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敖繼公《儀禮集說》駁議鄭注《儀禮》之研究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程克雅
作者(外文):Cheng, Ke-ya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
頁次:頁291-308
主題關鍵詞:儀禮鄭玄儀禮注敖繼公儀禮集說禮學訓詁注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經學史家論述經學之發展,目爲衰落之時代有二:一爲漢代既亡;一爲宋、元、明三朝。然而,學術積衰之論斷,不一定表示個別的典籍研究,對於繼往開來沒有貢獻。敖繼公《儀禮集說》一書,成於元大德五年(1301),<序>中嘗自述撰著方法與體例,以舊注爲根柢,提出駁議;強調回復古經,並以禮義爲主,可說是以注疏爲根柢,辨析其間得失。清末學者皮錫瑞云:「漢學至鄭君而集大成,於是鄭學行數百年;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於是朱學行數百年」(《經學歷史》,頁281)敖繼公之禮學,雖値元代之積衰,卻仍能在「禮是實學」的立場上,綜理鄭學、朱學,釐清疑義,說釋典籍。本文研究動機即是就此一專家之學,透過敖氏之代表著作《儀禮集說》,一方面爲向來少有人探研的元代學術抉發其具體成就;一方面也提出自漢、宋而至清代,以三《禮》名物制度為主,又特別著重語言文字訓詁考證的古籍注釋學體系。明、清兩代學者對敖氏禮學的重視,表現在徵引、回顧其禮學問題的考辨甚多。自明代學者郝敬撰《儀禮節解》,清初姚際恆撰《儀禮通論》,即多方徵引稱頌,清初納蘭性德編纂《通志堂經解》,在《儀禮集說•序》中仍致推崇之意,相較於元代同以禮學名家之學者吳澄可說不遑多讓,而又較另一同時代學者陳澔更見肯定。至乾隆年間敕撰三《禮》義疏,三禮館臣亦推舉敖氏禮說;後來禮學學者考辨亦多論議敖說得失,歷江永、方苞、戴震、程瑤田、淩廷堪而至胡培翬、黃以周,不但形成了以鄭學爲中心而「申注」、「訂注」、「補注」、「附注」的體例,也為近世學者撰著諸經新疏建立了可資依循的形製。是以本文即以敖氏駁議《鄭注》爲主題,嘗試進行一項注釋學的探究。
期刊論文
1.羅星明(1998)。《納蘭性德通志堂集‧經解序》注釋續四。承德民族師專學報,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邵懿辰(1986)。禮經通論。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澧(1970)。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焦循、楊家駱(1977)。雕菰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際恒、陳祖武(1998)。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皮錫瑞、周予同(1974)。經學歷史。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玄(1993)。三禮詞典。三禮詞典。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紀昀(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宋)衛湜(1974)。禮記集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元)敖繼公(1974)。儀禮集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胡培翼(1994)。儀禮正義,上海/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凌廷堪。儀經釋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3)。儀禮義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清)杭世駿(1992)。續儀禮集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