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緣 : 中國人舞臺生活的秩序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余德慧陳斐卿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6
卷期:5
頁次:頁2-46
主題關鍵詞:人際的反身性人際場地論後設空間當地性詮釋現象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這個研究是從實證的調查資料為起點,透過研究者對調查資料的反省, 考察了人緣意涵的語言層次,從中國人如何使用「人緣」的概念下手,再透過受 訪者談有關「人緣」的事件,將人們如何界定「人緣」以及 「人緣」的處境做 範疇的分類,得出兩種範疇:(一)「人緣」的指認詞:將人緣當作語言使用場的語 詞,供人們確認他人的朋友關係;(二)「人緣」的主體詞:將人緣當作個人自身的 人際生活當中的意涵,供自己在交友世界的理解。兩者所發展出來有關「人緣」 的知識相當分歧;指認詞的「人緣」發展了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他者」知識, 以人際的格局為其整體性,裡頭有交際之間的區隔,以及內外的差序;主體詞則 以自我的處境為核心,對人際結交給出了現象的描述。從詮釋現象學的取徑言 之,本研究將人緣的意涵轉換到人際的中界性,透過人緣世界給出的現象,使研 究者終能展現出人緣現象的理解。在這樣的詮解過程,人緣世界的空間性所構成 的場地論可以充分說明人緣世界的現象意涵,也對中國人的心理知識的建構指出 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指稱詞的社會認知與主體詞的行動認知往往交織在一起,使 得一個本土性的心理學語詞必須以中界現象為人際世界的主體,人際的實踐又必 須有反身的後設空閒,亦即人際運作的舞台,這是人在社會的中界 (公共領域) 的場地,人在彼此給出的中界裡形成人緣的場景與作為。
學位論文
1.陳變卿(1992)。Dimensions of late adolescent popularity in two cultures-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new window
圖書
1.Wittgenstein, Ludwig、Anscombe, G. E. M.(1967)。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2.Merleau-Ponty, Maurice、Lefort, Claude、O'Neill, John(1973)。The Prose of the World。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Gadamer, H.-G.、洪漢鼎(1993)。眞理與方法:哲學兹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eidegger, M.(1976)。On the way to language。New York:Harper & Row。  new window
5.Merleau-Ponty, Maurice(1964)。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Husserl, E.、張蕙(1960)。笛卡兒的沈思一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van den Berg(1972)。A different existence: Principle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pathology。Pittsburgh, PA:Duquesen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Arendt, 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9.Bateson, Gregory(1979)。Mind and Nature: A Necessary Unity。E. P. Dutton。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英文(1995)。漢娜.鄂蘭的公共領域理論及其問題。哲學與公共規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