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民外交」的特質與侷限: 以文革前期中共與日本左派的交流為中心
作者:吳偉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u,Wei-L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鵬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人民外交文化大革命日本左派日本共產黨日本社會黨People’s DiplomacyCultural RevolutionJapanese leftistsJapanese Communist Party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比鄰而居。又在亞洲及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國關係的研究日益重要及具有現實意義。故總結雙方交往的經驗教訓與啟示,可提供促進中日兩國發展與交流的借鑒。
中共建政後至中日邦交正常化前,中日雙方的關係以「人民外交」特殊方式維繫。在此期間,「人民外交」的執行與內容,會隨著國際政治及雙方內政的影響,產生改變與調整。但在文革前,整個大方向仍是在累積與漸進之下的「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展現人民外交「特定對象性」、「多層性」、「可變性」等特質,但亦體現受限於國際局勢與非政府間的侷限。到了文革前期,由於中共採行革命造反的外交方式,使「人民外交」的特質除上之外,亦明確突顯「對抗代理性」、「利益交換性」,使「人民外交」的侷限更行窄化。故中日間在整體上因「非政府」的關係,使其僅具民間或半官方間維繫交往,或敲邊鼓的功能,並無法依據此關係達到雙方邦交正常化的目標。文革前期更因滲入過多的意識形態與對抗情緒,使「人民外交」進退失據而脫離現實面。準此以觀,中日邦交正常化前,「人民外交」因「非政府性」及政治掛帥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干擾,而有所限制,使其功能與執行產生侷限性,而決定雙方關係交流的最大因素,仍是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情勢及雙方內政的變化。
本研究即從歷史的廢墟中,將文革前期中共與日本左派間的關係互動拾起,反映當時中日「人民外交」的特質與侷限,並連結鑲嵌至整體「人民外交」的脈絡,以成為相關研究成果發現。亦填補這段因政治和個人情感因素,而漠視與失落的斷裂歷史空間,使這特殊時期的特殊關係面貌趨於清晰與完整。
China and Japan are neighbouring countries, situated across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both countries also maintaining significant statuses in Asia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 research on Sino-Nippon relations thus becomes ever so important and bear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summarizing the lessons and revelati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Sino-Nippon relation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promoting Sino- Nippon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s.
China and Japan maintained their relationships by the very special format of “People’s Diplomacy” between the period of the independence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Nippon rel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political decisions in both countries affecte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People’s Diplomacy”.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ituation of “People’s Diplomacy” was about the accumulation and the progression of “People-leading, Government-passive”; “Specific Objectivity”, “Multilayeredness” and “Changeability” were its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People’s Diplomacy” was also limited by international and non-government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ople’s Diplomacy” was affected by CCP’s rebellion diplomatic approach. Asid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above, it showcased the substances of “Interest-exchange” and “proxy-antagonism”. It further narrowed the limitations.
Due to lack of government support, Sino-Nippon relation was generally between public, semi-official or otherwise minor factors. Therefore, the target of relationship-normalization was unachiev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iltration of ideologies and confrontational sentiments dismantled the pillars of “People’s Diplomacy” and made it distant from the reality.
Due to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People’s Diplomacy” was disrupted and restricted by “non-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olitic-priority” ideology befor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Nippon relations. Surprisingly,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led by the America and the internal alterations in both Japan and China are the crucial factors that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Sino-Nippon relations.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of “People’s Diplomac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Communist Party and Japanese left-wing politicians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ut 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in course of “People’s Diplomacy”, forming the related conclusions and innovations. It also tries to fill up the historical emptines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ersonal emotion, and bring out a clear and complete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is particular period.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毛澤東思想萬歲》(內部學習)。
2.《毛澤東選集 第四卷》北京: 新華書局,1969年9月。
3.丁望、明報月刊編委會編,《中共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1)》香港:明報月刊社,1967年7月。
4.小山弘健、清水慎三,《日本社會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5.小熊英二著 陳威志譯 ,《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台北市:時報文化,2015年11月。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 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 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 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頁216。
12.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各國社會黨手冊》編輯委員會編,《各國社會黨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13.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國外社會主義問題教學組編,《社會黨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公室,1985年9月。
14.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國外社會主義問題教學組編,《戰後日本社會主義理論資料滙編》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公室,1985年9月。
15.中島幼八,《何有此生:一個日本遺孤的回憶》北京:生活書店,2015年7月。
16.中國人民大學編輯小組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北京:內部學習, 1969年10月。
17.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編,《近年來共匪對外關係表解》台北市: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民國61年9月。
1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日本共產黨現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56年11月。
1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5月。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3月。
22.內部參考資料,《有關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的學習資料》出版地不詳,1968年。
23.升味准之輔著 董果良 郭洪茂譯,《日本政治史 第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24.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25.日本中國友好協會(正統)中央本部,《日中友好運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7月。
26.王俊彥,《中日關係掘井人—記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驅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0年。
27.王泰平,《王泰平文存:中日建交前後在東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0月。
28.王泰平,《風月同天—話說中日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3月。
29.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2012年4月。
30.包霞琴 臧志軍,《變革中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1月。
31.北京大學歷史系日本近現代史專題研究班編,《日本左派各黨重要文件集》北京:北京大學,1976年6月。
32.史桂芳,《中國的對日戰略與中日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
33.本田善彥著 堯嘉寧譯,《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年8月。
34.田桓主編,《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 1945~197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35.田桓主編,《戰後中日關係史 1945~19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
36.田桓主編,《戰後中日關係史年表 1945~199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7.石之瑜,《中共外交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民國83年2月。
38.向文華編,《冷戰後社會黨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4月。
39.安國政編,《新中國外交5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9月。
40.安藤丈將著 林彥瑜譯,《新左與公民社會—日本六0年代的思想之路》新北市:左岸文化,2018年3月。
41.西園寺公一口述 南村志郎提問 田家農、莊林、孫華民譯,《紅色貴族春秋--西園寺公一回憶錄 》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
42.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市:東大圖書,民國88年6月。
43.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市:致良出版社,民國97年2月。
44.何思慎 蔡增家主編,《「七二年體制」下台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8年9月。
45.何與懷主編,《文革五十年祭》台北市:新銳文創,2016年9月。
46.吳學文 王俊彥,《世紀傑出外交家周恩來--「乒乓外交」與中美、中日關係》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3月。
47.宋永毅,《機密檔案中新發現的毛澤東講話》紐約:國史出版社,2018年6月。
48.呂耀東,《冷戰後日本的總體保守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頁72。
49.李正中編,《文革史料叢刊第一輯第2冊》台北市:蘭臺出版社,2015年6月。
50.李玉等主編,《中國的中日關係史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51.李德安等譯,《周恩來與日本朋友們》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7月。
52.李瑩,《日本戰後保守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3月。
53.汪學文,《中共文化大革命與紅衛兵》台北市: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58年5月。
54.亞歷山大.潘佐夫 著 林添貴 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年5月。
55.屈慶璋,《戰後中日關係斷章》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年8月。
56.林代昭,《戰後中日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57.邱仲仁,《中共文革期間外交政策之研究(一九六六—一九六九》台北市:鳴華出版社,民國70年1月。
58.邵軒磊 石之瑜 何培忠編,《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 : 口述知識史(第二冊)》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民國102年11月。
59.胡令遠 徐靜波 龐至春主編,《東亞文明:共振與更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60.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編,《日本研究論集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61.夏林根 董至正,《中日關係辭典》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年12月。
62.宮崎世民著 楊貴言譯,《宮崎世民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63.島田政雄著 田家農譯,《戰後日中關係五十年》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64.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1月。
65.徐之先主編,《中日關係三十年(1972-2002)》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0月。
66.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集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67.徐萬勝,《日本政治與對外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68.馬場公彥著 苑崇利、胡亮、楊清淞譯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中日復交(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月。
69.馬場公彥著 苑崇利、胡亮、楊清淞譯 ,《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中日復交(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月。
70.馬黎明等著,《當代日本與中日關係》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9月。
71.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72.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毛匪今年對內對外的動向》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57年5月。
73.張棟材,《野坂參三與毛共》台北市: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58年。
74.張歷歷,《新中國和日本關係史 1949~20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75.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76.曹天祿,《日本共產黨的”日本式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77.郭德宏、王海光、韓鋼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卷三)-十年風雨(1966~1976)》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78.陳水逢,《日本政黨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79.陳固亭,《戰後日本共產黨的透視》台北市: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研究所,民國43年9月。
80.陳綺齡、邵軒磊,《加加美光行的中國認識及其學思歷程》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出版中心,2011年4月。
81.陳錦華,《中日關係大事輯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82.陳鵬仁,《戰後日本的政黨與政治》 高雄市:大舞台書苑出版社,民國67年9月。
83.喬晞華,《既非一個文革,也非兩個文革—南外紅衛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個案分析》台北市:博客思出版社,2015年11月。
84.華桂萍,《護憲和平主義的軌跡—以日本社會黨為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85.菲力普.肖特著 仝小秋 楊小蘭 張愛茹譯,《毛澤東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
86.費正清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2月。
87.馮克著 向淑容 堯嘉寧譯,《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017年1月。
88.馮瑞云、高秀清、王升 ,《中日關係史 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8月。
89.黃大慧,《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復交政治過程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5月。
90.黃自進主編,《日本政府的兩岸政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104年12月。
91.黃自進主編,《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民國95年12月。
92.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民國97年7月。
93.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民國98年12月。
94.黃崢,《劉少奇冤案始末》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1月。
95.郭定平主編,《日本政治與外交轉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96.鹿野政直著 許佩賢譯,《日本近代思想》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年5月。
97.裴堅章 主編,《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
98.臧士俊,《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5月。
99.劉江永、王新生,《戰後日本政治思潮與中日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100..劉建平,《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月。
101.劉崇稜,《日本政情彙編》台北市:宇田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102.劉德有,《心靈之約—我親歷的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103.劉德有,《時光之旅—我經歷的中日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104.劉檸,《摒棄"中日友好"的鄉愁: 21世紀中日關係風雲初記》香港:泰德時代出版社,2005年。
105.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年1月。
106.謝益顯,《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107.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沈麥克著 關心譯,《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縣:左岸文化,2009年6月。
108.關中,《日本政黨與政治模式》台北市: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81年2月。
109.關捷、譚汝謙、李家巍主編,《中日關係全書》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9月。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1.〈中共「人民外交」大革命〉,台北市:《國際現勢週刊》,第1182期,民國67年10月,頁16-17。
2.〈日本工會總評議會〉,北京:《世界知識》,1956年第20期,1956年10月,頁16。
3.丁宗裕,〈共匪對日本的統戰陰謀 (上)〉,台北縣:《情報知識》,第11卷第11期,民國59年5月,頁16-17。
4.丁宗裕,〈共匪對日本的統戰陰謀 (下)〉,台北縣:《情報知識》,第11卷第12期,民國59年6月,頁22-23。
5.卜偉華,〈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香港:《二十一世紀評論》,第95期,2006年6月,頁36-45。
6.孔景象,〈中共利用貿易抨擊日本〉,台北市:《海外文摘》,第169期,民國59年8月,頁16-17。
7.王友仁,〈戰後中日關係的檢討與展望〉,台北市:《華岡法科學報》,第6期,民國73年2月,頁65-96。
8.王立嚴,〈日本與中共貿易分析〉,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12期,民國60 年9月,頁41-47。
9.丘式如,〈二十年來的日本共產黨問題〉,台北市:《中國與日本》,第130期,民國60年8月,頁46-53。
10.加加美光行,〈文化大革命與現代日本〉,香港:《二十一世紀評論》,第36期,1996年8月,頁15-24
11.史桂芳,〈論中日民間交流的基本特徵〉。徐勇 王曉秋主編,《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成立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中日文化交流兩千年:回顧與展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2月,頁416-424。
12.玄默,〈中共對日本的統戰和建交〉, 新北市:《中共研究》第6卷第11期,民國61 年11月,頁57-70。
13.田慶立,〈戰後中日兩國無邦交時期的文化交流〉, 甘肅:《社科縱橫》第29卷第9期,2014年9月,頁144-146。
14.白篤志,〈日本與中共貿易內幕〉,台北市:《夏聲月刊》,第70期,民國59年9月,頁7-9。
15.朱少先,〈日本各政黨對中共政策之分析〉,台北市:《新時代》,第10卷第4期,民國59年4月,頁8-13。
16.朱少先,〈日本社會黨代表團三訪匪區〉,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卷第6期,民國51年3月,頁42-44。
17.朱少先,〈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的新趨勢〉,台北市:《新時代》,第10卷第6期,民國59年6月,頁3-8。
18.朱少先,〈日本與中共關係的回顧和展望〉,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0卷6期,民國60年3月,頁24-28。
19.朱少先,〈日共現狀及其對內外關係之發展〉,台北縣:《情報知識》,第9卷第11期,民國57年5月,頁10-13。。
20.朱少先,〈日美會談後的日本與中共關係〉,台北市:《新時代》,第10卷第1期,民國59年1月,頁9-14。
21.朱少先,〈最近日本與中共關係的發展〉,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9卷8期,民國59年5月,頁14-20。
22.朱少先,〈日本社會黨第五次訪匪代表團之分析〉,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3期,民國59年12月,頁43-48。
23.池上善彥,〈戰後日本左派中的亞洲聯合〉,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1期,2011年3月,頁353-363。
24.何思慎,〈毛澤東時期「閉關鎖國」政策下日中貿易之研究〉,台北縣:《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4期,民國81年4月,頁65-74。
25.吳偉立,〈從”八九點鐘的太陽”到”我雖死去”—論宋彬彬在「8.5事件」中的形象〉。《2016亞洲電影紀錄片研討會論文集(2016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Film & Documentary)》,日本神戶,國際學術論壇(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2016年,頁13-24。。
26.吳鵬翼,〈中共外交政策中意識形態因素之分析〉,台北市:《東亞季刊》第18卷第4期,民國76 年4月,頁53-75。
27.吳驥,〈日本社會黨人事更易〉,台北市:《中國一周》,第908期,民國56年9月,頁13。
28.吳驥,〈日共匪共敵視日深〉,台北市:《中國一周》,第907期,民國56年9月,頁9。
29.宋淵貴,〈日本左右派青年之政治運動〉,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0卷第5期,民國60年2月,頁53-58。
30.宋堯,〈六、七十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回顧〉,遼寧:《黨史縱橫》,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頁60-61。
31.宋偉宏 滕飛,〈日本民間友好團體在中日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市:《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年第3期,2013年,頁54-58。
32.李博文,〈日共與中共的修好關係及日本共產主義活動現狀〉,台北市:《日本研究》,第254期,民國75年2月,頁13-17。
33.那伽,〈日共「十一大」的動向分析〉,台北縣:《中共研究》,第4卷第8期,民國59 年8月,頁28-38。
34.周臻,〈剖析中日共「關係正常化」〉,台北縣:《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1期,民國87年11月,頁52-58。
35.孟憲鳳,〈戰後中日關係論略〉,黑龍江:《北方論叢》,第234期,2012年第4期,頁113-117。
36.東山,〈論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危害性〉,香港:《時代批評》,第17卷第6期,民國52年9月,頁15-16。
37.邵軒磊,〈自反而縮:「文革」與日本中國研究學術社群的主體建立〉,台北市:《國家發展研究》,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3-28。
38.待旦,〈中共外交的總方向〉,香港:《中國評論》,第444期,民國60年6月,頁10-13。
39.柄谷行人,〈戰後日本的左翼運動〉,新竹:《文化研究》,第20期,2015年春季,頁224-259。
40.胡澎,〈日本對華友好團體的歷史與現在〉,南京市:《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頁39-45。
41.徐友漁,〈文革研究從西方回到中國〉,香港:《開放雜誌》,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頁48-50。
42.張文彬、周自豪,〈解讀日本共產黨對中日關係發展的作用〉,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學版)》,2010年第5期,2010 年10月,頁26-29。
43.張近,〈日本社會黨領袖淺沼被刺事件〉,台北市:《日本與中國》,第22期,民國49年11月,頁13-16。
44.張棟材,〈日本左派學生走向暴力化〉,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7卷第9期,民國57年6月,頁15-19。
45.張棟材,〈共匪與日共之關係〉,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卷第10期,民國51 年7月,頁22-25。
46.張棟材,〈對日共派遣代表團訪匪之研析〉,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5卷第7期,民國55年4月,頁29-32。
47.張登及,〈毛澤東涉外言論與中共外交〉,台北縣:《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民國87年9月,頁41-48。
48.張雅晶,〈文化大革命時期日本人的文革論〉,河南:《史學月刊》,第3期,2001年,頁78-85。
49.荷書,〈日本社會黨的過去與將來〉,台北市:《國魂》,第182期,民國49年7月,頁12-18。
40.郭建,〈當代左派文化理論中的文革幽靈〉,香港:《二十一世紀評論》,第93期,2006年2月,頁29-39。
51.陳鵬仁,〈剖析日本社會黨〉,台北市:《日本研究》,第145期,民國66年10月,頁15-17。
52.陳國文,〈廖承志與中日友好事業統一戰線的建立〉,貴州:《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6年9月,頁96-99。
53.傅啟學,〈二次大戰後中日外交關係之回顧〉,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3卷5期,民國53年2月,頁1-6。
54.費正清,〈日本和中共關係的新時代及其意義〉,台北市:《中國月刊》,第18期,民國62年3月,頁18-19。
55.雲鶴,〈日本社會黨的內鬨〉,香港:《時代批評》,第9卷第6期,民國48年9月,頁18。
56.馭志,〈四十年來中共外交的演變與發展(上)〉,台北縣:《中共研究》,第23卷第12期,民國78 年12月,頁31-43。
57.馭志,〈四十年來中共外交的演變與發展(中)〉,台北縣:《中共研究》,第24卷第1期,民國79年1月,頁83-95。
58.黃朝茂,〈日本社會黨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市:《日本研究》,第255期,民國75年3月,頁20-22。
59.楊子和,〈日本中共進行貿易的回顧與前瞻〉,香港:《時代批評》,第15卷第12期, 1962 年12月,頁6-9。
60.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台北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頁29-44。
61.葉萌,〈論日本與中共之間的貿易談判〉,台北市:《中興評論》,第18卷第5期,民國60年5月,頁8-9。
62.趙雲鶴,〈蘇聯、中共對日本的經濟攻勢〉,香港:《時代批評》,第15卷第6期,1962年9月,頁11-12。
63.劉令輿,〈日本社會黨進退失據〉,台北市:《問題與研究》,第14卷11期,民國64年8月,頁34-38。
64.劉漢璋,〈從北平紅衛兵大字報談毛匪與日共中央派之新衝突〉,台北市:《蘇俄問題研究》,第8卷第9期,民國56年9月,頁41-42。
65.適豪,〈當前中共與日本的經濟關係〉,台北縣:《中共研究》,第8卷第8期,民國63 年8月,頁14-25。
66.鄭宇碩,〈文革後期的中國外交政策〉,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32期,2000年冬季號,頁35-44。
67.橋爪大三郎,〈紅衛兵與「全共鬥」--兼談60年代日本的新左翼〉,香港:《二十一世紀評論》,第36期,1996年8月,頁4-14。
68.盧國學,〈日本在野黨與當代中日關係〉,吉林:《東北亞論壇》,1996年第3期,1996年3月,頁42-46。
69.蕭然,〈日本與中共貿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台北縣:《中共研究》,第4卷第10期,民國59 年10月,頁85-99。
70.關向光,〈文革再認識〉,新北市:《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民國95年6月,頁7-12。


(三)網路資料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2.王銳,〈文革小報拾異〉,《記憶》總第26期,2009年6月,〈prchistory.org/wp.../05/REMEMBRANCE-No-16-2009年6月23日.pdf〉。
3.林賢參,〈中國之日本研究現況—中共政權成立以降〉,2009年9月24日日本研究中心成立研討會,〈http://www.deas.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7_f7943146.pdf&dir=writing_seminar/17&title=%E6%AA%94%E6%A1%88%E4%B8%8B%E8%BC%89〉。
4.徐萬勝,〈中國的日本政治、外交研究(1997-2008)〉。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中國的日本政研究(1997-2009)》,
〈 https://www.jpfbj.cn/intellectual/download/101130A.pdf 〉。
5.許仁碩,〈日本的六四衝擊:左翼革新派的「中國幻滅」〉,2019年6月5日,《轉角國際》,〈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854005〉。
6.馬場公彥,〈”文化大革命”在日本(1966-1972)--中國革命對日本的衝擊與影響〉,2009年,《開放時代》,〈http://www.opentimes.cn/Abstract/1142.html〉。
7.劉建平,〈中國對日外交在20世紀60年代的轉型發展及其歷史意義 〉,《開放時代》,2009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niis.cssn.cn/webpic/web/niis/upload/2012/11/d20121129190030929.pdf〉。

(四)學位論文
1.王松憲,《日共與中共關係之研究(1940-1972)》,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民國62年12月。
2.何思慎,《中共經濟發展戰略變遷下日中經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3.何思慎,《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九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3月。
4.林光得,《中共外交模型(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七)之研究—以計量方法來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5.林彩清,《日本社會黨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6.曾哲男,《日本田中內閣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
7.曾國勳,《兩岸關係之間的日本因素(1945-2000)》,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8.黃一正,《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家利益」與「意識型態」研究途徑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9.黃秉翊,《日本近代化與主體性的掙扎:竹內好的亞洲主義與中國觀的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5年6月,頁1-3。
10.楊凱,《日共與中共黨際關係述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2014年5月。
11.蔡禎昌,《日本政黨政治與「五五年體制」的興衰》,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7年12月。

(五)報紙、雜誌
1.《人民日報》
2.《紅旗》
3.《聯合報》

(六)檔案
1.宋永毅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年第一版。




二、日文文獻
(一)專書
1.れんだいこ,《検証学生運動—戦後史のなかの学生反乱》 東京:社会批評社,2009年2月。
2.上田耕一郎,《統一戦線と現代イデオロギ一》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9年11月。
3.土屋昌明,《目擊!文化大革命—映画「夜明けの国」を読み解く》東京:株式会社太田出版,2008年4月。
4.土屋昌明、「中国六O年代 世界」研究会編,《文化大革命を問い直す》 東京:勉誠出版,2016年11月。
5.小山弘健,《戦後日本共產党史》東京:芳賀書店,昭和41年11月。
6.小島 優編,《日中両党会談始末記:共同コミュニケはどうして破棄されたか》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9年。
7.山根幸夫、藤井昇三、中村 義、太田勝洪 編,《近代日中關係史研究入門》東京:研文出版,1992年2月。
8.山野車輪,《革命の地図—戦後左翼事件史》東京:株式會社イースト・プレス,2016年8月。
9.五百旗頭 真,《戦後日本外交史﹝新版﹞》東京:株式会社有斐閣,2006年11月。
10.中国研究所編,《新中国年鑑 1967年版》東京:東方書店,1967年6月。
11.中国研究所編,《新中国年鑑 1968年版》東京:東方書店,1968年5月。
12.中国研究所編,《新中国年鑑 1969年版》東京:新中国年鑑刊行会,1969年8月。
13.中国研究所編,《新中国年鑑 1970年版》東京:大修館書店,昭和45年11月。
14.中嶋嶺雄,《中国共產党と日本共產党  和解への道程》東京:株式会社日中出版,1981年7月。
15.公安調查庁,《內外情勢の回顧と展望》東京:公安調查庁,昭和42年1月。
16.公安調查庁,《日本のなかの中共》東京:公安調查庁,昭和42年7月。
17.太田薰 奧田八二編,《社会党 その病根と活路》東京 :草風社,昭和51年6月。
18.日中友好協会(正統)日中文化交流協会連合代表団編,《陳毅談話と文化大革命》東京:青年出版社,1969年3月。
19.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本部編,《中国文化大革命と日中団体分裂の真相》東京: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本部,昭和41年11月。
20.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本部編,《文化大革命下の中国 : 日中友好協会(正統)第四次学習活動家代表団報告》東京: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本部,1967年1月。
21.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第五次訪中青年代表団編,《若い眼でみた文化大革命》東京:青年出版社,1967年10月。
22.日本中国友好協会訪中第三次学習活動家代表団編,《第三次五ケ年計画を迎中国--中国における大眾的学習運動--》東京:日本中国友好協会,1966年6月。
23.日本共產党(左派)中央委員会編,《福田正義文献集1》下関市:人民の星社,2004年6月。
24.日本共產党(左派)中央委員会編,《福田正義文献集2》下関市:人民の星社,2004年8月。
25.日本共產党(左派)中央委員会編,《福田正義文献集3》下関市:人民の星社,2004年9月。
26.日本共產党(左派)中央委員会編,《福田正義資料集1》下関市:人民の星社,2004年7月。
27.日本共產党,《日本共產党と日中問題》東京 :新日本出版社,1975年2月。
28.日本共產党中央委員会,《日本共產党の五十年》東京:日本共產党中央委員会出版局,1972年9月。
29.日本共產党中央委員会出版部編,《日本共產党代表団の中国、べトナム、朝鮮の訪問》東京:日本共產党中央委員会機関紙経営局,1966年5月。
30.日本国際貿易促進協会訪中友好貿易団,《プロレタリア文化大革命と日中貿易の展望:訪中報告》東京:日本国際貿易促進協会,1967年6月。
31.日本社会党教宣局,《写真集 社会党のあゆみ》東京:日本社会党教宣局,昭和53年8月。
32.日本社会党結党四十周年紀念出版刊行委員会,《資料 日本社会党四十年史》東京:日本社会党中央本部,1985年11月。
33.王 雪萍,《戦後日中關係と廖承志—中国の知日派と対日政策》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2013年9月。
34.井上寿一,《日本外交史講義》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9月。
35.外山恒一,《良いテロリストのための教科書》東京:青林堂,平成29年9月。
36.民主主義研究会編,《日共の政権獲得構想の研究》東京: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37.田口富久治,《日本の革新勢力》東京:弘文堂,昭和36年11月。
38.田中明彥,《日中關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1年4月。
39.田村隆治編,《図解 日本左翼勢力資料集成》東京,中外調查会,昭和45年12月。
40.団記錄整理小組編,《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活動家訪中代表団訪中記錄書》東京:日本中国友好協会(正統),1975年4月。
41.安斎庫治,《宮本修正主義批判》東京:東方書店,1968年10月。
42.寺尾五郎,《日中不戦の思想:華僑学生襲擊にみる前衛の変質》東京:亜東社,1967年7月。
43.池田 誠、倉橋正直、副島昭一、西村成雄編,《20世紀中国と日本 上卷 世界のなかの日中関係》京都:法律文化社,1996年4月。
44.每日新聞社編,《日本と中国- 正常化への道-》東京:每日新聞社,昭和46年11月。
45.国際情勢研究会編,《文化大革命下の中共の現状》国際情勢研究会,昭和42年8月。
46.岡部達味,《中国の対外戦略》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11月。
47.明治大学現代中国研究所 石井知章、鈴木 賢編 ,《文化大革命—「造反有理」の現代的地平》東京:株式会社白水社,2017年9月。
48.服部健治、丸川知雄編,《日中関係史 1972-2012 経済》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年8月。
49.社会問題研究会編,《全学連各派—学生運動事典—》東京:双葉社,昭和44年7月。
50.社団法人日中友好協会編,《日中友好運動五十年》東京:東方書店,2000年6月。
51.南村志郎,《日中外交の黒衣六十年: 三木親書を託された日本人の回想録》名古屋市:ゆいぽおと,2018年10月。
52.思想運動研究所編,《日本共産党本部—ここで何が行なわれているか》東京:全貌社,昭和42年8月。
53.思想運動研究所編,《左翼30集団 : こうして日本は破壊される》東京:全貌社,昭和43年。
54.秋山謙一郎等,《日本共産党思想と正体》東京:宝島社,2017年5月。
55.俵 孝太郎,《裸の日本共產党》 東京:日新報道,昭和48年1月。
56.宮森 繁,《実録 中国「文革」礼贊者たちの節操》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7年9月。
57.時事問題研究所編,《これからの中共と日本》東京:時事問題研究所,昭和42年3月。
58.栗原正和 等,《日本の左翼と右翼》東京:宝島社,2007年1月。
59.桑山静逸,《毛沢東の分析》東京:国会タイムズ社,昭和50年11月。
60.神山茂夫,《日本共產党とは何であるか》東京:自由国民社,昭和48年9月。
61.財団法人霞山会編,《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東京:財団法人霞山会,昭和45年4月。
62.馬場公彥,《世界史のなかの文化大革命》東京:株式会社平凡社,2018年9月。
63.曽我祐次,《多情仏心 わが日本社会党興亡史》東京 :社会評論社,2014年5月。
64.高沢皓司 高木正幸 蔵田計成,《新左翼二十年史》東京 :新泉社,1981年8月。
65.高知 聰,《日本共產党粛清史》東京:株式会社月刊ぺン社,昭和48年2月。
66.堀江 湛、池井 優編,《 日本の政党と外交政策 : 国際的現実との落差 》東京:慶應通信株式会社,昭和55年11月。
67.陳 鵬仁,《扶桑論集》東京:日本教圖,昭和45年10月。
68.細谷千博,《日本外交の軌跡》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3年2月。
69.勝間田清一 北山愛郎監修,《日本社会党綱領文献集》東京:日本社会党中央本部機関紙局,1978年11月。
70.朝日新聞社編,《日本共產党》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48年6月。
71.菅 孝行,《FOR BEGINNERS シリーズ全学連》東京:株式会社現代書館,1982年9月。
72.戦後史開封取材班編,《戦後史開封2》東京:株式会社扶桑社,平成7年6月。
73.新左翼理論全史編集委員会,《新左翼理論全史》東京:流動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4年5月。
74.嵯峨 隆,《アジア主義と近代日中の思想的交錯》(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2016年6月),頁99-100。
75.楊 海英編,《フロンティアと国際社会の中国文化大革命:いまなお中国と世界を呪縛する50年前の歴史》 福岡:集広舎,2016年11月。
76.極東事情研究会編,《70年代にのぞむ左翼団体》東京:極東出版社,昭和45年8月。
77.鈴木邦男監修,《「右翼」と「左翼」の謎がよくわかる本》東京:株式会社PHP研究所,2015年3月。
78.福岡愛子,《日本人の文革認識: 歴史的転換をめぐる「翻身」》東京:新曜社,2014年1月。
79.燧 重明,《日本社会党–現状と将来》 東京:教育社,1979年6月。
80.藤井省三,《中国見聞一五O年》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3年7月。
81.藤本 博編,《「1968年」再訪— 「時代の転換期」の解剖》滋賀:行路社,2018年10月。
82.警備研究会,《極左暴力集団、右翼101問》 東京:立花書房,平成元年6月。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1.八塚正晃,〈文革後期の中国における対外開放政策の胎動〉,東京:《アジア研究》,第60卷第1号,2014年1月,頁37-52。
2.大里浩秋,〈所內報から見る中研の活動状況(5)〉,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847号,2018年9月,頁30-38。
3.川崎一郎,〈戦後の日中関係〉,東京:《国際政治》,第15号,1961年3月,頁134-147。
4.中国研究所臨時所員総会,〈中国研究所臨時所員総会―日中友好にそう中国研究の妨害者の除名を決定〉,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28号,1967年2月,頁31。
5.天児 慧,〈日中の外交態様の相違と中国の外交行動〉,東京:《アジア研究》,第60卷第1号,2014年1月,頁2-6。
6.平井博二,〈1967年の北京—1年間の見聞滞在記〉,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849号,2018年11月,頁35-45。
7.石井知章,〈なぜ文化大革命は過ぎ去らないのか—日本の「進步的」中国研究者の「結果責任」を問う〉,名古屋市:《中国21》,第48号,2018年3月,頁27-47。
8.光岡 玄,〈善隣学生会館流血事件の意味するもの〉,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29号,1967年3月,頁1-14。
9.寺廣映雄,〈文化大革命下の中国を訪れて〉, 大阪:《歷史研究》,第5号,1967年11月,頁74-82。
10.庄司潤一郎,〈歷史認識をめぐる 日本外交-日中関係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国際政治》,第170号,2012年10月,頁125-136。
11.江藤(猪股)名保子,〈中国の対外戦略と日中平和友好条約〉,東京:《国際政治》,第152号,2008年3月,頁36-47。
12.西原 正,〈日本外交と非正式接触者〉,東京:《国際政治》,第75号,1983年10月,頁1-10。
13.別枝行夫,〈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 -政策決定者とその行動の背景〉,東京:《国際政治》,第66号,1980年,頁1-14。
14.別枝行夫,〈戦後日中関係と非正式接触者〉,東京:《国際政治》,第75号,1983 年,頁98-111。
15.宋堯,〈文化大革命期における日中文化交流—《人民日報》の報道を用いて— 〉,横浜市:《国際文化研究紀要》,第12号,2005年12月,頁171-196。
16.宋堯,〈日中友好協会と中日友好協会〉,横浜:《国際文化研究紀要》,第13号,2006年12月,頁119-144。
17.杉山市平,〈中国でみる大連合〉,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75号,1971年1月,頁1-5。
18.岡部達味,〈「浅沼発言」と中国の対日態度〉,東京:《社会科学ジャーナル》,第6号,1965年10月,頁149-181。
19.岩村三千夫,〈日中国交回復の問題点〉,東京:《国際政治》,第2号,1957年2月,頁35-47。
20.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理事会,〈声明〉,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27号,1967年1月,頁24。
21.祁 建民,〈長崎国旗事件の真相とその意味〉,長崎:《東アジア評論》,第6号,2014 年3月,頁11-18。
22.星野三喜夫,〈戦前および戦後の日中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新潟:《新潟產業大学経済学部紀要》,第37号,2009年11月,頁25-33。
23.研究会員例会,〈今日における中国研究・学習(者)の方向と課題 〉,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27号,1967年1月,頁23-24。
24.草野 厚,〈第四次日中貿易協定と日華紛争 -一九五八年三月五日-四月九日〉,東京:《国際政治》,第66号,1980 年,頁19-35。
25.馬場公彥,〈文化大革命在日本—その衝擊と波紋(下篇)〉,東京:《アジア太平洋討究》,第12号,2009年3月,頁189-219。
26.黃芳,〈中国文化大革命と日本知識人(1)-1966年から 1969年まで-〉,大阪:《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第16卷第2号,2012年3月,頁191-205。
27.福岡愛子,〈文化大革命以後の「文化」の 政治〉,静岡:《アジア研究》,別冊4,2016年2月,頁41-64。
28.福島啟之,〈戦後日本の関係修復外交と近隣諸国の対日認識:―援助、謝罪と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国際政治》,第170号,2012年10月,頁109-121。
29.劉 栄生,〈善隣闘争が問うもの-「出入国管理法案」粉砕闘争の中で〉,東京:《アジア経済旬報》,第785号,1970年3月,頁6-19。
30編集部,〈「善隣学生会館事件」の経過と背景〉,東京:《アジア経済旬報》,第1039号,1977年4月,頁6-10。
31.編集部,〈編集部よりお詫びとお知らせ〉,東京:《中国研究月報》,第287号,1972年1月,頁32。

(三)網路資料
1. 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の概要〉,《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http://www.chuken1946.or.jp/Gaiyo.htm〉。
2.〈中共派グループ離党、第10回党大会開催〉,《戦後政治史検証》, 〈http://www.marino.ne.jp/~rendaico//toshi/nihonkiyosanto_nokenkiyu_toshi_28.htm 〉。
3.《データベース「世界と日本」》,〈http://worldjpn.grips.ac.jp/〉。
4.土屋昌明,〈竹内好と文化大革命―映画『夜明けの国』をめぐって〉。《 専修大学学術機関リポジトリ》,〈http://ir.acc.senshu-u.ac.jp/index.php?action=pages_view_main&active_action=repository_action_common_download&item_id=8135&item_no=1&attribute_id=15&file_no=1&page_id=13&block_id=52 〉。
5.不破哲三,〈日本共産党の歴史と綱領を語る〉,2000年7月20日。《日本共産党》,〈http://www.jcp.or.jp/jcp/jcp-syokai/html/fuwakoen_2.html〉。
6.不破哲三,〈朱達成中央対外連絡部秘書長との懇談の記録から(抜粋)〉,1998年1月21日。《日本労働党》,
〈http://japanlabor.party/syasetu/990215a.html〉。
7.日本中国友好協会,〈 善隣学生会館襲擊事件50周年に当たつて〉,2017年4月15日。《日本中国友好協会》,
〈http://www.jcfa-net.gr.jp/kenkai/2017/170415seimei.html〉。
8.日本国際貿易促進協会,〈中国.アジア地域との経済協力で60年を超える実績〉,2016年7月,《日本国際貿易促進協会》,〈http://www.japit.or.jp/info/index.html〉。
9.宮本顕治,〈毛沢東との最後の会談--一九六六年、上海での二日間 〉,《週刊朝日》,昭和52年6月24日号。《善隣学生会館事件の真相を探る》,
〈http://konansoft.jp/zenrin/itscom/miyakenshuki.htm〉。
10.馬場公彦,〈戦後日本人にとっての中国革命・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iccs.aichi-u.ac.jp/archives/report/045/53ab9b2707412.pdf 〉。
11.萩原耕吉,〈事件はどうして起きたのか〉《中国研究》,1977年3・4月合併号。《善隣学生会館事件の真相を探る》,
〈http://www.konansoft.com/zenrin/html/chugokukenkyu01.htm〉。

(四)報紙、雜誌
1.《夕刊 読売新聞》
2.《日中友好新聞》
3.《日中文化交流》
4.《月刊学習》
5.《月刊社会党》
6.《北京周報》
7.《赤旗》
8.《前衛》
9.《前進》
10.《朝日新聞(夕刊)》
11.《朝日新聞》
12.《週刊 日本と中国》
13.《読売新聞》

(五)檔案
1.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外務省中國課檔案》。
2.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藏,《日本社會黨國民運動局舊蔵資料》。



三、其它
1. 中國研究所理事長杉山文彥;中國研究所幹事長吉田久治;中國研究所常務 理事、《中國研究月報》編輯委員長川上哲正口述,訪談者吳偉立,2018年4月2日、4月3日於中國研究所會議室訪談。
2. 引述日本神戶大學講師劉燕子,於2018年4月28日「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台北市)演講。
3. 引述整理來自日本文革研究學者福岡愛子之電郵內容。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