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畫格式電子漫畫之讀者接受度
書刊名: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作者:蔡依蓁陳禹均
出版日期:2015
頁次:頁211-222
主題關鍵詞:電子漫畫漫畫版面讀者接受度閱讀反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漫畫的發行,以紙本為主,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閱讀逐漸流行,也影響漫畫市場。從線上網站、論壇,到人手一隻的智慧型手機,閱讀電子漫畫的管道越來越多;傳統租書店的經營變得困難,紙本漫畫的銷售也面臨考驗。目前電子漫畫主要以與紙本漫畫相似的樣貌呈現,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否符合讀者需求,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本研究使用實驗研究法搭配後測問卷,透過立意取樣獲得33位漫畫閱讀資歷一年以上、有電子漫畫閱讀經驗、年齡18歲以上的漫畫讀者。受試者將透過電子漫畫閱讀裝置,閱讀重新編排為單一畫格、下拉捲軸式、可線性閱讀的電子漫畫,並在完成閱讀實驗後比較紙本漫畫、填寫問卷。研究結果顯示,漫畫讀者對於其操作上的便利性是滿意的、且不影響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且願意再以此方式閱讀電子漫畫,但在劇情沈浸等閱讀感受仍不及紙本漫畫。本研究建議電子漫畫未來能針對讀者接受度及閱讀感受,改變編排及操作方式,呈現更符合讀者閱讀需求的電子漫畫。
期刊論文
1.葉巧晶(2008)。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osenblatt, Louise M.(1982)。The literary transaction: Evocation and response。Theory into Practice,21(4),268-277。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亞軒(2012)。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分格配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思岑(2012)。探討電子漫畫版面形式對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仲偉(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建華(2008)。老師來了:漫畫分鏡構圖學。臺北:旗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raenkel, Jack R.、Wallen, Norman E.、Hyun, Helen H.、楊孟麗、謝水南(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尾田榮一郎、方郁仁(2010)。航海王。臺北市:東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菅野博之、亞里(2010)。漫畫企劃講座3漫畫密技。新北市:楓書房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豐子愷(2008)。智者的童話:豐子愷的漫畫人生。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手塚治虫(2000)。ぼくはマンガ家。東京:角川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松本零士、日高敏(2004)。漫画大博物。東京:小学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岳川、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ikert, Rensis(1932)。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new window
其他
1.傅瑞德(2013)。一個人的出版史,http://openfreeebook.blogspot.com/2012/ll/blog-post_4.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mott, Luke(2009)。What Are Digital Comics?,https://suite.io/luke-amott/2btp20r。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瑞文(2002)。從藝術真理到美感經驗:姚斯的接受美學及其文藝溝通理論。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