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時代臺灣地方信用組合的運作與發展:以高雄中洲、興業信用組合為例
作者:郭婷玉
作者(外文):Ting-yu Ku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紹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日本殖民統治信用組合臺灣地方社會興業信用組合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Japanese colonial rulecredit unionTaiwanese local societyHsingyeh credit unionThe Kaohsiung Third Credit Co-Oper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戰後長期為臺灣地方金融要角的信用合作社,奠基於日本統治時期之信用組合制度。本論文透過釐清1910年代至1940年代臺灣信用組合制度的變遷,探究其在地方如何運作、發展,而分析信用組合對地方社會經濟、金融及人際網絡所帶來的影響。
  日本殖民統治者於1913年將產業組合制度引進臺灣,其中的信用組合負責吸收地方游資、提供小額借貸而支持在地產業經濟發展,並成為官方掌握臺灣民間金融動向之管道。同時,臺灣人地方有力者透過實際推動信用組合成立、營運,提升自身政經實力,並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維持社會秩序穩定。對此,既有研究討論的議題,多著重於信用金融與整體社會產業資本發展的關係,以及信用組合制度在穩定臺灣社會經濟上的作用等。
  至今仍活躍於高雄的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承繼自日本時代的中洲、興業信用組合,其戰前發展歷程適合用為分析信用組合之地方社經定位。本論文透過分析中洲及興業信用組合的具體事例,探討殖民地臺灣社會經濟中的信用組合制度、金融發展,如何在地方社會經濟及人際網絡中運作、發展。具體探討面向,包括信用組合在匯集地方社會人際關係及資金流動下,實際上有哪些參與者、由誰營運、官方的監管機制,組合金流動向與地方金融網絡發展的關連,以及在戰時經濟落實於地方社會之際所扮演的角色。最終,解明日本殖民下信用組合在臺灣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多面性格。
This credit cooperative(信用合作社), based on the credit union system(信用組合) found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local finances in Taiwan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changes in the credit union system in Taiwan from the 1910s to the 1940s, explores its local operations and developments, and analyzes its effects on local society, economy, finance, and social networks.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rs first introduced the industry union system in Taiwan in 1913. The credit union was responsible for collecting local idle money, providing small loans to support loc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became a channel for the government to understand national finance trends. Notably, local authority leaders increased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improved loc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maintained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by push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union. Releva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credi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s in social industrial capital developments as well as on the stabilizing effect of the credit union system on Taiwan’s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Kaohsiung Third Credit Cooperative, formerly known as the Chungchou credit union (中洲信用組合) and the Hsingyeh credit union(興業信用組合)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remains active today. Its prewar developments make it suitable for use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socio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credit union in Taiwan. This thesis analyzes specific examples of the Chungchou and Hsingyeh credit unions to explore the credit union 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financi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how the credit union system operated and developed in local society, economy, and social networks. Five attributes of credit unions as key actors in aggregating the local society, economy, social networks, and circulating capital, namely members, operators, offi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payment flow, and connections with developments in local financial networks, are presented. Furthermore,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credit union in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dit unions regard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re described.
一、史料
(一)檔案
《三信資料》(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1918年至1980年代)
《總(代)會決議錄》(1918-1949)。
《州廳每月報 事業成績報告書》(1926-1942)。
《役員會決議錄》(1928-1946)。
《社務文件》(1933-1945)。
《昭和十一年至二十年指示事項書類》(1936-1945)。
《昭和十三年產業組合三箇年擴充計畫表》(1938)。
《產業組合ノ國民儲蓄並ニ公債購入額ニ關スル報告》(1938-1944)。
《產業組合貯金受拂狀況調》(1941-1945.1)。
《昭和十八年度庶務文書》(1943)。
《昭和十八年度雜書類綴》(1943)。
《昭和十八年以降事業狀況報告綴》(1943-1946)。
《昭和十九年臨時年度庶務文書綴》(1944.1-3)。
《昭和十九年庶務文書綴》(1944.4-12)。
《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庶務文書》(1945)。
《官報》(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支那事變ニ關スル臨時軍事費支辨ノ爲公債發行ニ關スル件〉(1937年9月10日)。
〈臨時軍事費特別會計法〉(1937年9月10日)。
〈臨時資金調整法〉(1937年9月10日)。
《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臺灣金融組合案〉(推測1907-1911年間)。
〈臺灣信用組合ニ關スル調查書〉(1911年)。
〈講會ニ就テ〉(1914年)。
〈信用組合連合會ニ關スル件〉(1930年)。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
〈講會取締規則〉(1902年8月22日)。
〈產業組合法ノ一部ヲ臺灣ニ施行スルノ件〉(1913年2月8日)。
〈臺灣産業組合規則〉(1913年2月10日)。
〈臺灣産業組合規則施行規則〉(1913年2月10日)。
〈臺灣産業組合規則施行規則改正〉(1917年11月22日)。
〈水產會法施行規則〉(1924年1月17日)。
〈臺灣漁業組合規則〉(1924年3月8日)。
〈高雄州水產會設立認可〉(1924年8月27日)。
〈州、廳ノ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ノ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1940年9月22日)。
〈金屬類回收令〉(1941年9月17日)。
〈臺灣產業組合規則中改正〉(1941年9月30日)。
〈市街地信用組合法〉(1943年3月10日)。
〈州、廳ノ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ノ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1943年9月22日)。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
〈東港ノ沿革〉(1897 年3 月1 日)。
〈輸出米增加ノ為メ米價騰貴ニ付細民救濟其他ニ關シ臺北、臺中、臺南、嘉義各縣知事上申〉(1898年4月1日)。
〈株式會社臺灣商工銀行設立ニ關スル件(大藏大臣)〉(1910年1月6日)。
〈產業組合登記取扱規則制定ノ件〉(1913年1月1日)。
〈府令第十九號臺灣產業組合登記取扱規則〉(1913年2月1日)。
〈臺灣產業組合規則發布ニ付取扱方通牒(各廳長)〉(1913年3月1日)。
〈東港信用組合設立許可〉(1913 年10 月1 日)。
〈臺灣產業組合要覽〉(1914年4月1日)。
〈大和信用組合〉(1918年1月1日)。
〈中州漁業信用販賣組合申請定款變更認可ノ件(臺南廳)〉(1920年1月1 日)。
〈講會取締規則實施前後ニ於ケル狀況〉(1920年1月1日)。

(二)官方統計資料
作者不詳,《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出版地不詳,1916)。
金融組合聯合会編,〈金融組合の沿革〉,《金融組合及金融組合聯合会概況 大正12年度》(京城:朝鮮経済協会,1925)。
阿緱廳編,《大正三年 阿緱廳勢一覽》(阿緱:編者,1914)。
阿緱廳編,《大正六年 阿緱廳 第一統計摘要》(阿緱:編者,1918)。
高雄州商工奨励館編,《南支諸港貿易統計:附・台湾・高雄対南支・香港貿易統計 1936年及1937年度》(高雄州:編者,1938)。
高雄州編,《高雄州統計書》大正9年至昭和14年(高雄州:編者,1922-1942)。
高雄州編,《高雄州統計摘要》第1次至第14次(高雄:編者,1922-)。
朝鮮総督府編,《朝鮮総督府統計要覧 第1次》(京城:編者,1911)。
臺灣銀行編,《臺灣金融事項參考書》第1次至第16次(臺北:編者,1902-1922)。
臺灣銀行編,《臺灣金融經濟月報》(臺北:編者,1929-1945)。
臺灣銀行調查課,《臺灣に於ける金融機關》(臺北市:臺灣銀行調查課,194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高雄州高雄市)》(臺北市:編者,1932)。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金融課編,《台湾の金融 昭和五年》(臺北:編者,1930)。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金利調査書 昭和十一年一月調》(臺北: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台湾金融年報 昭和十八年》(臺北: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台湾金融年報 昭和十三年》(臺北:編者,193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商工統計》第1次至第22次(臺北:編者,1922-1944)。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產業組合要覽》第1次至第29次(臺北市:編者,1914-194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第1次至第46次(臺北:編者,1899-1944)。
(三)時人論著
1. 單篇論文
三浦敦史,〈土壟間と籾の取引に就て〉,《臺灣農事報》307號(1932.6),頁2-12。
中野正剛,〈金融組合の無意義〉,《我が観たる満鮮》(東京:政教社,1915),頁377-381。
甲本正信,〈土壟間に就て〉,《臺灣農事報》343號(1935.6),頁10-25。
牟田口利彥,〈進展せる朝鮮の金融組合〉,收入朝鮮總督府編,《朝鮮》196號(1931.9),頁87-97。
佐藤寛次,〈臺灣に於ける產業組合の特例〉、〈朝鮮の金融組合〉,《産業組合講話》(東京:
作者不詳,〈不景氣と高利貸〉,收入柴田廉編,《[大正十二年十月十九日第八年十月號] 臺政新報》(臺北市:臺政新報社,1923)。
河田嗣郎,〈朝鮮の農業金融組織〉,《農村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1925),頁196-250。
荒木輝,〈台湾に於ける土壟間の組織と機能に就て〉(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農學科,1932)。
陳逢源,〈臺灣に於ける產業組合〉,收入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 昭和十八年版》(日本:國際日本協會,1943),頁237-258。
新田繁永,〈無盡業に關する律令に就て(上)〉,《新臺灣》1916年5月號(1916.5),頁15-18。
鈴木進一郎,〈本島農家經濟と農村金融〉,《臺灣農事報》218號(1925.1),頁2-12。
戴炎輝,〈臺灣舊慣上の合會(賴母子講)〉系列文章,《臺法月報》33卷3號至33卷11號(1939.3-1939.11)。
篠原生,〈賴母子講に就て〉,《高雄州時報》11期(1930),頁23-26。
2. 專書
八木芳之助,《農村産業組合の研究》(東京:有斐閣,1940)。
三浦(高須)虎六,《海外産業組合史》(東京:高陽書院,1935)。
上村金六,《記者生活十五年と財界事變史》(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1)。
中山馨、片山淸夫,《躍進高雄の全貌》(高雄市:著者,1940)。
中野正剛,《我が観たる満鮮》(東京:政教社,1915)。
日本勧業銀行調査課編,《日本勧業銀行四十年志》(東京:編者,1938)。
片山清夫編,《皇紀二五九六年五月版 大高雄建設論と市の現勢》(高雄市:南海時報社高雄支局,1936)。
平田東助,《産業組合法要義》(東京:著者,1900)。
平田東助、杉山孝平,《信用組合論》(東京:楽善堂,1891)。
白川惠富編,《產業組合法便覽》(臺南市:克昌商行,1942)。
伊能嘉矩,《臺灣舊地名辭書》,收入吉田東伍,《大日本地名辞書 続編》(東京:冨山房,1909)。
宇佐美力,《日本信用組合論》(東京:隆文館,1911)。
佐藤林吉編,《臺灣水產法規集》(臺北:臺灣水產協會,1924)。
岡山登喜正編著,《反產運動と商工業者問題 附錄 商業組合法規》(嘉義市:南瀛新報嘉義支局,1935)。
東浦庄治,《日本産業組合史》(東京:高陽書院,1935)。
河田嗣郎,《農村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1925)。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市:新興の高雄發行所,1930)。
青木孝義,《銀行要論》(東京:三友社,1935)。
品川弥二郎、平田東助,《信用組合提要》(東京:博文館,1896)。
秋田豊編,《朝鮮金融組合史》(京城:朝鮮金融組合協会,1929)。
柴田貞一編,《決戰下の臺灣產業組合》(臺北: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1944)。
高北四郎,《臺灣の金融》(臺北市:臺灣春秋社,1927)。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高雄市:編者:1934)。
高雄州編,《高雄州產業概觀》(高雄州:編者,1938)。
産業組合中央会編,《日本産業組合史》(東京:編者,1926)。
野田兵一,《銀行の話:経済常識》(東京:文明社,1925)。
陳逢源,《新臺灣經濟論》(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1937)。
朝日新聞社経済部編,《朝日経済年史 昭和13年特輯》(大阪:編者,1938)。
朝鮮金融組合連合会編,《金融組合の沿革と現况》(京城:編者,1933)。
朝鮮金融組合聯合会編,《朝鮮金融組合協会史》(京城:編者,1934)。
朝鮮金融組合聯合會調査部編,《金融組合區域内ニ於ケル經濟状況;村落・都市五十二組合撰》(京城:編者,1940)。
朝鮮殖産銀行編,《朝鮮殖産銀行と朝鮮の産業》(京城:編者,1924)。
菊地連洲編,《產業組合經營講義》(臺南:新化郡,1942)。
菊地連洲編,《產業組合經營講義》(臺南:新化郡,1942)。
華南銀行編,《華南銀行》(臺北:編者,1930)。
農商務省商務局編,《小商工業者ノ資金融通ノ状況ニ關スル調査》(東京:編者,1912)。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編者,1921)。
臺灣商工銀行,《臺灣商工銀行誌》(臺北:編者,1916)。
臺灣商工銀行編,《臺灣商工銀行十年誌》(臺北:編者,1920)。
臺灣產業研究會編,《產業組合と農村經濟の研究》(臺北:產業公論社,1934)。
臺灣產業組合協會,《臺灣產業組合寫真帖》(臺北:編者,1928年)。
臺灣銀行編,《臺灣銀行十年志》(臺北廳:編者,1910)。
臺灣銀行編纂,《臺灣銀行二十年誌》(臺北市:臺灣銀行,1919)。
臺灣銀行編纂,《臺灣銀行四十年誌》(臺北市:臺灣銀行,1939)。
臺灣銀行調查課編,《臺灣に於ける中小金融に就て》(臺北:編者,1930)。
臺灣銀行譯,《殖民地銀行及信用制度》(東京:小林武之助發行,191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臺灣產業組合關係法規》(臺北:編者,1918)。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金融課編,《臨時資金調整法、銀行等資金運用令》(臺北: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編,《昭和二十年 臺灣統治槪要》(臺北:編者,1945)。
遠藤麟太郎,《銀行の見方》(東京:日本評論社,1925)。
澁谷平四郎,《臺灣產業組合史》(臺北:産業組合時報社,1934)。
澁谷平四郎編,《產業運動組合の諸動向》(臺北市:編者,1935)。
澁谷平四郎編,《臺灣產業組合年鑑 昭和十二年版》(臺北市:臺灣產業經濟調查所,1937)。
橋爪明男,《銀行読本》(東京:日本評論社,1935)。
篠田七郎,《外國産業組合史》(東京:產業組合中央會調查部,1930)。
鹽見俊二,《臺灣戰時財政金融論》(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四)人事錄、商工名錄
千草默仙編,《昭和十二年版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圖南協會,1937)。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小副川猛,《臺灣街庄區職員錄》(臺北:杉田書店,1927)。
小野三郎,《臺灣商工年鑑》(臺北:臺灣商工總覽社,1921)。
竹本伊一郎編,《昭和十三年臺灣會社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7)。
作者不詳,《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株式會社臺南新報社,1907)。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2)。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第五編 昭和四年現在 高雄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1929)。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3)。
東京電報通信社編,《戰時體制下に於ける事業及人物》(東京:編者,1944;1990大空社復刻)。
林進發著編,《臺灣官紳年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1934)。
金融之世界社編,《台湾産業金融事情. 昭和17年版 産業・会社篇》(臺北:編者,1942)。
金融之世界社編,《台湾産業金融事情. 昭和17年版 産業組合篇》(臺北:編者,1942)。
高雄ニイタカ社,《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7-15年)》(高雄:高雄ニイタカ社,1932-1940)。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市商工案內》(高雄市:編者,1937)。
産業組合中央會岐阜支會編,《産業組合要覧》(岐阜:編者,1909)。
間島三二,《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高雄:圖南社,1931)。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編者,1937)。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0)。
鈴木辰三編,《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北文筆社,1922)。
鈴木辰三編,《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5)。
鈴木常良編,《臺灣商工便覽 第二版》(臺中廳:株式會社臺灣新聞社,1919)。
臺灣商工社,《臺灣民間職員錄》(臺北:臺灣商工社,1923)。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周年版)》(臺北:編者,1937)。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實業名鑑(第一輯)》(臺中市:編者,193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工場通覽》大正7年至昭和15年(臺北:編者,1920-194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工場名簿》(臺北:編者,193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明治29年至昭和19年(臺北:編者,1896-1944)。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編者,1943)。
鷹取田一郎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五)報紙、期刊
《高雄州時報》,高雄,1928年至1936年。
《臺灣之產業組合》,臺北,1925年至1942年。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8年至1944年。
《臺灣產業組合時報》,臺北,1942年至1943年。
(六)地圖
〈高雄州全圖(1935年)〉,收入高雄州編,《高雄州要覽 昭和十年》(高雄市:編者,1935),無頁碼。
作者不詳,〈高雄市略圖&高雄市管內略圖〉(高雄市:編者,年代不詳)。
南報商事社,〈高雄市略圖〉(高雄市:編者,推測成於1934年以降)。
(七)日記、回憶錄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註解,《水竹居主人日記1-1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004)。
鍾幹郎、鍾壬壽編,《回憶錄(鍾幹郎傳記)》(屏東:編者,1984)。

二、單篇論文、論文集論文、研討會報告
(一)中文
大豆生田稔撰、郭雲萍譯,〈糧食政策的展開與臺灣米──在來種改良政策的展開及對內地移出的變遷〉,收入薛化元主編,《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頁175-222。
王御風,〈陳中和家族與日治高雄市產業的發展〉,《臺灣文獻》62卷4期(2011.12),頁393-416。
吳玲青,〈臺灣米價變動與「臺運」變遷之關聯(1783–1850)〉,《臺灣史研究》17卷1期(2010.3),頁71-124。
吳郁婷,〈高雄市鹽埕埔空間的歷史變遷〉(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李力庸,〈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臺灣史研究》16卷2期(2009.6),頁63-104。
李力庸,〈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產業組合與農村經濟(1913-1939)〉,收入林明煌主編,《戀戀桃仔園—桃園文史研究論叢》(中壢: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頁33-62。
李季樺,〈空間與社會:日臺「地域社會論」的比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20-21日)。
李為楨,〈1910—40年代臺灣農業組織制度變遷之考察:以產業組合與農會為中心〉,收入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頁211-243。
李為楨,〈日治初期臺灣地方金融組織法制化之前奏(1900-1912)〉,《臺灣史學雜誌》18期(2015.6),頁3-38。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卷4期(1992.12),頁95-116。
林蘭芳,〈日治時期產業組合與臺灣農村〉,收入李力庸等主編,《新眼光:臺灣史研究面面觀》(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3),頁381-424。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史學專題講座」,2006年5月30日)。
洪啟文、吳連賞,〈港口貿易機能與區域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日治時期高雄市為例〉,《都市與計劃》38卷4期(2011.12),頁375-402。
洪紹洋,〈臺灣基層金融體制的型構:從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到合作金庫(1942-1949)〉,《臺灣史研究》20卷4期(2013.12),頁99-134。
胡興華,〈臺灣漁會的演變與發展〉,《檔案季刊》13卷1期(2014.3),頁4-19。
常建華,〈日本八十年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2(福建,1998),頁72-83。
張怡敏,〈臺灣貯蓄銀行之設立及其發展(1899-1912 年):兼論臺灣史上首宗銀行合併案〉,《臺灣史研究》23卷1期(2016.3),頁35-74。
莊忠山,〈日治時期高雄街及高雄市之政界人物 (上)〉,《高市文獻》22卷3期(2009.9),頁127-180。
郭婷玉,〈二十世紀初期高屏地方經濟與信用組合的出現〉,收入李福鐘、薛化元、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 第四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20),頁3-55。
郭婷玉,〈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的地方政治:以屏東東港地區為例〉,《臺灣風物》64卷2期(2014.6),頁69-118。
郭婷玉,〈清末臺灣的搖會組織〉,《臺灣文獻別冊》49期(2014.6),頁14-29。
陳秋坤,〈帝國邊區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中心(1700-1890)〉,《臺灣史研究》16卷1期(2009.3),頁1-28。
陳弱水,〈追尋早期的社會與人群:以東南土著為例的測試〉(發表於「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1月30日)。
森正夫,〈三十年來的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發表於「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1月29日)。
黃于津,〈日治時期高雄市原鼓山魚市場初探〉,《高雄文獻》10卷2期(2020.12),頁77-107。
趙祐志,〈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臺灣文獻》62卷4期(2011.12),頁417-484。
劉翠溶,〈日治後期臺灣合作農倉功能試探〉,《臺灣史研究》7卷1期(2001.4),頁135-173。
蔡慧玉,〈一九三〇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5卷2期(1998.12,2000.4出版),頁55-100。
鄭振滿、黃向春,〈文化、歷史與國家——鄭振滿教授訪談〉,收於張國剛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8),頁468-491。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臺灣文獻》62卷2期(2011.6),頁211-244。
(二)日文
千葉修,〈農村産業組合史研究の動向〉,《農業総合研究》33卷4號(1979.10),頁207-219。
大門正克,〈戦前日本における系統産業組合金融の歴史的役割:階層・地域間調節・国債消化〉,《エコノミア》57卷1號(2006.5),頁27-73。
木村晴壽,〈反産運動の展開と地方商工会議所〉,《松本大学研究紀要》11号(2013.1),頁1-30。
並松信久,〈平田東助と社会政策の展開:制度設計の課題 〉,《京都産業大学論集 社会科学系列》32號(2015.3),頁47-83。
金容賛,〈近代朝鮮におけるネイション形成の政治的条件に関する一考察 ―『他者』の意識化と義兵運動の高揚をめぐって―〉,《立命館国際研究》24卷2期(2011.10),頁199-204、210。
泉田洋一,〈農村金融の発展と回転型貯蓄信用講(ROSCAs)〉,《宇都宮大学農学部學術報告》15卷1號(1992.3),頁5-6。

三、專書
(一)中文
丁文郁、胡忠一、胡盛光、廖朝賢、顏建賢合著,《臺灣農會史》(臺北: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2012)。
吳聰敏,《經濟學原理(第2版)》(臺北市:編者出版,2014)。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林文鎮總纂,《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2輯 鐵線里鎖港里》(澎湖:馬公市公所,2007)。
林曙光,《打狗瑣譚》(高雄市:春暉,1994)。
林曙光編,《林迦翁行狀》(高雄:三信出版社,1973)。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2003)。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馬立傅(Robert Marks)著,王玉茹、關永強譯,《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編,《三信六十週年誌》(高雄市:三信出版社,1978)。
高雄縣政府編,《看見先民的智慧——高雄縣歷史古蹟導覽手冊》(高雄縣:編者,1996)。
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 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編者,2003)。
陳榮富,《六十年來臺灣之金融與貿易》(臺北:三省書店,1956)。
黃南陽,《信用合作社概論》(臺北:合作經濟月刊社,1961)。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臺北:遠流出版,2010)。
照史(林曙光),《高雄人物評述 第一輯》(高雄:春暉出版社,1983)。
照史(林曙光),《高雄人物評述 第二輯》(高雄:春暉出版社,198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民國卅六年一月] 臺灣合作事業 第一輯》(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
臺灣省社會處合作事業管理處主計室編,《[民國四十一年] 臺灣合作事業簡報》(臺北市:臺灣省社會處合作事業管理處主計室,1953)。
趙永茂,《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圖書,1998)。
(二)日文
千葉銀行調査部編,《千葉銀行史》(千葉:編者,1975)。
大石嘉一郎,《日本資本主義百年の步み》(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
山本有造,《日本植民地経済史研究》(日本:名古屋大學出版社,1992)。
中村尚史,《地方からの産業革命-日本における企業勃興の原動力》(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
日本銀行調査局編,《日本金融史資料 明治大正編24:産業金融およびその他の金融事情調査》(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60)。
平井廣一,《日本植民地財政史研究》(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1997)。
田中光,《もう一つの金融システム:近代日本とマイクロクレジット》(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8)。
石井寛治,《資本主義日本の歴史構造》(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
石井寛治、原朗、武田晴人編,《日本経済史2 産業革命期》(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
伊牟田敏充編,《戦時体制下の金融構造》(東京:日本評論社,1991)。
寺西重郎,《戦前期日本の金融システム》(東京:岩波書店,2011)。
波形昭一,《日本植民地金融政策史の硏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85)。
森武麿,《戦間期の日本農村社会―農民運動と産業組合―》(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5)。
臺灣銀行史編纂室編,《臺灣銀行史》(東京都:編者,1964)。
韓載香,《「在日企業」の産業経済史 その社会的基盤とダイナミズ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
齋藤仁編,《日本資本主義の展開と產業組合—產業組合運動から農協—》(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79)。
(三)英文
Arthur H. Smith, Village life in China: a study in sociology, Whitefish: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7.
Daniel Harrison Kulp II,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25.
E. P. 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London: Gollancz. 1963.
Nai-tei Wu,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
Samuel P. S. H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四、學位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193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李宗信,〈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翁淑芬,〈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郭婷玉,〈日本時代東港地方社會發展與社會力量之形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怡宏,〈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曾鷰婓,〈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黃于津,〈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社會構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楊志堅,〈「土礱間」─臺灣地方經濟與人際網絡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歷史變遷〉(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劉碧株,〈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鄭宇略,〈昭和金融恐慌對臺灣金融市場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蕭采芳,〈一九三○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調查報告、訪談紀錄
波形昭一,〈朝鮮における金融組合〉(国連大学人間と社会の開発プログラム研究報告,1981)。
郭婷玉,〈林孟丹訪談紀錄〉(2018年9月28日,未刊)。
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合作學系調查,《臺灣省信用合作社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合作金庫,1960)。

六、網路資料
高雄市旗津區公所,〈打狗發源地旗津的聚落群〉(https://cijin.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C3A24BACC0E7BA38,2020.2.1瀏覽)。
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編,〈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社史〉(https://www.kh3c.com.tw/kh3cintro/history.html,2019.2.5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