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返身習藝-身心技藝實踐者的生成路徑
作者:呂昶賢
作者(外文):LU, CHANG-HSI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夏林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塔羅芳療按摩鍼/針灸雅樂舞南管瘋狂愛滋助人工作技藝行動研究TarotAromatherapyMassageAcupunctureYa Yeh WuNanguanCrazyAIDSHelping workBodymind TechniquesAction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以我的習藝與社會實踐為主軸,書寫我在社會運動中遭逢他者的病苦窮殘,於是一路抓取各種身心技藝,實踐非正典的助人工作,希望能找到根本變化受助者的方法。論文回顧此「移動-探測」的實驗,一方面梳理技藝的來路,另一方面也反思我如何學習與實作。最終我認為:以產生功效的行動邏輯,工具性的使用身心技藝助人,只能消除症狀;唯有個體願意調動能量,以行動回應社會系統中不同層次的作用,才能返回自身,變化鑲嵌在處境中的身心慣習。
Focus on my self-culti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ing, this thesis writes about the sickness, pain, poverty, and disability of others that I met at the social movement scenes. I grab all kinds of bodymind techniques, practicing informal helping work, and hope to find a way that can change the recipient radically.
Reviewing the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s of move-testing, on one hand I organized the history of various techniques, on the other hand I reflectively thought about how I learn and implement them.
In the end, I realize that you can only eliminate the symptoms by instrumentally using bodymind techniques. Only if an individual be willing to responding the force from the society by action that s/he can return to self and change the habitual tendency.
參考文獻
第零章
Michel de Certeau(2015)。《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Foucault(2005)。《主體解釋學》(佘碧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呂昶賢(2008)。《猥褻的療欲-性助人工作者的實踐筆記》。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第一章
Pierre(1997)。《Pierre塔羅事件簿》。商周出版
木星王(1981)。《秘傳紙牌占星術》(石安祺譯)。大坤書局
陳家倫(2002)。《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游蒙勝(2005)。《新時代運動:個體化潮流下的反身性靈性實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8)。《邁向修養社會學》。三民出版社
梁湘潤(2011)。《祿命傳習啟示錄》。行卯出版社
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心靈工坊
何建忠(1993)。《八字心理推命學》。龍吟出版社
康正達(1985)。《精要圖解八字心理推命學》。鼎文出版社
John Michael Greer(2017)。《生命之樹卡巴拉:西方神祕學的魔法根本》(蕭漢婷譯)。橡實文化
Lon Milo DuQuette(2014)。《托特塔羅解密》(孫梅君譯)。商周出版
Rachel Pollack(2010)。《78度的智慧》(孫梅君譯)。商周出版
Crowley Aleister(1981)。《The Book of Thoth》。Weiser Books
Charles Taylor(2008)。《自我的根源》(韓震等譯)。譯林出版社
黃明倫(2009)。《求學生活到腳底按摩的社會實踐:墨家兼愛精神的行動探究》。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王怡真(2008)。占星療遇的可能性──占卜與支持性對話的行動研究。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劉孟茜(2009)。《渡~歐巴桑與花魂樹魄的相遇~》。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陸致極(2014)。《命運的求索-中國命理學簡史及推演方法》。上海書店出版社
陳美妃(2010)。《邊界之舞—一個單眼視域實踐者的生成與流變》。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帥宗琪(2012)。《辨障/識人:嵌卡明盲的工作紀事》。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王勇智(2013)。《巧布拼貼的集體協作—在後段技職教育體系中的輔導實踐》。輔仁大學心理系博士論文
陳盈君(2020)。《諮商塔羅:問對問題才能找出潛意識裡的真相,明辨塔羅的指引,實踐真正的靈性成長》。地平線文化

第二章
Chrissie Wildwood(2005),。《芳療聖經》(牛爾譯)。商周出版
溫佑君(2006)。《香氣與空間》。商周出版
溫佑君(2009)。《植物人格全書》。商周出版
許怡蘭(2009)。《植物精油能量全書》。商周出版
Melissa Studio(2002)。《精油全書-芳香療法精油使用小百科》。商周出版
溫佑君(2009)。《植物人格全書》。商周出版
Monika Werner、Ruth von Braunschweig(2011)。《芳香療法實證學》(李文媛、蔡慈皙、葛偉芬譯)。社團法人德芳亞太研究發展協會
Gabriel Mojay(2006)。《花草能量芳香療法:融合陰陽五行發揮精油情緒調理的功效》(李文媛、蔡慈皙、葛偉芬譯)。生命潛能
Ruth von Braunschweig(2019)。《植物油全書》(黃慧珍、田佳玉譯)。商周出版
Ruth von Braunschweig,溫佑君(2003)。《精油圖鑑》。商周出版
邱凱莉(2020)。《精油抓周:九大類型45種植物人格解析》。日日學
Zygmunt Bauman(2018)。《液態現代性》。商周出版
Joel Paris(2014)。《精神科藥物的使用與誤用》(黃致翰譯)。合記出版
Iris Marion Young(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黃致翰譯)。商周出版
Marguerite Maury(1997)。《摩利夫人的芳香療法》(朱慧媛譯)。世茂
Tisserand(2001)。《芳香療法的藝術》。世茂

第三章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1)。《12P情慾相談室》。基本 / 基本書坊
葉啟政/口述、何榮幸/執筆(2013)。《彳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遠流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期
Richard Sennett(2021)。《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廖婉如譯)。馬可孛羅

第四章
周左宇(1971)。《鍼灸重點釋義》。自行出版
坂元大海等(2018)。《經穴大全 大字版》(林倩伃譯)。楓書坊
龔卓軍(2017)。〈多孔世界與東南亞攝影—人類世中的交陪美學〉。藝術家第506期
周楣聲(1998)。《灸繩》。青島出版社
劉澄中、張永賢(1999)。〈西漢涪水經脈木人考察〉。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民88.11
栗山茂久(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究竟出版
周桂田、王璦玲主編(2011)。《人文與社會講座-現代科技與文明的反思:身體與自然》。聯經
Foucault(2005);《性经验史》(余碧平譯);上海人民

第五章
衛福部疾管署(2005)。〈減害策略觀念之說明〉。新聞稿
謝錫亮(2018)。《謝錫亮灸法(第4版)》。文光圖書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020)。〈疾管署:愛滋病毒量測不到 不具傳染力〉。https://praatw.org/publications/2035
吳汝鈞(2008)。《屈辱現象學》。台灣學生書局

第六章
陳玉秀(2013)。《雅樂舞與身心的鬱閼》。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王育雯(2019)。《雅樂效應思維:〈樂記〉身心審美的當代解讀》。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卓聖翔(1999)。《南管曲牌大全》。串門南樂團
Susan B. Klein(2007)。《日本暗黑舞踏》(陳志宇譯)。左耳文化

第七章
Argyris, Chris(2012)。《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Keeney, B.(2008)。《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丘羽先譯)。臺北:心靈工坊
Schön, Donald A.(2007)。《反映的實踐者》(夏林清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Gregory Bateson(2019)。《心靈與自然:應然的合一》(錢旭鴦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夏林清(2020)。《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心靈工坊
付長珍(2017)。《宋儒境界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澤厚(2019)。《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人民文學出版社
唐力權(2007)。〈「流動無礙」為卓越典範之理想:道家宇宙觀及其實用含義中「通」的中心性〉(翁永漢譯)。香港道教聯合會主辦第四屆國際道教學術會議主題演講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