),王季慶、孟祥森(譯)。臺北:方智。

Weber, Max
1989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康樂(等譯)。
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9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康樂(等譯)。
臺北:遠流出版社。

Sri Aurobindo
1957 《伊莎奧義書》(īśa upaniṣad),Sri Aurobindo(疏譯) ; 徐梵澄(譯)。香港:室利阿羅頻多哲學會。
2009 《神聖人生論》(The life divine),徐梵澄(譯)。北京 : 商務。



Yü, Chün-fang (于君方)
2009 《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iteśvara),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考舟橋一哉
1999 《業的研究》(業の研究),余萬居(譯)。臺北:法爾出版社。

酒井忠夫
2010 《中國善書研究》,劉嶽兵(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D. 外文資料

Adler, Alfred
1972 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 : outlines of a comparative individualistic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Über den nervösen Charakter). translation by Bernard Glueck and John E. Lind. North Stratford, N.H. : Ayer Co.

Bachofen, Johann Jakob
1926 Der Mythus von Orient und Occident: eine Metaphysik der alten Welt. Cambridge, MA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e.
1967 Myth, religion, and mother right : selected writings of J. J. Bachofen. 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ttelheim, Bruno
1983 Freud and man's soul. London : Chatto &; Windus : Hogarth Press.

Bottomore, Tom
1988 Interpretations of Marx, Oxford, UK;New York, NY, USA : B. Blackwell.

Chavannes, Édouard
1901 “Le dieu du sol dans l’ancienne religion chinoise,” Revue L’Histoire des Religions, XLⅢ, pp. 124-127, 140-144.

Clifford, J. and Marcus, G.(eds)
1986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gyun, Lei
1996 “Neolithic Sites of Religious Significance” in edited by Jessica Rawson, Mysteries of Ancient China: New Discoveries from the Early Dynasties.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pp.219-220.

Darwin, C.
1872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Man, and Animal. New York: Appleton.

de Matta,
1994 ‘Some biased remarks on interpretism’, in R. Borofsky(ed.). Assessing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pp. 119-132.

Domjan, Michael P.
2003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Behavior(Fifth Edition), Australia ; Belmont CA : Thomson/Wadsworth.

Émile Durkheim and Marcel Mauss
1963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translated by Rodney Needha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iade, Micrea
1992 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D. and Stern J. E.(eds)
1997 Research Ethics:A Reder,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Flick, U.
2007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2007 Managing Qualityin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Freud, Sigmund
1913 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
1914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1927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1930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
1939 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

Erikson, Erik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London;New York: W.W. Norton and Company.

Fromm, Eric
1950 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You Shall Be as Gods: a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its tradition. New York : Fawcett Premier.

Gold, R. 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217-223.

Hamayon, Roberte
2002 “Le chamanisme, ou l’art de gagner sa chance grâce à des partenaires imaginaires.” Sinologie française. Volume 7. Numero special histoire des religions. pp. 627-656.
2004 “History of th study of shamanism.” In Walter, Mariko Namba and Eva Jane Neumann Fridman, Shamanism :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beliefs, practices, and culture. VolumeⅠ&;Ⅱ.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Hamilton, N. Gregory M. D.
1990 Self and Others: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Hawk, Red
2009 Self Observation: The Awakening of Conscience. An Owner's Manual. Prescott:Hohm Press.

Hegel, Georg Wilhelm
1970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Verlag Ullstein GmbH.

Holliday R.
1990 "Mechanisms for the control of gene activity during development". Biol Rev Camb Philos Soc 65 /4 (November): 431–71.

Jablonka, Eva &; Marion Lamb
1995 Epigenetic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 the Lamarckian dimension. 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Jean M.
1995 “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Xiwangmu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rtibus Asiae 55(1-2): 17-41.

Jung, C. G.
1959 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 Press,.
1966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Ü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ssten /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 Volume. 7 ). translated by R. F. C. Hull,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sychological types: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 (Psychologische Typen /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ume 6 ) . translated by H. G. Baynes,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The symbolic life : miscellaneous writings. (Das Symbolische Leben /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ume 18 ) . translated by R. F. C. Hull,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can, Jacques
1977 Ecrits: A Selection.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Lawrence, D. C.
2004 Psychoanalysis and the Unconscious.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pps, Theodor
1903 Einfühlung, innere Nachahmung und Organempfindungen. Archiv für die gesamte Psychologie 1 : 185-204.new window

Marcus, G. and Fischer M.
1986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Montessori, Maria
1995 The absorbent mind. New York : Henry Holt.

Nunn, Sir Thomas Percy
1923 Education: its data and first principles. London: Edward Arnold.

Osho
2001 Love, Freedom, aloneness: The Koan of Relationships. New York: Osho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2004 Meditation: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06 The Book of Understanding: creating your own path to freedom. New York: Harmony Book.
2012 Fear:Understanding and Accepting the Insecurities of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14 The Pillars of Consciousness: Buddha - Zen - Tao – Tantra. New York: Shelter Harbor Press.

Parinaud, André
1996 Bachelard. Paris: Flammarion.

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ranslated by G. V. Anrep.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gman, G. W.
1995 Freud and the history of empath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6 / Pt 2 : 237-56.

Rawson, Jessica
1996 Mysteries of Ancient China: New Discoveries from the Early Dynasties.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Reich, Wilhelm
1973 The Function of the Orgasm: Sex-Economic Problems of Biological Energy (The Discovery of the Orgone, Vol. 1).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new window

Robinet, Isabelle
1991 Histoire du taoïsme: des origins au ⅩⅣe sicèle.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Sandler, Joseph,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 for 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
2007 Freud's "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 London :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

Seaman, Gray
1978 Temple Organiza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Shirokogoroff, S. M.
1935 Psychomental Complex of the Tungu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Sontag, Susan
1964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Picador.

Spector, Tim
2012 Identically Different: Why You Can Change Your Genes.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Turner, Victor Witte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 Aldine Pub. Co.

van Gennep, Amold
1903 De l’emploi du mot “chamanisme”. Revue de l’histoire des religions. XLVII, 51-57.

Toplay, Marjorie
1968 “Notes on Some Vegetarian Hall in Hong Kong Belonging to the Sect of the Hsien-t’ien Tao: The Way of Former Heaven.” Journal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8: 135-148.

Vitebsky, Piers
2001 Shamanism. Oklahoma, 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e.

Waddington, C. H.
1942 “The epigenotype”. Endeavour 1 : 18–20.new window

Watson, John B.
2013 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 London: Forgotten Books.


Weil, Simone
1952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Paris: Gallimard.
1957 Écrits de Londres et dernières Lettres. Paris: Gallimard.

Yang, C. K. (楊慶堃)
1967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 工具書

文殊出版社編輯部編
1987 《藏漢大辭典》。 臺北:文殊出版社。

林光明、林怡馨
2005 《梵漢大辭典(上/下)》。臺北:嘉豐。

林美容(編)
1997 《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胡孚琛(主編),
1995 《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曾上炎
1994 《西遊記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裴文(編著)
2012 《梵語教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龍冠海(主編)
1971 《雲五社會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Osho(奧修)
2004 《奧修開悟ABC:新時代入門辭典》(The abc of enlightenment),麗宇、胡菁琦(譯)。臺北:方智。

Endruweit, G. &; Trommsdorff, G.
2003 《社會學辭典》(Wörterbuch der Soziologie),倪鳴香(譯)。

Walter, Mariko Namba and Eva Jane Neumann Fridman
2004 Shamanism :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beliefs, practices, and culture. VolumeⅠ&;Ⅱ.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F. 數位媒體資料

徐輔軍(導演),該劇由隋棠、溫昇豪、王宥勝、朱芯儀等人(主演)
2010 「犀利人妻」第十集。

徐譽庭(編劇)、瞿友寧(執導),林依晨、陳柏霖(主演),
2011 「我可能不會愛你」第九集。

陳奕先(全集導演)、安竹間(2014導演)、陳柏霖、林依晨、柯震東(主演)
2014〈這一刻‧愛吧2014【終極版】〉(dive in love 2014)





G. 網站資料

Sondra Barrett PhD illuminating wine &; life
http://sondrabarrett.com/

唯心宗禪機山仙佛寺
http://www.cjs.org.tw

金闕宮—美國開基天公廟
http://www.ccg-usa.info/?p=186

李芳鴻諮商室
http://www.fonghung.com/index.php

衡山靈學機構
http://www.soul.org.tw/

「鳳凰道院」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phoenixtao/

蔡氏宗親會:
http://202.43.195.111/search/srpcache?p=%E7%84%A1%E7%94%9F%E8%80%81%E6%AF%8D%E3%80%81%E5%8D%97%E6%B5%B7%E5%8F%A4%E4%BD%9B+%E7%91%A4%E6%B1%A0%E9%87%91%E6%AF%8D&;fr=yfp-t-900-tw&;ei=UTF-8&;u=http://cc.bingj.com/cache.aspx?q=%e7%84%a1%e7%94%9f%e8%80%81%e6%af%8d%e3%80%81%e5%8d%97%e6%b5%b7%e5%8f%a4%e4%bd%9b+%e7%91%a4%e6%b1%a0%e9%87%91%e6%af%8d&;d=5035159053598930&;mkt=zh-TW&;setlang=zh-TW&;w=4SDbl9695wXxuZSVz4Pbd0HfL3uUYsiI&;icp=1&;.intl=tw&;sig=u_4x9m5xgXJGHZ4cTMNFSg--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