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都市化村莊的公共生活、“二元時間”與地方節奏--以珠三角寧村為個案的分析
書刊名:民俗研究
作者:李翠玲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1)
頁次:122-130
主題關鍵詞:都市化公共生活時間制度地方節奏變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3
珠三角都市化村莊的地方性時間在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發生巨大改變,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二元時間"制度。這種時間制度在儀式節慶和文體娛樂等公共生活中得以清晰體現,并塑造出獨特的地方社會生活節奏。生產方式變遷、當地民眾對意義的追求、"二元社會"結構以及地方政府干預等都在地方時間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期刊論文
1.李長莉(2007)。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閒」與「公共時間」。史學月刊,2007(11),8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建革(2003)。近代華北的農業特點與生活周期。中國農史,2003(3),46-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美惠、何宏光(2009)。溫州模式中的禮儀經濟。學海,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寧(2013)。壓力化生存--「時間荒」解析。山東社會科學,20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大鳴(2000)。外來工與「二元社區」--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107-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星(2005)。關於「時間」的民俗與文化。西北民族研究,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越平(2008)。季節、生命與社會的建構:論白馬藏族的時間概念。青海民族研究,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宋小飛(2011)。建構傳統:牧民社會時間的釋義--以內蒙古那日蘇嘎查蒙古族牧民為中心。民俗研究,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加華(20150100)。傳統江南棉稻區鄉村民眾之年度時間生活--以上海縣為例。民俗研究,2015(1),121-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映婕、張虎生(2010)。農村社區工業化中的時間生活變遷:浙北C村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贛麗(2016)。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學的「時空轉向」:從民俗文化到大眾文化。學術月刊,20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翠玲(2013)。少數民族工業化過程中的時間衝突。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翠玲(2013)。「老闆」參與下的鄉村社區公共生活復興--「珠三角」個案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翠玲(2011)。社神崇拜與社區重構--對中山市小欖鎮永寧社區的個案考察。民俗研究,2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丙中(2005)。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開放時代,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加華(2014)。傳統中國鄉村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結構的嬗變--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折曉葉、陳嬰嬰(1997)。超級村莊的基本特徵及「中間」形態。社會學研究,19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utner, Mechthild、王燕生、楊立、胡春春(2001)。北京的生育婚姻和喪葬:十九世紀至當代的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endras, Henri、李培林(2005)。農民的終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曉虹(1998)。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放(2002)。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芭芭拉‧亞當、金夢蘭(2009)。時間與社會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曉峰(2007)。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iddens, Anthony、田禾(200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Vogel, Ezra F.、凌可豐、丁安華(1991)。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vans-Pritchard, Edward Evan、褚建芳、閻書昌、趙旭東(2001)。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古列維奇、龐玉潔、李學智(1992)。中世紀文化範疇。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應貴(1999)。歷史、文化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Thompson, Edward P.(2002)。時間、工作紀律和工業資本主義。共有的習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2009)。特洛布裏恩德島人的計時方式。時間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皮埃爾‧布迪厄(2009)。卡比爾人的時間觀。時間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奈杰爾‧思裏夫特(2009)。資本主義時間意識的形成。時間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雷德哈卡馬‧馬吉克(2009)。時間、技術與社會。時間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約翰‧哈薩德(2009)。導論:關於時間的社會學研究。時間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翠萍(19990000)。生命、季節和不朽社會的建立:論景頗、載瓦時間的建構與價值。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淑蓉(19990000)。生產、節日與禮物的交換:侗族的時間概念。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亦園(2002)。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李亦園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