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球化與後殖民:戰後臺灣棒球員的旅日遷移
作者:胡嘉洋
作者(外文):HU, JIA-YANG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子軒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全球化後殖民臺灣棒球員日本職棒運動勞力遷移globalizationpostcoloniality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sport labor mig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透過後殖民的取徑,梳理戰後台灣棒球員旅日遷移的歷史社會脈絡,並輔以深度訪談,考察運動員跨國流動的權力運作,理解資本全球化與殖民遺緒之間的支配與抵抗。研究發現,承載著殖民現代性的棒球從日本時代傳入台灣,再經戰後國民黨政府「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連續殖民,1970年代締造的三級棒球景觀,使棒球成為官方國族與市民社會協商的共識,並逐漸形塑在地的文化特性。1980年代,全球資本的入侵,承載過去台灣對日本的認同想像、雙方社會的交往基礎,開始搭建起旅日的遷移管道,台灣球員在日本的球技表現,成為展現國族認同的途徑,同時助長遷移行動的經濟誘因擴大,而日本則逐漸形塑看待台灣的眼光,使後殖民想像持續在旅日遷移中的作動,並深化台日棒球文化的人脈網絡關係。隨著運動全球化勢力的擴張與下探,台灣棒球員持續輸出至日本職棒、業餘,甚至以野球留學的形式赴日。2000年代過後,旅美成為台灣棒球員的發展選項,而殖民遺緒影響著台日的連結與認同想像,奠定日本職棒「次核心」的位階,促使日本作為台灣棒球持續追趕的目標亦浮上檯面,日本勢力運用殖民遺緒與跨國資本的力量,深根台灣的棒球人才庫,使位處邊緣處境的台灣在面臨宰制的同時,由於長期以來的日本情結深植,而浮現接納、繼受的意識,在此過程中,也持續尋求建立文化自主性的可能。
By adopting a postcolonial approach, this study dissects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expatriate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migrating to Japan in the post-WWII perio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ower mechanism of athletes’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thereby determining the domination and resistance involv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globalization and colonial legacy. Baseball, which carries colonial modernity,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Taiwa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Following the de-Japanization and re-Sinolization movement by the KMT-led ROC government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Taiwan entered the era of three levels of junior baseball dominance in the 1970s. Since then, baseball has become a common ground between official national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negotiation and gradually shaped the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1980s, the advent of global capitalism increased channels for players to migrate to Japan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identities toward Japan. The expansion and penetration of sports globalization have cause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he expatriate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in 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 and Japan’s amateur league and further prompted Taiwanese students to study and play baseball in Japan’s senior high schools. Since 2000s,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migration to USA has become a selection of migration, thus moving to Japan has been located on sub-core hierarchy in world-system of baseball. The colonial legacy affects Taiwan’s conn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Japan and renders baseball in Japan the goal that Taiwanese baseball players pursue. Through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ism and colonial legacy, Japan has been recruiting Taiwanese baseball talents. Given this situation, the pro-Japan sentiment has been deepen by postcoloniality in Taiwan as it manufactures the imaginations of reception and acceptance. Despite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its marginalized position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Taiwan attempts to continuously build cultural autonomy through baseball.
一、中文部分
丁履春(1969,9月11日)。小國手上書向總統伉儷致敬 希望他們十四個人 同在一校讀書練球 好更進一步的為國爭光 。中央日報,第3版。
中央日報(1965,11月24日)。旅日棒球壇大明星 王貞治鑑月中返國 將在中日棒球賽中表演打擊。中央日報,第7版。
中央日報(1969a,9月11日)。在忠烈祠獻花 要向先賢學習 遊博物院嘆古文物偉大。中央日報,第3版。
中央日報(1969b,9月11日)。掀起棒運熱潮 培植更多小將 台省教廳提出三個方案 適當培養少年棒球隊員。中央日報,第3版。
中央日報(1972,11月26日)。日本太平洋獅子棒隊 傳擬爭取陳秀雄 楊森昨表示反對。中央日報,第5版。
中央日報(1975,7月5日)。新竹決恭建 中正棒球場 籌建王貞治棒球場說不確。中央日報,第5版。
中央日報(1976,7月8日)。李宗源加盟美紅人棒隊 證實已于去年簽約 紅雀隊亦有意爭取。中央日報,第5版。
中央日報(1980,11月6日)。王貞治退休新聞 日各大報昨顯刊 比美大選消息更醒目。中央日報,第6版。
中國時報(譯)(1981)。王貞治回憶錄(原著者 王貞治)。台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81)
中華職棒官方網站(2021)。球迷成長數。取自http://www.cpbl.com.tw/footer/fans.html
尤意融(2016)。1980年代台灣棒球員旅日發展狀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方正東(2000,1月8日)。中日要曹竣揚 獅阿沙力放人。民生報,第5版。
方孝謙(2000)。一九二〇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1-46。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136-147。
王貞治(1975,8月12日)。我曾晉謁總統蔣公。聯合報,第12版。
王惠民(2005,12月23日)。王貞治 一句加油 心情複雜一直持用我國護照的國民英雄 將以日本隊監督身分第一次面對中華隊。民生報,B2版。
王翔(2009,2月4日)。王桑看好陳偉殷。聯合晚報,A11。
王賢賀(1977,9月4日)。紀念球親筆簽名 獻給最敬愛的人。聯合報,第3版。
司馬桑敦(1964,4月25日)。風靡日本的棒球選手王貞治。聯合報,第2版。
司馬桑敦(1969,7月29日)。棒球小將•不負國人殷望 力挫日本•贏得預賽冠軍 八月下旬進軍威廉斯堡 角逐世界少年棒賽王座。聯合報,第5版。
司馬桑敦(1969,7月30日)。世界少年棒賽 日專家認為 我可能奪魁。聯合報,第5版。
民生報(1979,3月2日)。李宗源被日本職棒網羅 方水泉陳秀雄替他高興。民生報,第2版。
民生報(1984,12月4日)。莊勝雄亞洲杯後再加盟 日羅德職棒隊表示同意 致函我棒協.附提兩個條件。民生報,第2版。
民生報(1987,9月23日)。日本職棒隊 一軍外國選手增為三人 正力亨提議案 未獲通過 巨人網羅呂明賜 暫受阻。民生報,第2版。
民生報(1988,4月12日)。到日本打零工 五百萬日圓 川口看中林琨瑋 高價請去壯軍容。民生報,第2版。
朱章才(譯)(2000)。殖民統治的結束:德里 1947年8月15日(原著者 Rothermund, D.)。台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2000)
何長發(1981,9月20日)。何明堂李志俊將加入日成棒隊 年薪三七○萬日圓 合約九月起生效。民生報,第2版。
何哲欣(2006)。留我不留?談全球化浪潮之下台灣棒球人才外流的現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吳世政(2005)。台灣棒球場域的文化空間論述-一個運動地理學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江波(譯)(1998)。意象的轉移—「解殖」、「自內解殖」和「後殖民情狀」(原著者 Pieterse, J. N., & Parekh, B.)。載於解殖與民族主義(101-128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吳育光(2002,8月28日)。趙士強郭泰源 赴日‘勞軍’去。聯合報,20版。
吳育光(2010,2月26日)。負面消息多 旅日光環黯淡。中國時報,C4版。
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2017)。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原著者 駒込武)。台北市:台大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吳叡人(2006)。台灣後殖民論綱:一個黨派性的觀點。思想,3,93-103。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台灣重返世界。新北市:衛城出版。
宋永祥(1991,12月30日)。月薪二十萬、簽約金二百萬元呂明賜與味全簽下打擊教練合約。中國時報,第8版。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市:擎松
李丁讚(2006)。被殖民經驗“去帝國”的情感基礎評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爲方法》。台灣社會學刊,37,251-260。
李衣雲(2010)。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卷,99-110頁。
李衣雲(2020)。身體的記憶與義務的記憶:戰後台灣集體記憶的潛伏與再建構。載於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台灣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151-184頁)。台北市,台大出版。
李延輝(譯)(2008)。文化研究取徑:新舊方法論的探索(原著者 Saukko, P.)。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3)
李承機、李育霖(2020)。導論,載於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台灣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1-19頁)。台北市,台大出版。
李明璁(2009)。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化研究,9,119-163。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市:生智。
李梅侶、何潔玲、林海容(譯)(1998)。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原著者 Koichi, I.)。載於解殖與民族主義(191-234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李嘉(1981,5月25日)。王貞治誓言 永為中國人 不入日本籍。聯合報,第5版。
汪宏倫(2010)。台灣的日本症候群:解題。思想,14,35-37。
汪宏倫(2014)。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載於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157-225頁)。台北市:聯經。
周大友(1990,12月13日)。五旅日棒球選手加盟職棒隊 陳明德三商,陽介仁、蔡生豐味全,謝長亨統一,但他將考慮兩天再作最後決定 吳復連薪金未談妥放棄加盟。聯合報,第22版。
所澤潤(2017)。那個年代的台灣。載於所澤潤、林初梅(編),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9-50頁)。台北市:允晨。
林丁國(2009)。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1895-1937)(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文蘭(2010)。「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林以君(2011,2月14日)。一杯接一賽 續杯續不停 到底哪個比賽 才是台灣甲子園。聯合報,B3。
林以君、雷光涵、婁靖平、藍宗標(2011,2月14日)。振興棒球 球員上課反成奢求?。聯合報,B3版。
林幼英(1992,12月21日)。人才那裡來?球隊頭大 共體時艱 合理分配 才是良方。民生報,第5版。
林仲秋、黃麗華(1992)。鬥魂林仲秋。台北市:麥田。
林伯修、林國棟(2012)。媒體再現與台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3),227-246。
林初梅(2010)。台灣鄉土教育思潮中的「日本」:鄉土教材及教科書如何詮釋「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灣學誌, 2,107–125。
林昭彰(2014,6月7日)。現代版KANO 日高校挖台生 目標甲子園 鹿島高校挖角 台灣已有13人 校長:我們做的事跟KANO一樣。聯合報,B1。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14,139-159。
林徐達(2010)。後殖民台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身分操作。思想,14,111-138。
林珣(1992,3月12日)。《王貞治盃青棒賽》市立棒球場開打王貞治18日來台。中國時報,第8版。
林珣(1992,3月13日)。領隊會議未受應有重視體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中國時報,第8版。
林將(1979,3月2日)。李宗源將 加盟日本 職業棒隊 羅德隊求才多年•現可望成行 天賦優異•青棒期間戰績輝煌。民生報,第1版。
林將、姚志剛(1979,3月3日)。謝國城 全力促成 李宗源東渡。民生報,第2版。
林琪雯(1995)。 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林琪禎(譯)(2019)。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台灣人(原著者野島剛)。台北市:游擊文化。(原著出版年:2019)
林靄雲(譯)(1998)。親內的敵人—殖民主義下自我的迷失與重拾(原著者 Nandy, A.)。載於解殖與民族主義(89-100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
邱建章(2009)。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韋誠(2013)。阿美族棒球史:身體、文化與認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姚家遂(1977,9月1日)。謝國城臨場加油 王貞治有如神助 賽前論戰.斷定必有全壘打 老眼無花.日本專家服了他。聯合報,第3版。
姜穎(2013)。台灣國族與運動:一個後現代主義觀點的討論。體育學報,46(2),167-181。
封以恩、王文萱(2014,4月1日)。魏德聖力挺 KANO前進議場放映。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66778。
施克敏(1974,8月12日)。棒協決定舉辦 王貞治杯棒賽 旅日棒球明星王貞治說 決對祖國棒運盡心盡力。聯合報,第8版。
洪郁如(2012)。日本學界對戰後台灣史研究的狀況。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1-15頁)。中央研究院,台北市。
洪鎌德(2011)。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台北市:揚智。
若林正丈、許佩賢(2016)。 在諸帝國周緣活下去-台灣史中的「邊境動力」與地域主體性,師大台灣史學報,9,3-52。
范凌嘉(2009,2月6日)。王貞治「晉等」再獲授勳。聯合報,A4版。
孫鐵齋(1969,9月7日)。王貞治把盞 論天下英雄 放眼看世界棒壇 唯老兄與小弟耳。中國時報,第3版。
晏山農(1992)。新認同的配方:台灣棒運的「力脱死」及其顛覆。中國論壇,32(12),32-36。
高正源(1986,12月12日)。巨人隊宣布 呂明賜加盟。民生報,第1版。
高正源(1986,12月23日)。涂鴻欽真有骨氣!對日本職棒不採低姿勢。民生報,第2版。
高正源(1989,1月3日)。福祉大學的福祉!。民生報,第4版。
高正源(1993,12月26日)。中華棒球發展史 嘉農篇31 郭光也父子辛勤耕耘 調教出奇才-郭源治。民生報,第5版。
高正源(1994,1月24日)。《陳秀雄小故事》1 楊森將軍一句話 改變一生 抗日英雄 差點成了日本投手。民生報,第5版。
高正源(1994a)。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台北市:民生報出版。
高正源(1994b)。日本棒球發展史。台北市:聯經。
高正源(1995)。原住民與台灣棒運(上)。山海文化雙月刊,9,32-36。
高逸羣(1983)。東台小將一棒響 滿山紅葉壓垂楊。載於張敬果(編),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23-26頁)。台北市:著者自印。
婁靖平(2006,9月13日)。林羿豪赴日 升學自由國內現階段 無法約束。民生報,B2版。
張力可(2000)。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光斗(1988,3月24日)。巨人外人?巨炮煩惱! 誰不想馬上升入第一軍?打擊強大家有目共睹。然而格於「第三外人」的規定:認養、入贅、或者討個日本老婆......。民生報,第3版。
張昭雄(1969,12月17日)。旅居日本棒球名將 王貞治昨返國 棒委會設晚宴歡迎。聯合報,第5版。
張啟疆(1995,8月12日)。「敗象已露」淺談「開發中」的台灣職棒。中國時報,第39版。
張國欽(1996,11月23日)。中華聯盟大開方便門 大郭順利加盟靠特案。中國時報,第27版。
張隆志(2006)。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台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載於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233-260頁)。台北市:麥田。
梁峰榮(2002,1月15日)。張誌家 職棒生涯 從太陽出發 22日開加盟西武隊記者會。民生報,B4版。
梁峰榮(2002,1月29日)。西武開出9年保障條款 農曆年前將來台召開張誌家入團記者會。民生報,B4。
梁峰榮(2002,4月23日)。阿家自設郭泰源門檻 期許打破東方特快車留在日本職棒13年的紀錄。民生報,B4版。
梁峰榮(2005,9月20日)。角逐經典賽 3階段進行組隊總教頭人選 棒協屬意王貞治。民生報,B3版。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佳穎(2014)。浪漫的虛擬史詩:2008年後台灣電影中的戰爭記憶。載於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573-629頁)。台北市:聯經。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市:遠流。
郭振生(2009)。「國球」人口學:台、美、日棒球員數量與流動機會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大豐、曾文誠(2001)。大豐的歸鄉路。台北縣:野球人出版。
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經驗與CBC的【Hockey Night 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213-259。
陳子軒(2014)。黨國資本主義下的電視運動轉播。載於黃順星(編),新聞媒介的歷史脈絡(41-68頁)。台北市: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陳子軒(2019)。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新北市:聯經。
陳光興(1996)。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3-139。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市:行人。
陳志祥(2003,6月26日)。留日深造棒球 王子菘獅中意。中國時報,D6。
陳芳明(2017)。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
陳家豐(2012)。台灣棒球球員旅日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培豐(2003)。重新解析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同化」國語教育政策-以日本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7(2),1-49。
陳清泉(2015,7月28日)。日本少棒隊給台灣上了一課。中國時報,A15。
陳筱玉(1992,1月4日)。難道二郭回國打球.也要參加選秀嗎? 阿賜有惑發悶砲 呂明賜與味全簽下教練約後,面對近日所引發的風波,不禁對聯盟選秀制度產生疑問。民生報,第5版。
陳鵬仁(譯)(2020)。戰後日本外交史(原著者 五百旗頭真)。台北市:致良出版。(原著出版年:2014)。
陸徵(譯)(2014)。菊與刀:風雅與殺伐之間,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格(原著者 Benedict, R.)。台北市:遠足文化。(原著出版年:1946)
彭淮棟(譯)(2004)。後殖民理論(原著者 Gilbert, B. M.)。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04)
曾健民(2010)。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思想,14,39-52。
曾清淡(1980,11月18日)。投效日本羅德棒球隊 李宗源表現不錯 不願以放棄國籍升正式球員。聯合報,第5版。
曾清淡(1988,6月20日)。旅日棒球員 可組一支中華隊﹖呂明賜等十七人 先後赴東瀛 棒壇人才留不住 無奈又如何。聯合報,第1版。
湯志傑(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1-126。
華興棒球校友會(2019)。華興棒球50年:棒球人的珍貴故事。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文堂(2008)。「王建民現象」的建構與影響: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文鈴(2015,5月24日)。爭搶潛力股 恐得罪在地球隊。聯合報,A2。
黃承富(1990,11月18日)。陳大順 加盟羅德。民生報,第4版。
黃承富(1994)。不滅的鬥志 莊勝雄。台北市:麥田。
黃智慧(2010)。台灣的日本觀解析(1987—)。思想,14,53-97。
黃麗華(2004,1月29日)。陳偉殷 加盟中日龍 陳大豐牽線 簽約金85萬美元 首位學生赴日打職棒。聯合晚報,第7版。
黑中亮(1999,8月25日)。曹竣崵 不急著到日本。民生報,第5版。
楊本禮(1979,11月16日)。美國球員 給日本職業棒球帶來的困擾。民生報,第3版。
楊武勳(1980,1月29日)。李宗源等今年還不能上場 日職業棒壇擬修改外籍球員限制。民生報,第2版。
楊泰明(1980,12月26日)。李宗源要想出人頭地 還得辛苦等待兩年後 球隊規則 入籍問題兩不決。民生報,第2版。
楊愛華(1995,7月9日)。味全總教練寄望洋投打天下本土投手較乏上場機會 球技稍差也是原因。中國時報,第25版。
楊愛華(1997,10月5日)。小郭 有沒有舞「台」。中國時報,第28版。
楊照(1992)。抽離了民族主義之後。中國論壇,32(12),37-40。
楊道昀(2010)。菁英旅美,莫能禦也?台灣棒球菁英外流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溫勝智(2004)。台灣地區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897∼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葉啓政(2001)。現代人的天命。台北市:群學。
葉啓政(2005)。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市:巨流。
葉啟政(2013)。彳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台北市:遠流。
廖邕(2008)。全球化影響下台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德修(2006,12月2日)。旅外學生軍團 逐漸茁壯。中國時報,D2。
翟欣怡(2011)。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台北市:天下遠見。
劉建偉(2020)。野球場就是戰場!美國陰影下的日本職棒發展1934-1949。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徵信新聞報(1965,11月24日)。旅日棒球名手 王貞治將返國。徵信新聞報,第3版。
徵信新聞報(1965,12月4日)。迎王貞治。徵信新聞報,第3版。
蔡繼光(譯)(2002)。 國際遷徙與移民 : 解讀「離國出走」(原著者 Stalker, P.)。台北市:書林。(原著出版年:2001)
鄭鴻生(2015)。關於東亞被殖民經驗的一些思考:台港韓三地被殖民歷史的比較。思想,25,1-18。
駒込武、丸川哲史、宗田昌人、森宣雄、富山一郎、楊智景(2003)。台灣-全球資本主義與帝國的記憶。中外文學,31(10),81-109。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市:聯經。
蕭美君(1981,11月25日)。我成棒國手劉秋農 將赴日加盟山葉隊。聯合報,第5版。
蕭美君(1984,11月10日)。人才外流 日棒球界眼明手快?中華好手插翅欲飛! 莊勝雄決效羅德隊 許正宗也要走東瀛。聯合報,第3版。
蕭美君(1984,7月29日)。郭泰源爭奪戰越演越烈 西武攻勢快.中日盯得緊.巨人佔上風。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58,9月15日)。少棒寶藏 山地學童 值得發掘 謝國城表示應改善營養。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64,9月8日)。旅日華僑棒球明星 王貞治破日本紀錄 本季創五十三次本壘打 聲稱將與同胞女性結婚。聯合報,第2版。
聯合報(1965,11月24日)。威震東瀛棒球王 王貞治下月返國 為中華隊.披掛上場。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65,12月11日)。總統告日經濟界訪問團 為了維護亞洲和平 必須遏止共黨滲透 昨在總統府接見王貞治。聯合報,第2版。
聯合報(1965,12月5日)。棒掃東瀛三島 球壇擎天一柱 王貞治載譽返國 向總統面呈敬意 踏上祖國土地無限快慰 感謝熱烈歡迎非常光榮。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66,12月8日)。難忘祖國人情溫暖 王貞治夫婦 依依別台灣。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68,2月8日)。全日本一流棒隊 抱四年連勝雄心 訓練王貞治破敵新策 廿四廿五兩日在北市表演 。聯合報,第6版。
聯合報(1969,9月20日)。蔣夫人慈暉廣被 小國手鵬程萬里 金龍隊員均入華興就讀 余宏開聆喜訊笑逐顏開。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71,10月2日)。日本南海棒球隊 有意羅致李宗源 透過西田正勇來函徵求同意。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71,11月16日)。日職業棒球壇 圖羅致李宗源 兩位球探日前抵嘉 測驗他的體能技巧。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73,10月24日)。王貞治贏得三冠王 耗十四年心血 得來確費工夫。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74,9月5日)。王貞治杯•贈立德隊。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75,7月4日)。新竹縣府決定籌建 王貞治紀念棒球場 首期經費籌妥近期動工。聯合報,第4版。
聯合報(1976,11月20日)。王貞治表示不能如期回國。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77,9月6日)。「匪搞統戰,陰謀拉攏!王貞治正氣凜然,絲毫不假辭色,謝國城堅信他不會隨隊去大陸。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81,7月29日)。近年棒球名將外銷第四位 郭源治今赴日 加盟中日棒隊。聯合報,第5版。
聯合報(1983,12月10日)。王貞治提攜李宗源 從羅德挖到巨人隊。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83,9月16日)。成棒國手保留業餘資格 秣馬厲兵角逐明年奧運 熊谷隊同意李志俊隨時返國集訓比賽 林華韋說寧願放棄一切也要為國效力。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84,8月3日)。郭泰源球速一五八公里 巨人隊開價二千五百萬 日職棒爭相挖角 價碼創最高紀錄。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87,12月26日)。體育世界 呂明賜簽約加盟日本職棒 「亞洲巨砲」變「巨人」。聯合報,第7版。
謝仕淵(2011)。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仕淵(2012)。「國球」誕生前記: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台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謝仕淵(2017)。新版 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市:玉山社。
謝佳芬(2005)。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謝明珊(譯)(2011)。後殖民的挑戰:邁向另類可能的世界(原著者 Venn, C.)。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6)
謝春波(1972,12月23日)。「棒下」留人 有何妙計﹖日本擬聘陳秀雄 美國看中譚信民 殷望國內工商界 勿使投手往外流。中國時報,第6版。
瞿海良(1995a)。台灣原住民的棒球傳奇。山海文化雙月刊,9,25-31。
瞿海良(1995b)。台灣原住民棒球傳奇-久違了!能高兵團。山海文化,9,8-20。
簡永昌(1993)。中華棒球史記。台北:著者自印。
藍宗標(2011,7月19日)。莊勝雄拒絕洋基 日職闖出一片天。聯合報,B3。
藍宗標(2012,1月17日)。台灣養成→日本發光→挑戰大聯盟 走出自己的路 殷仔:謝中日8年栽培 自認2006年手術後成長最多 「在外打拚沒有退路」。聯合報,B3。
魏元良(譯)(1998)。殖民者與受殖者(原著者 Memmi, A.)。載於解殖與民族主義(1-27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5)
羅世宏(譯)(201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原著者 Barker, C. & Jane, E. A.)。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蘇志畬(2019,1月17日)。高中留日3年200萬 追夢工程全額補助 台日野球、頂新和德攜手 今年將送3人赴日。聯合晚報,A7。

二、日文部分
プロ野球取材班(1988,6月30日)。球界圧倒 台湾パワー 4人組そろい踏み。朝日,第3版。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04)。プロ野球70年史 歴史編。東京都: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14)。プロ野球80年史 歴史編。東京都: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上水流久彥(2006)。自画像形成の道具としての「日本語」。收錄五十嵐真子、三尾裕子(編),戦後台湾における<日本> :植民地経験の連続・変貌・利用。東京都:風響社。
上嶋紀雄(2006,10月20日)。野球留學-Asia 台湾棒球留学生 福岡で育つ台東の少年。朝日,30版。
丸川哲史(2000a)。台湾、ポストコロニアルの身体。東京都:青土社。
丸川哲史(2000b)。植民地の記憶/亡霊をめぐる闘い--台湾のポストコロニアル心理地図(特集 台湾—世界資本主義と帝国の記憶)。インパクション,120,80-92。
大西史恭(2014,3月5日)。台湾球児、伝説の雄姿 日本統治下、海越えて甲子園準V 監督 題材に映画化。朝日,1版。
小林英夫(2008)。日台経済関係と在台日本人団体。收錄小林英夫、柴田善雅、吉田千之輔(編),戦後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人団体:引揚げから企業進出まで。東京都:ゆまに書房。
川西玲子(2014)。戦前外地の高校野球。東京:彩流社。
太田雄三(1986)。〈太平洋の橋〉としての新渡戸稲造。東京都:みすず書房。
木村元彥(1999,5月3日)。元中日ドラゴンズ投手 郭源治(現代の肖像)。朝日,第62版。
本橋哲也(2007)。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東京都:岩波書店。
石原豊一(2010)。プロスポーツのグローバル化におけるスポーツ労働移民の変容。スポーツ社会学研究,18(1),59–70。
有山輝雄(1997)。甲子園野球と日本人ーメデイアのつくったイベント。東京:吉川弘文館。
西本秀(2018,7月4日)。台湾から甲子園決勝、今年も再現 日本統治下の1931年、嘉義農林VS.中京商。朝日,2版。
西本秀(2019,11月19日)。KANO とKANANO 。朝日,11版。
佐山和夫(2002)。明治五年のプレーボール:初めて日本に野球を伝えた男 ウィルソン。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李登輝(2014,6月)。日台の絆は永遠に。Voice,438,36-49。東京都:PHP研究社。
林勝龍(2012)。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武士道野球の受容と展開。東京都:早稲田大学スポーツ科学研究科。
阿久沢悦子(2015,3月28日)。聖地、台湾人にヒット 甲子園歴史館 映画「KANO」人気、観光客急増。朝日,14版。
持地六三郎(1912)。台湾殖民政策。東京都:富山房。
柏樹利弘,2017,7月5日)。(海を越えた白球:上)ひたむき、主将は留学生 柳川高・台湾出身の黄誉謙君。朝日,27版。
桝井聡(2020,12月22日)。チェンは大豊泰昭さんとまるで親子…阪神入団も縁?。日刊スポーツ,引自https://www.nikkansports.com/baseball/news/202012210000998.html。
酒井直樹(2007)。共感の共同体と帝国的国民主義: 日本/映像/米国。東京都:青土社。
鳥井守幸(1995,9月18日)。熱烈台湾職業棒球見聞記。週刊ベースボール,50(41),頁113-115。
報知スポーツ(1979,11月22日)。李宗源プロ第一步 台湾の三振奪取王 第二の村田めざし。報知スポーツ,第1版。
報知スポーツ(1986,12月11日)。巨人第3の外人 オール台湾の4番呂明賜 正力オーナー言明 来年4月にも入団へ。報知スポーツ,第1版。
朝日(1988,6月30日)。米国選手より冷遇が問題に 外人枠のがれに「日本人化」。朝日,第3版。
朝日(1997,6月13日)。異国で(アジア球児 夏の甲子園を前に:1) 。朝日,29版。
朝日(1997,6月14日)。南島の夢(アジア球児 夏の甲子園を前に:2)。朝日,29版。
朝日(2015,2月24日)。(重要-近藤兵太郎)(高校野球 四国100年物語:6)KANO と松山商 名将、民族の懸け橋に。朝日,34版。
森喜朗(2020,8月9日)。致李登輝前總統悼念辭。日本交流協會,引自https://www.koryu.or.jp/tw/20200809morichoji/
湯川充雄(1932)。臺灣野球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菊幸一(1993)。近代プロ.スポーツの歴史社会学ー日本プロ野球の成立を中心に。東京:不昧堂。
週刊ベースボール(1992,12月7日)。アジアのエースが虎戦士に 郭李建夫(阪神)のすべてを大公開。週刊ベースボール,47(54),23-25。
週刊ベースボール(1994,7月18日)。大豊泰昭〈中日〉VS グレン.ブラッグス〈横浜〉。週刊ベースボール,49(30),110-111。
週刊ベースボール(1995,6月26日)。革命の風、カリブから。週刊ベースボール,50(27),164-167。
週刊ベースボール(1995,6月5日)。納税額トップに感激。週刊べースボール,50(23),61。
新宅あゆみ、伊沢友之(2016,9月28日)。スポーツ観光、日本でいい汗 外国人観光客にアピール。朝日,1版。
鈴木正幸(1986)。近代天皇制の支配秩序。東京都:校倉書房。
鈴木洋史(2003)。百年の帰郷-王 貞治と父.仕福。東京都:小学館。
鈴木康史(2010)。明治期日本における武士道の創出。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紀要,24,47-55。
鈴木康史(2016)。明治野球の〈遊〉と〈聖〉。スポーツ社会学研究,24(2),21–39。
駒込武(1996)。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都:岩波書店。
檜山幸夫(2014)。転換期の台湾史研究。收錄檜山幸夫(編),歴史のなかの日本と台湾:東アジアの国際政治と台湾史研究(19-40頁)。東京都: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蘭信三(2008)。日本帝国をめぐる人口移動の国際社会学。東京都:不二出版。

三、英文部分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Appadurai, A. (1995). “Playing with Modernity: The Decolonization of Indian Cricket. ”In Breckenridge, C. A. (Ed.), Consuming Modernity: Public Culture in a South Asian Worl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N, 23-48.
Bale, J., & Cronin, M. (2003). Introduction: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In Bale, J., & Cronin, M. (Eds.),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pp.1-13). UK: Berg.
Bhabha, H. 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Chan, Ying-Kit. (2016). “Sports is Politics”: Swimming (and) Pools in Postcolonial Singapore. Asian Studies Review, 40(1), 17–35.
Ching, Leo T. S.(2001).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ing, Leo T. S.(2019). Anti-Japan: the Politics of Sentiment in Postcolonial 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Creak, S. (2010). Sport and the Theatrics of Power in a Postcolonial State: The National Games of 1960s Laos. Asian Studies Review: Culture, States and Markets in Southeast Asia, 34(2), 191–210.
Dirlik, A. (2003). Global Modernity?: Modernity in an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6(3), 275–292.
Dunning, E. (1999). Sport matters :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Sport, Violence,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Elias, N. (1978).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Blackwell.
Foucault, M. (1989).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Sheridan Smith, A. M.)
Fanon, F. (2004).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New York: Grove Press.(Philcox, R.)
Fanon, F. (2008).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ew ed.). London: Pluto Press.(Markmann, C. L. )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UK: Polity Press.
Giulianotti, R. (2015). Sport: A Critical Sociology, 2nd Edition. Cambridge: Polity.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of Antonio Gramsci.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Gruneau, R. (1993). The Critique of Sport in Modernity: Theorizing Power,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In: Dunning, E. G., Maguire, J. A., & Pearton, R. E. (Eds.), The Sports Process: A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Human Kinetics, 85-110. IL: Champaign.
Guttmann, A. (1994). Games and Empires :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ll, S. (1989). Cultural Identity and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 Framework: The Journal of Cinema and Media, 36, 68-81.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amaguchi, Y. (2006). Innovation in Martial Arts. In Maguire, J. & Nakayama, M. (Eds.), Japan, Sport and Society: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globalizing world, 7-18. New York: Routledge.
Hobsbawm, E. J. (1997). On History. New York: New Press.
Huddart, D. (2006). Homi K. Bhabha. Londan: Psychology Press.
Hwang, D. J. & Jarvie, G. (2003). Sport, Postcolonialism and Modern China: Some Preliminary Thoughts. In Bale, J., & Cronin, M. (Eds.),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pp.73-90). UK: Berg.
Jarvie, G. (1993). Sport, 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Allison, L. (Eds.),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Sport, 58-83.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Kanemasu, Y., & Molnar, G. (2020). ‘Representing’ the Voices of Fijian Women Rugby Players: Working with power differentials in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55(4), 399-415.
Klein, A. M. (1991). Sugerbal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lein, A. M. (2006). Growing the Game : the Globalization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usaka, Y. (2006).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chool sport. In Maguire, J. & Nakayama, M. (Eds.), Japan, Sport and Society: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globalizing world, 19-34. NY: Routledge,.
Magee, J., & Sugden, J. (2002). “The World at Their Feet:” Professional Football 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26(4), 421-437.
Maguire, J. & Pearton, R.(2000). Global Sport and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France ’98 World Cup Finals Players: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Soccer & Society, 1(1), 175-189.
Maguire, J. (2004). Sport Labor Migration Research Revisited.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28(4), 477–482.
Maguire, Joseph A.(1999). Global Sport : Identities, Societies, Civilizations. UK: Polity Press.
Mangan, J. A., Horton, P., Ren, T. & Ok, G. (2018). Japanese Imperialism: Politics and Sport in East Asia Rejection, Resentment, Revanchism.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Mills, James & Dimeo, Paul. (2003). “When Gold is Fired It Shines”: Sport,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Bod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India. In Bale, J. & Cronin, M. (Eds.),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pp.107-122). UK: Berg.
Mitsuhiro, Y. (1991). ”The Difficulty of Being Radical: The Discipline of Film Studies and the Postcolonial World Order”. Boundary 2, 18(3), 242-257.
Morris, A. D. (2011). Colonial Project, National Game :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ris, A. D. (2015). Oh Sadaharu/ Wang Zhenzhi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hineseness in 1960s Taiwan. In Morris, A. D. (Ed.), Japanese Taiwan :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 (pp. 155-170). London : Bloomsbury Academic.
Sage, G. H. (2010). Globalizing Sport : How Organizations, Corporations, Media, and Politics Are Changing Sports. CO: Paradigm Publishers.
Said, E. W. (1978). Orientalism. London: Routledge.
Said, E. W.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Stoddart B. (2004). Sport, Colonialism and Struggle: C.L.R. James and Cricket. In Giulianotti R. (eds). Sport and Modern Social Theorists (pp.111-128).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Takahashi, Y. & Horne, J. (2006). Moving with the Bat and the Ball: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Japanese Baseball Labour.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1(1), 79–88.
Taylor-Jones, K. (2017). Divine Work, Japanese Colonial Cinema and its Legacy .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Wertsch, J. V. (2008). Collective Memory and Narrative Templates. Social Research, 75(1), 133–156.
Yeh, B. (2012, March 26). “The Empire Smiles Back: Taiwanese Embrace Japanese Love of Cherry Trees.”. Taipei Times, From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2/03/26/200352874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