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長安與洛陽都城宮室規制之探討~以兩都二京賦為主軸
作者:葉大松
作者(外文):Yeh Ta Su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莊雅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斗城長安兩宮相望陵邑禮制三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1
摘 要
班固兩都賦與張衡二京賦所描寫的西漢長安與東漢洛陽氣象宏偉,鋪陳詳細。其中涉及兩座都城的宮殿、禮制三宮、苑囿,帝陵及其陵邑、臺榭、邸宅、市廛等建築之規劃、選址、佈局、風格、施工在建築史上是彌足珍貴的史料,本論文是由文學的觀點上來瞭解漢代建築,故對賦文中所提到的建築名辭、術語先進行釋意,並叙明其歷代的異名,必要時佐以圖樣,研究過程中對於史書所記載的碩大尺度如井幹樓高五十丈等,常以為文章上的誇示,則必以建築技術進行評估與證明,庶幾不致認為古人之記載是齊東野語而是實錄。
文學的研究如融入現代科技的方法,或許可解決文獻記載不詳或有矛盾的問題,如古詩所載洛陽北宮及雙闕的真正高度問題、甘泉宮通天臺高度文獻記載的矛盾問題,未央宮前殿單殿或複殿問題等皆可迎刃而解,至若文獻記載有訛誤之處,亦可予以更正。
西漢選擇八水環繞三面及終南屏南的優越地理位置之長安建立國都,所營建未央宮象徵紫微垣之佈局有如藩臣拱衛帝君之勢,也象徵天人合德之建築哲理,正是深深影響二千年來都城宮室之選址。東漢定都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北有瀍澗穀洛伊五水縈繞,南有太室、嵩山之鎮峙,古為四戰之衢地,具有掌控四方,兼運輸便利之地理優勢,雖其宮室建築不如長安之宏偉,但光武帝將禮制三宮明堂、靈臺、辟雍一氣建成,這是建築史上的大事。還有漢代為强幹弱枝之陵邑正是現代衛星城市的濫觴。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目的及範圍,第二章文獻建築術語釋義,第三章論述兩京都城規制,第四章論述兩京宮室規制,第五章論述兩京體制三宮,第六章論述兩京苑囿,第七章論述兩京都陵邑及陵墓,第八章論述兩京第宅、武庫、朝堂、太學等建築,第九章叙述兩京文獻與遺址調查資料之比對,第十章論述兩京風水格局,第十一章叙述研究成果及盲點之克服,第十二章結論,叙述建築文學研究之必要性及前景。
漢代都城、宮室建築通過本論文之文獻研究,並佐以考古發掘資料以及現場調查成果,雖然不甚豐碩,但敝帚自珍,希望以後能鍥而不捨的再作更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斗城長安,兩宮相望,陵邑,禮制三宮。
ABSTRACT
It is narrated spectacular and detail in Chang-An and Luo-Yang from East-Han Dynasty micellanist Ban Gu and Chang Heng Two capitals and Two cities Rhymed Essay depict capital and palace romance,that is very prec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for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 style, siteplanning,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for palace, three buildings of Rites, Palace garden, Emperor Tombs and surrounding cities, pavilion on a terrace official residence, market of this two cities, The study object is to recognize Han architecture by literature point of view rather than on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to explain the term. phrase of architecture and narrate the different name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and modern times, If necessary may be to show this terms in the façade and roof truss diagram of building, In the course of study, when mee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0f a vast scale Building, for example the height of Jinggan storied building is a five hundred Han’s feet, everybody think it is impossible and believed is exaggerated of historiography, While I am bound to appraise and prove by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cient not able to fail to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Talk That Is Unfounded or Historical Facts.
I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s mixed together modern scient-technique method, may be to solve undetailed and contradictory of the document records, such as Ancient Poem is writed down true height problem of The Two Que or watch tower on either side of Horth Palace in Luo-Yang, the contradiction problem of a document record for the Tong-Tien Pavilion height, the hall number problem of The Fore Palace of Uncentral Palace, the structural problem for the Flying Pavilion and the Flying Chennel of Uncentral Palace, may be solved these problems with the greatest ease. Went so far as to such as document record error, for example, the Han Historiography write down The Emperor Wu di is to diging Kunming Lake by conscript the banished officers at the third year of Yuan-So, is to face labor unfullness problem, and The West Capitial Rhapsody is writed word“The arched roof of Pavilion Route are linked with Long-Happy Palace and Bright-light Palace That through north arrived Cassia Palace”is the face of the problem of the Pavilion Route is unable direct through arrived Cassia Palace, These error record may be correction.
Chang-An have eight rivers around three face and under screen of Cuung-Nan Mountain at south face of this capital, these excel situation selected by West Han dynasty, and construction Uncentral Palace as symbolic of the emperor are circled protect by all subject like Northern Constellations, these symbol is an architecture philosophy of the coincidence moral with human and heaven, that deeply influence a select situation for capital and palace successive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same timeThey built some giant palace over post dynasty, as the area of Uncentral Palace is five hundred hectare about one and half times of Ta Ming palace in Tang dynasty or seven times Forbidden City of Ching dynasty, the area of Fore Palace is nine thousand square meter about three times Han Yuan palace in Tang dynasty orf0ur times Taiho Palace of Ching dynasty.
The East-Han dynasty was to select capital at Luo-Yang,it situation is the center of Easr-Han territory. there are five rivers is Chan. Jian. Gu. Luo.Yi around the north side and two mountain Tai shi and Song guard the south side this capital , it is a thoroughfare and strategy area since ancient age so that Duch Zhou is built accompany capital at Luo-Yang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it is superiority of geography for control neighborhood area and conveniencc transportation, although the palace is less giant than the Chang-An, Guang WU-Di is to built three assembly haII as Ming Hall. Bi-Yong Hall. Soul Terrace same time, this is a great thing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now the Hevern Atlas. Osservatory. Empire University. in Beijing have some oldFashion and style, surrounding tomb cities is fomal origin of modern satellite city another.
Through This dissertation to study document with anciert and modern, accompany archaeology digging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e have a in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I respect have a depply research work with perseverance.
Key words:Chang-An with constellation city, Two Palace alternate, Surrounding tomb cities, Three Assembly HaII.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經部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賈公彥正義,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
年1月。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賈公彥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毛詩注疏》,漢毛氏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禮記注疏》,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論語注疏》,曹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孟子注疏》,漢趙歧注,宋孫爽疏,新文豊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1月。
《重校三禮圖》,宋聶祟義撰,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粹芬樓景印本,臺北,未具年月。
《儀禮釋宮》,宋李如圭撰,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6年3月。
《明堂問》,清毛奇齡撰,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6年3月。
《明堂大道錄》,清惠棟撰,清畢沅校刊,臺灣商務印書館,景訓堂叢書景印本,1956年4月。
《觀堂集林.明堂圖廟寢通考》,王國維撰,世界書局,臺北,1965年1月。
《爾雅音訓》,黄侃著,黄焯輯,中華書局,北京,2007年7月。
《段氏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宏業書局,臺北, 1971年7月。
《說文解字義證》,漢許慎撰,清桂馥義證,中華書局,北京, 1998年11月。
《廣雅疏證》,曹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中華書局,北京, 2004年4月。
《傳世藏書.釋名疏證補》,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講輯,徐復主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口,1996年11月。
《傳世藏書.廣韻》,宋陳彭年,丘雍撰,徐復主編,李葆嘉整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口,1996年11月。
(二)、史部
《二十五史.史記》,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真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漢書補注》,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後漢書集解》,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三國志集解》,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晉書斠注》,唐房喬等撰,清吳士鑑,劉承幹同注,盧弼集解,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隋書》,唐魏徵撰,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二十五史.五代史記》,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原注,清彭元瑞補注,
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臺北,1975年。
《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真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宏業書局,臺北,1972年3月。
《戰國策》,西漢劉向輯,東漢高誘注,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3月。
《國語》,孫吳韋昭注,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3月。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註,文化圖書公司,臺北,1971年4月。
《新編古列女傳》,西漢劉向編撰,東晉顧愷之圖畫,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1991年7月。
《三輔黃圖校注》,何清谷校注,三秦出版社,西安,2006年1月。
《永樂大典本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涵芬樓景印本,臺北,未具出版年月。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世界書局,臺北,1969年5月。
《水經注校證》,北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中華書局,北京,2007 年7月。
《水經注圖》,北魏酈道元撰,清汪士鐸圖,陳橋驛校證,山東書報出版社,濟南,2003年5月。
《古本三輔黃圖一卷本.校正三輔黃圖六卷本》,古本:清孫星衍,莊逢吉校,校正本:張宗祥校,世界書局,臺北,1963年11月。
《三輔舊事.三輔故事》,清張澍輯,世界書局,臺北,1963年11月。
《三秦記.關中記輯注》,劉慶柱輯注,三秦出版社,西安,2006年1月。
《關中佚志記輯注》,漢王褒等撰,陳曉捷輯注,三秦出版社,西安,2006年1月。
《洛陽伽藍記校箋》,北魏楊銜之撰,楊勇校箋,中華書局,北京,2006年2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75年4月。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文海出版社,臺北,1963年4月。
《游城南記校注》,宋張禮撰,史念海、曹爾琴校注,三秦出版社,西安,2006年1月。
《長安志》,宋宋敏求著,清李荃校,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臺北,1986年7月。
《關中勝蹟圖志》,清阮元著,清朱鈐校,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臺北,1986年7月。
《唐西京城坊考元河南志》,清徐松輯,世界書局,臺北,1963年11月。
《雍錄》,宋程大昌撰,黃水年點校,中華書局,北京,2005年4月。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中華書局,北京,2006年8月。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中華書局,北京,2007年10 月
(三)、子部
《莊子集釋》,戰國莊周撰,東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萬卷樓圖書公司,臺北,1993年3月。
《管子》,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1月。
《.管子》春秋管仲撰,明凌汝亨輯,蕭天佑主編,中國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臺北,1968年12月。
《尸子》,尸佼撰,清汪繼培輯,蕭天佑主編,中國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臺北,1968年12月。
《墨子閒詁》,墨翟撰,清孫貽讓閒詁,中華書局,北京,2001年4月。
《列子》,列禦寇撰,東晉張湛注,中華書局,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臺北,1970年5月。
《武經七書》,孫子等撰,明王守仁手批,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景印,臺北,1966年5月。
《白虎通義》東漢班固撰,清陸費墀等校勘,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2001年4月。
《白虎通義疏證》東漢班固撰,蕭天佑主編,中國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臺北,1968年12月。
《論衡》東漢王充撰,蕭天佑主編,中國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臺北,1968年12月。
《淮南鴻烈解》,西漢劉安撰,東漢許慎,高誘注,河洛圖書出版社,臺北,1976年3月。
《風俗通義校注》,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明文書局,臺北,1982年4月。
《初學記》,唐徐堅等著,中華書局,北京,2004年2月。
《玉海》,宋王應麟撰,大化書局,臺北,1977年12月。
《李明仲營造法式》,宋李誡撰,陶湘彩繪,聯經出版社,臺北,1974年9月。
《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清陳夢雷主編,鼎文書局,臺北,1977年4月。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文光圖書公司,臺北,1968年10月。
《離騷草木疏》,宋吳仁傑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8年6月。
《園冶注釋》,明計成撰,陳植注釋,明文書局,臺北,19693年8月。
《植物名實圖考》,清吳其濬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8年6月。
(四)、集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宏崇書局,臺北,1979年。
《漢魏六朝一百三名家集‧蔡中郎集》,明張溥編,新興書局,臺北,1968年3
月。
《傳世藏書.樂府詩集》,北宋郭茂倩輯,張撝之主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口,1996年11月。
《增補六臣注文選》,蕭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1983年9月。
《文選》,蕭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正中書局,臺北,1971年6月。
《文選李注義疏》,唐李善注,高步瀛疏,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臺北,1968年5月。
《玉臺新詠箋注》,陳徐陵編,清吳非宜注,清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明文書局,臺北,1988年7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7年8月。
《古唐詩合解》,清王堯衢輯註,李模,李桓同校,上海章福記書局,上海,1916年。
《楚辭補注》,屈原等撰,後漢王逸注,南宋洪興祖補注,長安出版社,臺北,1984年9月。
《山帶閣注楚辭》,屈原等撰,清蔣驥注,長安出版社,臺北,1984年9月。
《文心雕龍》,蕭梁劉勰撰,清何思鈞等校勘,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2001年4月。
《詩品》,蕭梁鍾嶸撰,清王燕緒等校勘,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2001年4月。
《升庵集》明楊慎撰,清錢樾等校勘,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2001年4月。
《梅村集》清吳偉業撰,清陸費墀校,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臺北,1986年7月。
《杜工部詩集》,唐杜甫撰,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3月。
《讀杜心解》,清浦起龍撰,古新書局,臺北,1976年2月。
《白香山詩集》,唐白居易撰,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3月。
《東坡七集》北宋蘇軾撰,臺灣中華書局,臺北,1966年3月。
《牧齋初學集》,清錢謙益撰,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文海出版社,臺北,19783年4月。
《唐詩品彙》,明高棅輯,學海出版社,臺北,1983年17月。
《閒情偶寄》,清李漁撰,明文書局,臺北,2002年8月。
二、近代論著
(一)、文學類
《中國文學史》胡雲翼著,莊巖出版社,臺北,1982年2月。
《中國文學史》柳存仁著,莊巖出版社,臺北,1982年2月。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撰,漢京文化事業公司,臺北,1992年6月。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著,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92年9月。
《中國文學史初稿》王忠林等八人合著,萬卷樓圖書公司,臺北,2002 年10月。
《文學概論》,王夢鷗著,帕米爾書局,臺北,1964年9月。
《文學概論》,涂公遂著,安邦書局,臺北,1976年8月。
《唐詩鑑賞辭典》,馬茂元等126人撰,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1986年6月。
《唐詩典故辭典》,李文學撰,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9年11月。
《文選學》,駱鴻凱著,華正書局,臺北,1989年9月。
《唐詩一萬首》,廖仲安,李華,李景華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昭明文選學術論考》游志誠編著,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96年3月。
(二)、史地類
《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9月。
《中國文明的起源》,夏鼐著,滄浪出版社,未具出版地點及年月。
《中國城池史》,張驛寰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2003年5月。
《中國度量衡史》吳洛著,台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6年3月。
《洛陽古都史》,蘇健著,博文書社,北京,1989年12月。
《中國歷史地理上冊五大古都,長城與運河》,王恢著,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76年4月。
《中華五千年史第二冊西周史》,張其昀著,中國文化研究所,台北,1961年9月。
《中華五千年史第九冊西漢史》,張其昀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台北,1982年11月。
《長安史蹟研究》,日本足立喜六著,王雙懷等三人譯,三秦出版社,西安,2003年1月。
《一磚一瓦五千年》,蔡宏明,黃麗穎編輯,梵谷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1981年3月。
《承德風光》,安莉麗等十二編撰,河北美術出版社,石家庄,2002年11月。
《紫禁城》,李夏,張權編著,中國民族藝術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
《大哉黄河》,郭嗣芬撰,錦繡出版社,台北,1985年4月。
《千年古都西安》,張應銘等六人編輯,遠流出版公司,臺北,1987年11月。
《古城平遙》,張成德,范堆相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97年12月。
《中華歷史文物》,地球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地球出版社,臺北,1977年1月。
《歷代各族紀年表》陸峻嶺,林幹合編,木鐸出版社,臺北,1982年12月。
《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古代天文史篇》,陳遵媯著,明文書局,臺北,1985年5月。
《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星象篇》,陳遵媯著,明文書局,臺北,1987年8月。
《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天象紀事篇》,陳遵媯著,明文書局,臺北,1987年8月。
《古代天文歷法講座》,張聞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2008年1月。
《陝西省地圖冊》,唐建軍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
《河南旅游手冊》,趙曉陽,蔡國才編輯,北岳文藝出版社,太原,2007年8月。
《河南省地圖冊》,河南省測繪局,河南省地圖院編著,中國地圖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
〈三)建築類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撰,明文書局,臺北,1981年10月。
《中國建築史》,黃寶瑜編著,國立編譯館,臺北,1973年3月。
《中國建築史》,日本伊東忠太著,陳清泉譯補,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5年7月。
《中國建築史》,葉大松編著,信明出版社,臺北,1973年8月。
《中國建築史》,潘谷西編著,六合出版社,臺北,1994年8月。
《中國建築史》,蕭默著,文津出版社,臺北,1994年8月。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一卷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建築》,劉敘杰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劉敘杰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郭黛姮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9月。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元、明建築》,潘谷西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1年3月。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五卷清代建築》,孫大章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年11月。
《中國城池史》,張驛寰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2003年5月。
《中國宮殿史》,雷從雲等三人合著,文津出版社,臺北,19795年8月。
《河南古代建築史》,鄔學德,劉炎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2001年12月。
《營造法原》,姚承祖原著,張至剛增編,劉敦楨校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年7月。
《營造法式註釋》,梁思成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3年9月。
《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梁思成等撰,羅曼斯書局,鳳山,1964年。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賀業鉅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佈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傅熹年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1年9月。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李甲孚著,北屋出版公司,臺北,1977年2月。
《中國建築臺基》,洪文慶,程里堯主編,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中國建築禮制與建築》洪文慶,程里堯主編,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中國的建築與文化》漢寶德著,聯經出版公司,臺北,2004年9月。
《中國古建探微》,王世仁著,天津古藉出版社,天津,2005年1月。
《中國建築史話》,喻維國等編著,明文書局,臺北,1989年5月。
《中國橋樑史話》,茅以昇編著,明文書局,臺北,1987年3月。
《陝西古代景園建築》,佟裕哲編著,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西安,1998年10月。
《臺灣古厝鑑賞》,高燦榮著,南天書局,臺北1993年1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北京,上海,1988年5月。
《中國建築1文人園林》王毅等五人撰,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1年8月。
《中國建築4風水與建築》艾定增等十人撰,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中國建築4屋頂》樓慶西等八人撰,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中國建築5門》,侯幼彬等八人撰,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中國建築6臺墓》樓慶西等八人撰,錦繡出版公司,新店,2003年8月。
《傳統建築論文集》,徐伯安,郭黛姮等合撰,丹青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86年。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楊寬著,谷風出版社,中和,1987年5月。
《明堂制度源流考》,張一兵著,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年2月。
《都市計劃學》,盧毓駿著,臺北工專講義,臺北,1962年6月。
《中國工程師手冊基本類》,工程師手冊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工程師學會,臺北,1963年7月。
《測量學的理論和應用,Surveying Theory and Practice》,大衛(Raymond E, Davis)及霍特(Francis S, Foote, E, M,)合著,亞斯班出版業(Aspen publishers),紐約,1953年1月。
《中西建築美學比較論綱》,劉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2008年9月。
(四)、考古類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北京,上海,1986年8月。
《中國古建築文獻指南》陳春生、張文輝、徐榮編著,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
《史記都城考》,曲英杰著,商務印書館,北京,2007年12月。
《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科學出版社,北京,2008年5月。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北京,2003年12月。
《漢長安城》,劉慶柱、李毓芳著,文物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
《漢長安城-武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北京,2005年11月。
《漢魏洛陽故城研究》,洛陽市文物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保管所編,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
《漢魏洛陽城遺址研究》,杜金鵬、錢國祥主編,科學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
《千年閱一城-洛陽漢魏故城與漢魏王朝》,洛陽市文物管璧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保管所編,中州古籍出版社,洛陽,2005年12月。
《陝西帝王陵》,惠煥章等三人編著,陝西旅遊出版社,西安,2000年6月。
(五)、其他
《堪輿秘笈寶卷》,唐楊筠松等撰,喜年來出版社,中和,1986年1月。
《風水理論研究》,王其亨主編,天津大學出版社,天津,1992年8月。
《中國風水文化》,高友謙著,團結出版社,北京,2004年10月。
《風水與城市》,張覺民著,瑞成書局,臺中,2004年9月。
《風水與開發》,張覺民著,瑞成書局,臺中,2004年9月。
《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劉沛沫著,上海三聯書店,上海,2005年9月。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明堂通考〉,楊宗震著,《女師大學術季刊》第二期,1930年8月,頁1~44。
〈古明堂圖考〉,王夢鷗著,《孔孟學報》第十一期,1966年4月,頁221~229。new window
〈關於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群基址規模問題的探討〉,王貴祥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北京,頁46~160。
〈夏小正之天文〉,莊雅州撰,《師大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第六期,1984年6月,台北,頁41~57。
〈科學與迷信文際~史記天官書今探〉,莊雅州撰,《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六期,2004年12月,北京嘉義,頁125~85。
〈漢長安城城門述論〉,李遇春撰,陝西考古研究所,《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6期,西安,頁54~58。
(二)、學位論文
《中國民居建築知識論~明清時期「王匠」興造的理論研究》,盧圓華撰,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臺南,2000年7月。
《從中國博統庭園形式之構成~探討臺灣傳統私家庭園形式之特質》,陳文錦撰,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臺北,2001年1月。
《臺灣博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之構成~清代至日本時期》,葉乃齊撰,臺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臺北,2002年6月。
《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之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黄皎怡撰,以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臺北,2004年1月。
《清代官式建築制度研究~以圓明園內工則例為例》,葉冠國撰,北京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2005年5月。
《日本鎌倉與室町時代建築之初探》,葉大松撰,北京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2005年9月。
《從皇子賜園到帝君御園~圓明園營建變遷原因探析》,賀艶撰,北京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2005年11月。《金門宗廟與居民社會探對》,李永中撰,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2005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