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初老人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化」之撰述析論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黃國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Kuo-ch'i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
頁次:頁49-74
主題關鍵詞:佛教文化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思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10
     東初老人致力於發揚佛教文化,並尋求中華文化之復興,同時重視佛學與中國文化之研究。本文對於東初老人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化」十四篇論文的考察,得出以下幾點結詮:(一)研究的時間起自漢代,達於明清,乃至於現代,除了隋唐時期沒有專門討論之外,前後縱貫了近二千年之久,幾乎涵蓋了佛教傳入中國到現代的全部時間。(二)在討論主題方面,包含文學(翻譯文學、小說、聲韻學、變文、寶卷)、思想(儒家孝道、漢代漢老思想、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明清儒釋融合)、文化(民俗、衣冠)等多個層面,可謂涵蓋面廣泛。(三)從研究的立場來看,有兩大主軸不斷交錯,即佛教優位性之立場與對中華文化之關懷。多數的論文是在討論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互影響問題(如佛學與漢代黃老思想、魏晉玄學,及儒釋融合),或是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佛教對中國文學、宋明理學之影響)。(四)從結構的特色來說,多數論文用於說明佛教的篇幅較長,論述中國文化的部份則較精省,顯示出東初老人對佛教內部資料的嫻熟,於佛教部份為讀者提供了較為詳盡之資料。(五)從論文對現代學術研究的啟發來說,一是視佛教文化為中國文化的組成要素,強調漢譯佛教經典本身的文學價值;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透過佛教文獻與中國文獻的相互比對,從文字上尋找出交互影響的證據,此種研究方法於今日研究儒、佛、道思想的交融仍具有可開發的空間。
會議論文
1.曉中雲法師(1979)。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165-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頌鵬(1979)。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Pennsylvani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釋祩宏(1992)。竹窗隨筆。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惠南(1982)。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中國文化新論(第十三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9)。太虛大師全集(第39冊)。太虛大師全集(第39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茗山法師。評「中國文化所受印度佛教之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太虛法師(1959)。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太虛大師全書(第40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太虛法師(1959)。中國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虛大師全書(第40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太虛法師(1959)。佛法與孔子之道。太虛大師全書(第39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東初老人(1986)。佛教文化之重新。東初老人全集(五)。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釋悟因(1987)。懷念東老人。東初老人全集(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曉雲(1987)。敬悼東初老法師。東初老人全集(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東初老人。發揚真理與培養人才。東初老人全集(五)。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敏娟(1987)。鏗然金言。東初老人全集(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仁牟(1987)。追慕東初老法師。東初老人全集(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建木。佛教對於中國聲韻學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南懷瑾。宋明理學與禪宗。佛教與中國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聖嚴法師(1975)。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聖嚴法師(1994)。聖嚴法師的學思經歷。聖嚴法師的學思經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于君方(1981)。The Renewal of Bh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The Renewal of Bh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New York。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