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真實與想像:卑南王的「說」與「再說」
作者:傅鳳琴
作者(外文):Fun-Chin F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惠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民間文學卑南王卑南族傳說敘事Folk Literature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PuyumaLegendNarr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分佈於臺灣東南部的卑南族,傳說有位「卑南王」,流傳至今仍被官方與族人津津樂道。「卑南王」不論是文獻、傳說,或是文學改寫,呈現過往的臺東平原,俗稱卑南覓的地方,存在著卑南王。筆者以歷史分期探討「卑南王」的特性以及觸發的變遷,卑南社最具勢力的「領袖」,在過去歷史發展上均扮演了重要且具影響力的角色。不論文獻紀錄中的稱謂如何的不同,如:荷蘭人眼中的「king」,清領時期稱「酋長」、「大土官」、「頭目」、「總通事」等,日治時期稱「頭目」,在民間傳說中卻都是以一個最直接的稱謂—「卑南王」。民間傳說的卑南王,因龍袍的獲得,具有非凡的力量,不論是與天具有,或是統治者賜予。兩者都描述卑南王權高、力大,民間傳說將卑南王傳奇化、藝術化,融入現實生活中,具有推動傳說發展的作用。
關於「卑南王Pinadray」是不是清朝所封者的議題,有學者認為這並不重要。「卑南王」是一段歷史記憶的層積。卑南社在荷蘭人離開後,反而得到特殊的發展機緣,他們接續成為清朝的「大土官」,協助大清帝國平定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後來更得到「入京」接受官方賞賜的機緣,從此「卑南王」封號不脛而走。卑南社在每一次的政權更替,都成功的轉換被征服者的弱勢角色,並逐漸成為東部區域最強盛社群,也因而「順勢成王」。卑南王的傳說回應民間在進入國家治理之前,對東臺灣的政治想像。從傳說中可觀察到民間對「卑南王」各別的解釋與感受等,有更清淅的真相浮現。真實的「卑南王」是卑南社的傳統領導人之一,在不同的人群間,建立起跨越族群的統治,形式接近邦聯社會的型態,或是稱為部落聯盟更為貼切。「他」不僅成為卑南族內部新事務新知識的仲介者,也成為積極尋求「文明」力量的推動者,形成卑南社或卑南族內部文明化的趨力之源。「他」實際上不是「王」,卻成為民間傳說中的王,在「時勢造王」下促生了卑南王傳說的動能。
Legend has it that the indigenous tribe of Puyuma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ern Taiwan once had a “King”, and this legend has been dwelled upon with great relish by not only its own people, but also official records. Whether it is literature, legend or literary rewriting, there is only one narrative, i.e. Pinadray the King was ruling Puyuma (“Beinanmi” in Mandarin Chinese), a place in Taitung Plain, long time ago. Having probed into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but also the changes such narrative might triggered throughout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the author (of this doctoral thesis) found that those powerful “Leaders” of Puyuma had all played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roles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past. Although a variety of titles have appeared in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such as “King” by Dutchmen, “Chief”, “Chief Native Officer”, “Yawan” and “Chief Liaison Officer” in Qing Dynasty, or “Tomok” under Japanese rule,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and the most direct, title in folklore, and that is the “King of Puyuma”. Legend says that the King possessed extraordinary power due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imperial robe of dragon. Whether the imperial symbol is a gift from Heaven or the Qianlong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it simply indicates how high the position and how great the power of the King. Furthermore, the folklore has made the King not only legendary and artistic, but also a part of people’s real life, and that definitely creates huge impacts upon promoting the legend.
As far as some scholars are concerned, whether or not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was conferred by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is not an important issue; the entire narrative of the King presents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memories. After Dutchmen left, Puyuma came across a series of special opportunities, i.e. the tribe leaders served as the Chief Native Officers, they helped the Qing Empire with the suppression of both the Zhu Yigui rebellion and the Lin Shuangwen rebellion and were later summoned by the Emperor to visit the Capital. That was said to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title,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which then spread like wildfire. In fact, Puyuma was able to survive each and every regime change – not only successfully changed its role as the conquered, but also gradually became the strongest tribe in eastern Taiwan – not to mention the conferment. This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responds to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s among the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 before receiving state governance. Having combed through a great number of explanations of and feelings about the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the Author was able to identify a clearer truth: the actual “King of Puyuma” w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Puyuma leaders, who managed to establish some cross-tribe rule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 like a confederate society, or calling it “Tribal Alliance” is even more appropriate. Thus, “He” was not only an intermediary for his own people in terms of new affairs and new knowledge, but also a promotor taking the initiative in seeking the power of “civilization”. In other words, “He” became the source that drove the internal civilization of Puyuma. “He” was not an actual “King” but became one in folklore; “Times make Heroes” had given birth to the momentum that later created the legend of Pinadray the King of Puyuma.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之春:《清朝柔遠記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王元穉輯:《甲戌公牘鈔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川口長孺:《台灣割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汪榮寶:《清史講義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文建會,2006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連雅堂:《台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鄧傳安:《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藍鼎元:
《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第二冊(臺北:文建會、遠流,200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海濱大事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二、專著(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河盛等纂修:《臺東縣史‧人物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王學新譯著:《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中村校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甘為霖英譯/翁佳音校訂:《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7年)。
巴代:《最後的女王》(新北市:刻印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5年)。
古野清人(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年)。
田代安定:《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00年)
伊能嘉矩 粟野傳之丞著:《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年)。
宋龍生《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杜福安:《漫畫臺灣歷史》(臺北市:玉山出版社,2002)。
村上直次郎(原譯)、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孟祥瀚纂修:《臺東縣史‧開拓篇》(臺東:臺東縣政府,1997年)。
林美容等纂修:《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出版,2007)。
姜祝山、孫民英、林娜鈴撰文:《臺東南王社區發展史》(臺東:臺東縣臺東市南王社區發展協會,2016年)。
洪敏麟整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洪文傑:《大航海時代瑯嶠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24-1895》(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康培德著:《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翁佳音、黃驗:《解碼臺灣史1550-1720》(臺北:遠流出版,2017年)。
夏黎明、王存立、胡文青著《你不知道的臺灣古地圖》(新北市:遠足文化,2014年)。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陳文德編纂:《臺東縣史卑南族史》(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鹿子木小五郎編:《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12年)。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葉志杰等撰、財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編:《太麻里鄉志》(臺東: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2013年)。
趙川明:《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年)。
鄭全玄:《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出版,1995年)。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原修):《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謝世忠、李莎莉合著:《卑南族的物質生活: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研究》(臺北:內政部,1985年)。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2008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施雅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台北,遠足文化公司2003年)。
施添福等纂修:《臺東縣史‧大事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年)。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陳文德:《卑南族》(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許文雄:《臺灣歷史與文化(四)》(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年)。
臺灣省文獻會:《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六輯》(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三、 期刊論文(依作(編)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勁之〈誰是「卑南族」?試論Pinuyumayan的身分認定〉,收錄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4年),頁77-108。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1期(1994),頁197-234。
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頁P1-38。孟祥瀚:〈東台灣國家與族群之歷史研究的回顧〉,《東台灣研究》第21期(2014年),頁55-74。
林志興:〈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2014年),頁63-76。
林志興:〈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從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林志興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卑南族族群研究與部落調查資料彙編》(臺北:山海文化雜誌,2014),頁63-76。
林志興:〈東臺灣傳奇: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收錄於《百年觀點特展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2007年),頁68-72。施添福:〈臺灣東部的區域性〉收錄於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頁2-5。
康培德:〈卑南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後山統治〉,《臺灣文獻》第57卷第2期(2006年6月),頁1-43。
〈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原住民頭人、村社整合與地域勢力變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卷3期(2012年6月),頁82-87。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0卷(1999年5月),頁65-100。
翁佳音:〈地方會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