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法式滾球(petanque) 運動休閒化發展之策略與特質
書刊名:屏東教大體育
作者:陳昭彥江中皓莊宜達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3
頁次:頁220-228
主題關鍵詞:法式滾球運動休閒化世界運動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
滾球運動(Petanque) 法式滾球(Petanque)源於法國,其容易學習、場地設備限制 少、不會造成運動傷害、沒有體型限制、老少咸宜、花費不高、球具攜帶方便等特性, 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是相當適合從事的運動項目之一。而臺灣法式滾球的發展,於2004 年引進,適逢承辦2009 年世運會,此運動為比賽項目之一,政府部門亦開始重視並推 廣,短短五年間已成為一項新興的時尚休閒運動。而從文化研究的內涵,法式滾球是一 項多元性的休閒運動,其有別於一般競技運動的型態,它可以走向大眾化參與的現象, 由過去優勢之階級獨享特權,走向平民化的階段;它也可追求外在勝利,轉向自我技術 的體驗與提升,這些過程中的享受與體驗將優於對追求運動競賽名次的追求。同時;除 可以吸引更多參與者的投入,更能找到推動滾球運動絕佳的立足點及未來發展空間。再 從人力資源結構與參與的條件中,投入更具吸引力的條件,促使法式滾球運動能普及與 被廣泛接受。而未來發展策略中應透過有效之推展策略模式,提高滾球運動人口與參與 動機,藉以達到普及之效,在滾球運動發展目標上,必須兼顧身體、運動、休閒意義與 文化價值的精神,使法式滾球運動發展更趨於休閒化之特質。
期刊論文
1.趙麗雲(20020400)。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一民(1997)。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體育研究,3,83-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俊雄(2001)。提升運動參與人口之策略選擇。國民體育季刊,129,9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甘允良、蔡佳蓉(2004)。從身體文化觀點談休閒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貢獻。國民體育季刊,140,6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Osterhoudt Robert G.(1996)。Physciality: One Among the Internal Goods of Sport。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13,91-103。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芳毅(2004)。競爭策略分析與以行動慣性理論探討台灣二次小型電池產業之成功與失敗--以A、B公司為例。中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枝興(2004)。台灣戰後社會變遷與休閒運動之發展 ( 1945-2003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世勳(1981)。體育運動與德育。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滾球運動協會(2006)。九十五年度第二次C級教練、裁判講習手冊。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滾球運動協會(2007)。九十六年度C級教練講習手冊。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oakley Jay J.(1998)。Sport in Society。Colorado。  new window
5.Harrison, J.、Blakemore, C.(1992)。Instractional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IA。  new window
6.Laker, A.(2002)。The soci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 Falmer。  new window
其他
1.科技產業資訊室(2006)。SWOT、PEST與五力分析,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_A025.htm, 20100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