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作者:宋玉雯
作者(外文):Sung, Yu-We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子誠
劉人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路翎現實主義七月派胡風個人/群體革命國際主義愛國主義LU LingRealismJuly MagazineHUFengthe collective/the individualrevolutionInternationalismPatriot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路翎(1923-1994),七月派代表性小說家,活躍於四十與五十年代中國文壇。早年作 品受到特定文藝/政治體制批評系統屏蔽,其中蘊涵的意義仍未被充分表述,繫獄關押被 迫停筆多年後,八十年代以降的晚年作品則如冰山一角,海面下猶有廣大部分亟待認識。 本研究考察路翎一生的經歷與創作,企圖從看見主體與主觀的重要性、看重風格與語言及 其作用的途徑解析路翎的作品,探究文本內部諸如語言、敘事、結構等藝術特徵,同時把 握作家的創作實際,追跡路翎的人生行程與創作道路間的關聯性,關注其作品中所懷抱的 現實命題,諸如:群眾/人民再現的複雜意涵,個人(主義)與(革命)群體的關係,朝 鮮前線戰爭書寫中躍動的「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情感內容,等等,以重新評價路翎的創作。
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設想,透過重要的文獻回顧呈現研究現況,藉以勾勒本研究 的主要立論,並就章節安排、內容大要與個別論點作出說明;第二章〈PASSION:受難/ 激情的時代印記〉為後續章節具體析論路翎作品的基礎,先梗概路翎的寫作歷程,之後進 入作品內部,探討俄蘇文學之於路翎創作所起的作用,繼而深究路翎所身歷時代語境的變 化及其對路翎創作的可能介入;第三章〈時代青年的道路〉析論被胡風譽為其出版是「中 國文學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的鴻篇巨帙《財主底兒女們》,在「知識青年的追尋與困躓」 閱讀軸線中,此作不啻為一部理想青年的人民之書;第四章〈前夜〉探討路翎四十年代關 於底層工農人物的作品,路翎此時期的小說可謂是一種「窮人文學」,所關注的並非建國過 程中所需要的前進革命主體,而是進不去偉大新時代的舊人物;第五章〈前夜之後〉討論 路翎五十年代工人題材的小說與劇本,以及朝鮮前線特寫報告和志願軍題材的小說創作; 第六章〈「我不反革命」:1955年之後的作品〉論析路翎晚年詩歌、散文與小說的藝術性, 藉此與逾越生平而牽涉作品評價的「一生兩世」論斷對話;第七章〈結語:但塵埃沒有說 話〉重新賅括本研究的關鍵論點,對路翎作品做出總體評價。
路翎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極力給予人物最大限度的感受性描寫,對於「感覺」與「情 緒」的專注表現,貫穿路翎的創作歷程。他一生創作所受到的肯定與否定,在不同時期文 藝/政治體制批評系統間反覆,擺盪在反抗/不反抗的尺規兩端,從而揭示了文學與政治 同一的「進步/落後」批判修辭的保守性。在左派進步話語政治中的路翎創作,像是一抹 胭脂欠缺真實的血色,而如若,我們援引張中曉的現實主義思考,將「暴露」與「歌頌」 的評論套路,改寫為「痛苦」、「歡樂」、「追求」與「夢想」來閱讀路翎及其作品,那麼路 翎的創作不曾「轉向」,胭紅並不虛假,血色也未必更真,「進步/落後,現實主義/現代 主義,集體/個人」一類成對出現的二元對立論述框架,限囿不了路翎的著述,此疆彼界 之間的斜線地帶(/),可能才是路翎創作所座落的位置。
Lu Ling (1923-1994), representative of the writer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July Magazine, had been active in literary circle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China.Circumscribed by systems of critiques of literary/political institutions, his early works have not been fully attended to while the connotations not expressed. Imprisoned and forced to suspend his writing for years, Lu’s works produced after the 1980s resemble the tip of an iceberg, under which a sea of meanings awaits our exploration. To reassess Lu’s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walks along the route of Lu’s life and crea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language, narrative, and structure while trac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journey of life?] and creation path [trajectory of creation?]. It focuses on Lu’s theses on reality,including complexity of representing the multitude/peop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ividual(ism) and the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as well as the affect of “Internationalist patriotism” in his frontline war-writing of the Korean War.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literary review, and chapter layout, to illustrate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Two, “PASSION: Sufferings/the Imprint of the Age of Passion,” is the basis on which the later chapters develop their respective argument. It offers a silhouette of Lu’s writing trajectory,and then attends to the interior of his work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the ways in which Lu’s wring had been informed by and articulated with the contextual changes. Chapter Three, “Road of the Youth,” analyzes how Caizhu De Erniimen—“a major incident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s acclaimed byHu Feng— can be read as an ideal for the you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pursuit and plight of the intellectual youth.” Chapter Four, “On the Eve,” discusses Lu’s works in the 1940s that attend to the underclass workers and peasants, who, unlike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s moving forward in the nation-building process, are not qualified to enter the great new age. Chapter Five, “After the Eve,” discusses Lu’s 1950s novels and plays that focus on the workers, the war-writing of the Korean War frontline, and fictional writingof volunteer soldiers. Chapter Six, “ I Am Not Anti-Revolution: Works after 1955,”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Lu’slater poems, essays and novels,so as to convers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Lu leads a life in two generations.”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and yet the dust does not speak,” reviews the argument of this research, and concludes with a general assessment of Lu Ling’s literature.
Most distinctive of Lu’s works is his affective description of “feelings” and “emotions” of the characters. The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Lu’s works fluctuate along with the systems of critiques of literary/political institutions, with the extremes of resistance and non-resistance. Precisely because of such a fluctuation, the critique of Lu’s works exposes the conservativeness of the seemingly critical literary-political rhetoric of “progressive/backward.” In the view of the left progressive politics, , Lu’s writing is akin to a shade of carmine that lacks the color of realistic blood;however, if we read Lu’s works with Zhang Zhongxiao’s thinking on realism, replacing “exposure” and “praise” with “pain,”“joy,”“pursuit,” and “dream,” we would realize that Lu’s creation has never “turned.”The carmine is not a sham, while the blood is hardly truer. Lu Ling’s writing has not been circumscribed by the binary oppositions such as “progress/backward,”“realism/modernism,”“the collective/the individual.” The borderland between the boundaries may be where Lu’s creation situates.
路翎主要相關著作(作品集、書信集、傳記、研究資料集)
1. 《饑餓的郭素娥》(中篇小說),桂林:南天出版社,1943 年3月。
2. 《青春的祝福》(短篇小說集),重慶:南天出版社,1945 年3月。
3. 《財主底兒女們》(上)(長篇小說),重慶:希望社初版,1945 年12 月;上海:希望社再版,1948 年2 月。
4. 《蝸牛在荊棘上》(中篇小說),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 年3月。
5. 《求愛》(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46 年12 月。
6. 《財主底兒女們》(下)(長篇小說),上海:希望社,1948 年2 月。
7. 《雲雀》(劇本),上海:希望社,1948 年11 月。
8. 《在鐵鍊中》(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49 年8 月。
9. 《燃燒的荒地》(長篇小說),上海:作家書屋,1950 年9 月。
10. 《朱桂花的故事》(短篇小說集),天津:知識書店初版,1950年10 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再版,1955 年3 月。
11. 《迎著明天》(劇本),北京:天下出版社,1951 年8 月。
12. 《英雄母親》(劇本),上海:泥土社,1951 年9 月。
13. 《平原》(短篇小說集),上海:作家書屋,1952 年1 月。
14. 《祖國在前進》(劇本),上海:泥土社,1952 年1 月。
15. 《板門店前線散記》(報告文學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6 月。
16. 《初雪》(短篇小說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 年9月。
17. 《財主底兒女們》(上、下)(長篇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3 月。
18. 《戰爭,為了和平》(長篇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 年12月。
19. 《路翎劇作選》(劇本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年2 月。
20. 《路翎小說選》(短篇小說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年3 月。
21. 《燃燒的荒地》(長篇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年10 月。
22. 《饑餓的郭素娥 蝸牛在荊棘上》(中篇小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年2 月。
23. 《路翎文集》(四卷本),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年2 月。
24. 張業松、徐朗編:《路翎晚年作品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年3月。
25. 魯貞銀、張業松編:《路翎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 年10 月。
26. 張業松等編:《路翎全集》(11 卷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年
6 月。〔說明:上編六卷包括小說、話劇、特寫、書信和文論;下編四卷包括詩歌、散文與晚年小說,另有附卷《路翎生平及研究資料》。下編出版中。〕
27. 朱珩青編:《路翎》(短篇小說集),香港:三聯書店,1994 年10 月。
28. 朱珩青編:《旅途》(作品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年10 月。
29. 張以英編註:《路翎書信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年2 月。
30. 曉風編選:《胡風 路翎文學書簡》,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年5月。
31. 徐紹羽整理:《致胡風書信全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年4 月。
32. 張業松編:《路翎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33. 朱珩青:《路翎:未完成的天才》,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年4 月。
34. 朱珩青:《路翎傳》,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11 月。
35. 楊義、張環、魏麟、李志遠編:《路翎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年1 月。

專書(學術專著與文學作品集等)
1. 大衛.洛吉(英)(David Lodge Gay),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台北:木馬文化,2013 年7 月初版18 刷。
2. 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二十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
3. 王燁:《二十年代革命小說的敘事形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 月。
4. 王麗麗《在文藝與意識形態之間:胡風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1 月。
5.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胡風主編期刊彙集》(五冊),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 年5 月。
6. 瓦爾特.本雅明著(德),潘小松譯:《莫斯科日記 柏林紀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4 月。
7. 安德烈.紀德(法),朱靜、黃蓓譯:《訪蘇聯歸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年7 月。
8. 安德烈.紀德著(法),余中先譯:《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11 月。
9. 安德烈.紀德著(法),鄭超麟譯:《從蘇聯歸來──附:答客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年1 月。
10.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年4 月。
11. 宋學智:《翻譯文學經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里斯朵夫》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年10 月。
12. 彼得.蓋伊(Peter Gay)、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 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o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台北:立緒文化,2009 年12 月。
13. 法捷耶夫著(俄),魯迅譯:《毀滅:新人誕生的詩》,台北:慧明文化,2001 年12 月。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俄),磊然譯:《窮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年1 月。
15. 哈羅德.布魯姆著(美),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 年11 月。
16. 契訶夫(俄),焦菊隱譯:《契訶夫戲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年1月。
17. 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台北:書林出版社,2012 年10 月。
18. 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新地論叢1),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年4 月。
19. 施淑:《歷史與現實》,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 年7 月。
20.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1.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2.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4.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5. 洪子誠:《我的閱讀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4 月。
26.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7.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1 月。
28. 胡風:《胡風全集》(十卷本),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29. 胡風:《胡風評論集》(三卷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年。
30. 胡風,張曉風整理:《致路翎書信全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年4月。
31. 韋勒克與沃倫(R. Wellek& A. Warren):《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年9 月。
32. 茨威格著(奧),楊善祿、羅剛譯:《羅曼.羅蘭》,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年8 月。
33. 馬良春、張大明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年11 月。
34. 高爾基著(俄)、夏衍等譯:《母親》,台北:光復書局,1998 年8 月。
35. 張若名:《紀德的態度》,北京:三聯書店,1997 年8 月第二版。
36. 張新穎:《20 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37. 梅志:《往事如煙:胡風沉冤錄》,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 年2 月。
38. 理定等著(俄)、魯迅譯:《豎琴:蘇聯同路人小說選》,台北:慧明文化,2002 年4 月。
39. 程抱一:《天一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12 月。
40. 舒允中:《內線號手:七月派的戰時文學活動》,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2 月。
41. 舒蕪:《舒蕪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12 月。
42.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 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3. 黃曉武:《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抗戰時期胡風的「主觀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年11 月。
44. 賈植芳:《歷史的背面:賈植芳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45. 楊根紅:《論路翎文本創作的文人機緣與現代意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年7 月。
46.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47. 綏拉菲摩維支著(俄)、曹靖華譯:《鐵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9 月北京第3 版(1951 年4 月北京第1 版,1957 年10 月北京第2 版)。
48. 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年9 月。
49. 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8 年10 月。
50. 趙園:《論小說十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11 月。
51.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1 月。
52. 魯迅研究室:《魯迅研究資料》,澳門:爾雅社,1979 年3 月。
53.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魯迅先生紀念集》,上海:上海書店,1979 年12月。
54. 魯迅:《魯迅雜文全編(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6 月。
55. 魯迅著、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
56. 曉風:《九死未悔:胡風傳》,台北:業強,1996 年4 月。
57. 曉風主編:《我與胡風──胡風事件三十七人回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年1 月。
58. 曉風編:《我與胡風(增補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年12 月第2 版、2004 年1 月第一次印刷。
59. 曉風選編:《胡風家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4 月。
60.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初版。
61. 謝冕、洪子誠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1995 年12 月。
62. 謝慧英:《強力的「掙扎」與主體性「突圍」——路翎創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12 月。
63. 羅大岡編:《認識羅曼羅蘭──羅曼.羅蘭談自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7 月。
64. 羅曼.羅蘭著(法),傅雷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台北:遠景,1978年9 月。
65. 羅曼.羅蘭著(法),袁俊生譯:《莫斯科日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6 月。
66. 嚴家炎:《中國現代各流派小說選》,北平:北京大學,1986 年6 月。
67.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年8 月。

評論與研究論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
1. A.紀德(法):〈描寫自己〉,《譯文》第1 卷第2 期,頁117,1934 年。
2.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i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VII, ed. and trans. James Strachey.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5.
3. 丁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後後〉,《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37-47,1982 年。
4. 山村房次(日):〈紀德和蘇聯〉,《世界知識》第6 卷第4 號,頁214-215,1937 年。
5. 中澤臨川、生田長江著(日),魯迅譯:〈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莽原》第1 卷第7/8 期,頁254-288,1926 年。
6. 中澤臨川、生田長江著(日),魯迅譯:〈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莽原》第7-8 期,頁254-288,1926 年。
7. 尹瑩:〈路翎筆下的重慶「邊緣世界」〉,《安徽文學》第11 期,頁256-257,2010 年。
8. 巴人:〈讀《初雪》——讀書隨筆之一〉,《文藝報》第2 號,1954 年。
9. 巴赫金:〈人文科學方法論〉,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6 月,頁378。
10. 戈寶權:〈羅曼.羅蘭的生活與思想之路〉,《文壇》第3 期,頁72-86,1946 年4 月19 日。
11. 戈寶權:〈羅曼羅蘭的七十誕辰〉,《申報週刊》第1 卷第9 期,頁213-215,1936 年。
12. 文小燈:〈論五十年代文學的「真實性」〉,《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4 期,頁50-52,2008 年8 月。
13. 文天行:〈路翎小說的主觀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296,1986 年。
14. 文貴良:〈路翎的歐化:語言創傷與生命開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 期,頁149-162,2009 年。
15. 方長安,紀海龍:〈冷戰期間美英對中國「十七年文學」內容的言說〉,《湘潭大學學報》第34 卷第6 期,頁96-100,2010 年11 月。
16. 毛燦月:〈現代家庭小說中三代人結構模式〉,《中國文學研究》第2 期,頁100-105,1988 年。
17.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8 月,頁303-355。
18. 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毛澤東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8 月,頁342-346。
19. 王小環:〈路翎小說中的「原始強力」解析〉,《作家雜誌》第9 期,頁11,2009 年。
20. 王地山:〈直面現實的困惑──試談《莫斯科日記》與《從蘇聯歸來》〉,《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學報》第2 期,頁55-58,2005 年。
21. 王志禎:〈路翎:瘋狂的敘述〉,《文學評論》第3 期,頁103-112,2000年。
22. 王志禎:〈論路翎小說主人公的「瘋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頁136-149,2000 年。
23. 王攸欣:〈路翎、張愛玲小說審美內蘊比較論〉,《浙江學刊》第4 期,頁76-86, 2013 年。
24. 王建:〈人性世界的藝術審視與再現──路翎小說藝術新探〉,《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頁71-78,頁94,1989 年。
25. 王建:〈試論路翎小說的思想內涵〉,《山東師大學報》第6 期,頁83-86,1989 年。
26. 王秋月:〈路翎及當代作家筆下的飢餓主題〉,《文學教育》(下)第4 期,頁26-27,2010 年4 月。
27. 王淑芹:〈創傷與治療:對讀蘇聯作品看中國十七年戰爭文學〉,《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第20 卷第6 期,頁82-85 與頁96,2008 年11 月。
28. 王鳳仙:〈「每一個人都是為了自己」──從存在哲學視域看《財主底兒女們》中的「衝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 期,頁97-101,2011 年7 月。
29. 王學松:〈論路翎小說藝術世界的構建要素〉,《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2 卷第1 期,頁153-155,2011 年2 月。
30. 王曉初:〈路翎《飢餓的郭素娥》與魯迅文學精神的聯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 期,頁95-97,2010 年12 月。
31. 王鍾陵:〈典型論在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演化與論爭〉,《江蘇社會科學》第3 期,頁118-125,2003 年。
32. 王麗華:〈路翎「個體對群體」生命存在意義的探索〉,《遼寧科技學院學報》第14 卷第2 期,頁29-30 與頁68,2012 年6 月。
33. 王麗麗:〈路翎與重慶〉,《文學評論》第2 期,頁60-65,2011 年。
34. 北塔:〈紀德在中國〉,《中國比較文學》第2 期,頁116-32,2004 年。
35. 白明寬:〈路翎《財主底兒女們》中的父與子〉,《文學教育(上)》第8期,頁128-129,2012 年8 月。
36. 白虹:〈主觀性.內向性.抒情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路翎比較〉,《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1 卷第44 期,頁45-51,1992 年12 月。
37. 白樺:〈克利斯篤夫與悲多汶──羅曼羅蘭的新英雄主義〉,《黃鐘》第1卷第7 期,頁1-4,1932 年。
38. 石川湧:〈說述自己的紀德〉,《譯文》第1 卷第2 期, 1934 年。
39. 企霞:〈一部明目張膽地為資本家捧場的作品──評路翎的《祖國在前進》〉,《文藝報》第6 號,頁6-11,1952 年。
40. 朱珩青:〈路翎小說新論〉,《海南師院學報》第5 卷第3 期,頁54-57,1992 年。
41. 朱晶、曠新年:〈打開塵封的記憶──讀董之林《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枣庄學院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141-144,2009 年6 月。
42. 朱慶芳:〈拂去歷史的沉沙──紀德的《訪蘇歸來》與中國〉,《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6 卷第2 期,頁71-74,2006 年6 月。
43. 朴貞姬(韓):〈《窪地上的「戰役」》的寓言解讀〉,《藝術廣角》第1 期,遼寧: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頁22-24,1997 年。
44. 江倩:〈在民族主義主流話語中對個人主義的執著──論《財主底兒女們》中蔣純祖形象的意義〉,《名作欣賞》第23 期,頁77-79,2009 年。
45. 佚名:〈《窪地上的「戰役」》是一篇好作品〉,《文藝理論研究》第1 期,頁190,1981 年。
46. 吳永平:〈《泥土》全目及其他〉,《新文學史料》第4 期,頁157-162,2011年11 月22 日。
47. 吳永平:〈1950 年,胡風為何要尋找「張明東」〉,《博覽群書》第7 期,頁107-109,2010 年7 月1 日。
48. 吳永平:〈史料在手,也得細讀,還須考證〉,《新文學史料》第3 期,頁197-199,2011 年。
49. 吳永平:〈更正〉(〈舒蕪胡風交往簡表〉),《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170,2010 年。
50. 吳永平:〈胡風為何要批評路翎的小說〉,《博覽群書》第5 期,頁93-96,2010 年5 月。
51. 吳永平:〈胡風與《起點》文學月刊〉,《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1 卷第3 期,頁35-39,2011 年6 月。
52. 吳永平:〈胡風與《螞蟻小集》的復刊及終刊〉,《閱江學刊》第4 期,頁106-111,2009 年12 月。
53. 吳永平:〈張業松編《路翎批評文集》之誤植〉,《博覽群書》第2 期,頁39-42,2012 年2 月。
54. 吳永平:〈幾近被忘卻的「荒雞文藝叢書之一:天堂的地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 年第6 期。
55. 吳永平:〈舒蕪胡風交往簡表〉,《新文學史料》第1 期,頁26-38,2010年2 月22 日。
56. 吳永平:〈試析胡風對路翎短篇小說《泡沫》的不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9 卷第4 期,頁26-29,2009 年8 月。
57. 吳向北:〈談路翎《青春的祝福》〉,《重慶師院學報》第1 期,頁20-28,1983 年。
58. 吳向北:〈簡論路翎《飢餓的郭素娥》〉,《重慶師院學報》第3 期,頁3-11,1983 年。
59. 吳倩:〈評路翎的短篇小說集《平原》〉,《人民文學》第9 期,1952 年。
60. 呂東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批評:論1954 年批評界對路翎的批評〉,《汕頭大學學報》第25 卷第2 期,頁11-22,2009 年。
61. 呂熒、傅履冰:〈關於「客觀主義」的討論〉,《萌芽》第1 卷第4 期,頁2-10,1946 年。
62. 呂熒:〈藝術與政治〉,《萌芽》第1 卷第1 期,頁7-9,1946 年。
63. 宋之的:〈錯在哪裡?──評路翎的小說《窪地上的「戰役」》〉,《解放軍文藝》第8 期,頁33-40,1954 年。
64. 岑小雙:〈人性的遊走與復歸《窪地上的「戰役」》重讀〉,《文學界》第3 期,頁107-108,2011 年。
65. 李公昭:〈朝鮮戰爭:被遺忘的戰爭與未被遺忘的文學〉,《外國文學》第1 期,頁70-78,2008 年1 月。
66. 李永東:〈故事情節的仿效與中俄家族敘事的分野──《財主底兒女們》與《戰爭與和平》的比較〉,《湘潭大學學報》第33 卷第6 期,頁119-123,2009 年11 月。
67. 李春林、高翔:〈20 世紀、30 年代:魯迅、紀德與蘇聯和共產主義──紀念魯迅誕辰125 周年、逝世70 周年〉,《魯迅研究月刊》第11 期,頁18-26,2006 年。
68. 李春林、臧恩玉:〈論路翎的《谷》──兼及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穀》中的印痕〉,《河北學刊》第1 期,頁63-68,1996 年1 月20 日。
69. 李曉娜:〈三本訪蘇日記引發的思考──論本雅明、羅蘭和紀德的分歧〉,《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1 期,頁111-117,2003 年。
70. 李曉偉:〈《財主底兒女們》與《罪與罰》中的瘋狂主旋律〉,《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 卷第2 期,頁41-43,2011 年4 月。
71. 李曉偉:〈「獨立」與「合群」──簡論《財主底兒女們》中蔣純祖的超越之路〉,《雞西大學學報》第10 卷第3 期,133-134,2010 年6 月。
72. 李曉輝:〈從紀德訪蘇遊記看史達林時期的蘇聯社會〉,《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2 期,頁64-66,2008 年4 月。
73. 杜云南、熊沛軍:〈瘋狂與悲壯的交錯盤結:路翎筆下人物淺析〉,《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第31 卷第1 期,頁63-65,2006 年1 月。
74. 邢彩霞:〈路翎小說的「異質性」──無法規避的傳統〉,《保定學院學報》第25 卷第5 期,頁73-76,2012 年9 月。
75. 周維東:〈重慶「場域」與《飢餓的郭素娥》〉,《紅巖》第1 期,頁75-78,2010 年。
76. 周燕芬:〈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側影──路翎和《財主的兒女們》〉,《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2 期,頁171-178,2009 年2 月。
77. 周燕芬:〈舒蕪《倒戈》及其思想探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 卷第3 期,頁97-104,2011 年5 月。
78. 周顯波:〈曖昧文本的「縫合」重讀──《洼地上的「戰役」》〉,《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25 卷第2 期,頁177-179,2012 年12 月。
79. 孟繁華:〈大時代與知識分子的心底波瀾──重評《廢都》〉,《小說評論》第5 期,頁64,2010 年。
80. 昌切:〈路翎的小說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306-307,1990 年。
81. 昌切:〈路翎的小說世界〉,《文學評論》第1 期,頁102-112,1990 年。
82. 昌切:〈趙樹理與路翎:現實主義小說潮流中的兩脈流向〉,《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 期,頁48-54,1992 年。
83. 易惠霞:〈瘋癲與顛覆──路翎小說創作中的「瘋癲」透視〉,《文史博覽》第14 期,頁21-23,2006 年。
84. 邵荃麟:〈羅曼.羅蘭的《搏鬥》──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道路〉,荃麟等著:《論批評》(大眾文藝叢刊第四輯),頁63-77,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9 月。
85. 邵燕祥:〈《路翎小說選》評點〉,《文藝評論》第1 期,頁90-92,1988年。
86. 金永平:〈略論現代心理小說的流變──從郁達夫到施蟄存再到路翎〉,《語文學刊》第5 期,頁8-11,2005。
87. 金名:〈路翎要切實地改正錯誤〉,《文藝報》第9 期,1952 年。
88. 金彥河:〈《飢餓的郭素娥》:瘋狂與藝術的張力〉,《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頁58-62,2001 年。
89. 金彥河:〈路翎的文學世界與瘋狂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頁65-92,2002 年。
90. 金春蓮:〈路翎《財主底兒女兒們》、金學鐵《激情時代》語言風格比較〉,《中國城市經濟》第1 期,頁210-211,2011 年1 月。
91. 侯金鏡:〈評路翎的三篇小說〉,《文藝報》1954 年第12 號,頁28-32,1954 年6 月30 日。
92. 侯桂新:〈《大眾文藝叢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的轉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120-131,2009 年。
93. 俎賓:〈從路翎的小說看五四精神在四十年代的困境〉,《大眾文藝》第4期,頁157, 2010 年。
94. 施淑:〈歷史與現實──論路翎及其小說〉,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新地論叢1),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頁111-162,1990 年。
95. 段美喬:〈論1940 年代中國文壇的「紀德熱」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 卷第2 期,頁21-27,2006 年5 月。
96. 洪子誠、靜矣:〈五六十年代文學的意義──洪子誠訪談錄〉,《思想者訪談》第7 期,頁51-57,1998 年。
97. 洪子誠:〈百花時代下的《文藝報》風雨〉,《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頁33-37 與頁40,1999 年1 月12 日。
98. 洪子誠:〈材料與注釋:張光年談周揚〉,《文學評論》第4 期,頁143-153,2014 年。
99. 洪子誠:〈思想、語言的化約與清理──「我的閱讀史」之《文藝戰線兩條路線鬥爭大事記》〉,《文藝爭鳴》第3 期,頁69-74,2010 年。
100. 洪子誠:〈從周揚的「兩面派」說起──當代批評家的道德問題〉,《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頁32-38,2011 年5 月。
101. 紀蔚然:〈古典的與現代的:論姚一葦的戲劇藝術〉,「姚一葦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研討會,1998 年4 月11 日,見「姚一葦學術網」的討論連結:http://yaoyiwei.tnua.edu.tw/docu/conf02.htm,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5 月10 日。
102. 胡芊:〈胡風文藝思想與七月派小說創作的文藝風範〉,《求索》第6 期,頁51-53,2012 年6 月。
103. 胡勇:〈路翎對魯迅「心靈寫實」現實主義作精神的繼承與探索〉,《江西社會科學》第6 期,頁83-86,2007 年6 月。
104. 胡風:〈羅曼.羅蘭斷片〉,胡風等著:《羅曼.羅蘭》,上海:新新出版社,頁8-21,1946 年5 月。
105. 胡輝杰、黃曉華:〈癲狂:「生」的拷問──論蔣蔚祖瘋狂形象的哲學意蘊〉,《湘潭大學學報》第28 卷第2 期,頁51-55,2004 年3 月。
106. 胡繩:〈評路翎的短篇小說〉,荃麟、乃超等著:《文藝的新方向》(大眾文藝叢刊第一輯),頁61-72,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3 月。
107. 茅盾:〈永恆的紀念與景仰〉,《抗戰文藝》第10 卷第2/3 期,頁5-8,1945年。
108. 茅盾:〈夜讀偶記──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它〉,《茅盾全集》第25 卷,頁121-22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
109. 倪海燕:〈「原始強力」與川東地域文化的關係──從一個角度解讀路翎早期的創作〉,《重慶評論》S1 期,頁62-68,2010 年。
110. 唐明明:〈路翎小說美學風格芻議〉,《開封大學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39-40,頁43,2012 年9 月。
111. 唐明明:〈論路翎式個人主義文學觀念的生成〉,《開封大學學報》第32卷第3 期,頁17-20,2012 年9 月20 日。
112. 唐湜:〈詩的新生代〉,《新意度集》,北京:三聯書店,頁21-4,1990 年9 月。
113. 夏炎德:〈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讀書雜誌》第3 卷第5 期,頁475-496,1933 年。
114. 夏錦乾:〈一部應該重新評價的小說〉,《讀書》第10 期,頁32-34,1985年。
115. 孫海龍:〈域外戰爭中的「她者」──50 年代中國抗美援朝文學中的朝鮮半島女性敘事〉,《東疆學刊》第31 卷第3 期,頁34-39,2014 年7 月。
116. 孫斐娟:〈50 年代路翎小說創作的轉型〉,《黃岡職業技術學校學報》第15 卷第1 期,頁77-81,2013 年2 月。
117. 孫曉忠:〈當代文學中的馮雪峰──以《文藝報》為中心〉,《文學評論》第3 期,頁86-98,2005 年5 月15 日。
118. 孫曉燕:〈論路翎50 年代的浪漫悲情戰爭小說〉,《當代文壇》第4 期,頁117-120,2011 年4 月。
119. 時國炎:〈傳統與現代:病態女性的兩極表徵──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論〉,《大理學院學報》第5 卷第11 期,頁50-53,2006年11 月。
120. 海澀愛(Heather Love),林家瑄譯:〈活/死他者〉(Living (and Dying) in the Other),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頁73-84,新北市:蜃樓,2012 年12 月。
121. 涂慧:〈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國的百年詮釋嬗變〉,《教研天地》第1 期,頁64-67,2011 年1 月。
122. 秦弓:〈論40 年代中後期路翎的小說創作〉,《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 期,頁116-120,2000 年。
123. 素梅:〈路翎:反抗絕望〉,《中學生》第2 期,2010 年。
124. 耿庸:〈枝蔓叢叢的回憶〉,曉風編:《我與胡風(增補本)》,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頁640,2003 年12 月第2 版、2004 年1 月第一次印刷。
125. 荃麟:〈饑餓的郭素娥〉,《青年文藝》(桂林)第1 卷第6 期,頁40-43,1944 年。
126. 荃麟:〈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批判.和今後的方向〉,荃麟、乃超等:《文藝的新方向》(大眾文藝叢刊第1 輯),頁5-19,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3 月。
127. 記者:〈全國文協組織第二批作家深入生活〉,《文藝報》第24 號(總第77 期),頁14,1952 年12 月25 日。
128. 郝亦民:〈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和路翎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54-72,1988 年。
129. 郝明工:〈陪都重慶與路翎的小說書寫〉,《重慶評論》S1 期,頁59-61,2010 年。
130. 郝魁鋒:〈抗戰初期《風雨》周刊研究〉,《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 期,頁70-74, 2010 年。
131. 馬克思(俄):〈議會的戰爭辯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頁188,1962 年。
132. 高阿蕊:〈原始強力與高貴心靈的完美融合──略論路翎抗戰時期作品中的人物〉,《紅巖》S1 期,頁69-74,2010 年。
133. 高阿蕊:〈高貴的心和原始的力──論路翎解放前的中短篇小說創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6 期,頁119-122 與頁126,2010 年11月。
134. 高遠東:〈《故事新編》的讀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 期,頁174-178,2012 年。
135. 高遠東:〈歌吟中的復仇哲學──《鑄劍》與《哈哈愛兮歌》的相互關系讀解〉,《魯迅研究月刊》第7 期,頁37-41,1992 年。
136. 高遠東:〈論七月派小說的群體風格(節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293-294,1988 年。
137. 高遠東:〈論七月派小說的群體風格〉,《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34-44,1988 年。
138. 崔琳:〈從趙樹理、路翎的文學創作看40 年代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東方企業文化》第17 期,頁128,2012 年9 月。
139. 常彬、楊義:〈百年中國文學的朝鮮敘事〉,《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85-199,2010 年。
140. 常彬:〈北朝鮮作家筆下的朝鮮戰爭──1950 年代中國報刊刊載一瞥〉,《河北大學學報》第37 卷第6 期,頁8-14,2012 年11 月。
141. 常彬:〈抗美援朝文學敘事中的政治與人性〉,《文學評論》第2 期,頁59-6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7 年。
142. 常彬:〈敘事同構的中朝軍民關系──抗美援朝文學論〉,《河北學刊》第33 卷第1 期,頁99-103,2013 年1 月。
143. 常彬:〈戰爭中的女人與女人的戰爭──抗美援朝文學論〉,《河北大學學報》第39 卷第4 期,頁43-48,2014 年7 月。
144. 張以英編註:《路翎書信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 年2 月。
145. 張如法:〈從文藝的視角論析《河南》的價值〉,《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期,頁67-70,2010 年。
146. 張若名:〈小說家的創作心理〉,《新思潮》第1 卷第2 期,頁11-16,1946年。
147. 張若名:〈安德烈.紀德給張若名的信〉,《紀德的態度》,頁1-2,北京:三聯書店,1996 年5 月。
148. 張若名:〈紀德的介紹〉,《新思潮》第1 卷第4 期,頁16-19,頁24,1946年。
149. 張彩紅、胡景戰:〈非理性世界中的瘋癲圖景──路翎小說中的瘋癲人物透視〉,《河南社會科學》第9 卷第6 期,頁137-140,2001 年11 月。
150. 張華:〈本體性探尋中的生命悲歌──從《雲雀》到《風雪夜歸人》〉,《戲劇文學》第6 期,頁55-59,2010 年。
151. 張傳敏:〈胡風的「沉重」與七月派的裂痕──由胡風的一封信談起〉,《粵海風》第4 期,頁21-27,2011 年。
152. 張業松、黃美冰、劉云採寫:〈魯煤談路翎〉,《新文學史料》第2 期,頁144-51,2006 年。
153. 張業松:〈「一生兩世」與強制遺忘──關於「路翎敘述」的敘述〉,《當代作家評論》第4 期,頁62-69,1997 年。
154. 張業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批評〉,《文藝理論研究》第1 期,頁13-20,1997 年。
155. 張曉東:〈中國現代知識者的身分識別──以朱自清為個案〉,《中州學刊》第3 期,頁215-220,2011 年5 月。
156. 張靜:〈論路翎小說中的「原始強力」〉,《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6 期,頁46-47,2009 年12 月。
157. 張叢皞:〈形神兼備的家族悲劇──談《財主底兒女們》的「紅樓神韻」〉,《名作欣賞》第23 期,頁112-114,2011 年。
158. 梁如如、王晶:〈人生轉變並非創作轉型──辨析路翎創作轉型視野中的「一生兩世」〉,《文學評論》第9 期,頁39,2012 年9 月。
159. 梁敏兒:〈原始強力再議:以《飢餓的郭素娥》為中心〉,《重慶評論》S1期,頁53-56,2010 年。
160. 許鈞:〈相通的靈魂與心靈的呼應:安德列.紀德在中國的傳播歷程〉,《江海學刊》第3 期,頁181-188,2007 年。
161. 郭沫若:〈東平的眉目〉,《沫若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9 月,頁390-395。
162. 郭建磊:〈病態與崇高:梁如如、高覺新、祁瑞宣、隋抱樸悲劇人格縱論〉,《齊魯學刊》第3 期,頁21-29,1992 年3 月。
163. 郭龍俊:〈人性深處的探索梁如如重讀路翎的《窪地上的「戰役」》〉,《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6 期,頁42-44,2013 年11 月。
164. 野艾:〈對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的問候梁如如向路翎致意〉,《讀書》第2期,頁87-92,1981 年。
165. 陳方競:〈胡風與路翎「理論與創作」互動性表現的再認識〉,《福建論壇》第7 期,頁114-120,2012 年。
166. 陳奔:〈路翎長篇小說人物的主觀精神世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53-58,1989 年。
167. 陳亮、楊羅:〈紀德研究述評〉,《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3 卷第4 期,頁143-144,2010 年8 月。
168. 陳涌:〈我們從《窪地上的「戰役」》裡看到什麼?〉,《人民文學》第5期,頁102-110,1955 年。
169. 陳棽:〈荒原感與原始生命強力──簡析《財主底兒女們》中的「曠野」意象〉,《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 期,頁120-122,2009 年。
170. 陳傳芝:〈《財主底兒女們》舞蹈著的心靈〉,《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24-28,2012 年。
171. 陳傳興:〈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與1960 年代〉,《人間思想》第10 期,頁4-27,2015 年8 月。
172. 陳嬋:〈路翎小說的身體敘述〉,《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第10 卷第4 期,頁64-66,2009 年12 月。
173. 陳廣根:〈路翎小說中重慶底層民眾形象淺論〉,《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第9 卷第3 期,頁54-57,2009 年9 月。
174. 陸希治:〈歪曲現實的「現實主義」〉,《文藝報》1952 年第9 號,頁25-28,1952 年5 月10 日。
175. 惠雁冰:〈複合視角、女性鏡像、道德偏向──論抗美援朝文學中的「朝鮮敘事」〉,《人文雜誌》第4 期,頁110-117,2007 年。
176. 程光煒:〈茅盾建國後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南都學壇》第24 卷第1 期,頁63-69,2004 年1 月。
177. 舒蕪:〈致路翎的公開信〉,《文藝報》1952 年第18 號,1952 年。
178. 舒蕪:〈羅曼.羅蘭的「轉變」〉,胡風等著:《羅曼.羅蘭》,頁5-7,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 年5 月。
179. 華然:〈文苑繁茂憶園丁──胡風編輯活動紀略〉,《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3 期,頁112-118,1987 年。
180. 賀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別問題──階級與性別議題的歷史思考〉,《南開學報》第6 期,頁16-22,2006 年。
181. 賁曉霞:〈封建思想的衛道士──《英雄的舞蹈》重讀〉,《語文天地》第5 期,頁26-27,2011 年。
182. 陽纓、周穎學:〈一支輕輕彈奏的鋼琴曲:讀路翎新作《鋼琴學生》〉,《語文學刊》第4 期,頁33-34,1987 年。
183. 馮仰操:〈戰爭與情感的兩樣敘述──比較帕烏斯托夫斯基《雪》與路翎《初雪》〉,《名作欣賞》第22 期,頁50-52,2013 年。
184. 黃源:〈羅曼羅蘭七十誕辰〉,《作家》第1 卷第1 期,頁332-336,1936年。
185. 敬隱漁:〈蕾芒湖畔〉,《小說月報》第17 卷第1 期,1926 年1 月。
186. 敬隱漁譯:〈若望.克利思朵夫〉,《小說月報》第17 卷第1-3 期,1926年。
187. 楊人楩:〈羅曼羅蘭〉,《民鐸雜誌》第6 卷第3 期,頁1-15,1925 年。
188. 楊文忠:〈政治-社會批評體系下的價值取向──胡繩與路翎的批評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8 卷第10 期,頁59-61,2012 年10 月。
189. 楊文忠:〈胡風文學編輯思想和七月派的形成與發展概述〉,《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 卷第6 期,頁36-37,2009 年11 月。
190. 楊文忠:〈路翎對啟蒙思想的文學繼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3 卷第5 期,頁151-152,2006 年9 月。
191. 楊洪軍:〈對命運既定性的抗拒──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英雄形象比較論〉,《名作欣賞》第26 期,頁144-146,(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2010 年。
192. 楊秋帆:〈紀德所成就的〉,《魯迅風》第1 期,頁324-325,1939 年。
193. 楊茂義:〈路翎小說:生命原始強力的極端釋放〉,《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21 卷第4 期,頁83-87,頁99,2012 年10 月。
194. 楊朔:〈與路翎談創作〉,《文藝報》第5 號,1955 年。
195. 楊根紅:〈知識分子愛的悲劇:路翎劇本《雲雀》細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1 期,頁75-81,2012 年。
196. 楊根紅:〈論路翎小說中的複調性因素〉,《長治學院學報》第25 卷第4期,頁36-39,2008 年8 月。
197. 楊根紅:〈靈魂的飛翔:路翎晚年詩歌評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 卷第1 期,頁50-55,2011 年1 月。
198. 楊嵐、龍媛媛:〈外國文學與路翎撞擊的火花──外國文學對路翎創作的影響〉,《安徽文學》第10 期,頁362,2009 年。
199. 楊義:〈故事新編的生命解讀〉,《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頁55-63,2014 年3 月。
200. 楊義:〈路翎──靈魂奧秘的探索者〉,《文學評論》第5 期,頁114-127,1983 年。
201. 楊義:〈路翎傳略〉,《新文學史料》第1 期,頁193-204,1987 年。
202. 楊靜:〈路翎筆下的重慶書寫〉,《安徽文學》第6 期,頁17-18,2013 年。
203. 葉凡:〈路翎小說楔入人物心靈的審美特色〉,《大連大學學報》第1 期第2 卷,頁48-52,1991 年6 月。
204. 葉德浴:〈尊重真實還是褻瀆真實〉,《粵海風》第6 期,頁40-43,2011年。
205. 賈延祥:〈路翎批判中的組織化批判模式與語體特徵〉,《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6 卷第3 期,頁48-51,2009 年9 月。
206. 賈霽:〈劇本《迎著明天》歪曲和汙衊了中國工人階級〉,《人民戲劇》第3 卷第8 期,頁7-11,1951 年。
207. 雷巖嶺、黃蕾:〈溫柔的光影:抗美援朝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解析──以魏巍、路翎的創作為例〉,《名作欣賞》第26 期,頁54-56,2013 年。
208. 夢遙:〈心理分析──路翎小說的魔力〉,《吉首大學學報》第11 卷第4期,頁64-67,1990 年12 月。
209. 綠原:〈路翎走了〉,張業松編:《路翎印象》,頁155-157,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210. 蒲慧寧:〈《戰爭,為了和平》對於路翎其人及對於文學史的意義〉,《北方文學》第12 期,頁6-7,2011 年12 月。
211. 趙偉:〈路翎四十年代小說中下層勞動女性形象簡論〉,《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 期,頁44-45,2010 年。
212. 趙園:〈知識者「對人民的態度的歷史」──由一個特殊方面看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 期,頁15-39,1984年。
213. 趙園:〈路翎小說的形象與美感〉,《論小說十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89-211,2014 年11 月。
214. 趙園:〈蔣純祖論〉,《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頁321-342,1986 年9 月。
215. 趙園:〈駱賓基在四十年代小說壇〉,《北京社會科學》第1 期,頁68-75,1986 年。
216. 趙雙花:〈現實鬥爭中的激進與迴旋:路翎抗戰小說新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8 卷第6 期,頁214-217,20110 年11 月。
217. 劉大任:〈路翎的悲劇〉,《冬之物語》,台北:印刻出版社,頁240-246,2004 年12 月。
218. 劉再復,朱寨,丹晨,樂黛云,嚴家炎,繆俊杰,呂林,樊駿,陳全榮,王富仁,蔣守謙,高遠東:〈關于胡風文藝思想的反思(座談會發言)〉,《文學評論》第5 期,頁4-23,1988 年。
219. 劉成才:〈困頓中的退守與堅持──論「十七年」文學中的路翎小說〉,《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 卷第1 期,頁62-66,2010 年2 月。
220. 劉俊:〈「毀滅意識」和「力的文學」──論路翎《財主底兒女們》〉,《許昌師專學報》第1 期,頁59-63,1991 年。
221. 劉康:〈一種轉型期的文化理論──論巴赫金對話主義在當代文論中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61-176,1994 年。
222. 劉康:〈路翎的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中的混合文體〉,《現代中國文學》第7 期,1993 年。
223. 劉雲:〈抗美援朝文學的歷史功績〉,《軍事歷史研究》第3 期,頁78-82,2013 年。
224. 劉增杰:〈新發現的一批七月派史料──《中國時報》文學副刊一瞥〉,《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 期,頁62-66,2010 年2 月。
225. 劉衛東:〈當年對路翎的批評及路翎的反批評〉,《粵海風》第1 期,頁46-49,2008 年。
226. 劉錦翠、時國炎:〈路翎與俄蘇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論〉,《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 期,頁41-43,2006 年12 月。
227. 劉豔琳:〈走向毀滅的道路:金素痕論〉,《中國文學研究》第1 期,頁123-125,2007 年。
228. 樂麗君:〈一幅人生存的圖景〉(此文談飢餓的郭素娥),《青年文學家》第14 期,頁20,頁38,2010 年。
229. 樓適夷:〈記鄭超麟──為《玉尹殘集》的出版〉,《新文學史料》第1期,頁30-31,1989 年。
230. 鄧姿:〈胡風早期理論形成與丘東平的創作實踐〉,《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頁55-60,2011 年。
231. 鄧姿:〈新世紀以來的七月派小說研究述評〉,《求索》第7 期,頁142-144,2012 年7 月。
232. 鄧姿:〈論七月派小說的癲狂敘事〉,《吉首大學學報》第31 卷第3 期,頁101-105,2010 年5 月。
233. 鄧姿:〈論路翎小說中的瘋子形象〉,《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4期,頁67-70,2003 年7 月。
234. 鄧姿:〈魯迅精神:七月派小說創作的關鍵詞〉,《魯迅研究月刊》第8期,頁44-50,2012 年。
235. 鄧騰克(美),張達譯:〈路翎的文學技巧:《飢餓的郭素娥》中的神話和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頁250-260,頁40,1993 年10 月。
236. 鄧騰克(美),張達譯:〈路翎的文學技巧:《飢餓的郭素娥》中的神話和象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 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頁37-44,2009 年10 月。
237. 鄧騰克:〈路翎筆下的蔣純祖與浪漫個人主義話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 期,頁89-94,2010 年12 月。
238. 魯迅:〈《十月》首二節譯者附記〉,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拾(一九二九甲)》,頁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寫於1929 年1 月2 日,另據《魯迅全集》第十卷註釋:此篇連同《十月》第一、二節譯文一同刊載於1929 年1 月20 日《大眾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後未收入單行本。《十月》原著作於1923 年,魯迅於1929 年初開始翻譯,1930 年夏末譯完,1933 年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為魯迅編《現代文藝叢書》之一。
239. 魯迅:〈女吊〉,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貳拾(一九三六)》,頁255-6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著於1936 年9 月19-20日,原載《中流》半月刊第1 卷第3 期(1936 年10 月5 日),後收錄於《且介亭雜文附集》。
240. 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75-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著於1933年3 月5 日,最初見於《創作的經驗》(上海:天馬書房,1933 年6 月)一書,後收入《南腔北調集》。
241. 魯迅:〈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事──為東京三笠書房版『陀思妥也夫斯全集』普及本作〉,《海燕》第二期,1936 年2 月20 日。
242.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伍(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頁236-4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1923年12 月26 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原載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4 年《文藝會刊》第6 期,經魯迅訂正後在上海《婦女雜誌》第10 卷第8 號轉載(1924 年8 月1 日);初收錄於1927 年3 月北京未名社《墳》。
243. 魯迅:〈朝花夕拾.小引〉,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101-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寫於1927 年5 月1 日,原載1927 年5 月25 日《莽原》半月刊第2 卷第10 期。
244. 魯迅:〈隨感錄 五十九 「聖武」〉,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叁(一九一八至一九二○)》,頁18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 月。原載1919 年5 月《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署名唐俟。
245. 魯迅:〈鑄劍〉,止庵、王世家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 捌(一九二七年)》,頁58-7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7 月。1926 年10 月作,1927 年4月25 日、5 月10 日發表於《莽原》第2 卷第8、9 期題作〈眉間尺〉,副標「新編故事之一」,1932 年3 月收入《魯迅自選集》時改題〈鑄劍〉,後另收入1936 年1 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之《故事新編》。
246. 黎烈文、陳占元、姚克:〈後記:法蘭西與羅曼羅蘭的新遇合〉,《譯文》新1 第2 期,頁503-507,1936 年。
247. 冀汸:〈哀路翎〉,張業松編:《路翎印象》,頁186-222,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年12 月。
248. 曉立:〈從《瓦甘諾夫》聯想到《窪地上的「戰役」》〉,上海《文藝月報》5 月號,頁43-44,1954 年。
249. 蕭軍:〈大勇者的精神〉,《抗戰文藝》第10 卷第2-3 期,1945 年6 月。
250. 錢中文:〈現代主義創作原則中的幾個問題──兼論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 期,頁143-156,1984 年。
251. 錢中文:〈複調小說:主人公與作者──巴赫金的敘述理論〉,《外國文學評論》第1 期,頁30-40,1987 年。
252. 錢林森:〈巴爾扎克與中國作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 期,頁37-42,1993 年。
253. 錢理群:〈《大眾文藝叢刊》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0 期,頁101-109,1997 年4 月。new window
254. 錢理群:〈文體與風格的多種實驗──四十年代小說研讀劄記〉,《文學評論》第3 期,頁49-60,1997 年。
255. 錢理群:〈毛澤東與胡風事件〉,《炎黃春秋》第4 期,頁73-77,2013 年。
256. 錢理群:〈建國前夕對《論主觀》的批判和胡風的反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 期,頁33-45,2013 年。
257. 錢理群:〈胡風、舒蕪與周揚們(上)〉,《書城》第2 期,頁5-17,2013年2 月。
258. 錢理群:〈胡風、舒蕪與周揚們(下)〉,《書城》第2 期,頁12-22,2013年2 月。
259. 錢理群:〈胡風的回答──1948 年9 月〉,《20 世紀中國文藝縱橫》第5期,頁51-61,1997 年。
260. 錢理群:〈探索者的得與失──路翎小說創作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 期,1981 年。
261. 錢理群:〈精神界戰士的大悲劇──說《路翎──未完成的天才》〉,《讀書》第8 期,頁39-43,1966 年。
262. 霍巧蓮:〈瘋狂躁動:路翎四十年代小說的外在審美特徵〉,《十堰職業技術學校學報》第21 卷第3 期,頁84-87,2008 年6 月。
263. 戴夏燕:〈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的現代性〉,《時代文學(下半月)》第3 期,頁185-186,2010 年。
264. 戴望舒:〈法國通信〉,《現代》第3 卷第2 期,頁305-308,1933 年6 月。
265. 戴望舒:〈紀德從蘇聯回來〉,《宇宙風》第39-44 期,1937 年。
266. 謝剛:〈政治話語、啟蒙意識、古典結構──路翎《窪地上的「戰役」》文本的複雜性〉,《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25 卷第5 期,頁85-90,2009年10 月。
267. 謝剛:〈關於聶紺弩與《七月》雜誌的終刊──與吳永平先生商榷〉,《粵海風》第1 期,頁28-33,2011 年。
268. 謝偉民:〈路翎小說二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 期,頁154-160,1990 年。
269. 謝慧英:〈「心靈危機情境」:路翎小說的情節結構模式──以《王炳全的道路》為例〉,《龍岩學院學報》第27 卷第1 期,頁42-46, 2009 年2月。
270. 韓軍:〈激情、愛情、溫情與悲情──路翎《窪地上的「戰役」》之情感話語的後革命語境解讀〉,《名作欣賞》第2 期,頁22-24,(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2010 年2 月。
271. 魏寧:〈兩個相似的背影──探析梵高繪畫與路翎文學創作的關系〉,《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12 期,頁56-60,2011 年12 月。
272. 魏巍:〈紀律──階級思想的試金石〉,《解放軍文藝》1955 年第3 期,頁37-42,1955 年3 月。
273. 羅文珍:〈從《饑餓的郭素娥》中的浮雕式語言談路翎小說的風格〉,《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第10 期,頁23-24,2010 年。
274. 羅飛:〈重提舒蕪關於「講話」的一篇文章〉,《粵海風》第3 期,頁69-71,2012 年。
275. 羅曼.羅蘭著(法),亦光譯:〈我走來的道路〉,《質文》第4 期,頁10-14,1935 年。
276. 羅曼.羅蘭著(法),陳占元譯:〈向高爾基致禮〉,《譯文》新1 卷第2期,頁321-324,1936 年。
277. 羅曼.羅蘭著(法),陳占元譯:〈論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給F.格拉格特珂夫和I.些爾文斯基的信〉,《譯文》新1 卷第2 期,頁325-8,1936年。
278. 羅曼.羅蘭著(法),端木環譯:〈向過去告別〉,羅大岡編選:《認識羅曼.羅蘭──羅曼.羅蘭談自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47-83,1988 年7 月。
279. 羅曼.羅蘭著(法),魏蟠譯:〈七十年的回顧〉,《質文》第5-6 期,頁15-19,1936 年。
280. 羅曼.羅蘭著(法),鶴逸譯:〈七十自述〉,《時事類編》第11 期,頁110-114,1936 年。
281. 羅曼.羅蘭著(法):〈向過去告別〉,《歐羅巴雜誌》,1931 年6 月15 日。
282. 羅曼.羅蘭著(法),夏伯銘譯:〈羅曼羅蘭小傳〉,《莫斯科日記》,頁181-1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12 月。
283. 羅曼羅蘭著(法):〈和高爾基告別〉,《譯文》新1 卷第6 期,頁1055-1057,1936 年。
284. 羅曼羅蘭著(法),明旦譯:〈悼高爾基〉,《通俗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工程半月刊》第4 卷第1 期,頁9-10,1936 年。
285. 羅曼羅蘭著(法),金滿成譯:〈混亂之上〉,《莽原》第1 卷第7/8 期,頁332-354,1926 年。
286. 羅曼羅蘭著(法),秦似譯:〈憶高爾基〉,《野草》第2 卷第4 期,頁9-10,1941 年。
287. 羅曼羅蘭著(法),陶雄譯:〈別高爾基〉,《時代論壇》第1 卷第11 期,頁547,1936 年。
288. 羅曼羅蘭著(法),葆煦譯:〈悼高爾基特輯:悼高爾基〉,《中蘇文化雜誌》第1 卷第3 期,頁26-27,1936 年。
289. 羅曼羅蘭著(法),鶴逸譯:〈七十自述〉,《時事類編》第4 卷第11 期,頁110-114,1936 年。
290. 羅曼羅蘭著(法):〈「約翰·克里斯多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十月風》第1 卷第3-4 期,頁6,1947 年。
291. 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讀書與出版》複1,頁8,1946 年。
292. 羅曼羅蘭著(法):〈羅曼羅蘭告法國知識分子書:我爲列寜的蘇聯和孫逸仙甘地的亞洲辯護〉,《讀書雜誌》第1 卷第9 期,頁199-207,1931年。
293. 羅蘭著(法)、陳占元譯:〈向高爾基致禮〉,《譯文》新1 卷第2 期,頁324,1936 年。
294. 嚴家炎:〈複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頁1-20,2001 年。
295. 嚴家炎:〈論七月派小說的風貌和特徵〉,《北京大學學報》第5 期,頁13-24,頁27,1989 年。
296. 嚴家炎:〈魯迅與表現主義──兼論《故事新編》的藝術特徵〉,《中國社會科學》第2 期,頁141-153,1995 年。
297. 嚴靖,楊聯芬:〈論《從蘇聯歸來》在1930 年代中國的譯介與影響〉,《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3 期,頁60-64,頁76,2012 年。
298. 蘇敏逸:〈個人、家族與集體的糾葛和矛盾:論路翎《財主底兒女們》〉,《淡江中文學報》第15 期,頁153-188,2006 年12 月。new window
299. 露珠:〈談紀德〉,蕭愷等著:《論文藝統一戰線》(大眾文藝叢刊第三輯),頁35-43,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 年7 月。

學位論文
1. 丁明秀:《深沉而悲愴的生命旋律──論現代家族小說中的長子形象》,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5 月。
2. 卜善芬:《家族題材小說〈財主底兒女們〉與〈卡拉馬佐夫兄弟〉比較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5 月。
3. 于佳:《生命與學術的交匯──論趙園的學術研究》,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10 日。
4. 毛瑞江:《路翎:抗爭絕望之魂──論路翎40 年代的小說創作》,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 月。
5. 王中坤:《路翎及其作品中的英雄情結》,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
6. 王宗燕:《50 年代小說中的婚戀書寫》,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7. 王虎:《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5 月。
8. 王海燕:《啟蒙立場中的生命關懷──路翎小說(1939-1948 年)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5 月。
9. 王晶晶:《現代人及其精神困境──對〈紅樓夢〉、魯迅和〈財主底兒女們〉的探討》,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5 月。
10. 王微:《四十年代路翎小說的悲劇文化結構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11. 王曉樂:《巴金與路翎的家族小說比較──以〈激流三部曲〉與〈財主底兒女們〉為個案》,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12. 成美:《6.25 戰爭時期朝鮮戰爭題材小說──以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朝鮮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13. 吳海琴:《論路翎小說的悲劇意識》,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14. 李偉:《生命蜿蜒與個體承載──論七月派小說的悲劇精神》,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15. 李陽:《價值崩頹時代的主體建構──路翎和他的〈財主底兒女們〉》,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16. 李燁恒:《苦難靈魂的悲歌》,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5 月。
17. 杜雲南:《瘋狂與悲壯的精神歷程──論路翎小說的複調》,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4 月。
18. 汪振軍:《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四五十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研究》,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4 月。
19. 沈平:《人之妻的悲劇──論現代文學中家族女性》,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6 月。
20. 周坤:《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家族小說中的「廢墟」意象》,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4 月。
21. 周明敏:《無法游離在國家文學制度之外的悲劇》,溫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22. 周榮:《超拔精神與淒美命運──路翎小說研究》,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6 月2 日。
23. 周潔:《命運之契──現代傳媒與路翎40 年代的文學寫作》,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24. 宗秋月:《從〈財主底兒女們〉看羅曼羅蘭對路翎創作的影響》,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5 月。
25. 林慧芳:《簡論中國現代小說兩種主要敘事類型》,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5 月。
26. 武新軍:《反抗異化的執著探索──路翎與羅曼.羅蘭人本價值理想之比較》,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 月。
27. 姚康康:《「組織寫作」與當代文學的「一體化」進程──以抗美援朝文學為例》,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28. 范攄驪:《中國現代文學的「蠻性」書寫》,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29. 倪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小說中的基督徒形象──以巴金、路翎和張愛玲為中心》,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30. 倪海燕:《路翎與北碚》,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 月。
31. 孫亞卿:《魯迅的啟蒙傳統與路翎的小說創作》,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32. 時國炎:《俄蘇文學視野下的路翎研究論綱》,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33. 涂慧:《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為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年5 月。
34. 袁昊:《曠野中的主體構建──路翎前期(1937-1949)小說主題探究》,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35. 高阿蕊:《狂飆與撕裂》,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 月。
36. 崔軍:《多重視野下的路翎前期小說人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37. 張弛:《父親形象和父子關係研究──以〈財主底兒女們〉為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3 月。
38. 張紹利:《論「十七年」的朝鮮戰地文學》,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7 月。
39. 張晶晶:《奴役與反抗──論路翎前期小說中的啟蒙意識》,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
40. 張夢瑤:《路翎小說「歐化」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 年4 月。
41. 張靜:《生命意志的追詢──論路翎40 年代小說創作》,安徽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5 月。
42. 張艷:《舉起整個生命呼喚──路翎小說的生命意識》,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43. 郭子娟:《七月派文學批評研究》,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4. 郭德亮:《苦難中的生命抗爭──論路翎小說的生命意識》,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5. 郭龍俊:《抗美援朝小說研究》,貴州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5 月6 日。
46. 閆永霞:《路翎創作心理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4 月。
47. 閆麗娜:《抗美援朝文學研究──以1950 年代〈解放軍文藝〉為個案》,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48. 陳宇紅:《路翎小說的異類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6 月7 日。
49. 陳剛:《北碚文化圈與1940 年代文學》,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年6 月5 日。
50. 陳廣根:《路翎小說與抗戰時期的重慶文學》,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4 月。
51. 傅異星:《超越獨白──論魯迅、胡風、路翎與複調小說》,廣西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4 月。
52. 景春雨:《紀德現代性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4 月。
53. 舒小紅:《絕望的呼喊──論路翎小說的悲劇性》,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5 月。
54. 黃曉華:《在文明與理性的邊緣──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癲狂意象》,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3 月。
55. 楊根紅:《論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識》,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56. 葉啟良:《論七月派小說創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年5 月。
57. 賈延祥:《〈窪地上的「戰役」〉批判現象解讀》,蘇州大學文藝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5 月。
58. 鄒雪梅:《論路翎小說中的悲劇精神》,四川外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59. 熊志琴:《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60. 蒲慧寧:《「獨禱」抑或「合唱」──路翎晚期創作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61. 趙文靜:《陪都小說中「重慶人」性格研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62. 趙偉:《趨同與分歧──四、五十年代文化轉型中的路翎》,西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63. 趙鵬:《抗美援朝運動初期《人民日報》宣傳方式分析》,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系碩士論文,2009 年6 月13 日。
64. 劉小容:《論七月派小說的死亡敘事》,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65. 劉云:《為生命而戰──路翎前期(1937-1949)小說中的生命意識淺析》,復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4 月25 日。
66. 劉宇:《論路翎抗美援朝文學作品中的朝鮮形象》,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5 月。
67. 劉宏芳:《論路翎小說的現代意識》,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6 月。
68. 劉寧:《論路翎抗美援朝文學作品中的朝鮮形象》,延邊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69. 劉艷琳:《女性生存的真與痛──中國現代家族母題文學中毀滅型女性形象系列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4 月。
70. 樊麗:《論路翎重慶時期的小說創作》,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4 月。
71. 歐娟:《主流敘事與另類話語──1949~1955 年的《人民文學》初探》,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5 月。
72. 鄧俊慶:《七月派小說論》,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10 月20 日。
73. 閻麗娜:《抗美援朝文學研究》,河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74. 霍巧蓮:《「狂」與「悲」的生命歌哭──試論路翎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4 月。
75. 謝波:《〈文藝報〉研究(1949-1966)》,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5 月。
76. 謝雪花:《路翎創作心理論》,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6 月。
77. 韓楓:《家族的解體與知識分子的漂泊──路翎和他的〈財主底兒女們〉》,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78. 魏霜霜:《歷史悖論中的悲劇生命抗爭》,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5 月25 日。
79. 羅執廷:《作家視野和心境的藝術表現──試論十七年中短篇小說的視角與敘述人問題》,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5月。
80. 譚旭虎:《生命的舞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 月。
81. 蘇存娣:《奴役與反抗──論路翎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西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82. 闞功安:《傳承與接受──從抗戰時期路翎小說看民族文學的傳承與蘇俄文學的影響》,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4 月。
83. 饒虹:《路翎小說複調敘事研究》,南昌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