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書法抽象:「蹲」、「趯」的繪畫意象
作者:黃柏皓
作者(外文):HUANG, BO-HAO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文貞姬
薛保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書法抽象書法書法性意象calligraphic abstractioncalligraphycalligraphicDunTi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乃起源於作為創作者與研究者之雙重身分,針對自身的創作實踐中不斷碰觸、並且反覆思索之問題 ─「書法」與「抽象」。在這兩者之間,看似存在著全然不同的文化脈絡語境,然而,在1945年後的抽象繪畫作品中,似乎隱然出現了「書法性」的繪畫語彙。這正是本論文研究的起點。此一被稱作「書法抽象」之藝術風格在二十世紀的抽象表現藝術運動中,正是對於抽象、線條與人之內在狀態進行思考的其中一支為期不長的插曲。「書法抽象」藝術不僅在歐洲、美國產生一股與東亞傳統間跨文化的轉譯問題,也更進一步影響到日本的具體派、物派與墨象派、韓國的單色畫,以及1990年前後中國及臺灣新水墨的發展。
本論文之宗旨,便是站在「書法」的思想立場,並且思考「書法」與「抽象繪畫」相互對話、辯證與延展等問題。研究者將首先依循西方「書法抽象」之發展脈絡進行爬梳,藉此進一步釐清,當西方意圖透過「書法性」作為「書法」的本質思維而予以掌握時,這一理解的方式是否仍有值得商榷的空間?「書法」是否只是「純粹的抽象線條」,因而使之可能與西方的抽象繪畫的線性線條有著十分相似的對應關係?研究者能否透過對「書法抽象」作品脈絡之梳理,重新站在中國書畫思想的立場基礎上,討論究竟何謂「書法」的根本價值?而「書法」又如何作為一種繪畫方法,使兩者在不同的思想語境下,能夠消除彼此在價值上的差異,而產生交會的可能性,這便是本論文意圖導向的實踐成果之所在。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ligraphy” and “abstraction”, which I encounter repeatedly in my creative practice. Having the dual identities of a creator and a researcher has inspired me to contemplate those subjec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lthough these two subjects seem to possess completel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languages, traces of “calligraphic” painting languages were found in the abstract paintings created after 1945. This finding is exactly the base of this thesis. “Calligraphic Abstraction”, an artistic style practiced in the abstract expression art move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particularly employed briefly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among abstract, lines and human inner states of minds. “Calligraphic Abstraction” not only initiated the necessity of cross-cultural art translation for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ast Asia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s of Gutai, Mono-ha and ink painting in Japan, Dansaekhwa in Korea and new ink art movements in China and Taiwan in 1990s.
Henc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be from the “calligraphy” prospective in order to meditate on the dialogue, the dialectic and the extension between “calligraphy” and “abstract painting”. First, the “Calligraphic Abstraction” development context in the west will be scrutinized to clarify whether its attempt in adopting “calligraphic” elements as its “calligraphy” essence still remains vali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Is “calligraphy” consisted of “simple abstract lines”, uncannily resembling the strokes illustrated in the western abstract paintings? Also, is it possible to conclude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calligraphy” from the 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fter combing through the “calligraphic abstraction” artworks?Finally, how can “calligraphy” be utilized as a painting method to allow both writing and painting co-exist with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with their individual distinctive values attached. This is what the thesis tries to achieve.
一、中文文獻

千葉成夫,《日本美術尚未生成》,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王冬齡編,《中國書法的疆界: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王南溟,《書法的障礙:新古典主義書法、流行書風及現代書法諸問題》,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
王家誠,《溥心畬傳》,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
王耀庭,〈溥心畬書畫研究概說〉,《館藏溥心畬書畫》,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中國書法家協會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北京市:榮寶齋出版社,2010。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1996。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俄]卡西米爾・賽文洛維奇・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張含譯,《非具象世界》,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7。
[俄]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余敏玲譯,《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法]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金絲燕譯,《中國交給我們什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英]艾琳・克斯特羅(Eileen Costello),謬智敏譯,《布萊斯・馬丁》,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法]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張穎譯,《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鄭州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法]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上海市:華東大學出版社,2017。
[美]安靜主编,《白色立方內外:ARTFORUM當代藝術評論50年》,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英]安德魯・羅賓遜(Andrew Robinson),楊小麟、張志清譯,《喚醒沉睡的文字》(THE STORY OF WRITING),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法]米歇爾・瑟福(Michel Seuphor),亞美譯,《抽像畫》,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4。
[法]亨利・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7、2009。
[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 ),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巫鴻,《作品與展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沈語冰,《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2016。
沈偉,《中國當代書法思潮—從現代書法到書法主義》,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
宗白華,《美學的境界》,北京市:文化發展出版社,2018。
林木,《筆墨論》,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林木,《劉國松的中國現代畫之路》,成都市: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
杭春曉,《非媒介:關於水墨的一場討論與對話》,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
東京國立近代博物館編,《生誕100年紀念吉原治良展》,東京:朝日新聞社,2005。
[美] H•H•阿納森著,鄒德儂、巴竹師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德]阿爾森・波里布尼,王端廷譯,《抽象繪畫》,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3。
吳子林編,《藝術終結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周汝昌,《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
[美]法蘭西斯・弗拉斯西娜,喬納森・哈里斯( Francis Frascina,Jonathan Harris)編,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邱振中,《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邱新巧,《姿勢的詩學:日常書寫與書法的起源》,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柄谷行人,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臺北市:麥田出版,2017。
[德]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9。
美術手帖編輯部,《美術手帖-亞洲藝術風起時》,香港:三聯書店,2016春季特別號。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郎紹君,《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郎紹君卷》,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郎紹君,《守護與拓進—二十世紀中國畫談叢》,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郎紹君,《筆墨經驗論集》,合肥市:安徽美術出版社,2016。
洛齊,《書法與當代藝術—世紀末的最後碰撞》,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洛齊編著,《書法主義文本—一個觀念的作品》,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英]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市:書林出版社,2017。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紐]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曾長生譯,《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互動史》,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
海上雅臣,楊晶、李建華譯,《井上有一:書法是萬人的藝術》,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
[美]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美]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陳岸英譯,《尋常物的嬗變—一種關於藝術的哲學》,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美]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惠雯譯,《藝術的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的藩籬》,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無極之美》,臺中市: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2017。
高名潞,《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高名潞,《現代性與抽象》,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高名潞,《意派論:一個顛覆再現的理論》,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高名潞,《另類現代 另類方法》,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徐冰,《我的真文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徐冰,《背後的故事》,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8。
〔唐〕孫過庭撰,朱建新箋証,《孫過庭書譜箋証》,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孫建平,《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北京市,中華書局,2016。
馬欽忠,《中國書法的當代詮釋》,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發行,1998。
理查・雄恩、約翰-保羅・史多納編,王聖智譯,《藝術史的世界觀》,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7。
勞思光,《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4。
梁光耀,《藝術終結—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3。
常寧生,《反叛與超越:現代西方繪畫藝術》,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2000。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唐〕張懷瓘,《書斷》,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陳振濂,《書法美學》,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陳振濂編,《書法學》,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4。
陳振濂,《中國畫形式美探究》,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
[瑞士]斐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0。
傅申,《書法鑑定》,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4。
傅熹年,薛永年主編,〈淺談做書畫鑑定工作的土會〉,《名家鑑畫探要》,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傅申、王妙蓮合著,邵彥譯,紐約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鑑賞研究》,1973。
葉乃嘉,《研究寫作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13。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
溥儒,《寒玉堂書畫論》,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先秦漢魏南北朝卷》,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2009。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鄭福潔譯,《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是怎麼回事》,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英]愛德華・露西-史密斯(Lucie-Smith, E.),陸漢臻、景晨、劉芳元譯,《1945年以來的藝術運動》,杭州市: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
[英]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臺北市:大陸書店,1972。
熊十力,《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78。
熊十力,《讀經示要》,湖南市:岳麓書社出版發行,2013。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漆麟,《作為表現和觀念的抽象》,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6。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蔣彝,《中國書法》,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劉國松,﹤我的思想歷程 ﹥,《現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0。
劉國松,《中國現代化的路》,臺北市:文星書店,1965。
劉悅笛,《藝術終結之後─藝術的綿延之思.序言》,南京市:南京出版社,2006。
潘力,《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
潘耀昌編著,《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清代卷》,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歐陽中石,《書法天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趙瀟譯,《東西方藝術的交會》,北京市: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蕭瓊瑞,《水墨巨靈-劉國松傳》,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
[瑞士]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ies of Art History,1932),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譚家哲,《形上史論》,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6。
譚家哲,《詩文學思想》,臺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譚家哲,《論語平解》,臺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譚家哲,《周易平解》,臺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譚述樂,薛永年主編,〈傅申書畫鑑定研究〉,《名家鑑畫探要》,北京市: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英]羅杰・弗萊(Roger Fry),沈語冰譯,《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
[英]羅杰・弗萊(Roger Fry),沈語冰譯,《弗萊藝術批評文集》,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懷宇譯,《顯義與晦義》,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法]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簡燕寬譯,《肖像畫的凝視》,桂林市:灕江出版社,2015。
[法]讓-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尉光吉譯,《素描的愉悅》,鄭州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二、期刊論文

Ankeney Weitz,〈趙無極繪畫中的書法趨向1957-1969〉,《無極之美》,臺中市: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2017。
Moon Junghee, Calligraphic Abstraction of Modernism and Lee. Ungno, Art History Forum, no.47 Center for Art Studies, korea, 2018,12.
皮道堅、魯明軍,《另一種現代性,還是當代性?》,香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出版,2017。
辛炎,《滕白也:國粹的深淵——書法與抽象表現主義的分野》,臺北市:藝壇雜誌社,第321期,1990。
何乏筆,〈哲學生命與工夫論的批判意涵:關於晚期傅柯主體觀的反思〉,《文化研究》11期,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秋季。
吳同,〈時空的突破:從Brice Marden新畫風看書法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沈裕昌,《從美學觀點研究周易自然意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博士論文,2018。
東京國立近代博物館編,《生誕100年紀念吉原治良展》,東京:朝日新聞社,2005。
柯迺柏(Andre Kneib),〈現代西方對中國書法的論述及其他〉,《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幽蘭,〈中國當代書法之美術詞彙歸類及藝術的世界化〉,《「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會議記錄》,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陳潤棠,《回教與基督教的研究》,天道書樓,1977。
費大為,〈訪畫家谷文達〉,刊載於《美術》,1986年第7期。
劉國松,〈我的思想歷程〉,《現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1990。

三、西文文獻

Alexandra Munroe, Ming Tiampo. 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 New York: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13.
Balken, Debra Bricker. Mark Tobey:Threading Light. Skira Rizzoli Publications, lnc, 2017.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David, Anfam / Dore, Ashton. Franz Kline1910-1962. Milano: Skira Editore, 2004.
Costello, Eileen. Brice Marden. New York: Phaidon Focus, 2013.
Dagen, Philippe. Zao Wou-Ki. Paris: Albin Michel, 2008.
Kazuo, Nakabayashi. Henri Michaux / Emerging Figures. Toky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7.
Leeman, Richard. Cy Twombly: A Monograph. London: Thames & Hudson,2005.
Lee, Ufan. Enrici Michel. Satoshi Ukai. Ufan Lee, Paris: Actes Sud, 2013.
Morita, Shiryu. SHIRYU MORITA. Kyoto: Bokubi Press, 1970.
Seuphor, Michel. Dictionary of Abstract Painting. New York: Tudor Publishing Company, 1957.
Xu, Bing. Xu Bing. London: Albion, 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