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的起土工具臿和籠--兼釋漢畫像石「負籠荷鍤」圖像及耒、耜、臿的演變
書刊名:故宮學術季刊
作者:蔣英炬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1:4
頁次:頁81-91
主題關鍵詞:負籠荷鍤起土工具畫像石圖像漢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
  • 點閱點閱:78
     本文以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相參證,對古代掘土的臿和盛土的籠這兩種起土工具的形制、用途及操作作了論述。說明臿和籠是我國古代戰國、秦漢間非常普遍和經常使用的勞動工具、許多農田耕作和土方工程都是用它來完成的。由於起土和負土是相連、反復進行的勞動,所以臿和籠就經常一起使用和攜帶。於此,不僅文獻中有「負籠荷鍤」的記載,而且,在漢代畫像石中考釋出這種具體圖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填土的遺物中,也印證了這兩種工具實物的遺棄。本文還通過對用臿起土操作時即「秉耒抱插」的解釋,以及耒耜、耒臿、耜與臿等名稱的混同,對古代起土工具耒、耜、臿、鍬的形制和名稱的發展演變作了探討。
期刊論文
1.宋兆麟(1979)。河姆渡遺址出土骨耜的研究。考古,19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志遠(1958)。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記。考古學報,1958(1),87-103+161-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9)。四川牧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簡報。考古,195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7)。四川宜興市翠屏村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5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74)。長沙馬王堆二、三號墓發掘簡板。文物,19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74)。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鐵口木臿。文物,197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夢家(1964)。單國度量衝略說。考古,19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5)。陜西臨潼姜寨遺址第二、三次發掘的主要收獲。考古,1975(5),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61)。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板。考古,19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74)。湖北古礦冶遺址調查。考古,197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厝岳(1981)。古代農具統一定名小議。農業考古,19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河南省博物館、楊育彬、張長森、趙青雲(1975)。靈寶張灣漢墓。文物,1975(11),75-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中舒(19300500)。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1),1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江蘇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58)。鄧縣彩色畫像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迅冰(1959)。四川漢代雕塑藝術。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2)。山東漢畫石選集。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惜華。漢代畫像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瞿中溶。漢武祠畫像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常叙(1959)。耒耜的起源及其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1957)。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9)。廟底溝與三里橋。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