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漢比興解詩的模式及其形成因素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李正治
作者(外文):Lee, Cheng-chih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1
頁次:頁31-55
主題關鍵詞:比興解詩毛詩序毛傳鄭箋知人論世以意逆詩Bi-xing thinkingMao's Preface to the Book of SongsMao ZhuanZheng Jian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s and reflecting on societyMeeting intentions with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比興解詩成為中國詩學上一種重要的解詩模式,其發生始期涉及兩漢經學詮釋《詩經》的整個過程。兩漢的比興解詩主要展現在詩序、毛傳、鄭箋的承傳系譜上,由漢末鄭玄的箋注集其大成。這種解詩方式著重詩之深義的追求,與詮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相當。通過這種解詩的方式,詩本文分裂為兩層意義,一是表層義,一是深層義,而深層義則與士人階層所關懷的道德政教有關。《毛詩序》即試圖為作者的政教意圖進行時空及事件的定位,而毛傳、鄭箋則欲採用比興方式說明詩本文隱藏的深層義。這一解詩模式所以在兩漢形成,自然有其先秦的前導因素,春秋時列國聘問的賦詩言志,以詩的借義取代詩的本義,乃至於孔門說詩,以詩的引申義作為《詩經》教學的重點,雖非正面解釋《詩經》,但詩的借義和引申義與詩本義的類同性,實有似深層義與表層義的結構,對比興解詩當有啟發。除此之外,影響比興解詩最為深切的應是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之法。「知人論世」為探尋作者意圖進行時空事件的定位。「以意逆志」欲建立之文本的客觀詮釋學。真正說來,比興解詩是結合了孟子的兩種詮釋模式,而這種解詩模式,東漢王逸在詮釋屈原的作品時亦加以挪用。比興解詩在鑿深詩義的實踐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詩的深刻度來自於詩義的深隱,比興解詩正使《詩經》作為經典之深刻性展現出來。雖然這種解詩方式一直不能免除「穿鑿附會」之譏,但從解詩的深刻度來說,比興解詩確實使我們見證了詩的深刻性。反過來說,比興解詩既認為詩中含藏比興,則如何使詩的深層義潛隱於詩本文之下,就成為詩之藝術深度的一種追求,甚至是一種美學的規範。在「詩言志」的傳統中,比興具有那麼高的地位,均與比興解詩所建立起來的模式有關,也由此而獲得其最深刻的意義。
Other
1.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76)。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6)。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生群(2008)。春秋左傳新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逸(1972)。楚辭四種。台南:北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勰、范文瀾(1970)。文心雕龍註。台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1987)。四書集注。樹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自清(1972)。詩言志辨。台北: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華榮(1996)。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永紀(1999)。詩論--審美感悟與理性把握的融合。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于迎春(1997)。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紹虞(1984)。中國歷代文學論。台北:華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嘉瑩(1997)。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從形象與情意之關係看「賦、比、興」說。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健(200308)。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荀卿、王先謙、楊倞(1973)。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袁濟喜(1994)。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懷榮(2007)。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孔穎達(197605)。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敏澤(1993)。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伯偉(2000)。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