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師道與《老子想爾注》研究
作者:陳政雄
作者(外文):Chen,Cheng-Hsiu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天師道老子想爾注張道陵道教Lao-Zi Xiang-Er CommentaryTaoismZhang L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
天師道的創教人張陵,亦被認為是道教創始者,故尊稱為張道陵,筆者對於張道陵「為何是」與「如何是」道教創始者相當關注,道教為源生於中國之宗教,是汲取歷來文化思想所融通而成的本土宗教,故多元且龐雜為其特色,因此張道陵在始創天師道時,對於當時各種思想是如何進行篩選與融合,且在發展天師道時憑藉何種措施與方式,對後世道教造成何種的影響是本文研究的方向,天師道早期及張道陵之文獻資料有限,因此本研究試從代表張氏一家之學的《老子想爾注》來進行分析。
《老子想爾注》是詮釋《老子》之注本,是天師道傳道教民之經典,與其他注本不同的是首先從神學的角度對《老子》進行詮解與運用,天師道佈道的對象是平民教眾,需將教義化繁為簡,運用淺白易曉的文字,喻知教眾使其理解依循,故《老子想爾注》在立書時便已對當時興起的各種思想與儀式進行取捨,取捨的依據是編撰者的主觀意志,因此《老子想爾注》便是編撰者之思想核心。故探究《老子想爾注》之內涵便能探知天師道之核心思想,學界對此已展開各層面的探討,認為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關鍵意義。
因此本研究將檢視《老子想爾注》之內涵,以探究張氏一家將當時流傳的各種道家老學思想、神仙之方術與養生方式以及避禍除厄儀式等,進行融會與改造。並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探究張氏一家在建立天師道的知識系統時,同時創造宗教體系,建構其神學世界,在其神學世界的創建之後,確實影響後世道教之發展。故從天師道的發展過程,驗證天師道的神學體系與世俗世界之間的互動情形,從中勾勒天師道在道教歷史發展中的定位,確認其之所以被認定為道教創始者的關鍵因素。
Chong teach people of Taoism Zhang Ling, also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Taoism, it is known as Zhang Ling, Zhang Ling writer for "Why is" and "how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founder of Taoism, Taoist religion is the source of China was born, is cultural lessons always thought the facility from the indigenous religion, its characteristics so diverse and complex, so Zhang Ling founded in Taoism, the time for all kinds of ideas of how to filter and integration, and by virtue of the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impact on later Taoism is the direction of this study, the early literature and Taoism Zhang Ling of limited information, so this pilot study from a Chang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for analysis.
"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 of the note this is a classic Taoism evangelist Christians, the other note of this difference is the first from a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 on the "I" in Interpretations use, Taoism sermon target civilians to teach the public, the need to simplify the doctrine, using straightforward language plain text, known Yu congregation understand it follow, the "Lao Zi" of ideas already on the rise at the time when the book stand based on trade-offs with the ceremony, the choice is compiled by subjective will, therefore, "Lao Zi" is compiled by the ideological core. It Inquiry "Lao Zi" will be able to ascertain the core idea of the connotation of Taoism, academic circles have started to explore all levels, considered crucial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of the content, to explore Zhang was circulated to a variety of Taoism Lao Tse, alchemy gods and health way and a refuge ceremony except Eritrea, were mix and transformation. And " Lao-Zi Xiang-Er Commentary" as the cor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quiry Zhang Tianshi knowledge systems while creating religious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heological world, after its creation in the theological world, does affect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aoism. Therefor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Taoism interactions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ology and the secular world between Taoism which outlines positione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oism, the reason wh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factor of Taoism founder confirmation.
一、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序)
(一)經部
1.(東漢)鄭玄:《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2.(魏)何晏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3.(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4.(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二)史部
1.(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2.(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3.(東漢)荀悅,(晉)袁宏著:《兩漢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4.(西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
5.(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5月。
6.(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7.(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8.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版。
9.(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三)子部
1.(先秦)慎到:《慎子》,臺灣:世界書局,1935年版。
2.(西漢)嚴遵著:《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版,頁127。
3.(西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4.(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5.(東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6.(東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4年7月。
7.(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
8.(南朝梁)僧祐編撰;劉立夫、胡勇譯注:《弘明集》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9.(宋)張君房撰:《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10.(唐)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12.(清)熊賜履:《學統》,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版。
13.(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14.(清)郭慶藩:《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61年7月。
15.(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16.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
17.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18.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19.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20.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21.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22.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23.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24.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25.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26.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7.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28.袁珂:《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版。
29.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30.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31.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四)集部
1.(戰國)屈原著,崔富章、李大明集釋:《楚辭集校集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北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3.陳珞珈編:《黃帝內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4.(清)嚴可均輯;許振生審訂:《全後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二、近人專著
(一)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數排列)
1.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版。
3.孔令宏著:《道教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4.王明:《道家和道家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4年版。
5.王家佑:《道教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87 年8月。
6.王葆玹:《黃老與老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7.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
8.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編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版。
9.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10.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版。
11.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2.李剛:《漢代道教哲學》,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版。
13.李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4.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15.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5月。
16.李遠國:《山海經新探》,四川: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
17.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18.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藉出版社,1993年8月。
19.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20.李豐楙:《神化與異變: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21.周紹賢:《道家與神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版。
22.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別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12月。
23.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
24.金鋒春:《漢代思想史》,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25.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26.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27.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8.姚聖良:《先秦兩和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版。
29.孫亦平:《杜光庭思想與唐宋道教的轉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0.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1.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2.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卿希泰主編:《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34.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35.許抗生:《老子與道家》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36.許地山:《道教史─道家及預備道教底種種法術》,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37.張金濤、郭樹森主編:《道教文化管窺──天師道及其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張金濤主編:《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40.陳鼓應:《老子注譯即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41.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42.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版。
43.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1月。
44.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88 年12 月。
45.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版。
46.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005年版。
47.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四川:巴蜀書社,1978年。
48.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9.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50.葛兆光:《屈服史與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8月。
5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52.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53.趙殿增:《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成都:巴蜀書杜,1993年版。
54.劉玲娣:《漢魏六朝老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
55.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56.劉昭瑞:《《老子想爾注》導讀與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57.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58.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4。
59.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60.顧頡剛著,錢小柏編:《顧頡剛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61.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二)外文譯著(依作者姓氏字母先後排列)
1.(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西方神話學讀本》(Sacred Narr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英)馬林諾夫司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3.(美)孔恩(Thomas Kuhn):《科學結構的革命》(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7月。
三、期刊論文
1.湯用彤:〈讀〈太平經〉書所見〉,《國學季刊》第5卷1號,1935年。
2.劉國鈞:〈老子神化考略〉,《金陵學報》4卷2期,1936年。
3.陳槃:〈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1948年4月1日。
4.熊德基:〈《太平經》的作者和思想及其與黃巾和天師道的關係〉,《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
5.謝祥榮:〈《想爾注》怎樣解《老子》為宗教神學〉,《宗教學研究》1982年第一期。
6.李養正:〈《老子想爾注》與五斗米道〉,《道協會刊》,1983 年十二期。
7.李零:〈說「黃老」〉,《道教文化研究第五輯》,1994年11月。
8.丁原明:〈《文子》與《淮南子》思想之異同〉,《中國哲學史》,1995 年第1期。
9.王中江:〈道的突破〉,《道家文化研究》第8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0.鍾肇鵬:〈《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11.李剛:〈道教老學重玄學派〉,《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一期。
12.姜生:〈原始道教三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6 期。
13.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
14.梁宗華:〈道家哲學向宗教神學理論的切換—《老子想爾注》「道」論剖析〉,北京: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研究》第八期,1999年8月。
15.姜生:〈東漢原始道教與政治考〉,《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3 期。
16.姜生:〈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社會秩序〉,《中國社會科學》,2000 年第6期。
17.袁光儀:〈《太平經》承負報應思想探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二期》2002年12月。
18.朱大星:〈論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傳—以敦煌文獻為中心〉,中國道教2004年04期。
19.卿希泰:〈道教在巴蜀初探(上)〉,《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5月。
20.唐明燕:〈析《文子》自論統領下的道、氣合一思想〉,《管子學刊》2005年第2期。
21.劉國平:〈《老子》無死地解〉,《研究與動態》第12期,2005年6月。
22.李遠國:〈論魏晉之際的巴蜀道教〉,《宗教哲學》第36期,2006年6月。
23.陳麗桂:〈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九期,2006年。
24.毛曦:〈先秦蜀國王權更替考述〉,《史林》第四期2006年。
25.蕭登福:〈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變〉,《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姜守誠:〈《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上)〉,《宗教哲學》三十七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26.姜守誠:〈《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下)〉,《宗教哲學》三十八期,2006年12月。
27.李宗定:〈《老子想爾注》詮釋老子方法析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
28.李遠國:〈「鬼道」、「仙道」與 「正一盟威之道」〉,《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3期。
29.陳麗桂:〈《老子想爾注》解老〉,《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09年1月。
30.陳福濱:〈《老子想爾注》「道」思想之探究〉,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2010年10月。
31.劉湘蘭:〈敦煌本《老子變化經》與老子神話之建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7卷第3期,2014年5月。
32.陳輝:〈民間信仰的新發展:論漢晉鬼道〉,《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5期。
33.李豐楙:〈《老子想爾注》的形成及其道教思想〉,《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 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1.王天麟:《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類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林宣佑:《兩漢《老子》注中之「道論」研究-以《河上公注》、《指歸》、《想爾注》為論》,臺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李振銘:《天師道與東晉末年政局—以孫恩盧循事件與劉裕為中心的考察》,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11年。
4.蕭雁菁:《《想爾注》、《河上公注》、王弼《老子注》「道論」比較—兼與五斗米道經系之探微》,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2011年。
5.張毅民:《選民與種民:基督宗教宗徒教父作品與早期天師道經典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6.許利彰:《道教丹道養生思想發展與典範轉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