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象外之意─書寫創作研究
作者:蔡介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CHIEH-T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蔡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書法書寫書法美學書法藝術意象CalligraphywritingCalligraphy AestheticsCalligraphy Art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摘 要
「象外之意」書寫創作研究,以創作表現為主軸,創作表現以實踐創作理念,並且以「意象」做為書寫創作的形式表現,來發展書法的美學理論,並延續傳統書法理論與美學觀念做為學理基礎。著重創作與理論兼備,以闡述自我創作觀念,分析研究創作作品的內涵與技巧。
書寫的兩個特點,一是文字的可閱讀性;二是造形的審美性。因此經過造形性「象」的呈現,以及文字意涵的帶引,對「象」產生虛空境地的想像,超越出「象」原有的形式,託寄物外之情,時間伴隨著審美進行而延續,這如同詩性般的情懷。「象外之意」書寫的玄妙之意,說明書寫具有生命情感的表現,書法傳遞人的情感,隨著書法線質表達情緒性的脈動。所以在「字形」、「字意」兩部份,延伸此一文字符號的觀點,到「書象」、「意象」,來探討書寫表現的意象詮釋。
書寫有情感表達的直接性,張懷瓘《文字論》中所敘:「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還有西方的筆跡心理學,認為在筆跡中往往顯露出心跡,傳遞心裡的想法,因此心之所想,都會呈現在筆跡之中。所以書寫有著明確的生命思維與情感模式,造就了書寫的獨特性。並且在文人書寫的表現過程,書法與道、禪精神體驗的融合,玄妙的沉思性,傳達著心靈境界,玄遠、淡泊等超然物外的思想,表現生命的情感。因此書寫的情思,往往會寄寓形象之外的思想,超越形象之外的意涵。
當現今書法朝向藝術性的創作品味,「象外之意」書寫創作傳承書法的精神,以接續時代性的發展,兼備書法的「藝術性」與「傳承性」。在意象的書寫美感,表達藝術的「多元性」與「獨特性」,本文將筆者創作作品分為「筆墨書意」、「任情恣意」、「意象幻變」、「書畫縱橫」等四類做論述。從「意象」審美,進而到「意境」的會通,做為「象外之意」的創作呈現。
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的論述使書法的美感呈現,更能被認識體會,在創作上將書法的創作以更多元的形式來做表現,以主題的內涵表現,讓書法在文字形象外更能傳遞精神的想像,使書法有延伸文字之外的意義呈現,使書法的閱讀感受更加的豐富。
Abstract
Creation is the main idea of “Beyond the Image.” Creation develops the Calligraphy Aesthetics by practicing Creation Idea and showing image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Additionally, it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Theory and Aesthetics to show the idea of cre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skills of work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is the readable quality of words, and the other is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shapes. As a result,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shaped image a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we can imagine the image spiritually, and then beyond the image. With time and Aesthetics, “Beyond the Image” lasts the poetic feeling. The specific and perfect quality of “Beyond the Image” proves Calligraphy has life and feeling, delivers one’s feeling and expresses the waves of one’s emotion with the lines of Calligraphy. Therefore, the shape a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expand the opinion of the signal into the expression of “Beyond the Image”.
Calligraphy can express feelings directly. For example, Huai-chuan Chang stated that we had to read a couple of sentences and then understood the main idea of an article, but we could know what a man thought from the shape of words he wrote. Besides, according to the West Graphological Psychology, their research shows that someone’s mind will expose to his/her handwriting and deliver his/her opinion. In consequence, the definite life opinion and the feeling pattern form the unique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cholar’s writing, the mixture of Calligraphy’s, Daoist’s and Zen’s spirit expresses the mysterious thought of mind and life feeling. As a result,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always hides in the shape out of the thought and then the audience can understand another meaning that is beyond the image.
Nowadays, Calligraphy tends to the style of artistic creation. “Beyond the Image” inherits 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to develop the artistic and traditional quality. To express the diversity of art and the beauty of “Beyond the Image”, the author divides his works into four parts -“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 “Following One’s Own Heart”, “Variety of Image” and “The Mixture of Writing and Painting”. From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image to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image, “Beyond the Image” is here.
The author hopes that from the article, when the public appreciate Calligraphy, they can realize more the beauty of Calligraphy, the diversity of his creation and furthermore, the meaning of ‘’ Beyond the Image’’.
參考書目
一、古籍史料
1(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台北,新文豐出版,2009年4月一版四刷)。
2(明)高濂著:《遵生八箋》,劉立萍、李然等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
3(明)董其昌著,邵海清點校:《容台集(中國歷代書畫家詩文集叢書)》(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2年4月)。
4(明)解縉等撰:《明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出版,2009年2月四版)。
5(明)劉伯溫著,王立群譯:《郁離子:古今對照插圖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4月)。
6水賁佑編:《米芾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2月)。
7(清)紀昀總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8袁宏道撰:《袁中郎全集》〈袁中郎尺牘〉(台北,世界書局出版,2011年)。
9馬如森著:《商周銘文選注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10馬國權譯註:《孫過庭書譜譯註》(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再版)。
11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2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3年3月)。
13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二修版)。
14陳鼓應註釋:《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初版)。
15傅山:《霜紅龕集》,山陽丁氏刊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16(宋)趙希鵠等撰:《觀賞彙錄》(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17劉乾先、張在義譯註:《韓非子選譯》(台北,錦繡文化出版,1992年8月初版)。
18劉熙載撰:《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初版)。
19(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20(宋)鄭樵:《通志二十略》(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八版)。
21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2月二版)。
22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2月二版)。
23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2月二版)。
24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6年2月再版)。
25(宋)蘇軾撰, 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上》(台北,世界書局,2005年1月一版)。

二、專著
1(日)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悟性的提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2月)。
2(日)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2月初版)。
3(日)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台北,天華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4(宋)朱熹,呂祖謙撰;斯彥莉譯註:《近思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5(美)古德曼(Goodman, N.)著,彭鋒譯:《藝術的語言:通往符號理論的道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6月)。
6(美)桑塔耶納(Santayana, G.)著,楊向榮譯:《美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初版)。
7(法)余蓮著、卓立譯:《勢 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8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3月)。
9一燈:《書道禪心》(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10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1995年初版)。
11丁伯奎:《線的藝術語言:書法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2丁夢周:《中國書法線條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1月)。
13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4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識辨異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5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鑑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6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7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8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9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0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台北,輔新書局1984年9月初版)。
21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台北,輔新書局1984年9月初版)。
22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批評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
23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理論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
24中國書法家協會編:《書法創作與評審—當代中國書法創作評審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25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日本書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26巴東:《張大千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6年初版)。
27毛萬寶:《書法美的現代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28水賚佑編:《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
29王冬齡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30王冬齡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8月)。
31王冬齡:《王冬齡談現代書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32王北岳:《篆刻藝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5年6月初版)。
33王伯敏,任道斌,胡小偉主編:《畫學集成.漢~宋》(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
34王伯敏主編:《畫學集成》(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
35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7年初版)。
36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9月再版)。
37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38王岳川:《書法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39王南溟:《書法的障礙:新古典主義書法、流行書風及現代書法諸問題》(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40王政松:《突兀巖巒氣—王鐸》(台北,倦勤齋藝術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2月)。
41王洪岳主編:《美學審丑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
42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註》(台北,里仁書局出版,1994年初版)。
43王雄飛、俞旅葵編著:《礦物色使用手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2月(2013年5月重印))。
44王樹人、李明珠著:《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
45包世臣著:《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5月初版)。
46包玉姣著:《藝術:一種生命的形式:蘇珊.朗格藝術生命形式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47古干:《現代書法三步》(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年)。
48史紫忱:《書法美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9月二版)。
49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台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50白謙慎:《白謙慎書法論文選》(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51朱仁夫:《中國現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52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84年1月重十五版)。
53朱其主編:《當代藝術理論前沿-美國前衛藝術與禪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54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出版,1998年再版)。
55朱關田:《初果集:朱關田論書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12月)。
56西中文:《書法與傳統與現代論綱》(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
57吳怡註譯:《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8月再版)。
58吳經熊著,吳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9年初版)。
59呂自揚編:《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台北,河畔出版社,1999年12月八版)。
60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八版)。
61李光華:《禪與書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62李彤著:《書法藝術的思考與闡釋》(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
63李勃洋:《東坡禪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初版)。
64李思賢:《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11月初版)。
6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出局出版,1996年9月初版)。
66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67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68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69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95年二版)。
70沙孟海:《印學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1987年6月初版)。
71沈浩:《心跡流淌: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時代書風凸顯》(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10月)。
72汪中註譯:《宋詞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十版)。
73汪水江:《書法章法形式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9月初版(2013年4月重印))。
74沃興華:《形勢衍:書法創作論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75沃興華:《書法問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12月)。
76沃興華:《書法創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初版(2009年4月重印))。
77周俊杰:《書法美學論稿》(河南,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78周俊杰:《書法復興的尋繹》(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
79周膺:《書法審美哲學》(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1年6月)。
80季惟齋:《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81宗白華:《美學與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初版)。
82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二版)。
83岳師倫:《翰墨風神:中國書法的意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84邱振中主編:《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85邱振中主編:《當代書法創作:理想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86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87邱振中:《書寫與觀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88邱振中:《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89邱燮友註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1年七版)。
90金開誠:《書法藝術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91金萬鈞、任彤編:《中國畫題款簡明圖例》(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1月初版)。
92金學智:《書法美學引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7月)
93金學智:《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2008年12月)。
94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84年10月初版)。
95姜壽田:《現代書法家批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7月二版)。
96宣化法師講述:《六祖法寶壇經淺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11月)。
97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年二版)。
98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99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1年2月初版)。
100洛齊編:《書法與當代藝術:世紀末的最後碰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6月(2007年1月重印))。
101胡文善:《名碑名帖詩文通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2011年6月重印))。
102胡抗美:《中國書法藝術當代性論稿》(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9月)。
103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104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1986年9月十版)。
105唐楷之:《生命現場: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教育創新特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
106孫澄:《形象的本質》(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107孫曉雲、薛龍春:《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月9月)。
108徐小虎:《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7月初版)。
109徐卓人:《趙宧光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0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61年初版)。
111書法雜誌編輯部編:《美的沈思:批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4月)。
112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二版)。
113馬欽忠主編:《藝術家.圖像志.邵岩》(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年12月初版)。
114馬欽忠:《中國書法的當代詮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6月)。
115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初版)。
116國光紅:《古文字形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9月初版)。
117屠友祥校注:《東坡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初版)。
118崔詠雪總編輯:《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記錄專輯》(台中,台灣美術館,2002年11月)。
119崔爾平:《明清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5月)。
120崔樹強:《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
121崔樹強:《黑白之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122崔樹強:《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一版)。
123康丁斯基著,吳瑪琍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9月)。
124張光興:《書法藝術論綱:傳統美學視角下的書法藝術》(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9月)。
125張建忠:《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北京,藍天出版社,2013年1月)。
126張炳煊:《意境文氣的闡釋及其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初版)。
127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
128張敢、杜大愷:《清華美術卷十二:文字‧書法與相關藝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129張傳進:《米芾行書43例》(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130啟功:《漢字書法通解:總論、甲骨文、篆隸、行草、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6月)。
131曹建,徐海東,張雲霽等著:《20世紀書法觀念與書風嬗變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7月)。
132許江,范迪安,朱青生主編:《書非書:2010杭州國際現代書法論壇論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12月)。
133郭子緒:《書法創作論》(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月5月)。
134郭小武:《漢字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
135陳大中:《當代書法創作模式與流派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5年10月(2006年8月重印))。
136陳中浙:《一超直入如來地:董其昌書畫中的禪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2011年8月重印))。
137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138陳軍:《建構與解構:文藝學美學論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6月初版)。
139陳振濂等編:《書法學》上下冊(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5月)。
140陳振濂:《書法美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2011年1月重印))。
141陳振濂編:《現代日本書法大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5月)。
142陳振濂編選導讀:《沙孟海講授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8月)。
14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1988年初版)。
144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第1版)。
145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5年4月初版)。
146陳燮君主編;上海博物館編:《和風漢韻:日本書道之美》(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5月)。
147陳懷恩:《圖像學》(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6月)。
148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
149傅申:《書史與書跡: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9月)。
150傅佩榮解讀:《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2年12月初版)。
151曾來德、王民德:《書法的立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152馮作民譯:《中國印譜》(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10月再版)。
153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6月一版)。
154黃君:《我的書法立場:當代書法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155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7年台初版)。
156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157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86年8月初版)。
158黃簡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10月一版)。
159黑格爾(Hegel):《美學》第一卷(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160楊家駱主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第二版)。
161楊振良:《水遠山長:漢字清幽的意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二版)。
162萬青力:《李可染評傳》(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95年初版)。
163葉一葦:《篆刻學》(杭州,西泠印社,2003年8月一版)。
164葉秀山:《說“寫字”:葉秀山論書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165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166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初版)。
167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下)》(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7月)。
168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
169葉鵬飛:《書法與詩詞十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
170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初版)。
171葛鴻楨:《論吳後書派》(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5年11月)。
172虞愚著:《書法心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10月)。
173鈴木大拙著,耿仁秋譯:《禪風禪骨》(台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初版)。
174雷濤:《道畫合一:石濤繪畫美學思想中的士人精神》(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初版)。
175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初版)。
176廖閱鵬:《禪門詩偈三百首》(台北,圓神,1996年初版)。
177廖閱鵬:《禪門詩偈300首》(台北,圓神出版社,1996年初版)。
178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179熊秉明:《展覽會的觀念:或者觀念的展覽會》(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1月)。
180劉中玉:《混同與重構:元代文人畫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81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上下)》(香港,旺文出版社,未列出版年)。
182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183劉光義:《莊學中的禪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初版)。
184劉海珍主編;潘運告編注:《中國歷代書論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4月二版)。
185鄭日昌主編:《筆迹心理學》(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8月一版)。
186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5月四十版)。
187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10年7月初版)。
188鄧曉東:《唐寅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189鄧寶劍:《玄理與書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月)。
190蕭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191閻安:《清初揚州畫壇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192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6月二版)。
193韓林德:《境生象外》(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5年初版)。
194簡月娟:《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10年7月初版)。
195聶振斌:《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初版)。
196顏崑陽專著:《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出版,1989年二版)。
197釋印旭主編:《北代高僧中峰明本禪師》(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198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出版,1995年修定版)。

三、字典
1赤井清美編:《行草大字典》(東京,赤井清美發行,2012年,10月初版)。
2赤井清美編:《篆隸大字典》(東京,赤井清美發行,2008年,3月初版)。
3洪成玉:《古今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初版)。
4徐無聞主編:《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5年,8月)。
5孫隽主編:《中國篆刻大字典》(南昌,江西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1王天德:《現代書法的水墨形態》(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創作與理論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07月)。
2朱書萱:《明代中葉吳中書家及其書風的形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論文,2000年06月)。
3呂金光:《論晚明審美風尚與表現主義書風的形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2007年04月)。
4李孟玲:《書法造形之反應初探》(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6月)。
5金敬姬:《藝術-無意識的象徵產物》(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6柯夢田:《意境理論體系之美學意蘊闡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7唐楷之:《生命現場》(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7月)。
8耿燦:《孫過庭書法情性觀的美學研究》(內蒙古大學文藝學碩士,2011年8月)。
9張永華:《論書法之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4月)。
10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碩士論文,2002年07月)。
11陳炫明:《書法結構研究-行草書法之新思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7年)。
12章劍華:《中國書法的現代構建》(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1月)。
13黃一鳴: 《王鐸書法的形式與空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理論與創作博士學位論文, 2008年11月)。
14黃華僑:《藝術存在論的爭議及其方法》(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09月)。
15頓子斌:《文人畫的書法化傾向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06月)。
16趙奉才:《從魏晉文人書法流派的興起看書法由自然向自覺的轉變》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碩士,2011年08月)。
17劉燦銘:《中國現代書法史》(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09月)。
18鄭文泉:《立象盡意》(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19謝建軍:《書法美學意象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08月)。
20邊學兵:《狂怪不經 散僧入聖》(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07月)。

(二)期刊論文
1王春才:《書法藝術的抽象規律》(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期。
2吳猛:《書法中的自然之象》(書刊名:大家湖南湘南學院),2010.10期。
3吳鵬:〈論晚明書法的文化轉向〉,輯入《明清書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匯編》(蘇州張家港,2007年8月),頁302-313。
4周睿:《對徐渭和黃道周書法創新的重新闡釋》(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2卷2期。
5胡明:《寓情于書—中國書法材質適于表情性淺析》(文學界(理論版)期刊), 2011年09期 。
6張凱:《從中國書法發展史到中國書法的創新之路》,(文學界(理論版)期刊), 2011年08期 。
7黃鳳祝:《論現代書法與意象》(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期。
8劉驍純:《書法與現代書法》(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世紀期刊):文史哲專輯,1993年5月)。
9鐘明善:《中國書法意象說》(藝術百家),2009年06期。

五、網路資料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ahrp.ntua.edu.tw:2159/kns50/single_index.aspx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294036932934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
國家圖書館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readopac.ncl.edu.tw/ndap/
中國書法館 http://ahrp.ntua.edu.tw:2245/ntua/ArtList.aspx?drgroupid=206&sr=206%5e%e4%b8%ad%e5%9c%8b%e6%9b%b8%e6%b3%95%e9%a4%a8(13716)&sc=VCYmQ29tbW9uTWV0YWRhdGFTZWFyY2heXlImJkluUmVzR3JvdXBeXlJWJiYyMDZeXkYmJkFuZF5eU04mJl5eU1QmJkFTQyYmJg%3d%3d&cult=tw&libid=30&OrgIdentifier=ntua&Token=46CAB778C5DC20D1506475DED0B8F2A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