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學者論儒道音樂思想之述評
作者:陳彥伶
作者(外文):CHEN, YEN-LING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永義
施德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孔子莊子禮樂精神音樂藝術當代學者ConfuciusZhuangzithe spirit of ritual and musicmusic and artcontemporary schola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孔子禮樂精神與莊子音樂藝術風格在學界已不是個新興議題。自十九世紀中葉西學東漸的熱潮,受到西方音樂的文化衝擊之下,各類中國音樂理論紛紛問世,隨著這波潮流而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便在音樂理論佔有一席之地。作為中國文化的兩大源頭,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於藝術影響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孔子禮樂精神與莊子音樂藝術風格之論題,同時涉及音樂與中文領域。中文領域的論述現象中,多為闡發思想層境的論析,側重在心靈境界的揭示;音樂領域著重的面向,主要聚焦於思想精神如何實踐於音樂中,聲響呈現與思想旨意間的因果關聯,為音樂領域論者的主要關注。
  本文以儒家孔子的禮樂精神與道家莊子的音樂藝術風格為探討主題,就當代音樂學者對此二者之論述內容,作一深入研究。筆者認為,當代音樂領域之論述現象中,存在著三個關乎詮釋方向的影響因素,即典籍時代思潮、特定觀念詞彙與審美體驗層次的解析。因此三點,論者在建構思想層境與音樂落實間的詮釋理據皆有所側重,而形成各有的詮釋現象。
  聲響與思想之關係解讀,在一定程度下反映著典籍時代的審美觀,論者的詮釋理論,則為探析古人對音樂的定位。筆者以典籍時代思潮、特定觀念詞彙與審美體驗層三個影響詮釋的因素為切入角度,對當代音樂領域之詮釋現象作一論析歸納,並嘗試提出另一詮釋路徑。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ritual and music and the artistic style of Zhuangzi's music are not new issues in academia. With Western learning to spread to the East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various theories of Chinese music have been introduced under the cultural impact of Western music. With this trend, the aesthetics concept of Chinese music has taken its place in music theory. As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mportance of Confucian Confucianism and the Taoist Zhuangzi in influencing art is self-evident. The themes of Confucius' spirit of ritual and music and Zhuangzi's style of musical art are addressed in both music and Chinese. In the Chinese field, most of the arguments are elaborate on the state of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 The focus of the music field is on how the spirit of thought is put into practice in music. The causality between sonic presentation and ideology is the major concern of scholars in music.
  This study takes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ritual and music and the artistic style of Zhuangzi's music as the theme,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music scholars' discussion of these two.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re are three influential factors concerning the direction of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music: the trend of the classics period, the specific conceptual vocabular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Regarding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researcher has emphasized the interpretative rationale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xts and musical realitie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phenomena.
  To a certain extent,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and thought reflects the aesthetic view of the classics period. The researcher’s interpretative theory is to explore the ancient orientation of music. Taking the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rpretation, namely, the trend of the classics period, the specific conceptual vocabular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henomenon of interpretation in contemporary music, and tries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path of interpretation.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
經部
〔周〕孔丘著,〔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周〕孔丘著,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文句讀:《禮記正義》,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釋:《史記今釋》,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子部
〔周〕墨翟著,〔清〕孫詒讓撰:《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86 
  年。
〔周〕墨翟著,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周〕呂不韋等著,張雙棣等註譯:《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
〔漢〕劉安著,〔漢〕高誘註:《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劉安:《淮南鴻烈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6年。
〔魏〕王弼等註:《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
  年。
二、近現代學者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國音樂美學思想
古旻陞:《中國傳統音樂美學「和」概念之研究》,新北:大揚出版社,2015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8年。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3年 。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龔妮麗:《中國音樂美學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二)美學相關
王素峰主編:《美的呈現》,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7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0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張玉柱:《中國音樂哲學》,臺北:樂韻出版社,1958年。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黃淑基:《中國藝術哲學史:先秦卷》,臺北:洪葉文化出版,2006年。
劉藍:《中國音樂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三)傳統思想相關
于民:《春秋前審美觀念的發展》,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理:《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
  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出版社,2015年。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4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錢穆:《講堂遺錄:中國思想史六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錢世明:《儒學通說.說禮樂》,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錢世明:《儒學通說.說天人合一》,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四)音樂相關
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陳應時、陳聆群:《中國音樂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黃翔鵬:《溯流探源—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7年。
蔡仲德:《音樂與文化的人本主義思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戴微:《中國音樂文化簡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1年。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五)其他專著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3年。
蔣伯潛:《新刊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商周出版,2016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出版,200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五)翻譯書籍
〔英〕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三、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億仁:《〈樂記〉的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書秀:《《〈樂記〉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淑敏:《〈樂記〉音樂美學思想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守一:《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佳君:《孔子的音樂思想》,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黃于真:《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史寫作脈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黃聲涵:《徐復觀音樂思想中的「和」》,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歐陽蘊萱:《李贄原心妙化之音樂美學觀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鍾玉鳳:《音樂與哲思的斷裂―中國音樂美學文獻思想與音樂呈現實際關係之探索》,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二)單篇論文
王婉娟:〈現代音樂中儒道思想的體現——以尹伊桑《禮樂》、潘皇龍《禮運大同篇》為例〉,刊入:《臺灣音樂研究》,第15-16期,2013年4月,頁37-67。
古旻陞:〈孔子音樂美學「和」的概念之研究〉,刊入:《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8期,2015年8月,頁163-177。
申波:〈人文生態背景下中國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徵〉,刊入:《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22-25。
朴素晶:〈莊子音樂論之後世影響——以宋代陳暘《樂書》及朝鮮雅樂討論為例〉,刊入:《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159-173。
李文紅:〈試論儒家與道家音樂思想的和諧互補〉,刊入:《鄭州大學學報》,第40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69-171。
林明照:〈莊學的樂論—《莊子》中的生命本真之樂、道樂及音樂批判〉,刊入:《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1-39。
林啟屏:〈「美」與「善」: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例〉,刊入:《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2014年12月,頁1-33。
侯潔之:〈《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刊入:《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10月,頁257-276。
張晚林、陳國雄:〈「工夫的樂論」如何可能―論徐復觀對中國古代樂論的心性學詮釋〉,刊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60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88-593。
彭美鑑:〈先秦美學思想〉,刊入:《有鳳初鳴年刊》,第7期,2011年7月,頁513-535。
曾孟珠:〈莊子安命達生的至樂觀——「以《莊子》‧〈至樂〉篇為例〉,刊入:《高雄師大學報》,第40期,2016年,頁67-80。
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美學發展一瞥—從「音樂美學」的概念與定義談起〉,刊入:《音樂研究》,2001卷2期,2001年6月,頁97-102。
黃淑基:〈論《禮記‧樂記》主要思想與叔本華音樂思想之差異〉,刊入:《通識研究集刊》,第11期,2007年6月,頁141-154。
雒有倉:〈略論中國音樂文獻的分期與特點〉,刊入:《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9年9月,頁26-31。
顏崑陽:〈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上)〉,刊入:《鵝湖月刊》,1987年6月,頁17-24。
羅藝峰:〈中國音樂思想史研究的現狀和問題〉,刊入:《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12月,頁1-9。
羅藝峰:〈中國古代音樂思想家的知識結構〉,刊入:《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24-32。
蘇子媖:〈大音希聲所聽何物〉,刊入:《應用倫理評論》,第65期,2018年10
月,頁63-8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