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子想爾注》思想研究
作者:黃竹芳
作者(外文):HUANG, JHU-FA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老子想爾注》張道陵道教太上老君長生成仙Laozi Xiang’er CommentaryZhang DaolingTaoismSupreme Venerable Lord (Tai Shang Lao Jun)longevity and immort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老子想爾注》是道教注老的第一本著作,是老學史上首次從宗教神學角度注解《老子》之作,將《老子》從哲學思想轉向長生成仙的信仰,是宗教史上之創舉,在道教發展史上有其宗祖的地位,是研究早期道教的寶貴文獻資料。
  然而,《老子想爾注》於正史、《正統道藏》均未收錄,其作者、成書時代、亡佚原因,歷來見解紛歧,對於《老子想爾注》改字異解以釋《老》之做法,或以為曲解《老子》本義,或以為注語淺鄙,或以為雜染巫術、神仙煉養、房中術等不合清虛之道,予以負面評價而歸為偽法之書,其思想被曲解,甚至被他經取代,致使其書不傳,以致降低了《老子想爾注》在學術上、在老學思想史上及在道教發展史上重要的意義、價值、地位與影響力。
  有鑑於此本論文研究的重點,即在釐定《老子想爾注》的相關爭議及其書之價值:從歷史研究法、文獻綜述法、歸納分析法對前賢之研究做進一步之審察及考辨,以釐清爭議,導正觀念;並從哲學突破理論探究《老子想爾注》對巫覡文化、道家、黃老、方仙道等思想的吸收與改造,展現其創意與突破;再從創造性詮釋學的視角,闡釋其宗教的神道觀、道氣思想的宇宙觀以及長生成仙的思想內涵與性命雙修的煉養之術,肯定其創新與獨特。期能展現《老子想爾注》的生命觀、倫理道德觀、內丹修煉及氣化太上老君等命題對道教神學體系的影響與意義,予《老子想爾注》在老學思想史上、道教發展史應有的歷史定位。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s the first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to annotate Lao-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theology, which shifted Lao-Zi from the philosophic thoughts to the belief of immortality and is a pioneering work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t has its high status as a patriarch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t is a valuable documentary source for the study of early Taoism.
However,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s not include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Zhengtong Daozang. Its author, the era of its public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loss are always controversial. It’s blamed for its shallow commentary, or a miscellany of involvement in witchcraft, immortal practice, and sexual therapy. Hence, due to a lack of so-called ethereal tranquility, it is classified as a forged book with negative comments. Furthermore, on account of the practice of changing the words to explain Lao-Zi in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t is considered a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Lao-Zi. Its ideas have been misinterpreted and even replaced by other scriptures, resulting in its loss, thus reducing the significance, valu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n the history of Lao-Zi’s though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urther examines and discerns the research of the former sag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 up the controversies and correct the concept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controversies and to clarify the value of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oism, Huang and Lao, the road to immortality, the culture of wizardry and divination, etc.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breakthrough, showing its creativity and breakthrough. 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hermeneutics, the paper is also to interpret its religious view of the divine way, the cosmological view of Taoist thoughts an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longevity into immort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It affirms the uniqueness of its innovative opinion. It is expected to show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the propositions of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on life, ethics and morality, inner elixir cultivation and Supreme Venerable Lord (Tai Shang Lao Jun) to the theological system of Taoism and to give the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it deserves in the history of Laozi’s though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一、古籍專著(依經史子集排序)


(一)經部
〔西漢〕戴德編: 《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年)
〔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南宋〕朱熹:《四書纂註》:(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南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明〕.來知德著,胡真點校:《周易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2年9月)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于省吾:《甲骨文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周大璞主編:《訓詁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
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台北:文華出版社,1970年)


(二)史部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 《 三國志 》 (北京:中華書局,1959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唐〕李延壽:《北史》,收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魏徵 :《隋書 》,收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後晉 〕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5月第11版)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9月)




(三)子部
〔戰國〕荀況: 《荀子》(台北:里仁書局, 1983年)
《黃帝內經》,《四部叢刊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台一版)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9月)
〔西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法言》卷第十 (北京:中華書局 ,2012年10月) 
〔魏〕 王弼: 《 老子王弼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晉〕葛洪:《抱朴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第1版第9刷)
〔晉〕葛洪:《神仙傳》(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版)
〔劉宋〕陸修靜:《陸道門科略》,《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唐〕釋道宣: 《 廣弘明集》(影印古籍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三.釋家類,1986年影印出版社文淵閣本《四庫全書》,2010年再版《欽定四庫全書》本)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正統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年1月)
〔唐末〕杜光庭註:《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正統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年1月)
〔宋〕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年1月)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錄》(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11月)
〔元〕劉大彬:《茅山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末〕王玠:《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纂圖解注》,《正統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年1月) 
〔明〕《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清〕畢沅:《呂氏春秋新校》(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第1版第9刷)
〔清〕劉師培:《老子斠補》(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清〕張隱庵:《黃帝內經集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卷七),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商周出版,2019年1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上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朱謙之校輯:《新輯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何志華、朱國藩編著:《唐宋類書徵引《莊子》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初版第一刷)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7月)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12月)
張舜徽:《老子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蕭天石:《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嚴靈峰《輯嚴遵老子注》(台北:國立編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
嚴靈峰輯《輯補嚴遵道德指歸論》(台北:國立編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四)集部
〔東漢 〕徐幹:《中論》 (上海:上海書局,1962年)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台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古集出版社,1986年)


(五)其他
〔元〕劉大彬:《茅山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初版)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解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4月再版)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孔令宏:《道教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王平:《太平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王家範:《中國史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王淮:《老子探義》(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王光照注譯:《通玄經譯注》(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16年9月初版一刷)
甘成福主編:《平涼史話》(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伍精忠:《涼山彝族風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江灝、錢宗武譯註,周稟鈞審校:《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編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版)
何炳松、呂思勉:《歷史研究法二種》(台北市:華世書局,1974年)
余英時:《史學研究經驗談》(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10年,12月)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邱仁宗:《生命倫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版)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剛:《漢代道教哲學》(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李安宅:《巫術的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31年)
李增:《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5年4月)
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5月)
李雄輝:《哲學概論》(台北市:五南書局,1989年2月初版)
李學勤:《簡帛佚書與學術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2月)
李養正著,張繼禹編訂:《道教經史論稿》(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若輝:《郭店竹簡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李翔海、鄧克武編:《成中英文集.本體詮釋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杜而味:《昆侖文化與不死觀念》(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沈武義:《道教神仙譜系》(高雄:高雄道德院附設修真道教學院,2014年2月)
那薇:《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周啟成注譯:《新譯神仙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10年版)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癢:《中國思想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與當代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胡春濤:《老子八十一化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12月第1版)
胡玉珍:《《抱朴子.內篇》道教醫學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
唐明邦:《論道崇真集》(湖北:華中師範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孫亦平:《杜光庭思想與唐宋道教的轉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中舒、唐家宏:《關於夏代文字的問題》,《夏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9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出版社198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秉楠:《稷下鉤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1989年2月初版)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許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郭沫若:《沫若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
陳新雄:《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增訂出版)
陳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三聯出版社,1996年)
陳兵:《道教之道》(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一版)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陳廣忠、梁宗華:《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國符:《道教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增訂版,2012年)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陳慧娟:《兩漢三家《老子》注養生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陳鼓應註譯,王雲五主編:《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
陳鼓應註釋:《黃帝內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二版)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之一》(1989年3月5日作者撰寫於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10月)傅家勤:《中國道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二刷)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版)
程俊英等著:《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黃漢光:《黃老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12月)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13年二版五刷)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立華:《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葛剛岩:《《文子》成書及其思想》(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第一刷)
趙中偉:《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詮釋學理論系統(一)》(講義)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初版社,2006年5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昭瑞:《《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劉玲娣:《漢魏六朝老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翦伯贊:《秦漢史》(新北市:雲龍出版社,2003年)
盧央:《易學與天文學》(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概要》(台北:自由出版社,1975年6月)
蕭天石:《道海玄微》(台北:自由出版社,1981年,6月再版)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謝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鍾肇鵬:《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7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老子想爾注》(台北:三民書局,2019年1月)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三、中譯外文專書(依書名筆畫序)


《內容分析法導論》 美‧Robert P.Weber著,林義男主譯,陳淳文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4月)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著,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
《老子想爾注考》日‧楠山春樹著(創文社,1979年)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李安宅編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著,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1月)
《詮釋與過度詮釋》:意‧安伯特‧艾柯 (Umberto Eco,1932-2016)等著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4月)
《詮釋學》 美‧帕瑪(Richard E˙Palmer. 1933-)著,嚴平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道教史》 日‧窪德忠著,蕭坤華譯(上海:藝文出版社,1987年)
《道教前史二章》 (華裔)澳大利亞‧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哲學解釋學導論》加拿大‧讓‧格朗丹(Jean Grondin 1955-)著,何衛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尤西林:〈巫:人文知識分子的原型與演變〉《文史哲》,1996年第4期。
王叔岷:〈司馬遷與黃老〉,《台大文史哲學報》三十期,1979年6月。
王璟:〈《老子想爾注》生命倫理觀探究—以積善成仙為主題〉,《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2年5月。
王卉:〈略論老子神化的傳說〉,《宜春學院學報》第40卷第11期,2018年11月。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大地灣遺址仰韶晚期地畫的發現〉,《文物》期刊,1986年第3期。
朱大星:〈論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傳—一以敦煌文獻為中心〉,《中國道教》2004年04期。
朱越利:〈從《山海經》看到道教神學的遠源〉,《道教綜論》
吳相武:〈《老子想爾注》之年代和作者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3月)
宋兆麟:〈后洼遺址雕塑品中的巫術寓意〉,《文物》12期,1989年。
李仰松:〈柳灣出土人像彩陶壺新解〉,《文物》期刊,1978年,第4期。
李仰松:〈秦安大地灣遺址仰韶晚期地畫研究〉,《考古》期刊,1986年,第11期。
李豐楙:〈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1期,1990年10月
李定生:〈《文子》非偽書考〉,《道家文化研究》第5期。
李定生〈文子其人考〉,《道家文化研究》第4期。
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李剛:〈道教老學重玄學派〉,《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一期。
李遠國:〈論《老子想爾注》中的養生思想〉,《中國道教》2005年第6期。
李宗定:〈《老子想爾注》詮釋老子方法論〉,《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
李宗定:〈從《老子想爾注》論道教老學詮釋系統之建立〉,《高雄道教學院學報》,2006年4月
杜保瑞:〈《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檢討〉,《哲學與文化》廿九卷第六期,2002年6月。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簡〉,《文物》期刊,1988年第3期。
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別冊》(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12月)
林慈涵:〈道家與道教的主體問題—以《老子想爾注》為例〉,《台大中文學報》第七十三期,2021年6月。
金春峰:〈也談《老子河上公章句》之時代及其與《抱朴子》之關係—與谷方同志商榷〉,《中國哲學》第九輯,三聯書店出版,1983年2月。
〈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1期。
洪漢鼎:〈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
卿希泰:〈道教在巴蜀初探〉,《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5月。
晁福林:〈商代的巫與巫術〉《學術月刊》,1996年2月第10期。
馬承玉:〈「想爾」釋義—《老子想爾注》與四十二章經之關係〉,《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高天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學報》2期,1991年。
婁良樂:〈儒家的中庸與佛家的中道〉,《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
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文物》期刊,1988年,第11期。
張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覡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12月,第64本,第3分)
張光直:〈古代世界的商文明〉,《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張梅:〈論《老子想爾注》之「生道」思想〉,《求索》2013年4月。
梁宗華:〈道家哲學項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論剖析〉,《哲學研究》,1999年第8期。
莊宏誼:〈立志為帝王師——寇謙之的宗教理想與實踐〉,《輔仁宗教研究》第二十一期,2010年秋。
許玉林等:〈遼寧東溝縣后洼遺址發掘概要〉,《文物》12期,1989年。
陳槃:〈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8年4月1日。
陳世驤:〈「想爾」老子道德經敦煌殘卷論證〉,《清華學報》新一卷第二期,1957年6月。
陳靜:〈《太平經》中的承負報應思想〉,《宗教學研究》,1986年第2期。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二十期,1963年。
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一期,2000年3月)
陳麗桂:〈《老子想爾注》轉向道教的理論呈現〉,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第三屆)(台北:2000年初版)
陳麗桂:〈《老子想爾注》解老〉,《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09年1月。
陳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14年9月。
陳輝:〈《老子想爾注》與《列仙傳》神仙思想之比較〉,《南陽理工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15年9月。
童恩正:〈中國古代的巫〉(四川:四川大學博物館出版,1995年),《南方民族考古》第6期
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期刊,1990年3期。
黃釗:〈《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時限考論〉,《中州學刊》第二期,2001年3月。
黃鴻春:〈先秦文獻中的「氣」字考〉《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4期,總144期。
黃俊傑:〈全球化時代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新意義與新挑戰〉,《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黃新華:〈《老子想爾注》長生思想探析〉,《道教論壇—弘道》2018年第2期,總73期。
黃竹芳:〈《周易》的宇宙觀探微—以易、太極、無極、乾元之考辨為進路〉,《太和—2017海峽兩岸道家與周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灣周易養生協會,2018年4月)
黃竹芳:〈「氣」概念與「气」字原型之考辨〉,《問學》第二十五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21年8月)
趙吉惠:〈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香港道教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玉玲、方思蕾:〈《老子想爾注》所批評的「偽伎」考〉,《中國道教》2006年第1期。
趙中偉:〈煉精化氣,結精成神—《太平經》及《老子想爾注》之精器觀研究〉,《反璞歸真—第一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7月1日)
劉國鈞:〈老子神話考略〉,《金陵學報》,1936年,第四卷第二期。
劉昭瑞:〈論《老子想爾注》中的「黃、容偽伎」與天師「合氣」說〉,《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1997年。
劉玲娣著:〈《老子想爾注》中的「道誡」〉《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
劉創馥:〈康德超驗哲學的自我認知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五期,2008年3月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8卷第二期,2000年12月。
黎志添:〈試評中國學者關於《太平經》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的學報》,1996年新第5期。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濮陽市博物館、濮陽市文物工作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走掘簡報〉,《考古》期刊,1989年第12期。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月刊》第二四卷第三期總號第二七九期,1998年9月。
鍾肇鵬:〈《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韓秉方:〈〈老子銘〉考釋〉,《江西社會科學,哲學研究》,2002年第1期。
羅鈴沛:〈《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守一法的比較〉,《東吳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5年11月。
龐樸:〈火曆鉤沉〉,《中國文化》,1989年1期。
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崑崙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顧頡剛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8年10月)
龔鵬程:〈《老子道德經想爾》辨義〉,《道教文化》1994年第5卷第9期。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序)


鄭燦山:《邁向聖典之路——東晉漢初道教道德經學》(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佑宣:《兩漢《老子》注中之《道論》研究—以《河上公注》、《指歸》、《想爾注》為論(輔大哲學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賢東:《商代巫覡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項運良:《《老子想爾注》與《河上公章句》之道論比較研究—兼論對早期道教的影響》(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慧娟:《兩漢三家《老子》注養生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蕭雁菁:《《想爾注》、《河上公注》、王弼《老子注》「道論」比較——兼與五斗米道經系之探微》(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燁:《哲學闡釋學視域下《老子想爾注》及伯夷英譯本研究》(西南交通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葉秀娥:《丹道成仙思想歷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黃竹芳:《《老子河上公章句》作者與養生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陳芝豪:《《周易》經傳與孔孟荀「命」觀念思想及改命方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
許利彰:《道教丹道養生思想發展與典範轉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
陳正雄:《天師道與《老子想爾注》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6月)
凌超煌:《河上公老子注、老子指歸及老子想爾注考證》(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孫永龍:《陰陽五行與《太平經》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6月)
林慈涵:《《莊子.內篇》生命的反思與超越—內在理路下的詮釋向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馬兵:《《老子想爾注》「道」論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六、網站資料


https://deerpark.app>reader四十二章經—漢文大藏經2021年9月15日。
魏興濤:〈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轉載自culture.people.com.cn)文化–人民網2020年9月19日《光明日報》。)
〈最早的文化之一–仰韶文化〉(轉載自https://kknews.cc2021.5.23)
賈雙喜:〈貞人小考〉(轉載自www.nlc.cn)wjls>wxyj)
www.kekeshici.com>shufa>wenhua (貞人和甲骨文書風–書法文化–可可詩詞網,2021年6月29日)。
htttps://zh.daoinfo.org>title=神仙家—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2022年3月3日。
易學網https://www.eee-learning.com  (2020年8月24日,易緯乾鑿度卷上)。
https://kknews.cc>文化2021-05-01(大壽、小壽)
蕭進銘:〈道教至尊、萬化根源—略論三清道祖信仰源流〉,《丹道會訊第04期》。(轉引自台北丹道文化研究會https://sites.google.com 2020年8月10日)
zh.wikipedia.org>zh-tw>超常現象─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1年2月28日。
〔超自然Super natural (編號300055947)〕《藝術與建築索引典2021年2月28日。》http://aat.teldap.tw/gid.php?300055947。(載自zh.wikipedia.org>zh-tw>超自然現象─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1年2月28日。)。
(崑崙山)https://loloto.pixnet.net(2020年8月6日);https:// zh.wikipedia.org2020.8.6
https://cht.a-hospital.com>醫經-醫學百科。(2022年3月5日)
https://amethyst100.weebly.com/power-anima/2021.6.6《靈性動物》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經方—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2年3月2日; 
https://doctor01jeng.pixnet.net>post2022年3月5日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157/2021年12月30日教育大辭書—尸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趙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組圖)〉(轉載自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年10月1日)
《古城中國古蜀文化陳列》導講詞2021-10-1(轉載自https://zh.m.wikipedis.org>青銅神樹–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1-10-1)
https://baike.baidu.hk>item>商青銅神樹–百度百科-2021-9-10 
《春秋緯、命歷序》參自https://www.newtow.com.tw;https://www.easyatm.com.tw;blog.sina.com.cn2021-2-7)
https://shanchungman.blogspot.com>行氣玉佩銘—山中人網站2022年2月21日。
https://zh.m.wikipedia.org>讖緯-維基百科2022年1月28日;https//ref.ncl.edu.tw-學術知識服務網-國家圖書館2022年1月28日。
https://baike.baidu.hk>item>讖緯-百度百科2022年1月28日;https://kknews.cc文化/2022年1月28日;https://nicecasio.pixnet.net.222年1月28日
https://baike.baidu.hk>item房中術—百度百科;2022年2月6日 https://www.sodeog.com>key>黃赤之道—雙偶網2022年2月6日。
https://www.yuhlonggong.com道教玉皇宮(天公廟)全球資訊網2021-9-15。
https://m.chinesewords.orgdict五際詞語解釋—漢語網2021年9月15日。
https://baike.baidu.hk>item>種民—百度百科2022-5-18。
htttps://readol.com文化—字源其說—道2022.6.23。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漢語漢字—中文百科知識2022.6.27。
https://www.renlu.net>html>jiagu〔一〕的甲骨文象形文字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甲骨文密碼—甲骨文字典編輯2022.6.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