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歷史文化中的身心復元之道:大陸鄉村醫務社會工作者的行動研究
作者:李青
作者(外文):LI Q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 夏林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身心復元行動研究醫務社會工作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雅樂舞body-mind recoveryaction researchmedical social workrural medical health serviceYayue d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論文主要呈現的是我作為一個大陸的社會工作者,在台灣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與醫務社會工作的興趣相接續,並返身回看大陸社會歷史中的在地醫療衛生服務實踐,探尋新的醫務社會工作踐行之道的歷程。
本論文共分為九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本研究的緣起。第二章主要介紹本研究所採用的社會改變取徑的行動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在行動中探究的生成歷程。第三章則主要介紹我來到輔大後,開始參與到系上致力於社會改變取向的行動研究的師生,將雅樂舞用於不同群體中開展身心復元的活動。透過對台灣這一社會空間中,開展身心復元的社會文化研發實踐的歷程的認識,成為我接續醫務社會工作的起點,也是我開始返身回看大陸醫療衛生服務的觸媒。我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開始了雅樂舞的學習與實踐,並開啟了第四章中我對自身的身心動態進行解構與重構的身心復元之路。透過我自身雅樂舞復元的經驗,讓我想到家鄉的父母與親人因長期勞動所累積在身心上的各種苦痛,如何能借助一些立足於日常生活中像雅樂舞之類的身心復元的方法進行紓解。由此第五章則主要透過梳理我父母的勞動工作生活史,來看到農村社會中許多像我父母一樣,生活於基層的勞動者所承擔的身心社會性之苦。這也讓我基於對農村人身心勞損問題的關切,而進入到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探究之中,並在與老師和同學的討論中,開啟了第六章中我對一位赤腳醫生在地服務實踐的探究。透過這一探究,讓我看到了我對傳統醫療衛生服務認識上的斷裂,這進一步引導我在第七章中對大陸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整體變遷的歷史性探究與梳理。這一梳理也引發了我期許接續斷裂的歷史的情感與行動,開啟了我在第八章中的進入到農村的社會田野之中,開展參與式的田野研究。最後第九章則回到我自身作為一個醫務社會工作的學習、實踐與研究者,如何拾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本土社會工作經驗,以促進健康鄉村建設,並將自己立基於接續社會歷史文化中身心復元的優良文化資產,朝向中西結合、多元實踐的身心復元之道的醫務社會工作行動研究者。
This thesis mainly presented the process of me as a social worker in the mainland China, picked up the interested in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when I studied and practiced in Taiwan, and returned to inquiry the practice of loc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ainland China socie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social work.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The chapter 1 mainly introduced the origin of this research. The chapter 2 mainly introduc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of social change orientation as study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esearcher's study in action. The chapter 3 mainly introduce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star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on research of the social change orientation in Fu Jen University, and used the Yayue dance to carry out the body-mind recovery activities for different group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 of body-mind recovery in Taiwan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y continued medical social work, and it is also the catalyst for me to return to inquiry mainland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I also starte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Yayue dance, and opened the road of body-mind recovery of my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y body-mind in the chapter 4.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my own body-mind recovery by Yayue dance, I reminded of the pains of my parents and relatives in my hometown due to long-term labor. How can I use some methods of body-mind recovery like Yayue dance to relieve their pains in daily life? Thus, the chapter 5 mainly looked at the body-mind life of my parents, and saw the body-mind suffering of many peoples in the rural society who liv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like my parents. And this also allowed me to enter into the study of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based on concerned about the body and mind strain of rural people, and in the discussion with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I began to study the local service practice of a barefoot doctor, which I described it in the chapter 6. Through this inquired, I had seen my fracture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which further guided me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combed the overall changes of rural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the mainland in the chapter 7. This also triggered my emotions and actions to connect the broken history. In chapter 8, I entered into the rural areas to carry out participatory field research. Finally, the chapter 9 returned to myself as a medical social work learner,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 how to picked up the local social work experience in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rural construction, and base on pick up the excellent cultural assets of body-mind recovery in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becoming to a medical social work action researcher who is can combin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ervices within practice, and present possible field developments of multi-practical methods of body-mind recovery.
楊靜、夏林清,社會工作與行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楊靜,一把促進有效改變的利器──「社會改變取向的行動研究」之於社會工作,北京:中國社會工作,2016。取自:http://www.jinlin.org.cn/newsshow.asp?id=1368&big=10
夏林清、丁乃非,勁旅行腳──地方斗室與星空共享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2015(63):3-49。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古學斌,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的介入,北京: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輯),2013:1-30。
楊靜,回觀歷史 辨識經驗 尋找變的力量——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行動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4-113。
夏林清,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004(23):131-156。
楊靜、吉家欽、夏林清,行動研究經典讀書札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夏林清譯,Chris Argyris等著,行動科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舍恩著,夏林清譯,反映的實踐者,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陳玉秀,雅樂舞與身心的鬱閼,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2011。
陳玉秀,雅樂舞結構的解構與重構,雅樂舞課程內部學習資料,2013。
夏林清、劉孟茜,身心對話:台灣心理學工作者的路徑筆記,應用心理研究,2010(46):51-70。
林紋琪,走在實踐的道路上,與雅樂舞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2013(23):237-259。
林紋琪,就地奮戰,與障/礙同行:帶著社會情感與身心量覺之實踐行動,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黃圓珍,盲人學雅樂\摸與被摸的觸覺通道,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郭于華,傾聽底層-我們如何講述苦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許三春,清以來的鄉村醫療制度:從草澤鈴醫到赤腳醫生,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黃永昌,中國衛生國情,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0。
劉影,文化大革命時期福建赤腳醫生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汪智、梁峻, 20世紀的中國:體育衛生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556。
李碩,首任衛生部長李德全和新中國衛生事業,團結,2009(3)。
《當代中國》從書編輯部編,當代中國的衛生事業(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魯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歷史考察,武漢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11。
李海紅,2015,「赤腳醫生」與中國鄉土社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斐,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合力形成的歷史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農村公共利益政策與實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6):78-86。
王勝,人民公社時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張自寬,對合作醫療早期歷史情況的回顧,中國衛生經濟,1992(6):21-23。
趙璇,赤腳醫生:歷史與制度主義的視角,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山西衛生廳,山西農村衛生工作,山西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18-19。
何郁瑩,赤腳醫生之研究(1966-197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劉利峰,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錢信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54。
李德成,中國農村傳統合作醫療制度研究綜述,華東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9-24。
李德成,合作醫療與赤腳醫生研究( 1955-1988),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7。
《中共中央批轉衛生部關於動員城市醫療力量和醫藥衛生院校師生支援工礦農村衛生工作的報告》,衛生部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司編:《農村衛生文件匯編(1951-2000)》(內部資料),第613頁。
《衛生部關於組織農村巡迴醫療有關問題的通知》,衛生部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司編:《農村衛生文件匯編(1951-2000)》(內部資料),第620-621頁。
張自寬,「六二六指示」相關歷史情況的回顧與評價,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9):9-12。
李硯洪,「赤腳醫生」的興衰,武漢文史資料,2013(9):6-9。
「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1968,紅旗,第3期。
王勝,集體化時期農村醫療衛生制度研究──以河北省深澤縣為個案,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陳海峰,中國衛生保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73。
溫益群,赤腳醫生產生和存在的社會文化因素,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0-63。
馮秀秀,赤腳醫生制度研究,淮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62。
張開寧等主編,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唐亮,首創赤腳醫生合作醫療的衛生廳長辭官始末。2002 年 12 月 3 日, 取自南方網: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 zgkx/200212030994.htm。
鐘雪生,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中共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陳美霞,大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2006。http://www.aisixiang.com/data/9678.html
張德元,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歷程回顧與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9(26):90-95。
邵軒磊,生物政治權力與文化意識形態──以「赤腳醫生」政策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2,6(3):1-21。
世界銀行,中國衛生部門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劉薇,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軌跡及對策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劉克軍,山西平遙縣合作醫療興衰始末,衛生經濟研究,2002(8):9-11。
黃德北,中國大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與國家角色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2011,54(1):29-52。
謝國財、陳建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內涵、性質、問題和改革取向,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36-43。
黃健豪,中國農村醫療體系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從農村合作醫療走向城鄉一體化,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向春玲,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求是雜誌,2010(2):49-51。
陳建勝、王小章,由「由城鄉統籌」邁向「城鄉一體化」-基於德清縣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1(1):141-147。
劉文質、程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與風險防範,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2017,34(1)1-4。
李娟,山西赤腳醫生與鄉村醫療研究(1965-1985),西北大學歷史學科教學碩士論文,2016。
湖北省長陽縣樂園公社革命委員會,我們狠抓了三件大事──樂園公社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經驗,人民日報,1968年12月11日第3版。
張功震,鄉村醫生的利益變遷,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8):45-47。
張引、陳珉惺,村醫發展歷程與新時期發展路徑分析,醫學與哲學,2016(37):39-41、50。
王紹光,學習機制與適應能力—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變遷的啓示,中國社會科學,2008(6):111-207。
劉永攀,農村合作醫療視角下河南省赤腳醫生研究,河南師範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中國鄉村醫生歷史回顧與現狀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田疆、張光鵬、荏苒,醫改背景下解決鄉村醫生待遇與保障問題的探討,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0,3(12):33-36。
新醫改背景下鄉村兩級衛生人員薪酬機制研究課題組,我國鄉村醫生薪酬現狀及改革建議,中國衛生人才,2016(7):16-19。
鄧元慧、張新慶、韓躍紅,我國鄉醫隊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2):120-123。
王志紅、安海娟、張更路,鄉村醫生培訓工作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4(4):369-370。
楊念群,再造「病人 」: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9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劉軍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面臨的挑戰,財政研究,2006(2):6-10。
崔彩豔,基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機制的探討,中國市場,2014(51):219-220。
王紹光,中國公共衛生的危機與轉機,比較,2003(6):52-88。
世界銀行,中國:衛生模式轉變中的長遠問題與對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
劉紹華,當代中國農村衛生保健典範的變遷:以合作醫療為例,收錄於祝平一編,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台北:巨流出版社,2013:299-328。
陳美霞,台灣公共衛生體系市場化與醫療化的歷史發展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81):3-78。
錢信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11。
龍長安,國家政權建設視野中的愛國衛生運動探討,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29(1):117-122。
顧欣、方黎明,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能力建設與新型合作醫療的運行,河南社會科學,2007,15(3):65-68。
陳鴻儒、蔡建鷹等,從發展的歷史性看民間中醫事業,宜春學院學報,2009(31)6:16-17.
田孟,乡村治理转型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变迁,中国卫生经济,2016,35(2):45-50。
潘銀翠,我國傳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及其現實意義探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
龐新華,山東省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歷史考察,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張瑞賢等,文革中的中草藥的繼承與發展,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25-29。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的衛生事業(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張立強、李強等,從文獻計量的角度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3):9-10。
陳鴻儒、蔡建鷹、金浪、陳惠珍,從發展的歷史性看民間中醫事業,宜春學院學報,2009,31(6):16-17。
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丁興祥、賴誠斌,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001(12):77-106。
Newan,W.L.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第四章:方法論的意義,2000:189-265。
陶藩瀛,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004(23)33-48。
Ka-che Yip, Building a strong China:Perspectives on Health,Society,and the State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1999(5):41-53.
Ka-che Yip, Health and Nationalist Reconstruction:Rural Health in Nationalist China,1929-1937”,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2,26(2):395-415.
魯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歷史考察》。武漢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11。
李海紅,「赤腳醫生」與中國鄉土社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李硯洪,「赤腳醫生」的興衰,武漢文史資料,2013(9):6-9。
吳杞納、劉麗等,中西醫思維差異之我見,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9:1066-1067。
牛笛、孫運嶺、李繼君,中醫心理學視域下對心身疾病的探析,環球中醫藥,2016,9(1):92-94。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2003,14(1):45-96。
連冬花,中醫是科學:社會建構論的視角,學術論壇,2007(4):32-35。
張立強、汪早立等,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中醫藥補償政策的現狀調查,中國衛生經濟,2009,28(6):54-55。
張開寧等,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許三春,2012,清以來的鄉村醫療制度:從草澤鈴醫到赤腳醫生,南開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戴志澄,我國實施「預防為主」方針的歷史經驗,中國預防醫學雜誌,2003,4(4):244-245。
姜國和,重申預防為主衛生方針的思考,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1994,14(12):19-21。
陳竺,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中國循環雜誌,2015(30):617-622。
夏林清,,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2006(3): 201-239。
Bloom, G., & Gu, X.Y. Health Sector Reform: Lessons from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7(45):351-360.
Jackson, S., Sleigh, A.C., Li, P., Liu, X.L. Health Finance in Rural Henan: Low Premium Insurance Compared to the Out-of-Pocket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2005(181):137-157.
季慶英(譯),Gehlert Sarah ,Teri Arthur Browne Tairy(主編),健康社會工作手冊,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
Ruth B.J., Marshall J.W. A History of Social Work in Public Health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7,107(S3):S236-S242.
李忠陽、傅華,健康城市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劉夢、王獻蜜(譯).洛伊斯·A·考爾斯(著),醫療社會工作:保健的視角(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趙懷娟、宋宇宏、楊正霞,醫務社會工作,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
馬鳳芝,社會治理創新與中國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下),中國社會工作,2017(6):8-19。
谷曉陽、甄橙,協和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的當代啟示,中國醫院管理,2014(12):77-79。
殷曉清、薛和,當代社會工作,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薛新婭、常雅慧,香港「關懷行動」的創新實踐及啟示,理論探索,2012(5):78-81.
蘆恒、胡真一,「合法性”」後的「合理性」建設:不同醫療場域醫務社會工作創新思考,社會建設,2017,4(3):55-65。
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中國社會導刊,2007,16-19。
陸士楨、漆光鴻,融入──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路徑探析(下),中國社會工作,2017,11(上):25-28。
周利敏,全球地域化視閾中社工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66-170。
陳剛,論黨的群眾工作優良傳統與社會工作創新,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47-51。
潘澤泉,社會工作本土化:社會工作本土知識建構如何可能,社會工作與管理,2014(1):29-41。
廖榮利,社會工作概要,三民書局,1991,121。
楊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的第三條道路,浙江學刊,2006(1):37-47。
黃平、王曉毅等,公共性的重建──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黃平、王曉毅等,公共性的重建──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吳理財、劉磊,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公共性的流變與建構,甘肅社會科學,2018(2):11-18。
王玲,鄉村社會的秩序建構與國家整合──以公共空間為視角,理論與改革,2010(5):29-32。
陸士楨、洪江榮,當地中國社會工作與黨的群眾工作,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2):1-6。
夏林清,行動研究:敘說與實踐課堂內部課件,2015。
夏林清,走在解殖的路径中: 拮抗同行的社会学习,应用心理研究,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 45) : 45 - 
72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